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能来源于Wolffian管的输卵管系膜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炳娟 张金库 刘静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11-1012,共2页
目的探讨可能来源于Wolffian管的女性附件肿瘤(female adnexal tumor of probable Wolffian origin,FATWO)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输卵管系膜FATWO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病变... 目的探讨可能来源于Wolffian管的女性附件肿瘤(female adnexal tumor of probable Wolffian origin,FATWO)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输卵管系膜FATWO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病变位于输卵管系膜,呈境界清楚的实性肿块,组织学分析可见管状、网状及实性结构。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vimentin、calretinin阳性,α-inhibin局灶阳性,EMA、CEA阴性。特殊染色显示PAS阳性的基膜围绕网状和管状结构。结论 FATWO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ffian管 附件肿瘤 临床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燕楠 邹祖全 +3 位作者 刘燕青 徐晓轩 俞钢 张存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45-2048,共4页
采用共焦显微拉曼光谱进行肺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测试,拉曼位移测试范围为300~1700cm-1。根据得到的肺正常和癌变组织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对比分析了两者的特点与差异。选取蛋白质主链构象中构象不灵敏的CH2弯曲振动... 采用共焦显微拉曼光谱进行肺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测试,拉曼位移测试范围为300~1700cm-1。根据得到的肺正常和癌变组织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对比分析了两者的特点与差异。选取蛋白质主链构象中构象不灵敏的CH2弯曲振动在1454cm-1的谱线为内标,发现相比肺正常组织,癌变组织蛋白质主链中酰胺Ⅲ和酰胺Ⅰ谱带的有序构象明显减少,对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的损伤比较严重,β回折几乎消失,而骨架C—N,C—C伸缩振动却出现了与前2个谱带截然相反的状况,有序构象显著增加,蛋白质侧链构象变化与主链相比则相对复杂;DNA的骨架磷酸基团、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的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RNA的情况与DNA类似;磷脂的链内纵向有序性参数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肺正常组织 肺癌变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芯片制备过程中的体会与注意事项 被引量:29
3
作者 孙保存 张诗武 +1 位作者 赵秀兰 张立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658-659,共2页
关键词 组织芯片 石蜡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骨骨质增生的形态与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魏焕萍 张金波 单云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观察椎骨骨质增生与组织结构。方法:在390条干燥成人脊柱9750块椎骨标本,随机锯30块增生骨唇经脱钙组织切片或骨磨片,光镜观察。结果:脊柱有骨质增生者258付占66.1%,无骨质增生者132付占33.9%。每... 目的:观察椎骨骨质增生与组织结构。方法:在390条干燥成人脊柱9750块椎骨标本,随机锯30块增生骨唇经脱钙组织切片或骨磨片,光镜观察。结果:脊柱有骨质增生者258付占66.1%,无骨质增生者132付占33.9%。每块椎骨均可发生骨质增生。镜下观察,Ⅰ度和部分Ⅱ度较短增生骨唇只有骨密质。Ⅲ、Ⅳ和部分Ⅱ度较长的增生骨唇由上、下层骨密质和中层的骨松质三层结构组成,骨密质的骨板排列整齐,骨小梁排列不整齐,网眼大小不一。结论:椎体增生唇可累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椎体增生骨唇可因载荷过重或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可因椎关节不对称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唇 脊柱骨质增生 形态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样品制备方法对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赵亮 丁彦青 +3 位作者 梁莉 李欣 李雪华 吴丽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评价两种样品制备方法对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效果的影响,建立高分辨率、高重复性的血清2-DE图谱,为鉴定疾病相关血清蛋白质奠定基础。方法分别用热SDS法和直接溶解法处理大肠癌血清样品,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 目的评价两种样品制备方法对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效果的影响,建立高分辨率、高重复性的血清2-DE图谱,为鉴定疾病相关血清蛋白质奠定基础。方法分别用热SDS法和直接溶解法处理大肠癌血清样品,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总蛋白质,图像软件分析后,对其中3个差异蛋白质点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应用热SDS法处理血清总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可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人血清双向电泳图谱。对直接溶解和热SDS法处理的蛋白样品进行3次重复性检测,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为675±46和702±49,平均匹配点数为573±42和623±52,匹配率为85.3%和89.6%,分析3块不同胶间蛋白质点在IEF方向的位置偏差为(0.85±0.30)mm和(0.81±0.28)mm,在SDS-PAGE方向上的偏差为(1.02±0.18)mm和(0.97±0.12)mm。热SDS处理的2-DE胶蛋白质点质谱可获得高质量质谱图,并可以检测到相对低丰度的血清蛋白质。结论热SDS法是一种更有效的血清蛋白质样品制备方法,我们利用热SDS法处理血清样品建立了分辨率较高且重复性好的人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蛋白质 样品制备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联合运动对大鼠肺血管重构的保护作用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静 薄海 +2 位作者 李雪华 刘亚敏 张红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93-596,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低氧与运动联合应用对大鼠肺血管重构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揭示低氧/缺氧适应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C组)、低氧组(H组)和低氧与运动联合组(H+E组)。H组与(H+E)组置于模拟海拔3000m,8h/d... 目的:探讨低氧与运动联合应用对大鼠肺血管重构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揭示低氧/缺氧适应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C组)、低氧组(H组)和低氧与运动联合组(H+E组)。H组与(H+E)组置于模拟海拔3000m,8h/d,6d/周,5周;(H+E)组辅以低负荷跑台训练,5°,15m/min,1h/d。测量肺动脉平均压(mPAP)、血管(WT)%、(WA)%,RT-PCR检测CTGF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H组与(H+E)组大鼠mPAP、WT%、WA%及CTGFmRNA均较C组明显升高(P<0.05);(H+E)组大鼠上述指标则显著低于H组(P<0.05)。结论:低氧与运动联合应用降低CTGF表达可能是减轻肺血管重构的重要原因,CTGF可能与低氧/缺氧适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与运动联合应用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肺血管重构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及浸润性癌中树突状细胞的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谷彦军 马鸿达 +1 位作者 古强 王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检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微小浸润性癌及浸润性导管癌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和T细胞的 分布状况和浸润密度,探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和两步法对16例正常 副乳腺、58... 目的 检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微小浸润性癌及浸润性导管癌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和T细胞的 分布状况和浸润密度,探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和两步法对16例正常 副乳腺、58例导管内增生性病变、4例微浸润导管癌及67例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标本进行S 100蛋白+DC、HLA DR+DC、CD1a +DC(DC三参数)及CD45RO+T细胞的浸润密度检测。结果 浸润癌中DC三参数浸润密度均高于其它病变组织(P< 0.05)。导管原位癌、微浸润癌及浸润癌组织中CD45RO+T细胞浸润密度均高于其它病变组织(P<0.05)。DC三参数间及 其与CD45RO+T细胞间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 DC浸润密度随增生性病变加重而逐渐增高,发展为浸润癌时则明 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病变 T细胞 DC 浸润癌 乳腺导管 树突状细胞 CD45RO 结论 密度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重复缺氧海马CA1区时相变化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金波 宋立新 +1 位作者 王亚军 王鹏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1-375,T013,T014,共7页
为了从亚细胞水平探索急性重复缺氧小鼠在不同存活时间的海马 CA1区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血管的变化规律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成存活 0 d、1d、3 d、7d、15 d及 3 0 d等 4次急性缺氧实验组及对照组。取海马 CA1区组织 ,常规电镜制片 ... 为了从亚细胞水平探索急性重复缺氧小鼠在不同存活时间的海马 CA1区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血管的变化规律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成存活 0 d、1d、3 d、7d、15 d及 3 0 d等 4次急性缺氧实验组及对照组。取海马 CA1区组织 ,常规电镜制片 ,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证明 ,4次急性缺氧实验组均出现不同程度变化 ,主要表现为神经元微丝、微管模糊及胞核染色质凝集成大小不等的团块状的凋亡倾向 ,变化以存活 7d、15 d两组明显。星形胶质细胞出现胞浆线粒体肿胀 ,结构模糊不清 ,微管、微丝大部消失 ,胞核染色质凝集成大小不等的团块 ,胞核 2 / 3区域空白 ,其突起呈退行性变 ,以存活 7d、15 d和 3 0 d等 3组为明显。血管(毛细血管 )无任何变化。本研究结果提示 :小鼠急性重复缺氧 4次后 ,星形胶质细胞病理变化明显早于神经元的变化 ,且随着存活时间的增加愈益加重 ;而神经元却明显减轻 ;血管 (毛细血管 )无变化。表明 :星形胶质细胞对缺氧最为敏感 ,而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则可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超微结构 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 毛细血管 海马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性骨折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化冰 王毅铮 +3 位作者 张明顺 李雪华 兰晓霞 王世鑫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60-863,共4页
目的采用双向电泳-串联飞行质谱技术分析应力性骨折(SF)患者的血清蛋白质组变化,筛选可用于SF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SF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样本均为混合血清,各由21例平均年龄为19岁的SF战士和正常对照战士的血清分别混合而成。血... 目的采用双向电泳-串联飞行质谱技术分析应力性骨折(SF)患者的血清蛋白质组变化,筛选可用于SF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SF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样本均为混合血清,各由21例平均年龄为19岁的SF战士和正常对照战士的血清分别混合而成。血清样本去除高丰度蛋白后进行双向凝胶电泳(2-DE),比较两组血清蛋白质谱图,寻找差异蛋白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技术,结合生物学软件和数据库检索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结果初步筛选出7个差异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得到6种蛋白质,分别与新陈代谢、维持正常渗透压、免疫应答及氧化反应相关。在SF组中,对氧磷酶1、白蛋白对碘氧基苯甲醚CRA_h、血清白蛋白前体、白蛋白、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而血红素结合蛋白前体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基于凝胶电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可发现与SF相关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及氧化反应系统可能参与了SF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应力性 电泳 凝胶 双向 蛋白质组学 光谱法 质量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状肌上孔内血管损伤致臀内上部坏死的解剖学基础
10
作者 单云官 魏焕萍 +2 位作者 张金波 张玉和 单娜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8-620,共3页
目的:分析研究髋关节手术损伤臀上血管后并发臀内侧上部坏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标本,解剖观察梨状肌上孔、臀上血管神经走行及分支分布,髂内动脉造影观察吻合情况。结果:梨状肌上孔为半圆形,中点高(11.6... 目的:分析研究髋关节手术损伤臀上血管后并发臀内侧上部坏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标本,解剖观察梨状肌上孔、臀上血管神经走行及分支分布,髂内动脉造影观察吻合情况。结果:梨状肌上孔为半圆形,中点高(11.6±2,4)mm,下界宽(22.3±4.2)mm;梨状肌上孔内侧缘骨壁厚(7.5±1.2)mm;臀上动脉外径厚(2.3±1.3、)mm;外径宽(4.8±1.0)mm;臀上动脉深支分布臀中小肌;浅支外径厚(0.9+0.6)mm;外径宽(2.7±0.8)mm,分布臀大肌内侧上部。臀上静脉1支型占30.0%,2支型占70.0%;臀上静脉浅支外径厚(0.6±0.2)mm,外径宽(0.9±0.6)mm。结论:术中将臀大肌向内推臀上动、静脉挤压至梨状肌上孔内侧缘骨壁上,致臀上血管断裂,并发臀内侧上部软组织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状肌上孔 臀上动、静脉 臀上动、静脉浅支 臀大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凋亡途径在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中的作用
11
作者 王璇 黄纯 +5 位作者 李熳 谷彦军 李岩 崔艳芬 徐少艳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763-768,共6页
目的:比较TA2小鼠正常乳腺、乳腺癌前病变和乳腺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情况,通过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中Bcl-2、Bax、Caspase-3和Caspasee-9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初步确定线粒体凋亡途径在ITA2小鼠自发乳腺癌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收... 目的:比较TA2小鼠正常乳腺、乳腺癌前病变和乳腺癌组织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情况,通过检测线粒体凋亡途径中Bcl-2、Bax、Caspase-3和Caspasee-9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初步确定线粒体凋亡途径在ITA2小鼠自发乳腺癌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TA2成年雌鼠的乳腺组织(NC组)和TA2自发性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SBC-b组)和乳腺癌组织(SBC-t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乳腺上皮细胞中PCNA、Bcl-2、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并计算增殖指数(PI);采用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I);采用Rea[-★me PCR和Westem 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Bcl-2、Bax、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及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化染色,Real-tinmePCR以及Western blot结果一致显示,SBC-b组Bcl-2,Bax,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均明显高于NC(P<0.0l或P<0.05);SBC-t组中除Bcl-2高于NC外,其余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NC(fJ<0.01),但hcl-2,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NC(P<0.01),Caspase-9mRNA略高于NC,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粒体途径可能参与了TA2鼠自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其通过刺激部分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破坏了TA2小鼠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以致乳腺癌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2 自发性乳腺癌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