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中华鲟抢救性保护的途径
被引量:3
- 1
-
-
作者
董芳
危起伟
-
机构
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10-1616,共7页
-
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2022CFA05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2022YJ12)。
-
文摘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其成体可达4 m,体重超700 kg,寿命40龄以上,历史上在长江中的洄游距离超2800 km,因其独特的洄游特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科研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潜力(图1)^([1])。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中华鲟的保护工作,陆续采取了禁止商业捕捞、增殖放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建设自然保护区等多项措施^([1—4])。但遗憾的是,由于多种人类活动干扰的叠加和累积影响,中华鲟物种衰退趋势始终未得到遏制。更严峻的是, 2017—2023年已连续7年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其自然种群延续已面临严重困难。有研究认为,如果现状无法改变,中华鲟自然种群将在10—20年内灭绝^([5]),中华鲟是长江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种,开展中华鲟抢救性保护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长江大保护”等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之举。
-
关键词
洄游性鱼类
自然繁殖
增殖放流
自然种群
中华鲟
抢救性保护
重点保护动物
科研价值
-
分类号
Q958.8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