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与Schlemm管和小梁网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杨丹丹 尹禾 +1 位作者 彭祎琳 王军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2-458,共7页
目的评估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Schlemm管(SC)和小梁网(TM)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21年5—12月就诊于武汉艾格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的近视患者81例,根据等效球镜度(SE)和眼轴长度(AL)分成2个组,其中中低度... 目的评估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Schlemm管(SC)和小梁网(TM)形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21年5—12月就诊于武汉艾格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的近视患者81例,根据等效球镜度(SE)和眼轴长度(AL)分成2个组,其中中低度近视(SE为-0.5~-6.0 D,AL<26 mm)39例39眼、高度近视患者(SE≤-6.0 D,AL≥26 mm)42例42眼。纳入同期健康体检人群20例20眼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10例10眼,女10例10眼。均纳入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Corvis ST测量角膜生物力学参数,采用Cirrus HD-OCT 5000观察SC和TM形态。比较各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鼻侧SC(SC-N)和颞侧SC(SC-T)的面积、鼻侧TM(TM-N)和颞侧TM(TM-T)的宽度和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对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SC、TM和生物力学校正眼压(bIOP)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近视组最大压陷时顶点距离(PD)为(5.49±0.28)mm,明显高于中低度近视组的(5.36±0.28)mm和健康对照组约(5.05±0.29)mm,最大压陷时反向曲率半径(HCR)和应力-应变指数(SSI)明显低于中低度近视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度近视组SC-T面积、SC-N面积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和中低度近视组,TM-T厚度低于健康对照组和中低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患者PD与SC-N面积呈正相关(r=0.26,P=0.02)。bIOP与PD、最大压陷时的形变幅度(DA)、综合半径(IR)、形变比例(DA ratio)均呈负相关(r=-0.79、-0.81、-0.45、-0.50,均P=0.00),与第一次压平时间角膜硬度值(SP-A1)、SSI呈正相关(r=0.45、0.46,均P=0.00)。结论近视患者PD值较大,且PD越大,SC-N面积越大;屈光度越大,AL越长,TM厚度越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角膜生物力学 SCHLEMM管 小梁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视网膜病变的连续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潘敏敏 刘保松 高岩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2期140-141,共2页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视力效果及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状况。方法对179例179眼老年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对术眼及对侧非手术眼视网膜病变进行比较...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视力效果及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状况。方法对179例179眼老年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对术眼及对侧非手术眼视网膜病变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0.5者159眼,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78眼,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80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1眼;视力结果取决于视网膜病变特别是黄斑病变程度。术眼中79眼、非手术眼中27眼出现视网膜病变进展,表现为视网膜内出血,火焰状出血斑,硬性及棉絮状渗出斑不同程度的增多,视网膜水肿,黄斑病变加剧及进一步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1)早期手术效果好,与非糖尿病老年白内障术后无明显差别;(2)晚期手术效果差,白内障手术可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3)早期手术可提高视力,便于眼底观察及激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白内障 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青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勇 刘钊臣 彭华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8-435,共8页
目的研究虾青素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氧化应激损伤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LEB-3细胞于不同浓度H_(2)O_(2)(0、50、100、200、500、750μmol/L)下培养,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计算半数... 目的研究虾青素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氧化应激损伤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LEB-3细胞于不同浓度H_(2)O_(2)(0、50、100、200、500、750μmol/L)下培养,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HLEB-3细胞使用不同浓度(0、5、10、20、50μmol/L)虾青素培养,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将HLEB-3细胞分为4个组,其中正常对照组用完全培养基培养、氧化应激组于250μmol/L H_(2)O_(2)培养基中培养,10μmol/L虾青素组和20μmol/L虾青素组分别于相应浓度虾青素+250μmol/L H_(2)O_(2)培养基中培养,各组均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一氧化氮(NO)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细胞核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细胞质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另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小干扰RNA(NC-siRNA)组、Nrf2-siRNA组、NC-siRNA+虾青素组和Nrf2-siRNA+虾青素组,分别转染NC-siRNA或Nrf2-siRNA,转染后24 h分别于含0或10μmol/L虾青素和250μmol/L H_(2)O_(2)培养基中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NO浓度、SOD活性、GSH活性和MDA含量。结果随着H_(2)O_(2)浓度的增加,HLEB-3细胞抑制率升高,不同浓度H_(2)O_(2)处理细胞的抑制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8,P<0.05)。H_(2)O_(2)对HLEB-3细胞的IC50为264.20μmol/L。0、5、10、20、50μmol/L虾青素处理HLEB-3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100.00±0.00)%,(102.20±1.34)%、(109.50±3.60)%、(115.40±4.13)%和(93.60±2.59)%,后续选取10μmol/L和20μmol/L作为实验剂量。氧化应激组细胞凋亡率为(38.50±2.38)%,高于正常对照组的(9.2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虾青素组细胞凋亡率为(27.60±4.33)%,低于氧化应激组,高于20μmol/L虾青素组的(14.90±1.23)%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氧化应激组细胞中NO浓度、MDA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10μmol/L虾青素组和20μmol/L虾青素组,SOD、GSH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10μmol/L虾青素组和20μmol/L虾青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μmol/L虾青素组NO浓度、MDA含量高于20μmol/L虾青素组和正常对照组,SOD、GSH活性低于20μmol/L虾青素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细胞核Nrf2、细胞质Nrf2、HO-1和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512、20.381、31.014、23.435,均P<0.001);正常对照组、氧化应激组、10μmol/L虾青素组和20μmol/L虾青素组细胞质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细胞核Nrf2、HO-1和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rf2-siRNA组和Nrf2-siRNA+虾青素组细胞凋亡率高于NC-siRNA组和NC-siRNA+虾青素组,NC-siRNA组细胞凋亡率高于NC-siRNA+虾青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rf2-siRNA+虾青素组和Nrf2-siRNA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f2-siRNA组细胞NO浓度、MDA含量高于NC-siRNA组,SOD、GSH活性低于NC-siR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C-siRNA+虾青素组NO浓度、MDA含量低于NC-siRNA组和Nrf2-siRNA+虾青素组,SOD、GSH活性高于NC-siRNA组和Nrf2-siRNA+虾青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rf2-siRNA+虾青素组细胞NO浓度、SOD和GSH活性及MDA含量与Nrf2-siRN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虾青素能提高晶状体上皮细胞抗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能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活化Nrf2相关信号通路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虾青素 氧化应激 Nrf2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修复与视功能恢复关系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一博 孟旭霞 +3 位作者 余川 杨静 刘鹏辉 耿文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微结构解剖修复过程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0例40眼,根据患眼术后1周~1个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微结构连续变化的愈合特征分为3组,其...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微结构解剖修复过程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0例40眼,根据患眼术后1周~1个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微结构连续变化的愈合特征分为3组,其中,A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椭圆体带先愈合者;B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除椭圆体带外的其他视网膜层先愈合者;C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未修复者。对比并观察3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光敏度(MS)及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结果。结果40例(40眼)患者中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的34例(34眼)裂孔愈合时间为术后1~10(5.42±3.16)d,椭圆体带完全对接时间为术后2~12(5.57±3.69)d。术后1周,A组较B组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P=0.038)。3组患眼术后1周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A组BCVA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B组BCVA均较C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与B组BCV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A组、B组MS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MS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均为P<0.05);术后3个月、6个月,A组、B组MS均较C组提高(均为P<0.05),但A组与B组MS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C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与B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IMH患眼术后初期椭圆体带先愈合者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具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且视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黄斑 视网膜微结构 微视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长眼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5
作者 袁媛 彭华琮 陈雅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4-147,共4页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长眼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眼轴长度大于24 mm的白内障患者49例49眼,按患者主观意愿选择术式;飞秒组患者20例20眼,均行飞...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长眼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眼轴长度大于24 mm的白内障患者49例49眼,按患者主观意愿选择术式;飞秒组患者20例20眼,均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传统组患者29例29眼,均行传统白内障手术。两组患者术中眼内均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每例患眼均行IOL-Master、OPD-SCANⅢ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获得患者散光度、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规则指数、表面不对称指数、不规则散光指数、角膜球差及像差与斯特列尔比值。角膜规则指数、表面不对称指数、不规则散光指数、角膜球差及眼高阶像差与斯特列尔比值相关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飞秒组患者BCVA为0.09±0.09,传统组为0.13±0.1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飞秒组患者散光度为(1.84±0.57)D,传统组为(2.17±0.83)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者总残余散光度为(0.50±0.50)D,传统组为(0.55±0.37)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为0.18±0.15,传统组为0.15±0.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飞秒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与角膜规则指数、表面不对称指数、不规则散光指数、角膜球差之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传统组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飞秒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与全眼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3-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高阶球面像差呈负相关(均为P<0.05)。传统组患者斯特列尔比值与角膜0-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眼内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3-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高阶彗差、高阶球面像差,全眼人工晶状体倾斜棱镜、3-8阶所有项高阶像差总和、高阶彗差、高阶球面像差均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与传统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能显著提高长眼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白内障 TORIC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强脉冲光治疗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吕学锋 沈锦霞 陈雅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305-3306,共2页
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blepharokeratocon⁃junctivitis,BKC)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被误诊、漏诊,导致延误治疗或误治,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致盲,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诊治标准。优化强脉冲光(optimal pulse technology,OPT)正逐步应用于治疗... 睑缘炎相关性角结膜病变(blepharokeratocon⁃junctivitis,BKC)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被误诊、漏诊,导致延误治疗或误治,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致盲,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诊治标准。优化强脉冲光(optimal pulse technology,OPT)正逐步应用于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本研究采用OPT治疗BKC,观察其治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缘炎 睑板腺功能障碍 诊治标准 角结膜病变 强脉冲光 延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囊袋张力环植入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彭华琮 袁媛 刘保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27例(1081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427例(549眼),B组400例(532眼),其中A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27例(1081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427例(549眼),B组400例(532眼),其中A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和囊袋张力环植入术,B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所有患眼术后均随访18个月,比较术后2组视力、眼压及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均位于正位,A组患者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8者43眼,0.6~0.8者118眼,0.5者89眼,0.4者101眼,0.3者66眼,0.2者80眼,〈0.2者52眼;术后第1天眼压为3~47mmHg(1kPa=7.5mmHg),一过性高眼压179眼,其中有一眼因术后高眼压药物无法控制而不得不取出囊袋张力环;随访18个月中有5眼因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而行激光治疗。B组患者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8者40眼,0.6~0.8者110眼,0.5者83眼,0.4者95眼,0.3者69眼,0.2者83眼,〈0.2者52眼;随访18个月中有35眼因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而行激光治疗。2组患者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袋张力环应用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有一定的优势,并能降低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袋张力环 高度近视 后发性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柏西普联合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30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祺 段淯平 金中秋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阿柏西普联合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MPL)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招募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60例,70只眼,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35只眼,为单独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治疗组;B组30例35只眼,为阿柏... 目的探讨阿柏西普联合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MPL)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招募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60例,70只眼,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35只眼,为单独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治疗组;B组30例35只眼,为阿柏西普眼内注射联合SMPL治疗组。主要观察结果为在12个月随访期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厚度(CMT),次要结果为注射和激光治疗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在12个月末,A组31只眼、B组33只眼完成治疗,最终BCVA均较基线水平显著提高(P<0.05),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MT比基线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B组CMT低于A组(P<0.05)。B组平均注射(4.9±1.6)次,明显低于A组的(7.3±1.5)次(P<0.05)。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注射阿柏西普和激光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阿柏西普联合SMPL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安全,有效,并且注射频数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柏西普 阈值下微脉冲激光 糖尿病黄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