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斌 刘水涛 +2 位作者 安佰京 李志国 邢更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韧带增强重建系统(ligament advancement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或同种异体跟腱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例膝关节多韧带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 目的探讨采用韧带增强重建系统(ligament advancement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或同种异体跟腱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例膝关节多韧带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关节镜辅助下接受LARS人工韧带或同种异体跟腱重建膝关节韧带。结果 12例患者(14膝,男8例,女4例)均完成随访。患者平均年龄为27岁(22~40岁);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6.4 kg/m2(21.7~29.4 kg/m2)。受伤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9个月(21天至8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4个月(24~67个月)。患者术前平均IKDC主观膝关节功能评分为(49.8±6.9)分(31.0~57.5分),术后平均为(84.3±6.0)分(71.3~93.1分),二者比较差异极其显著(P〈0.001)。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为(69.3±5.9)分(55~78分),术后平均为(88.6±5.0)分(75~95分),二者比较差异极其显著(P〈0.001)。患者BMI与最终临床结局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311)。结论采用LARS人工韧带或同种异体跟腱重建损伤的膝关节韧带,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短期效果理想,但长期效果还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随访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 手术治疗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Pushlock免打结技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不稳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安佰京 邢更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Pushlock免打结技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复发性肩关节脱位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前盂唇骨膜袖撕脱(ALPSA损伤)30例、后盂唇骨膜袖撕脱(POLPSA损伤)10例、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Pushlock免打结技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复发性肩关节脱位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前盂唇骨膜袖撕脱(ALPSA损伤)30例、后盂唇骨膜袖撕脱(POLPSA损伤)10例、反向Bankart损伤4例、盂肱韧带肱骨端撕脱(HAGL损伤)3例和反向HAGL 4例,均为男性;手术时平均年龄为24岁(18~44岁)。全部采用Pushlock免打结技术。随访时采用AESE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51例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角度分别为(164.5±8.6)°和(170.1±3.8)°;外展90°时,平均外旋角度分别为(68.4±13.6)°和(89.5±6.2)°;术后外展90°,患侧外旋角度较健侧受限(6.7±5.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分别为(83.5±3.2)分与(94.1±2.2)分,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7.6±3.5)分与(97.2±3.2)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再脱位。结论关节镜下Pushlock免打结技术是修复复发性肩关节不稳,尤其是盂唇关节囊骨膜袖状撕脱损伤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相对简单,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前患者的选择、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术后严格康复锻炼均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不稳 关节镜 Pushl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评价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水涛 刘彧 +2 位作者 杨军 赵斌 邢更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12-15,共4页
目的以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为主要评价手段,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25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发散式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目的以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为主要评价手段,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25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发散式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治疗,治疗频率为3 Hz,能量为1~2bar,每次冲击2000频次,每周接受1次治疗,8次为一疗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行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收集时间-距离指标:支撑期百分比(%)、摆动期百分比(%)、步长(cm)、步速(m/s)的变化,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ESW治疗后,患者步长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而步速在治疗后1个月[(0.92±0.11)m/s]、3个月[(1.09±0.11)m/s]及6个月[(1.12±0.13)m/s]均较治疗前[(1.13±0.12)m/s]显著增加(P〈0.05)。患者治疗后1个月时站立期时相[(61.78±1.47)%]与摆动期时相[(38.22±1.75)%]均较治疗前[(62.68±1.79)%、(37.32±1.36)%]显著改变(P〈0.05),而其他时间点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ESW可使KOA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尤其是明显提高治疗后1、3、6个月步速,步态分析较其他指标具有客观、精确、定量的优势,是评价膝关节功能变化的全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步态分析 体外冲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战士训练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4
作者 翟磊 邢更彦 +3 位作者 姜川 李冰 赵哲 王旭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战士训练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发病机制及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的疗效。方法ARCO分期Ⅰ-Ⅲ期的股骨头坏死战士(排除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者)108例,男86例,女22例,年龄18-25岁,由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法。其中50例采... 目的探讨战士训练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发病机制及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的疗效。方法ARCO分期Ⅰ-Ⅲ期的股骨头坏死战士(排除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者)108例,男86例,女22例,年龄18-25岁,由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法。其中50例采用ESWT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于钻孔减压术后第2天将9-12kV(0.16-0.22mJ/mm^2)的体外冲击波作用于患处,治疗后6、12个月复查双髋X线、MRI及髋关节Harris评分(HHS)。58例患者采用单纯钻孔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两组中均无ANFH恶化。ESWT治疗后ARCOⅠ、Ⅱ、Ⅲ期病例股骨头坏死区分别减小了22.9%、32.8%、34.3%,其中ARCOⅡ、Ⅲ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钻孔减压治疗组(P〈0.01)。治疗后6、12个月复查显示,ESWT联合钻孔减压治疗组HHS升高较早、较快,由54.2分分别升至90.2、83.2分,疗效优于单纯钻孔减压治疗,其中ARCOⅡ、Ⅲ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钻孔减压治疗组(P〈0.01)。结论ESWT对早中期ANFH疗效显著,有望在临床治疗骨肌系统慢性损伤性训练伤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疗法 股骨头坏死 军事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冲击波促进成骨及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翟磊 邢更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64-666,共3页
冲击波(shock wave.SW)是一种具有剧增高压和高速传导特性的爆破性声波,它能通过适当的发生器传至特定的目标.能量密度一般在0.003—0.890mJ/mm^2。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被用于治疗... 冲击波(shock wave.SW)是一种具有剧增高压和高速传导特性的爆破性声波,它能通过适当的发生器传至特定的目标.能量密度一般在0.003—0.890mJ/mm^2。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被用于治疗肾及输尿管结石。在最近十多年期间,该项新兴技术由于其非侵入性和易操作性已经成功地被欧美国家广泛应用于骨不连日、肩部的肌腱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感染过程 一氧化氮 成骨 输尿管结石 传导特性 能量密度 欧美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骨折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预防及康复 被引量:2
6
作者 白晓东 邢更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9期875-876,共2页
目的探讨桡骨骨折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报道桡骨骨折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53例患者。结果术后随访2~7年。前臂的旋前/旋后分别由治疗前的平均23.47°/34.42°改善到治疗后的平均66.59°/78.56°(P<0.... 目的探讨桡骨骨折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报道桡骨骨折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53例患者。结果术后随访2~7年。前臂的旋前/旋后分别由治疗前的平均23.47°/34.42°改善到治疗后的平均66.59°/78.56°(P<0.01)。病程<2个月的早期康复者,其旋转功能恢复程度比病程>2个月的晚期康复者疗效明显(P<0.01)。结论桡骨骨折术后要积极预防和康复前臂旋转功能障碍,且康复时间越早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前臂旋转 预防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