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负压劈核联合间断能量释放在硬核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郭月利 张振义 +1 位作者 杨春华 王磊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2107-2108,共2页
目的:探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郁级以上硬核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82眼,采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进行白内障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超声时间、术后角膜... 目的:探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郁级以上硬核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82眼,采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进行白内障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超声时间、术后角膜透明度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中超声能量25%~60%;超声时间58~105(平均85±20)s。术后第1d角膜玉级水肿者28眼,角膜域级水肿者45眼,芋级水肿者9眼,无郁级水肿者。术后第1d视力0.1~0.25者16眼,0.3~0.5者34眼,术后视力﹥0.5者32眼。术后1wk,矫正视力0.3~0.6者11眼,矫正视力≥0.8者71眼。结论: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是无爆破模式的超声乳化仪对硬核型白内障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有利于碎核,操作方便,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负压 劈核 间断能量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cnis非球面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磊峰 张振义 +3 位作者 秦向阳 董玉萍 邓旸 朱素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316-317,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ecnis非球面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289眼Tecnis非球面折叠人工晶状体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检查患者术后的视力、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及手...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ecnis非球面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289眼Tecnis非球面折叠人工晶状体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检查患者术后的视力、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时间3~9mo。结果:术后3mo,平均裸眼远视力为4.58±0.12,最佳矫正远视力为5.12±0.16。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22眼。结论:Tecnis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恢复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并且减少眩光,提高夜间视力,改善人工晶状体眼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非球面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殊琪 王磊峰 +1 位作者 董玉萍 姚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VTS)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01经OCT检查确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玻璃体黄...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VTS)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01经OCT检查确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11例1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mo,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OCT检查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局部形态的变化。结果:单纯玻璃体牵引8眼,术后6眼视力提高,2眼视力不提高;黄斑前膜牵引1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术后视力不提高;玻璃体合并视网膜黄斑前膜牵引2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视力提高。其中视力达0.1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46%提高至术后的73%。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619.27±195.13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39.12±143.84μm,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阻止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部分患者视力,OCT对本组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玻璃体 黄斑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相干光断层扫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殊琪 姚毅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前后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差异,探讨OCT对IMEM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检测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IMEM的病例23例(23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OCT检... 目的对比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手术前后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差异,探讨OCT对IMEM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检测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IMEM的病例23例(23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OCT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前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OCT图像均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表面厚薄不一的膜样高反光带。黄斑前膜并发黄斑水肿14只眼,增生型黄斑前膜6只眼,黄斑前膜引起黄斑假孔2只眼,黄斑前膜引起黄斑板层孔1只眼。绝大多数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患眼视力不同程度下降。假性黄斑裂孔表示为黄斑前膜与视网膜表面粘连紧密,中心凹边缘陡峭,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或正常。板层黄斑裂孔表现为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部分缺失,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薄。IMEM手术后所有患眼黄斑区膜样高反光带均消失。黄斑区中心凹厚度逐渐恢复正常,黄斑区功能逐渐恢复。结论 OCT可以清楚的显示手术前后黄斑区组织结构形态的改变,为黄斑前膜的手术指征评估及手术效果评价,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特发性黄斑前膜 相干光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