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后遗症20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程洪斌 胡韶山 +2 位作者 郑永日 李敏 安沂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5期454-455,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后遗症患者行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神经干细胞,并于第1次术前和第4次术后半年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患者自我料理、括约肌控制、活...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后遗症患者行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神经干细胞,并于第1次术前和第4次术后半年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患者自我料理、括约肌控制、活动和转移、运动、交流、社会认知都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损伤的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创伤性脑损伤 功能独立性评定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渗液吸收贴治疗Ⅱ、Ⅲ期压疮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运平 刘玉芬 +4 位作者 闫秀杰 严向芳 孙悦 陈然 史晶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7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渗液吸收贴治疗Ⅱ、Ⅲ期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合并Ⅱ、Ⅲ期压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Ⅱ期18处、Ⅲ期13处)和观察组(Ⅱ期24处、Ⅲ期压疮11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脐带...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渗液吸收贴治疗Ⅱ、Ⅲ期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合并Ⅱ、Ⅲ期压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Ⅱ期18处、Ⅲ期13处)和观察组(Ⅱ期24处、Ⅲ期压疮11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渗液吸收贴治疗的方法,即局部清创、消毒后将1mL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均匀涂抹于创面,并外敷渗液吸收贴。所有患者每2天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时间和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渗液吸收贴可有效治疗Ⅱ、Ⅲ期压疮,并显著缩短创口治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渗液吸收帖 压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培养模型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3
作者 李敏 马征 李春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2期1052-1053,F0003,共3页
目的应用脊髓片器官型培养模型制备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死亡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体外模型,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AL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脊髓器官型培养采用8日龄SD大鼠的腰段脊髓,在培养液中加入浓度为100μmol/L的苏-羟天冬氨酸(THA),建立... 目的应用脊髓片器官型培养模型制备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死亡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体外模型,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AL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脊髓器官型培养采用8日龄SD大鼠的腰段脊髓,在培养液中加入浓度为100μmol/L的苏-羟天冬氨酸(THA),建立ALS脊髓器官型培养模型;用神经元特异的SMI-32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的GFAP染色,并对细胞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HA100μmol/L组的脊髓前角以及周边的白质中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生,增生的程度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伴随细胞数量的增加,其形态也发生改变。结论THA干预制造的ALS模型中,在前角位置有明显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且增生的时间明显早于运动神经元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器官型培养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络:脑血管病患者吞咽困难的识别与治疗临床指南 被引量:14
4
作者 滑蓉蓉 丁则昱 王春育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6期480-494,共15页
1证据评价标准及推荐等级 1.1证据水平 1 高质量的荟萃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分析,极低偏倚的随机对照试验;1 较好的荟萃分析,系统分析,低偏倚的随机对照试验;
关键词 卒中 吞咽障碍 指南 苏格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褥期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吕巍 张倩 周衡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8期626-630,共5页
目的探讨产褥期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产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产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以高颅内压及局灶性脑损伤为主要... 目的探讨产褥期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产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产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以高颅内压及局灶性脑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经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均有改善。结论对于存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产褥期女性,应尽快完成相关检查,早诊断、早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褥期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