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被引量:77
1
作者 魏俊吉 康德智 +10 位作者 赵元立 胡锦 江荣才 石广志 柴文昭 王宁 高亮 孙世中 彭斌 林元相 郭树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436-448,共13页
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 一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重症 专家 管理 重症医学 诊疗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基质金属蛋白酶2、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振林 张赛 +1 位作者 张文彬 任登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32-532,536,547,共3页
关键词 胶质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 增殖细胞核抗原 侵袭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ERT永生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致瘤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赛 刘振林 +3 位作者 刘晓智 孙洪涛 胡群亮 孙世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检测转染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后建立的永生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是否存在潜在致瘤性。方法原代分离培养人UCMSCs,利用脂质体介... 目的检测转染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后建立的永生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是否存在潜在致瘤性。方法原代分离培养人UCMSCs,利用脂质体介导hTERT建立永生化UCMSCs,RT-PCR检测转染结果;分别取第8代UCMSCs及hTERT-UCMSCs行流式细胞周期术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变化;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检测UCMSCs及hTERT-UCMSCs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克隆形成能力;并将其注入裸鼠腹侧皮下,60个观察日检测其成瘤性。全部实验以人U87胶质瘤细胞系为阳性成瘤试验对照。结果RT-PCR检测hTERT成功转染UCMSCs,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第8代hTERT-UCMSCs处于分裂增殖期细胞数(38.4%)明显多于未转染组(19.0%),但均低于U87胶质瘤阳性对照组(43.1%);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第8代hTERT-UCMSCs和UCMSCs均未表现出在阻力介质中的克隆生长能力;与迅速增长的裸鼠皮下U87胶质瘤模型相比较,hTERT-UCMSCs和UCMSCs均无体内肿瘤形成。结论以hTERT转染的UCMSCs在体外具有更长时间的生长活性,但其基因性状可维持长期稳定,尚不具有致瘤潜能,体内移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致瘤性 永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DSA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殷志锋 翟宝进 +1 位作者 焦德让 常斌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1-455,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28~59岁)和老年组(≥60岁)。所有患者均经CTA或MRA检查证实...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28~59岁)和老年组(≥60岁)。所有患者均经CTA或MRA检查证实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后经DSA检查验证。结果 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52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中35.2%(159例)为颅内动脉病变,31.8%(144例)为颅外动脉病变,33.0%(149例)为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68.1%(308例),稍高于颅外动脉的64.8%(293例)。青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95比64,P<0.01);老年组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80比64,P<0.01),后循环病变的发生率亦高于青中年组(155比112,P<0.05)。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外病变组高龄患者的比例高于颅内病变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颅内动脉病变逐渐减少,颅外病变及后循环病变增多。颅外病变组高龄者多于颅内病变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