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损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途径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白春宏 彭朋 +1 位作者 刘浩 李双英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08-161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脊髓损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途径。方法:1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大肠杆菌肠道定植。224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NG=8),损伤组24 h/48 h(EG1=8/EG2=8)。3肠系膜淋巴结、肝脏细菌培养,门静脉血测内毒素;小肠进行光镜、荧光显微镜... 目的:初步探讨脊髓损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途径。方法:1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大肠杆菌肠道定植。224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NG=8),损伤组24 h/48 h(EG1=8/EG2=8)。3肠系膜淋巴结、肝脏细菌培养,门静脉血测内毒素;小肠进行光镜、荧光显微镜及电镜观察;肝脏、肠系膜淋巴结进行光镜观察。结果:1肠黏膜屏障破坏明显,细菌通过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裂隙进行跨壁;2淋巴结损伤明显,菌培养:EG1(100%,8/8),EG2(100%,8/8),菌落数EG1开始显著增多;3肝脏损伤明显,菌培养EG1(87.5%,7/8),EG2(100%,8/8),菌落数在EG1开始增多;4EG1(4.11±1.06)U/ml、EG2(6.94±1.50)U/ml内毒素水平均较正常组(0.70±0.04)U/ml升高(F=69.774,P=0.000)。结论:脊髓损伤后细菌及内毒素增多,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细菌跨壁后通过淋巴、血行途径转移;形成内毒素血症,使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扩大,形成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细菌移位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