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济南市一次污染传输过程中的光量子雷达联合组网监测
1
作者 周咪咪 尚祥 +6 位作者 曲泺源 田奥文 刘燕平 张峰 全征宇 申屠国樑 贾铭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55-1664,共10页
为实现对污染传输过程的协同立体观测,将光量子雷达联合组网系统在济南市部署并运行,获取颗粒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以及风场和能见度4个视角的雷达观测数据,并结合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监测信息,对2023年11月2—3日期间的污染传输事件进行了... 为实现对污染传输过程的协同立体观测,将光量子雷达联合组网系统在济南市部署并运行,获取颗粒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以及风场和能见度4个视角的雷达观测数据,并结合空气质量监测站的监测信息,对2023年11月2—3日期间的污染传输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光量子雷达水平扫描监测较好地监测到此次污染事件的污染团入境、传输、累积、过境等过程,为解析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及追溯污染源提供了证据。在垂直监测方面,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监测到污染团入境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与颗粒物浓度变化之间的联系。此外,通过测风雷达监测数据发现,风速和风向对污染过程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验证了气象条件在污染传输中的重要作用。能见度雷达监测到污染事件发生后能见度距离的实时变化,为评估污染程度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供了依据。光量子雷达组网监测系统在此次污染事件中展现出了全面的观测能力,不仅准确获取了污染来源、污染成因及相关气象数据等信息,还为地区污染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量子雷达 大气污染 污染传输 环境监测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物光量子雷达的颗粒物排放实时溯源及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贾铭蛟 尚祥 +4 位作者 任翔宇 吴凯露 周咪咪 王冲 申屠国樑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传统探测方式在局地大气颗粒物排放源的精准定位和实时溯源方面还有所不足。自主研发的1550 nm波长颗粒物光量子雷达,具备探测效率高、人眼安全等特点,360°水平扫描一周仅需8.5 min。基于该雷达水平扫描监测,结...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传统探测方式在局地大气颗粒物排放源的精准定位和实时溯源方面还有所不足。自主研发的1550 nm波长颗粒物光量子雷达,具备探测效率高、人眼安全等特点,360°水平扫描一周仅需8.5 min。基于该雷达水平扫描监测,结合迭代拼接法和新发展的颗粒物示踪系数及污染源定位方法,可准确识别并定位出当地的污染排放源位置。对于部分污染排放定位溯源案例,结合多图展现并分析了颗粒物排放、扩散、传输、消散过程中的烟羽变化,并结合卫星图像确认了相应工业生产和建筑扬尘等典型颗粒物排放源。地面监测数据分析了部分污染源对监测站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该雷达通过低仰角、可重复性的快速扫描,结合符合颗粒物扩散规律的分析过程,在颗粒物污染实时溯源定位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颗粒物排放 污染源定位 实时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形频域匹配的激光足印定位方法
3
作者 周思寒 赵朴凡 +6 位作者 韩启金 栾超 杨坚 王恒 马跃 周辉 李松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3-424,共12页
国产线性体制星载激光测高仪主要用于为影像提供高程控制点。在卫星运行过程中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导致激光指向偏移,足印定位误差增大,直接降低了控制点高程精度。这种影响在复杂山地尤为明显。为了提高星载激光测高仪观测成果在复杂山地... 国产线性体制星载激光测高仪主要用于为影像提供高程控制点。在卫星运行过程中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导致激光指向偏移,足印定位误差增大,直接降低了控制点高程精度。这种影响在复杂山地尤为明显。为了提高星载激光测高仪观测成果在复杂山地的可用性,提出一种基于波形频域匹配的激光足印定位方法: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进行波形仿真,由计算仿真波形与国产高分系列卫星接收波形在频域的相关性确定激光足印的位置;由多足印频域匹配的联合计算,得到激光指向的系统偏差。在美国蒙大拿州中部、怀俄明州西部、犹他州东部三个区域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足印平面偏移距离标准差、平面正北夹角标准差、等效激光指向偏离角度标准差等均优于时域波形匹配方法,证明了基于波形的频域匹配方法在足印高精度定位方面具有优势,为提高卫星激光测高仪观测成果在复杂山地的可用性以及利用波形匹配实施对卫星激光测高仪指向误差校正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激光测高仪 频域匹配 国产高分系列卫星 足印定位 指向误差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单光子激光雷达海洋噪声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坚 马跃 +4 位作者 于文博 李少辉 余婧 王倩莹 李松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396,共6页
星载单光子激光雷达以超高灵敏度和超高重频的优势,在海洋探测领域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雷达系统中的单光子探测器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探测光子量级的回波信号,同时也极易受太阳背景光噪声影响。由于背景噪声直接影响激光雷达的... 星载单光子激光雷达以超高灵敏度和超高重频的优势,在海洋探测领域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雷达系统中的单光子探测器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探测光子量级的回波信号,同时也极易受太阳背景光噪声影响。由于背景噪声直接影响激光雷达的工作性能,还会对星上原始的数据量产生影响,在卫星系统设计阶段,对噪声强度的准确估计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考虑大气后向散射、水面反射及水体后向散射的贡献,建立了一个星载单光子激光雷达海洋噪声的估计模型。以全球首个对地观测星载激光雷达ATLAS为例,在输入系统参数和环境参数后,模型估计的噪声与ATLAS实测噪声误差在15%以内,证实了该噪声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计数 激光雷达 海洋探测 噪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光子计数激光测距雷达的实时去噪方法
5
作者 谭崇涛 于文博 +4 位作者 向雨琰 李少辉 余婧 王倩莹 李松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3,共12页
星载光子计数体制激光测距雷达系统具有高重频、高精度等显著优势,但也面临原始数据量大且噪声数据占比过高的问题。为适应星上数据通道的传输能力,需压缩原始数据量并保障信号光子的查全率,因此必须发展以硬件为主体的实时去噪算法。... 星载光子计数体制激光测距雷达系统具有高重频、高精度等显著优势,但也面临原始数据量大且噪声数据占比过高的问题。为适应星上数据通道的传输能力,需压缩原始数据量并保障信号光子的查全率,因此必须发展以硬件为主体的实时去噪算法。本文提出一种粗精结合的快速去噪算法,首先基于激光器发射脉宽、系统噪声率、目标特性以及接收光子事件的局部密度信息进行粗去噪,剔除部分噪声光子;再利用直方图统计,对保留的光子事件进行精去噪,确定信号光子区间及最终的信号光子及其时间信息。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和ICESat-2实测数据对算法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本算法查全率大于94%、查准率大于93%、调和平均值大于94%,运行效率提高了10%。算法可以实现光子事件的快速实时去噪,为星上硬件实时去噪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计数 激光测距 粗精去噪 数据密度 直方图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冷原子干涉仪集成化光学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葛贵国 方杰 +7 位作者 何萌 李金庭 张胆放 陈曦 仲嘉琪 张小伟 王谨 詹明生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1-771,共11页
设计并实现了用于85Rb冷原子干涉仪的集成化光学系统。整个光学系统的外包络尺寸为400 mm×483 mm×133 mm,分为五个独立的模块,模块之间通过光纤连接,这种集成化、模块化的光路系统有利于原子干涉仪进一步工程化、小型化。该... 设计并实现了用于85Rb冷原子干涉仪的集成化光学系统。整个光学系统的外包络尺寸为400 mm×483 mm×133 mm,分为五个独立的模块,模块之间通过光纤连接,这种集成化、模块化的光路系统有利于原子干涉仪进一步工程化、小型化。该系统采用主动温控措施来改善光学系统的稳定性,使激光光强的长期稳定度达到4.3×10^(-3)@5000 s。将该光学系统应用于原子干涉仪,获得了自由演化时间为71 ms、对比度为20%的干涉条纹,单个条纹相位不确定度约为22 mrad,对应的重力测量不确定度为26μGal。该光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原子干涉仪的小型化与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光学 原子干涉仪 光学系统 稳定性 集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脉冲高度分布(PHD)的光电倍增管光子探测模型 被引量:3
7
作者 向雨琰 马跃 +2 位作者 郭高峰 景泉 李松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101,共14页
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s,PMT)具有光子级别的灵敏度,而且没有物理意义上的死区时间,在光子计数雷达应用中有独有的优势,但PMT响应单光子输出脉冲高度呈高斯随机分布,且不同脉冲之间还有可能产生堆叠,传统的单光子模型不能准... 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s,PMT)具有光子级别的灵敏度,而且没有物理意义上的死区时间,在光子计数雷达应用中有独有的优势,但PMT响应单光子输出脉冲高度呈高斯随机分布,且不同脉冲之间还有可能产生堆叠,传统的单光子模型不能准确描述PMT的光子探测过程。针对PMT输出脉冲高度随机分布,脉冲堆叠现象和光子事件鉴别阈值的设置对光子事件探测概率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新的PMT光子探测模型,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简化,通过蒙特卡洛仿真验证了简化模型的适用性。搭建了光子计数雷达系统,通过和盖革模式APD进行实验对比,发现PMT光子探测模型虽然有略微的探测概率损失,但在测距应用中具有更小行走误差和更高测距精确度。实验也证明了新模型相比于传统单光子探测模型更符合PMT的光子事件探测概率分布,新模型对基于PMT光子计数雷达的系统设计和理论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倍增管 脉冲堆叠 脉冲高度分布 探测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鉴别阈值条件下SiPM光子计数激光雷达探测模型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欣缘 肖毅 +6 位作者 马跃 向雨琰 郭高峰 王家炜 黄炜怡 谭崇涛 李松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5-875,共11页
硅光电倍增管(Silicon Photomultiplier,SiPM)具有极高的探测灵敏度和响应速度,且在多光子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动态范围以及线性响应的特性,在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应用中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SiPM多像元、单时间通道的工作模式,其输出电压... 硅光电倍增管(Silicon Photomultiplier,SiPM)具有极高的探测灵敏度和响应速度,且在多光子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动态范围以及线性响应的特性,在光子计数激光雷达应用中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SiPM多像元、单时间通道的工作模式,其输出电压信号相较于其他单光子探测器更大概率出现脉冲堆叠现象,不同鉴别阈值条件下的SiPM探测过程更为复杂。针对该问题,本文建立了SiPM光子事件响应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由脉冲堆叠引发的屏蔽效应和触发效应两种特殊情况的时域分布,最终建立了SiPM半解析的探测概率与虚警概率模型。同时,搭建了基于SiPM探测器的光子计数雷达系统,通过观察实测输出电压波形以及光子点云分布与理论模型相符(R^(2)>0.95)。通过查全率与查准率对不同鉴别阈值的SiPM光子点云分布进行定量评价,并给出最优鉴别阈值区间,这对基于SiPM的光子计数激光雷达系统硬件参数的优化设计以及探测性能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光电倍增管 脉冲堆叠 鉴别阈值 探测概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光栅角度传感器偏心误差的分析与补偿 被引量:11
9
作者 宋宇飞 毛庆洲 +1 位作者 周昊 胡雪晴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6-86,共11页
偏心误差是圆光栅角度传感器测角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推导偏心误差的表达式及其三角级数展开,提出了使用对径双读头可以测量偏心参数并补偿偏心误差,因此设计了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从双读头计数值中拟合得到偏心参数的流程和一种... 偏心误差是圆光栅角度传感器测角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推导偏心误差的表达式及其三角级数展开,提出了使用对径双读头可以测量偏心参数并补偿偏心误差,因此设计了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从双读头计数值中拟合得到偏心参数的流程和一种基于区间转换和两级查找表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偏心误差实时补偿模块,使得在标定得到偏心参数后,在设备中仅使用单个读头就能实现与双读头几乎相同的测角精度,节省了成本。实验分析表明,对于实验中用到的单圈320000计数值的编码器,在误差补偿前,单读头计数值与双读头计数均值之间最大相差109,即偏心误差最大可达0.06°,显著影响测角精度;而在误差补偿后,二者最大相差6,平均仅相差1.46,这验证了提出的误差补偿方法可以有效代替双读头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光栅角度传感器 偏心误差 双读头法 偏心参数估计 FPGA误差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片上超表面的多路方向复用全息术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睿 于千茜 +8 位作者 潘一苇 陈思涵 张宸 叶宏 周鑫尧 时阳阳 万帅 刘阳 李仲阳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2-71,共10页
片上超表面是将超表面引入到集成光波导上以实现对导波的任意调制,它为导波与自由空间光波之间的转换提供了一个方便且通用的平台。尽管之前在片上全息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扩展编码自由度和多路复用方面仍需突破。本文提出并实... 片上超表面是将超表面引入到集成光波导上以实现对导波的任意调制,它为导波与自由空间光波之间的转换提供了一个方便且通用的平台。尽管之前在片上全息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在扩展编码自由度和多路复用方面仍需突破。本文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片上超表面的多路复用全息显示器件。通过迂回相位和几何相位的融合,使片上超表面将导波以圆偏光的形式耦合到自由空间中,以打破此前片上超表面沿传播方向上相位简并的局限性,进一步扩展了编码自由度。同时使用模拟退火相位优化算法和多路复用技术,实现了可独立编码的四通道远场全息显示复用。本文的设计方法以片上超表面的多功能集成,为具有高信息存储容量的集成光通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上超表面 导波 迂回相位 几何相位 多路复用 远场全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