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D大鼠McA-RH7777细胞系肝癌模型构建及其特点 被引量:2
1
作者 管阳 刘凤永 +5 位作者 樊庆胜 付金鑫 陈现现 李鑫 袁宏军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9-553,共5页
目的 研究SD大鼠McA-RH7777细胞系肝细胞肝癌(HCC)模型构建及其相关瘤体生长、检测指标及影像学特点,评价该模型构建方法可行性和模型稳定性。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30,肝脏注射种植McA-RH7777细胞0.2 mL)、空白对照... 目的 研究SD大鼠McA-RH7777细胞系肝细胞肝癌(HCC)模型构建及其相关瘤体生长、检测指标及影像学特点,评价该模型构建方法可行性和模型稳定性。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30,肝脏注射种植McA-RH7777细胞0.2 mL)、空白对照组(B组,n=10,肝脏单纯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A组大鼠开腹手术后7、14、21 d分别接受MR和增强CT检查并测量瘤体长径。手术后7、14、21 d,分别随机取A、B组10、3只大鼠麻醉,经颈静脉取血检测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ea)、尿素(Urea);放血法处死大鼠,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形态。结果 A组27只(90%)大鼠成功成瘤,7、14、21 d时瘤体长径分别为(9.4±2.6)mm、(20.6±4.3)mm、(17.4±1.2)mm;成瘤大鼠CT平扫可见肝脏内低密度病灶,增强CT显示病灶环形强化,MR提示病灶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为高信号。两组7、14、21 d血液ALP、ALT、AST、Crea、Ure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均提示肿瘤组织形态。结论 SD大鼠McA-RH7777细胞系HCC模型是可行、稳定、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动物实验 肝细胞肝癌 McA-RH777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CT增强扫描联合双时相PET/CT显像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2
作者 赵建 张巍 +3 位作者 范承林 马万辉 张毅 黎海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242-1246,共5页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的^(18)F-FDG PET/CT表现特征,评价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放射科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集的19例肺炎型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及胸部... 目的探讨肺炎型肺癌的^(18)F-FDG PET/CT表现特征,评价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放射科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集的19例肺炎型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及胸部增强CT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30~79(58.8±13.2)岁,体质量43~82(57.3±11.4)kg],比较采用CT增强检查、单时相PET/CT、单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双时相PET/CT、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依据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增强组正确诊断5例(26.3%);单时相PET/CT正确诊断组12例(63.2%);单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组正确诊断15例(78.9%);双时相PET/CT正确诊断组14例(73.7%);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检查组正确诊断18例(94.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97,P<0.05)。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5组间的诊断正确率,结果显示仅有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组与增强CT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5),即双时相PET/CT联合增强CT的诊断正确率高于增强CT组,其他组不能表现出差异。结论双时相^(18)F-FDG PET/CT联合增强CT可以提高诊断肺炎型肺癌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型肺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18脱氧葡萄糖 X线计算机 标准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成人颅脑CT检查的低剂量扫描条件 被引量:16
3
作者 朱源义 张毅 +4 位作者 马万辉 强薇 刘柯 刘平平 廖许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48-1751,共4页
目的探讨适于成人颅脑CT检查的适当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将500名健康成人随机分成5组,运用16层螺旋CT机行颅脑非螺旋扫描,其中第1组采用常规剂量(120kV,颅底部240mAs、颅顶部200mAs)扫描,第2~5组分别采用低剂量(120kV,200、160、100、8... 目的探讨适于成人颅脑CT检查的适当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将500名健康成人随机分成5组,运用16层螺旋CT机行颅脑非螺旋扫描,其中第1组采用常规剂量(120kV,颅底部240mAs、颅顶部200mAs)扫描,第2~5组分别采用低剂量(120kV,200、160、100、80mAs)扫描。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5分制独立对各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评定结果的一致性,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扫描剂量与图像质量评分的关系;记录各单次加权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值,计算第2~5组的CTDIvol及DLP值相对第1组下降的比例。结果两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好(K=0.860,P=0.017)。扫描剂量与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呈正相关(r=0.512,P<0.01),图像质量优良者(评分>3分)在各第2~4组中所占比例达95%~98%,与第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5组CTDIvol、DLP较第1组分别降低15.79%、32.59%、57.89%、66.40%和20.68%、36.50%、60.40%、68.23%,各组DLP值与第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5组图像质量明显下降,评分>3分的图像仅占69%,与第1组比较图像质量降低(P<0.01)。结论管电流采用100mAs时,低剂量CT扫描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对观察成人颅脑解剖结构和诊断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尿管囊肿伴感染的CT诊断价值(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源义 范承林 +2 位作者 马万辉 张毅 王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515-517,共3页
目的:探讨脐尿管囊肿伴感染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囊肿伴感染的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部位、大小、形态、密度、Retzius间隙及邻近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3例中女2例,男1例;年龄分别... 目的:探讨脐尿管囊肿伴感染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囊肿伴感染的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部位、大小、形态、密度、Retzius间隙及邻近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3例中女2例,男1例;年龄分别为40岁、57岁、20岁;病灶均位于脐与膀胱之间近腹中线处Retzius间隙内的脐尿管走行区。CT主要表现为形态类似的长条状囊性块影,壁厚强化明显,Retzius间隙内见多少不等的片絮状或索条状密度增高影,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表现为边缘毛糙,Retzius间隙浑浊,并与腹壁及膀胱紧密相连;1例并发膀胱脐尿管憩室结石;1例并脓肿形成,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状。结论:由于脐尿管囊肿伴感染具有特殊解剖位置特点及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技术能做出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对明确诊断具有极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尿管囊肿 感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诊断易被漏诊的颞骨茎突骨折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毅 刘先军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减少颞骨茎突骨折漏诊的方法。方法:对颞颌部和颈椎CT检查时漏诊的4例及以后正确检出的 7例颞骨茎突骨折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例共15根茎突骨折,在CT连续断面图上主要表现为:间断征(7根),双点征(4根),位置跳跃征(3根)。7... 目的:探讨减少颞骨茎突骨折漏诊的方法。方法:对颞颌部和颈椎CT检查时漏诊的4例及以后正确检出的 7例颞骨茎突骨折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例共15根茎突骨折,在CT连续断面图上主要表现为:间断征(7根),双点征(4根),位置跳跃征(3根)。7例进行骨三维图像重组者,重组图像均直观地显示了10根茎突骨折的错位、成角情况。结论:减少颞骨茎突骨折漏诊的有效措施是连续薄层CT扫描并注意观察茎突的连续性,螺旋CT扫描时要常规进行骨三维图像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骨骨折 颞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退化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向科 朱源义 +2 位作者 范承林 张毅 陈文晶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835-836,共2页
病例女,55岁,因反复腰腿疼痛6年余,伴双下肢麻木、乏力3月就诊.查体:脊柱侧弯、后凸畸形.臀部、双髋、膝、踝、足外观无明显萎缩和畸形;T11,T12棘突间压痛;腹壁痛触觉下降,腹壁、肛门反射消失,左大腿痛触觉消失,左膝反射存在,左踝反射... 病例女,55岁,因反复腰腿疼痛6年余,伴双下肢麻木、乏力3月就诊.查体:脊柱侧弯、后凸畸形.臀部、双髋、膝、踝、足外观无明显萎缩和畸形;T11,T12棘突间压痛;腹壁痛触觉下降,腹壁、肛门反射消失,左大腿痛触觉消失,左膝反射存在,左踝反射消失;右大、小腿痛触觉下降,右膝反射消失,右足痛触觉消失;双下肢肌力Ⅱ~Ⅲ级.既往无手术、外伤史,家族无遗传病史、母亲无糖尿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骨发育不全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