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宫颈癌根治术后的尿潴留针灸与西药疗效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贾志龙 代二庆 李西忠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10期2249-2250,共2页
目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中西医治疗两种方法进行疗效比较研究。方法:将60例宫颈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和针灸治疗组,每组30例;术后7天,B超测量各组患者并残余尿量计算总有效率,并间接反映了重置尿管率。结果:针灸治疗组... 目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中西医治疗两种方法进行疗效比较研究。方法:将60例宫颈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和针灸治疗组,每组30例;术后7天,B超测量各组患者并残余尿量计算总有效率,并间接反映了重置尿管率。结果: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重置尿管率6.7%;不良事件发生率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66.7%;重置尿管率33.3%;不良事件发生率13.3%;两组总有效率并重置尿管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别(P<0.05)。西药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大于针灸治疗组。结论:针灸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较西药对照组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根治术后 尿潴留 温针灸’ 芒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显示椎动脉解剖变异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贺新 张婷婷 +3 位作者 王正 杨涛 董少义 汪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椎动脉起源变异与走行变异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椎动脉起源变异和(或)走行变异患者的MSCTA资料,应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和高级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处...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椎动脉起源变异与走行变异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椎动脉起源变异和(或)走行变异患者的MSCTA资料,应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和高级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分析椎动脉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的相关性。结果114例中,67例仅走行变异,2例仅起源变异,45例同时具有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起源变异与走行变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67,P<0.05),比值比为194.44,95%CI为46.13~819.67。结论椎动脉起源变异与走行变异间存在相关性,起源变异是导致走行变异的重要因素。MSCTA可以清晰客观地显示椎动脉的起源变异和走行变异,对了解椎动脉变异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 血管畸形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胺2,3双加氧酶促进血管形成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魏丽娟 于津浦 +3 位作者 贾志龙 李慧 刘俊田 任秀宝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观察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CD105表达及成管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高表达IDO的MCF-7与HUVEC共培养模型,通... 目的:观察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CD105表达及成管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Transwell小室建立高表达IDO的MCF-7与HUVEC共培养模型,通过IDO抑制剂1-甲基色氨酸(1-MT)阻滞IDO活性,观察共培养后HUVEC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CD105的表达率,基质胶成管实验观察管样结构的形成。结果:MCF-7的IDO表达水平较高且具有功能活性。与MCF-7共培养后,HUVEC增殖明显,CD105的表达增加,管样结构形成的数量增加,经IDO抑制剂1-MT处理后HUVEC增殖受到抑制,CD105表达降低,管样结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IDO可以促进HUVEC的增殖、活化并提高其形成管样结构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IDO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O MCF-7 HUVEC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转录病毒介导shRNA抑制Mig-7基因对人肝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及体外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屈波 盛冠男 +5 位作者 余飞 陈冠男 吕琪 毛中鹏 郭龙 吕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82-1488,共7页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干扰迁移诱导基因7(Mig-7)对肝细胞癌(HCC)细胞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及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2条Mig-7 m RNA寡核苷酸序列(Mig-7 shRNA-1,Mig-7 shRNA-2)和1条作为负对照的无关序列... 目的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干扰迁移诱导基因7(Mig-7)对肝细胞癌(HCC)细胞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及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2条Mig-7 m RNA寡核苷酸序列(Mig-7 shRNA-1,Mig-7 shRNA-2)和1条作为负对照的无关序列(Mig-7 shRNA-N)。构建Mig-7sh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质粒,并将要接受转染的人肝癌细胞MHCC-97H分为6组:转染Mig-7 shRNA-1组;转染Mig-7 shRNA-2组;转染Mig-7 shRNA-N组;转染空载质粒组(Vector);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S,商品名:恩度)组;MHCC-97H细胞对照组(Control)。半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其对Mig-7表达的影响;三维细胞培养观察其对VM形成的影响;细胞间粘附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及迁移实验观察其对细胞粘附、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转染后,Mig-7 shRNA-1组与Mig-7 shRNA-2组中Mig-7 m RNA与蛋白的表达、MHCC-97H细胞形成VM能力、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减低(P<0.05),细胞间粘附能力明显增加(P<0.05);Mig-7 shRNA-N组、Vector组、ES组中MHCC-97H细胞Mig-7的表达、VM形成、细胞间粘附、迁移、侵袭能力较MHCC-97H细胞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逆转录病毒介导的shRNA能够有效下调Mig-7的表达并明显抑制HCC细胞VM形成能力及侵袭转移能力,增加细胞间的粘附作用;ES对HCC细胞的Mig-7表达、VM形成、侵袭转移及粘附能力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拟态 迁移诱导基因7 肝癌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