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随访研究 被引量:214
1
作者 石蕊 姜铁民 +3 位作者 赵季红 陈少伯 孙婧 李玉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619-2622,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他汀类药物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4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52例),年龄男性≤55岁、女性≤6... 目的比较不同他汀类药物对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4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52例),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8)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B组(n=36)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同期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判定为非冠心病的患者为对照组(n=94例,女39例,男55例)。入选患者均在入选及随机治疗6个月后,于清晨空腹卧位抽取静脉血5 ml,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内皮功能及心脏功能。结果 A、B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预后良好,无一例死亡,复发心绞痛和血运重建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d或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的近期疗效相近,均可通过降低血脂、减轻炎症反应及改善内皮功能等协助改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联合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少伯 赵季红 +2 位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李玉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联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分析二者在判断冠状动脉有功能意义缺血上的相关性,探讨OCT指导介入治疗的合理标准。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6例冠状动脉造影管径狭窄率为... 目的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联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分析二者在判断冠状动脉有功能意义缺血上的相关性,探讨OCT指导介入治疗的合理标准。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6例冠状动脉造影管径狭窄率为40%~70%的患者,先后进行FFR和OCT检查,以FFR数值0.75为界,分为FFR正常组(67例)和FFR异常组(29例)。分析两组OCT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和FFR异常组病变处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3.45±1.74)mm2和(2.33±1.62)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8.44±13.52)%和(65.71±17.16)%,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核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3.72±9.26)%和(29.84±12.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与FFR有统计学相关(P<0.05或<0.01)。以最小管腔面积<2.3 mm2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92.51%,特异度为78.43%,以面积狭窄率>70%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90.64%,特异度为82.35%。以脂核面积百分比大于25%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70.18%,特异度为62.74%。结论 OCT参数(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和脂核面积百分比)和FFR有很好的相关性,选取合适的OCT参数指导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临界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少伯 赵季红 +2 位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李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率40%~70%的96例患者,先后进行IVUS-VH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以FFR<0.75者作为FFR异常组(n=29),FFR≥0.7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率40%~70%的96例患者,先后进行IVUS-VH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以FFR<0.75者作为FFR异常组(n=29),FFR≥0.75者作为FFR正常组(n=67),分析两组IVUS-VH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与FFR异常组病变最小管腔面积分别为(4.26±1.87)mm2及(3.45±1.3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组织面积/钙化性斑块面积(NC/DC)分别为2.23±1.82与3.54±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小管腔面积与FFR呈正相关(r=0.47,P<0.05),NC/DC与FFR呈负相关(r=-0.63,P<0.05),以最小管腔面积<4.0mm2结合NC/DC>3.0作为截点,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5%。结论应用IVUS-VH、以冠状动脉最小管腔面积<4.0mm2结合NC/DC>3.0为标准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超声检查 虚拟组织学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建起 梅金平 +4 位作者 石蕊 郭琼 杨琴 张娟 徐文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临床诊断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因CHF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选取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心脏超声检查,检测...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临床诊断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因CHF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选取健康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心脏超声检查,检测GDF-15及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随访2年,记录观察组随访期间发生的心力衰竭相关不良事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水平对CHF的诊断价值及CHF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629.3(1250.1,2200.3)ng/L vs 839.7(725.0,880.5)ng/L,P<0.05];观察组血清GDF-15水平与NT-proBNP、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性(r=0.682,0.326,P<0.05)。血清GDF-15和NT-proBNP诊断CH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23和0.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两者联合AUC为0.829,两者联合优于GDF-15或NT-proBNP单一指标(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9.0%,两者联合对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血清GDF-15水平对CHF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价值,与NT-proBNP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利钠肽 ROC曲线 转化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影像特点 被引量:6
5
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2 位作者 陈少伯 张建起 赵季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用IVUS和IVUS-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用IVUS和IVUS-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侧和内侧斑块负荷及其组成成分。结果冠状动脉分叉处血管对侧壁的斑块负荷百分数为47%±14%,大于内侧壁的35%±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叉血管对侧壁的钙化成分为34%±31%,亦大于内侧的22%±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分叉对侧低剪切力血管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重,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化成分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低剂量比伐卢定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曾松柏 曾山 +1 位作者 张梅 赵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低剂量比伐卢定的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年龄>65岁冠心病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n=80)和低剂量组(n=82)。PCI术前两组患者接受静脉推注负荷剂量比伐卢定0.75 mg/kg,术中...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低剂量比伐卢定的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年龄>65岁冠心病患者162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n=80)和低剂量组(n=82)。PCI术前两组患者接受静脉推注负荷剂量比伐卢定0.75 mg/kg,术中标准剂量组以1.75 mg·kg^(-1)·h^(-1)加术后0.2 mg·kg^(-1)·h^(-1)剂量持续给药2 h,低剂量组以1.5 mg·kg^(-1)·h^(-1)加术后0.15 mg·kg^(-1)·h^(-1)剂量持续给药2 h。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给药后5 min、30 min、手术终止时、术后1 h活化凝血时间(ACT)值以及术后1个月内出血事件、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不明原因卒中发生率。结果低剂量组给药后30 min、手术终止时、术后1 h ACT值与标准剂量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分别为(331.2±53.5)s对(383.5±74.7)s、(324.9±47.6)s对(371.3±65.4)s、(289.6±34.9)s对(314.8±43.1)s,P值均<0.001。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心肌梗死、一般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大出血、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和不明原因卒中事件。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择期PCI术中应用低剂量比伐卢定抗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老年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比伐卢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同步化治疗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技术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少伯 姜铁民 +3 位作者 梁国庆 赵季红 赵鹏 李玉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心室同步化治疗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的起搏参数,探讨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集左室电极植入困难患者8例,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分别测定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膈肌... 目的对比分析心室同步化治疗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的起搏参数,探讨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6月收集左室电极植入困难患者8例,在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前后分别测定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并在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门诊程控随访,在多普勒超声指引下进行参数优化。结果保留钢丝前后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分别为(4.58±1.57)V比(2.12±1.35)V,(1 060±182)Ω比(640±213)Ω和(9.81±2.05)V比(5.64±2.97)V,保留钢丝明显降低起搏阈值、降低电极阻抗和膈肌刺激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左室电极起搏参数与保留钢丝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在体位变动时有膈肌刺激。结论心室同步化治疗时,保留左室电极导引钢丝能有效改善起搏参数,安全可行。远期随访,膈肌刺激和钢丝断裂的问题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同步化治疗 左室电极 导引钢丝 保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肺纤维化小鼠循环单核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永强 姬文婕 +6 位作者 郑春秀 张译丹 彭守春 胡道川 陈雪芬 周欣 魏路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09-914,共6页
目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偏移失衡与肺纤维化病理进展关系密切。文中通过阐述循环单核细胞亚群在实验性肺纤维化小鼠不同病理时期的动态变化,探讨其表型偏移与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100只雄性C57 BL/6 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型偏移失衡与肺纤维化病理进展关系密切。文中通过阐述循环单核细胞亚群在实验性肺纤维化小鼠不同病理时期的动态变化,探讨其表型偏移与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100只雄性C57 BL/6 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和博莱霉素组,经口咽吸入法分别给予等渗盐水及博莱霉素A5,术后第1、3、7、14及21天处死小鼠,病理学方法计算各组小鼠肺组织炎症评分(inflammation score, IS)及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 CVF),常规方法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 BALF)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胶原Ⅰ、胶原Ⅲ的mRNA表达量,氯胺T法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 hydroxyproline , HYP)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单核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博莱霉素组小鼠第3天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水肿等炎症程度( IS评价)较等渗盐水组显著增加(P<0.01),第7天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博莱霉素组小鼠第14、21天肺组织CVF较等渗盐水组明显增高(P<0.01);与等渗盐水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博莱霉素组第1天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第3天明显增多(25.18±2.06 vs 8.82±1.59, P<0.01),第7天升至高峰(56.56±5.03 vs 3.68±0.79, P<0.01),后呈下降趋势,但第14~21天细胞总数仍高于等渗盐水组(P<0.01),肺泡巨噬细胞比例的变化趋势与细胞总数相一致;而中性粒细胞数量第1、3、7天显著高于等渗盐水组(9.086±1.268 vs 1.108±0.229、5.551±0.511 vs 0.315±0.100、8.093±0.922 vs 0.249±0.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博莱霉素组胶原Ⅰ、ⅢmRNA表达水平在第14、21天显著高于等渗盐水组( P<0.05);HYP检测结果显示博莱霉素组第7、14、21天高于等渗盐水组(P<0.01),其中第21天达最高值;与等渗盐水组相比,博莱霉素组第1天Ly6Chi单核细胞亚群比例显著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P<0.01),此后呈降低趋势,Ly6Clo亚群比例变化与之相反。各组小鼠Ly6Chi单核细胞比例与IS及CVF值均呈正相关(P<0.01,P=0.0013)。结论在博莱霉素A5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中,不同病理生理阶段外周血中Ly6Chi、Ly6Clo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处于动态变化,与肺组织炎性细胞渗出、浸润等病理进程相比,Ly6Chi单核细胞亚群应对肺组织损伤、炎症反应迅速,早期Ly6Chi单核细胞亚群比例的升高可能与肺组织炎症反应及后期纤维化程度存在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单核细胞 Ly6C 博莱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63例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姜铁民 张梅 +7 位作者 田军 张建起 陈少伯 吴振军 赵鹏 刘军翔 梁国庆 岳继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8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在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自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本院单中心63例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资料,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效果和主要心血管事件(... 目的探讨在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自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本院单中心63例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资料,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效果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病变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63例患者共有66处钙化病变,63例患者中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7.9%);58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92.1%)。17例(27%)合并糖尿病,52例(82.5%)合并高血压。66处病变中60处(90.9%)旋磨联合球囊扩张及DES支架植入,4处(6.1%)旋磨加球囊扩张未植入支架,2处(3.0%)仅旋磨,未植入DES支架是由于血管直径<2.25 mm。手术成功率为96.8%。1例残余狭窄大于50%,另1例左主干患者术后12小时心源性死亡,考虑为可能性支架血栓形成。所有患者随访8~12个月。有2例再发心绞痛,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结论在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治疗钙化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取得很高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旋磨术 钙化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陈少伯 赵季红 +2 位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李玉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6-9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自发性再通与无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揭示王i王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行直接介入... 目的:对比分析自发性再通与无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揭示王i王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行直接介入治疗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经TIMI血流分级为2~3级的患者共30例(自发性再通组,sR组)。另选30例TIMI血流0~1级,一般临床情况与sR组匹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无再通组,NSR组)。记录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ZEEK导管抽吸梗死相关动脉血,并留取抽吸组织,ELISA法测定PAPP.A浓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抽吸组织PAPP.AmRNA表达水平。血管内超声分析梗死相关动脉的虚拟组织学影像。结果:两组一般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SR组冠脉PAPP—A浓度明显低于NSR组[(0.56±0.17)ng/mL vs(0.82±0.26)ng/mL,P〈0.01]。两组PAPP.AmRNA表达水平分析.SR组PAPP—AmRNA表达低于NSR组(P〈0.05)。sR组与NSR组相比,NSR组斑块脂质成份及坏死组织较多,钙化成份少,NC/DC比值较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FF、Nc和NC/DC与PAPPA有统计学相关(P〈0.05)。结论:斑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是影响自发性再通的重要原因,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PAPP—A表达水平低,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自发性再通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腔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单核细胞亚群联合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危险分层的评估 被引量:8
11
作者 汪小君 周颖 +7 位作者 马永强 罗燕薇 焉力方 姬文婕 刘新林 刘军翔 周欣 李玉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54-858,共5页
目的:探讨循环单核细胞亚群联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发病后24小时内就诊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STEMI患者,采用流式... 目的:探讨循环单核细胞亚群联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发病后24小时内就诊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STEMI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3个亚群:经典型单核细胞(CD14^(++)CD16^-)、中间型单核细胞(CD14^(++)CD16^+)和非经典型单核细胞(CD14^+CD16^(++))。随访患者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单核细胞亚群及LVEF与MACE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合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相关MACE预测模型。结果:3年的随访中221例患者共50例发生MACE。与非MACE患者相比,MACE患者年龄更大[(63.82±11.88)岁vs(58.84±11.40)岁,P=0.009]、糖尿病病史更多(28.0%vs18.7%,P<0.001)、LDL-C(2.77 mmol/L vs 2.41 mmol/L,P=0.003)、CD14^(++)CD16^+单核细胞值(47.17 cells/μl vs 21.47 cells/μl,P<0.001)更高;LVEF值(52%vs 46%,P<0.001)更低。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CD14^(++)CD16^+(HR=2.211,95%CI:1.211~3.635,P=0.016)、LVEF(HR=2.014,95%CI:1.038~2.933,P=0.022)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联合ROC曲线结果显示,CD14^(++)CD16^+单核细胞联合LVEF对MACE的预测价值(AUC=0.744,95%CI:0.664~0.823,P<0.001)高于单指标CD14^(++)CD16^+单核细胞(AUC=0.683,95%CI:0.598~0.768,P<0.001)及LVEF(AUC=0.640,95%CI:0.552~0.729,P=0.003)。结论:循环CD14^(++)CD16^+单核细胞联合LVEF能够预测STEMI患者3年内MACE的发生,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单细胞分析 每搏输出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生成和降解方法的建立和评价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金龙 张译丹 +4 位作者 周欣 姬文婕 赵季红 魏路清 李玉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6-988,992,共4页
目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栓形成有关的结构,本研究拟建立一种评价NET体外生成和降解的方法。方法通过Ficoll-Histo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中性粒细胞,利用佛波酯(PMA)诱导其... 目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栓形成有关的结构,本研究拟建立一种评价NET体外生成和降解的方法。方法通过Ficoll-Histo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中性粒细胞,利用佛波酯(PMA)诱导其产生NET,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NET的形成,PicoGreen dsDNA染色结合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DNA酶(DNaseⅠ)和健康人血清对NET的降解。结果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中性粒细胞纯度达到95%。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显示NET网状结构主要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NET的DNA条带大小超过10 000 bp。DNase和健康人血清均可降解体外诱导的NET,但程度不同。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人NET体外诱导生成和降解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佛波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