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单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临床体会
1
作者 李剑 杨瑞生 王建祯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8期84-85,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单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27例经临床表现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垂体腺瘤患者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单鼻蝶入路予以切除。结果 27例患者中全切20例,近全切7例。术后3例出现一过性脑脊液鼻漏...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单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27例经临床表现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垂体腺瘤患者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单鼻蝶入路予以切除。结果 27例患者中全切20例,近全切7例。术后3例出现一过性脑脊液鼻漏,尿崩6例,7例内分泌检查正常。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单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能提供良好的暴露、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单鼻蝶入路 垂体腺瘤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利锋 王学忠 +2 位作者 张蕴增 林立 吴鹏程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9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发性脑室出血及脑实质出血(<30ml)破入脑室系统,造成侧脑室及三脑室铸型的39例病例,随机分组:17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组(A组),22例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组(B组),对比观察其临床...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发性脑室出血及脑实质出血(<30ml)破入脑室系统,造成侧脑室及三脑室铸型的39例病例,随机分组:17例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组(A组),22例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组(B组),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4h复查头颅CT,A组脑室内血肿近完全清除(90%以上)6例,大部分清除(60%~80%)9例,部分清除(50%以下)2例;B组大部分清除血肿2例,部分清除20例。两组均无继发性出血病例。A组无颅内感染;B组3例。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术后不定期复诊头颅CT复查,A组继发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疗1例,B组4例。术后6个月随访,ADLⅠ级A组8例,B组4例;Ⅱ级A组4例,B组6例;Ⅲ级A组3例,B组4例;Ⅳ级A组1例,B组5例;Ⅴ级A组1例,B组3例。恢复良好(ADLⅠ~Ⅲ级)A组88.24%,B组63.64%。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出血较侧脑室外引流术并发症及后遗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脑室出血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士永 高天 +3 位作者 孙剑 刘奇 田荣 毛更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1期78-79,共2页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又根据发作情况分为首发组(40例)和复发组(44例)。体检正常者5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组间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又根据发作情况分为首发组(40例)和复发组(44例)。体检正常者5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组间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含量为(29.35±3.39)μmol/L,对照组为(12.15±1.66)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5,P<0.05);首发组与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1,P<0.05)。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四个水平患者的百分率,复发组与首发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增高者(81.9%)明显高于首发组(45.0%)。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有关,且水平越高,复发几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剑 杨瑞生 王建祯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7期69-71,共3页
目的对比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及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内镜手术组(35例,给予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手术组(40例,给予小骨窗开颅手术)、大骨瓣手术组(45例,给予大骨... 目的对比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开颅手术及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神经内镜手术组(35例,给予神经内镜手术)、小骨窗手术组(40例,给予小骨窗开颅手术)、大骨瓣手术组(45例,给予大骨瓣开颅手术)。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三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及ADL评分比较,神经内镜手术组优于小骨窗手术组和大骨瓣手术组(P<0.05),小骨窗手术组优于大骨瓣手术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内镜手术 小骨窗开颅手术 大骨瓣开颅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北京某高校职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田静 勇强 +1 位作者 马少刚 王建祯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5期189-192,共4页
目的超声评估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630例在2015年3~10月参与我校门诊部组织安排单位健康体检的离退休及在职人员行双侧颈动... 目的超声评估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630例在2015年3~10月参与我校门诊部组织安排单位健康体检的离退休及在职人员行双侧颈动脉检查,按照有无斑块进行分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脂肪肝、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尿蛋白及吸烟、饮酒的关系。结果 1630例参与体检人员中,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斑块组受检者平均年龄、体重指数、血脂、尿酸水平较无斑块组高(P〈0.05),高血压、糖尿病及尿蛋白的检出率较无斑块组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参与本次健康体检的高校职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高的检出率,其检出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超声检查 粥样硬化斑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经鼻内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海生 郭永清 +1 位作者 杨占泉 李东源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1年第5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尤其是巨大垂体腺瘤的可行性。方法:分析1995年9月~2001年2月经鼻-蝶窦内窥镜治疗的50例病人的诊断、手术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微腺瘤3例,局限于鞍内的... 目的:探讨内窥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尤其是巨大垂体腺瘤的可行性。方法:分析1995年9月~2001年2月经鼻-蝶窦内窥镜治疗的50例病人的诊断、手术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微腺瘤3例,局限于鞍内的大腺瘤10例,向鞍上生长未突破蝶窦者7例,向蝶窦内下陷的大腺瘤30例,其中巨大型肿瘤7例,均向上突破鞍膈向下进入蝶窦。病人术后视力视野均好转,内分泌功能异常得到改善,术后短暂性多尿者6例,术后短暂性脑脊液鼻漏者3例,均为肿瘤巨大者,均经保守治疗而治愈。术后均无鼻腔通气障碍、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等鼻腔并发症及血管损伤性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窥镜经鼻-蝶窦手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技术,可完全适用于垂体腺瘤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腺瘤 内窥镜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缺损合并皮瓣或硬脑膜下积液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爱全 张蕴增 +2 位作者 李瑞峰 林立 武树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34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同时合并皮瓣或硬脑膜下积液的颅骨修补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颅骨缺损合并皮瓣下积液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操作细节。结果 12例术后均无一例积液复发,无一例并发感染。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皮瓣下积液,...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同时合并皮瓣或硬脑膜下积液的颅骨修补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颅骨缺损合并皮瓣下积液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操作细节。结果 12例术后均无一例积液复发,无一例并发感染。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皮瓣下积液,无明显颅高压患者,可待颅骨修补手术时,通过手术方法一次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皮瓣或硬脑膜下积液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转移癌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春晖 毛更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919-920,共2页
目的探讨垂体转移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垂体转移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垂体转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 11例患者有4例来源于乳腺,2例来源于肺部,2例来源于胃肠道,1... 目的探讨垂体转移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垂体转移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垂体转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 11例患者有4例来源于乳腺,2例来源于肺部,2例来源于胃肠道,1例来源于前列腺,1例来源于肾脏,1例来源于甲状腺,其中视神经损害4例,尿崩5例,垂体功能低下8例,眼外肌麻痹3例,生存期(83~490)d,平均(242±25)d。结论垂体转移癌是颅内罕见病变,多来源于乳腺和肺部,以视神经损害、尿崩、垂体功能低下和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 转移癌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张士永 毛更生 高天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0期187-188,共2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间段、同年龄段因其他原因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第1、7天及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间段、同年龄段因其他原因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第1、7天及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检验。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天Fg、D-D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7天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g、D-D水平术后第1天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且继发纤溶亢进,术后1周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支架 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