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病理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士文 马维娅 +4 位作者 李端明 匡正达 张新宇 庞晓东 叶启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2期1190-1191,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手术中留取的37例脊柱侧凸患者(先天性12例、特发性25例)椎旁肌进行冰冻切片、肌肉组织病理染色,分析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光镜下可见普遍存在椎旁肌肌源性改变(包括肌肉组织纤维化、肌... 目的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手术中留取的37例脊柱侧凸患者(先天性12例、特发性25例)椎旁肌进行冰冻切片、肌肉组织病理染色,分析光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光镜下可见普遍存在椎旁肌肌源性改变(包括肌肉组织纤维化、肌纤维变性坏死等),但肌纤维再生现象极为少见。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改变,同时伴有明显肌纤维走行紊乱;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主要以局灶性且不伴有坏死的纤维化为主。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及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其中4例曾经历侧凸矫正术。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梭囊壁增厚,肌梭内有结缔组织浸润。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病理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侧凸 椎旁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盆环牵引及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弯 被引量:1
2
作者 庞晓东 匡正达 +1 位作者 纪慧茹 叶启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207-1208,共2页
目的:研究应用颅盆环牵引及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78例病人均采用颅盆环牵引及后路脊柱侧弯板棍系统(PRSS)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78例病人术前平均角130.3°,术后矫正为58.1°,平均矫正率55.4%,身高平均... 目的:研究应用颅盆环牵引及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78例病人均采用颅盆环牵引及后路脊柱侧弯板棍系统(PRSS)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78例病人术前平均角130.3°,术后矫正为58.1°,平均矫正率55.4%,身高平均增高6.8cm,脊柱畸形及骨盆倾斜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并发轻度腹胀12例,无瘫痪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重度脊柱侧弯,采用颅盆环牵引及后路PRSS内固定技术治疗可增强矫形效果,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弯曲 颅盆环牵引 PR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庞晓东 徐展 +3 位作者 彭宝淦 杨洪 李端明 高春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274-279,共6页
目的:研究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对退变椎间盘内神经纤维的灭活作用,探讨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机制。材料与方法:通过采用18只SD雄性大鼠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将损伤尾4、5全层纤维环作为实验阳性对照椎间盘组;损伤尾5、6全层... 目的:研究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对退变椎间盘内神经纤维的灭活作用,探讨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机制。材料与方法:通过采用18只SD雄性大鼠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将损伤尾4、5全层纤维环作为实验阳性对照椎间盘组;损伤尾5、6全层纤维环作为实验椎间盘组;尾6、7作为无损伤完整对照椎间盘组。所有大鼠均在术前,术后进行X线和MR I的检查,分别于术后第2周,术后第6周,术后第11周,随机取2只动物处死后进行Masson染色,观察纤维环愈合状况,到了第11周实验时间点,对实验组椎间盘进行亚甲蓝的注射,并在12周处死余下所有12只实验动物,切取大鼠尾椎椎间盘,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P(P物质)、PGP9.5(神经纤维);参考Madsen描述的免疫组化半定量方法,根据切片的神经在实验椎间盘的分布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椎间盘中没有免疫阳性细胞和免疫阳性反应,0分;在椎间盘观察区有一个阳性细胞,1分;在椎间盘外部的2个或几个观察区包括几个阳性细胞,2分;在椎间盘几个观察区内包括几个甚至更多的阳性细胞,并延伸到椎间盘中央区,3分。记录各组数据,进行组间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在软件SPSS14.0上进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X线可见椎间盘损伤前椎间隙正常,损伤后11周鼠尾椎有较明显的椎间隙变窄和骨质增生的反应间隙变窄和骨质增生的反应。MR I可见损伤前大鼠尾椎序列良好,椎间盘未见退变征象,高度基本一致。损伤后11周MR I复检可见SD大鼠尾椎序列紊乱,穿刺损伤的椎间盘出现高度丢失,体积缩小,椎体边缘骨桥形成等退变征象。在损伤后12周,在尾4/5椎间盘的前1/4区检测到SP和PGP9.5免疫阳性细胞分布。尾5/6椎间盘在损伤后11周,并注射亚甲蓝1周后神经出现率很低(P<0.01)。结论: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对椎间盘内神经纤维有灭活作用,可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椎间盘退变 NO 亚甲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造影结合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初步疗效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郭继东 侯树勋 +3 位作者 吴叶 彭宝淦 李利 史亚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收集行椎间盘造影结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术后及1年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估该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8月~2008年11月,我们对67例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并经过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的患者,采... 目的:收集行椎间盘造影结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术后及1年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估该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8月~2008年11月,我们对67例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并经过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的患者,采用椎间盘造影结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治疗。通过对患者术后第2天与1年后视觉疼痛评分比例尺和SF-36躯体疼痛调查问卷评分分析,评价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67例患者中,术后2天VAS得分较术前平均降低了4.33,SF-36问卷评分平均上升了20.11;术后获得1年随访的47例患者中VAS得分较术前平均降低了4.16,SF-36问卷评分平均上升了17.55。术后2天内及术后1年VAS得分和SF-36问卷评分与术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椎间盘造影结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近期疗效比较理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造影 亚甲蓝 腰椎间盘源性腰痛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50
5
作者 彭宝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21-326,共6页
大量的研究表明椎间盘是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的39%。它的病理学特征是通过纤维环的放射性裂隙和随之的血管化肉芽组织和伤害性神经纤维沿着撕裂长入的组织修复过程。椎间盘源性腰痛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由纤维环... 大量的研究表明椎间盘是腰痛的主要起源部位,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的39%。它的病理学特征是通过纤维环的放射性裂隙和随之的血管化肉芽组织和伤害性神经纤维沿着撕裂长入的组织修复过程。椎间盘源性腰痛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由纤维环破裂引起的腰痛和由终板破裂引起的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具备诊断价值。虽然腰椎间盘造影术目前仍有争议,但它是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最重要工具。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传统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或者外科手术。作为治疗选择,瞄准改变椎间盘内力学环境或去除椎间盘内神经分布的椎间盘内治疗,如电热纤维环成形术或射频热凝治疗最近几年被提倡,但缺乏支持这些治疗的理论基础。基于目前对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的理解,即神经纤维长入和炎症,亚甲蓝椎间盘内注射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腰椎融合手术是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的有效的治疗腰痛的方法。为了克服融合手术引起相邻节段退变的问题,各种非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如人工髓核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这些非融合技术的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最近,应用生物学技术修复或再生退变椎间盘成为研究热点。生物学治疗方法包括椎间盘内生长因子注射,转基因治疗和细胞注射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椎间盘内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纤维环破裂 终板破裂 椎间盘造影术 腰椎融合术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蓝对针刺诱导的退变椎间盘内NO浓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康新建 彭宝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266-269,273,共5页
目的:观察亚甲蓝溶液对退变椎间盘动物模型NO浓度的影响,进而探讨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选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纤维环穿刺法建立L4/5和L6/7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经MR I检查证实椎间盘退变后在L5/6和L6/7... 目的:观察亚甲蓝溶液对退变椎间盘动物模型NO浓度的影响,进而探讨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选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纤维环穿刺法建立L4/5和L6/7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经MR I检查证实椎间盘退变后在L5/6和L6/7椎间盘内注入亚甲蓝溶液,L4/5椎间盘作为阳性对照,L5/6椎间盘作为阴性对照,L6/7椎间盘作为实验组椎间盘。饲养2周后将动物处死,取下椎间盘标本并对标本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同时应用NO试剂盒检测椎间盘标本中NO浓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的NO浓度较阳性对照组标本中的浓度明显减低,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甲蓝能够抑制退变椎间盘内NO的产生,这可能是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之一;亚甲蓝溶液对正常椎间盘是安全的,不引起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退变 NO 亚甲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外侧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的疗效和适应证 被引量:8
7
作者 彭宝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28-930,共3页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文献表明,在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引起的顽固性腰痛方面,腰椎融合术优于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减压的疗效。腰椎融合术目前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手术.数量逐年增加。据一项统计表明151,在1996年至2001年之间.美国...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文献表明,在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引起的顽固性腰痛方面,腰椎融合术优于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减压的疗效。腰椎融合术目前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手术.数量逐年增加。据一项统计表明151,在1996年至2001年之间.美国每年腰椎融合手术数量以77%的速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手术治疗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疾患 疗效 适应证 后外侧 腰椎融合术 椎间盘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薯蓣皂甙元减缓软骨基质破坏的研究
8
作者 庞晓东 马翠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1623-1624,共2页
目的:观察薯蓣皂甙元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大鼠股骨髁进行软骨细胞培养,同时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24、48、72h软骨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RNA表达水平。并加薯蓣皂甙元干预后,... 目的:观察薯蓣皂甙元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大鼠股骨髁进行软骨细胞培养,同时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24、48、72h软骨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RNA表达水平。并加薯蓣皂甙元干预后,观察其对软骨细胞分泌MMP-1的干预作用。结果:TNF-α可刺激软骨细胞MMP-1分泌增加,加入薯蓣皂甙元干预后可减少软骨细胞分泌MMP-1。结论:薯蓣皂甙元对关节软骨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皂甙 软骨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IL-1诱导椎间盘源性腰痛神经传入通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允 彭宝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258-261,共4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白介素1(IL-1)作用于腰椎间盘引起腰痛的神经传入通路并探讨其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关系。方法:实验选用20只W 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动物,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外源性IL-1注入实验组大鼠的... 目的:研究外源性白介素1(IL-1)作用于腰椎间盘引起腰痛的神经传入通路并探讨其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关系。方法:实验选用20只W 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动物,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外源性IL-1注入实验组大鼠的腰5/6椎间盘内,在注入后的不同时间点监测L1、L3神经节诱发电位的幅度和潜伏期及L2脊神经节自发性放电频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各指标进行对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观察IL-1对腰椎神经传入冲动的影响。结果:在腰5/6椎间盘内注入外源性IL-1后的各个时间点上,实验组大鼠的L1、L3神经节诱发电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上升,潜伏期明显缩短,同时L2脊神经自发性放电的频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IL-1注入5/6椎间盘内可在短时间内导致L1、L3节段传入神经冲动增加,L2脊神经节自发性放电频率增加,这可能表明L1~L3背根节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神经传入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白介素1 神经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环损伤后椎间盘退变的力学信号转导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志强 彭宝淦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3-185,共3页
椎间盘退变的具体原因及机制至今不是很明确。一般认为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年龄、遗传、环境、精神、机械应力、吸烟等因素可能都发挥了作用。Iatridis等的研究表明.局部纤维环的损伤可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细胞结构及代谢发生器质性... 椎间盘退变的具体原因及机制至今不是很明确。一般认为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年龄、遗传、环境、精神、机械应力、吸烟等因素可能都发挥了作用。Iatridis等的研究表明.局部纤维环的损伤可使椎间盘内压力降低,细胞结构及代谢发生器质性变化,导致椎间盘退变。笔者就纤维环损伤后椎间盘退变可能的力学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信号转导途径 纤维环 损伤 力学 机械应力 细胞结构 进展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