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型颅脑创伤继发应激性溃疡的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杰 陈旭义 +1 位作者 刘小伟 涂悦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99-101,共3页
应激性溃疡(SU)是重型颅脑创伤(s TBI)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存在致命威胁。目前,s TBI继发SU的西医病机是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保护屏障功能减弱等,但治疗药物比较局限,有些药物甚至会产生并发症;而中医方面,单味中药及汤剂治疗s TB... 应激性溃疡(SU)是重型颅脑创伤(s TBI)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存在致命威胁。目前,s TBI继发SU的西医病机是神经内分泌失调、胃黏膜保护屏障功能减弱等,但治疗药物比较局限,有些药物甚至会产生并发症;而中医方面,单味中药及汤剂治疗s TBI继发SU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诊疗标准不统一,但临床报道的有效率较高。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s TBI继发SU可互相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应激性溃疡 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脑损伤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海博 梁海乾 +1 位作者 涂悦 张赛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6期95-97,共3页
放射性脑病( REP)又称放射性脑损伤,由 Fish-er等于1930年首次报告,是一种行头颈部放射性治疗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害[1],是头颈部肿瘤、颅内肿瘤及血管畸形等放射治疗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0.9%[2]。 REP发病率低... 放射性脑病( REP)又称放射性脑损伤,由 Fish-er等于1930年首次报告,是一种行头颈部放射性治疗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害[1],是头颈部肿瘤、颅内肿瘤及血管畸形等放射治疗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约0.9%[2]。 REP发病率低但预后较差。随放射性治疗的普遍应用REP 发生率有所升高。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 REP 的发病部位与照射野密切相关,多为颞叶、小脑与脑干的白质[3]。 REP的治疗目前仍是临床研究一大难题。现就REP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损伤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大鼠线粒体DNA拷贝数与端粒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付浩 孙圣凯 +2 位作者 陈孝储 闫海洋 王志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3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外周血液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和端粒长度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高血压组(15只)、假手术组(15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高血压组采用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术后予以8%NaCl饲料的...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外周血液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和端粒长度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高血压组(15只)、假手术组(15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高血压组采用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术后予以8%NaCl饲料的方法构建高血压大鼠模型。选取术后4个月为观察终点,利用鼠尾血压计测量血压,随后行眶下静脉丛取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Real-time PCR法测量相对线粒体DNA拷贝数和端粒长度。结果术后4个月时与假手术组比较,高血压组大鼠血压显著升高[(178.36±10.21)比(128.47±8.74)mm Hg,P<0.01],线粒体DNA拷贝数显著增加[(1.49±0.43)比(1.09±0.51),P<0.05],端粒长度显著缩短[(0.83±0.23)比(1.04±0.29),P<0.05]。高血压组大鼠线粒体DNA拷贝数与端粒长度变化呈负相关(r=-0.589,P<0.05)。结论高血压大鼠模型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升高和端粒长度缩短,且二者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mtDNA拷贝数 端粒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超 梁海乾 张赛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7期101-103,共3页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于1957年由Takeuchi和Shimizui首次描述,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前、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为特点,有时也累及大脑后动脉^[1]。该病因伴随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而在行脑血管造影时表现为“一股烟”...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于1957年由Takeuchi和Shimizui首次描述,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前、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为特点,有时也累及大脑后动脉^[1]。该病因伴随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而在行脑血管造影时表现为“一股烟”而得名^[2]。1流行病学及病因、病理1.1流行病学MMD有一定的种族和家族倾向,全世界范围内日本的发病率最高,达0.54/10万,患病率为6.03/10万。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其余地区。女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1:1.8。在日本,男性的发病高峰为10~14岁、35~39岁及55~59岁,而女性的发病高峰为20—24岁和50~54岁^[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中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67、Bcl-2、Bax和Caspase-3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5
作者 于泽奇 程世翔 +3 位作者 涂悦 王婧怡 苟莞苓 张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5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瘤组织中Ki-67、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65例脑胶质瘤组织切片。根据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34例和高级别胶...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瘤组织中Ki-67、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65例脑胶质瘤组织切片。根据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其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34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31例,另取18例正常脑组织切片标本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标本组织中Ki-67、Bcl-2、Bax和Caspase-3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Ki-67表达水平逐渐增强,在正常脑组织、低、高级别胶质瘤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20.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呈正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45,P<0.05)。Bcl-2表达水平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升高(6.2%、73.5%、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呈正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11,P<0.05)。Bax表达水平随着脑胶质瘤级别的升高而逐渐降低(100.0%、82.4%、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呈负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06,P<0.05)。Caspase-3表达水平在低级别胶质瘤组最高(0、100.0%、80.6%),随病理级别的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二者呈负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34,P<0.05)。结论 Ki-67与Bcl-2表达水平的上调,Bax与Caspase-3表达水平的下调,提示胶质瘤病理级别越高。同时,根据Ki-67、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可对胶质瘤恶性程度进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KI-67 BCL-2 BAX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PK3基因转染的SH-SY5Y细胞中HIF-1α基因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国禄 程世翔 +4 位作者 徐忠伟 衣泰龙 廖吉连 涂悦 张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6,共4页
目的观察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基因转染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方法构建表达RIPK3基因的p CMV6-AC-GFP质粒(重组质粒),培养SH-SY5Y细胞,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目的观察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基因转染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变化。方法构建表达RIPK3基因的p CMV6-AC-GFP质粒(重组质粒),培养SH-SY5Y细胞,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转染重组质粒和空载质粒。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的RIPK3蛋白,分别于培养8、14、20、26、32、38 h后,通过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OD值)。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及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IPA)软件检测并筛选RIPK3-HIF1α下游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采用微滴式数字PCR(dd PCR)检测两组细胞中的HIF-1αmRNA。结果实验组细胞中RIPK3蛋白相对表达量(0.806±0.097 5)高于对照组(0.455±0.088 6),P<0.05。随培养时间延长,实验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实验组细胞中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0.015 43±0.003 47)低于对照组(0.046 28±0.010 26),P<0.05。在HIF-1α为核心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中,筛选出关键分子泛素缀合酶样蛋白(UBC)、希佩尔-林道蛋白(VHL)、转录延伸因子B多肽1(TCEB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结论 RIPK3基因转染SH-SY5Y后,细胞中HIF-1αmRNA表达下调,同时HIF-1α信号通路相关基因(UBC、VHL、TCEB1、VEGFA)的表达水平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低氧诱导因子1Α 泛素缀合酶样蛋白 希佩尔-林道蛋白 转录延伸因子B多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哇巴因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诱导U87-MG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小飒 李培炎 +4 位作者 李杰 衣泰龙 徐忠伟 涂悦 程世翔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哇巴因(ouabain)对人胶质瘤U87-MG细胞死亡的影响及具体机制。方法将培养的U87-MG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和ouabain组,分别加入常规培养基和不同浓度ouabain(0.05、0.5、2.5、25μmol/L)干预24 h,光学显微镜观察ouabai... 目的探讨哇巴因(ouabain)对人胶质瘤U87-MG细胞死亡的影响及具体机制。方法将培养的U87-MG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和ouabain组,分别加入常规培养基和不同浓度ouabain(0.05、0.5、2.5、25μmol/L)干预24 h,光学显微镜观察ouabain干预后24 h细胞的形态改变,MTT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m TOR和p-m TOR的表达变化。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ouabain显著降低U87-MG细胞活力(均P<0.01),且呈现浓度依赖性;高浓度ouabain(2.5、25μmol/L)与Control组相比能够降低U87-MG细胞中p-Akt、m TOR和p-m TOR的表达(均P<0.01)。结论高浓度ouabain可能通过抑制胞内Akt/m TOR信号通路,降低肿瘤细胞活力并最终引起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哇巴因 胶质瘤 人胶质瘤U87-MG细胞 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对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
8
作者 于泽奇 武慧丽 +4 位作者 涂悦 衣泰龙 杨小飒 张赛 程世翔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0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RT-PCR)法分别检测神经胶质瘤A172、U251、U373和U87细胞中RIP3的表达水平,随后应用U251稳定过表达RIP3(U251-RIP3...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RT-PCR)法分别检测神经胶质瘤A172、U251、U373和U87细胞中RIP3的表达水平,随后应用U251稳定过表达RIP3(U251-RIP3)细胞模型,分别采用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评价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RIP3 mRNA在4株胶质瘤细胞(A172、U251、U373、U87)中均有表达,并在U251细胞中表达最低。real-time RT-PCR结果表明U251-RIP3细胞中稳定过表达RIP3,与阴性对照(空载)(NC)相比,RIP3过表达能够抑制U251细胞增殖能力;能够降低U25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培养11 d后细胞集落数目(67±2)较NC(75±3)减少(P<0.05);能够延缓细胞周期进程,U251-RIP3细胞的S期比例较NC组(16.0±0.4)%升至(18.2±1.0)%(P<0.05),同时G0/G1期比例较NC组(55.7±0.5)%降至(57.4±0.4)%(P<0.01)。结论 RIP3过表达后可抑制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有望成为靶向控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 胶质瘤 细胞增殖 可控性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创伤诱发慢性创伤性后遗症的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志物
9
作者 于泽奇 程世翔 +3 位作者 涂悦 苟莞苓 王婧怡 张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4期34-37,共4页
颅脑创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颅脑创伤所诱发的慢性创伤性后遗症病理形态复杂,病程进展缓慢,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由于缺少对该类疾病人群的长期跟踪,相关病理信息尚不十分全面,且... 颅脑创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颅脑创伤所诱发的慢性创伤性后遗症病理形态复杂,病程进展缓慢,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然而,由于缺少对该类疾病人群的长期跟踪,相关病理信息尚不十分全面,且易与其它神经退行性病变相混淆,导致对该类疾病的诊疗存在一定困难。尽管如此,随着对该类疾病研究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些年,对颅脑创伤诱发的慢性创伤性后遗症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从颅脑创伤出发,针对其诱发的慢性创伤性后遗症的病理分类、病理过程以及潜在的诊断标志物进行归纳、总结,为该类疾病的诊断、鉴别与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慢性创伤性后遗症 病理特征 诊断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