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列宁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编译的历程、方法及其历史贡献
1
作者 蒋辛 朱丽霞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8,共12页
列宁写给梁赞诺夫那张“著名的纸条”证明,他是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编译工程背后的直接推动者。列宁直接或间接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编译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前,亲自摘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1917—1924年间,委托梁赞诺夫、阿... 列宁写给梁赞诺夫那张“著名的纸条”证明,他是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编译工程背后的直接推动者。列宁直接或间接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编译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前,亲自摘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1917—1924年间,委托梁赞诺夫、阿多拉茨基等人搜集和整理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1924年后,梁赞诺夫和阿多拉茨基等人承袭列宁遗志,有计划地推动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编译出版,代表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和MEGA1。列宁在推进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进程中积累了富有特色的方法。就一般方法言,如成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大量吸收“好的翻译人员”、给予充足经费支持、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编译工程的国际化等。就具体方法言,如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必须根据德文原著来译出”,“‘用自己的话’叙述马克思”经典文献,重视前言、注释和索引等副文本功能,分类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等。上述经验方法,强化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组织保障,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人员的招募方向,阐释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国际意义,重现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原初形态,提出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话语建构,突出了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的副文本功能,明确了分类编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出版方向,促进了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世界的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产 MEG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视野下的领导干部家风培育 被引量:13
2
作者 朱丽霞 张洋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28,共3页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风是社会精神风尚的体现。重视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并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为解决当前社会一些领域和地方存在道德失范...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风是社会精神风尚的体现。重视良好家风的培育与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并创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为解决当前社会一些领域和地方存在道德失范、优秀家风流失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以加强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为龙头,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家风建设以及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家庭文明 家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献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继承与创新
3
作者 杨洪林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05,共4页
杨献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哲学基本问题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基石,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杨献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哲学基本问题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基石,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支配着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必须从世界观的高度增强党性;它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体现;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是违背党性原则的。因此,任何淡化或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理论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献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党性原则 群众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丽霞 吴棒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4-60,共7页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从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将人的本质的意义定义为实践,主张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的重大意义,时代层面上能够引领学生确立...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从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将人的本质的意义定义为实践,主张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中的重大意义,时代层面上能够引领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坐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层面上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内涵,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实践层面上能够抬高体育课程的教育站位,促进体育课程思政全面发展。高校要从实践层面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必须在教学理念中融入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推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在教学内容中深化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从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丰富课程思政体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高校体育课 课程思政 价值坐标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的生成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朱丽霞 蒋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0,共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中国具体实际”应该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中国具体实际”之后加以特别强调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中国具体实际”应该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中国具体实际”之后加以特别强调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自觉的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有其生成逻辑:就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积极扬弃,要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以获得其民族化形式;就历史逻辑而言,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经历了一个“文化批评—文化反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演进历程;就现实逻辑而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还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更是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增强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践探索与实现机制——基于武汉市B社区的个案分析
6
作者 肖述剑 张妍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7,共14页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既是巩固党执政根基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关...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既是巩固党执政根基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关键是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实现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双融互促、同行同向。从理论逻辑上看,“党建引领”只有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理论武装、组织引导和实际行动,才能统一多元治理主体的思想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群众的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提升党对基层治理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从实践逻辑上看,“党建引领”只有将党的价值主张、组织引领、资源整合和制度约束系统地融入基层社会,才能以共富聚民心、以发展促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实现政党建设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耦合。本文基于对武汉市B社区的个案分析,归纳总结了突出价值引领,确保方向不偏;聚焦组织下沉,激发治理动能;深化资源整合,夯实治理根基;强化制度保障,推动执行落实等经验举措,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基层党组织通过构建党员示范带动机制凝聚主体共治共识、完善延伸嵌合机制强化主体关系联结、建立资源统合机制汇聚主体治理合力、创新条块整合机制规范主体治理行动等党建引领增强基层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为克服基层治理困境、激活基层治理活力、增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 实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主义视域下青年粮食安全认知的困与解
7
作者 贾卫振 《黑龙江粮食》 2025年第9期117-119,共3页
青年作为未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主要践行者,其对于粮食安全的认知意义非凡。但随着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不断渗透侵蚀,他们的粮食安全认知也正在陷入符号消费解构粮食本质认知、过度消费淡化粮食危机意识以及从众性消费消解粮食... 青年作为未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主要践行者,其对于粮食安全的认知意义非凡。但随着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不断渗透侵蚀,他们的粮食安全认知也正在陷入符号消费解构粮食本质认知、过度消费淡化粮食危机意识以及从众性消费消解粮食安全责任意识的困局,亟需通过溯源粮食本真价值、揭露粮食丰裕假象和培育理性消费心态来破除迷局,筑牢青年粮食安全认知的思想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青年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家风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鄢娟 张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9-51,共3页
红色家风兼具家风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将其运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红色家风的价值意蕴对大学生品德修养的练就、凝聚社会共识及培育合格时代新人具... 红色家风兼具家风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将其运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红色家风的价值意蕴对大学生品德修养的练就、凝聚社会共识及培育合格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将红色家风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需抓住宣传关键点,坚持全过程价值引领;把握载体着力点,引导全领域系统参与;找准创新聚焦点,推动全类型技术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家风 理想信念 大学生品德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讨
9
作者 高建勋 路紫阳 《黑龙江粮食》 2024年第10期107-109,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基础设施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连接高校与农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基础设施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连接高校与农村的重要桥梁,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耦合机理与互动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在洲 李忆辛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6,159,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两个重大战略,从内在逻辑和实践进程看,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分别是这两个优先发展的关键支点,只有实现这两个关键支点的互动共进,才能有力促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两个重大战略,从内在逻辑和实践进程看,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分别是这两个优先发展的关键支点,只有实现这两个关键支点的互动共进,才能有力促进两个优先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之间存在着价值上互利共赢、系统间互依共存、功能上互补共成、发展中互动共生的四维度的耦合关系,为两者互动共进、相互成就提供了可能。要实现这种可能,必须把握好四大现实关键:乡村人才回归与高等教育向上流动的价值互洽、乡村人才需求结构与高等教育供给结构的系统同构、乡村人才质量效能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功能对接、乡村人才使用政策与高等教育培养政策的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 乡村人才振兴 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丽霞 胡中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1-183,共3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必须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全面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困境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及其理论创新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丽霞 宋俭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60,共4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具有明显的理论局限,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现实问题。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具有明显的理论局限,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现实问题。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这一新的理论范畴明确了基本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及其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回应了对本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前景的疑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教育途径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金华 张炼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11期18-19,共2页
文章首先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宣传与建设中,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性质,强调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教育与培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教育 培养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效应与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14
作者 刘在洲 汪发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5,共12页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充分发挥其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对于提升城乡融合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3...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充分发挥其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对于提升城乡融合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30个省份2012-2023年的统计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对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性;其中,人口城镇化发挥了较小的中介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当优化高等教育体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和重要支撑;因地制宜,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色效应和创新活力;协同发力,促进高等教育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形成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乡村振兴 农业新质生产力 人口城镇化 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技术人类”的道德共情面临的挑战及教育应对
15
作者 喻学林 孙银光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17,共7页
共情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情感生活的基本方式。道德共情是个体对他人道德境遇的理性认知及其道德情感和行为反应,道德共情能力是维系人的道德关系的基础性能力。科技的狂飙猛进使人类从“自然人类”进入“技术人类”时代,并给人类道德共... 共情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情感生活的基本方式。道德共情是个体对他人道德境遇的理性认知及其道德情感和行为反应,道德共情能力是维系人的道德关系的基础性能力。科技的狂飙猛进使人类从“自然人类”进入“技术人类”时代,并给人类道德共情带来了巨大威胁。尤其是以智能互联网为集中表现的技术对现代人的支配导致了四种道德共情危机:世俗伦理生活渐现道德共情式微、媒体海量信息催生道德共情麻木、扭曲的价值观引发道德共情瓦解、资本利益算计驱逐道德共情隐退。遏制技术对人的道德共情的侵蚀,既需要积极寻求技术伦理制度的约束,以制度强制规范技术研发及其应用的行为,还要重视通过教育培养青少年形成基本的数字生活素养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使其积极建构内心与社会间“人—技和谐”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人类 道德共情 技术伦理制度 人—技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研究述评 被引量:9
16
作者 喻学林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118-123,共6页
近十年来,"90后"一代成为当代大学生主体。这一代人所生活的社会状况的特殊性造就了他们与以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很大不同。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有强烈的国家归属感和对执政党的理念认同,有冷静而理性地看待政治的精神,政... 近十年来,"90后"一代成为当代大学生主体。这一代人所生活的社会状况的特殊性造就了他们与以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很大不同。研究表明,多数大学生有强烈的国家归属感和对执政党的理念认同,有冷静而理性地看待政治的精神,政治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多数人认识到友善、诚信的重要性,但存在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有很强的经济与权利意识,但不能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功利取向明显。大多数学生乐观、积极、勇于进取,但理想信念模糊,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出抗挫能力弱、自律水平低、人际关系障碍、明显自我中心的心理特质。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复杂性是今天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突出特点。评价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实践地、科学地辩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现状 发展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天立地”: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教学体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艳国 康凤云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65-66,共2页
理想信念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教育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顶天立地"的根本要求,努力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理想信念 研究生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丽霞 喻学林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7-179,共3页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的有机统一。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价值观问题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符合自己国情、政情和民族文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藉此平台发挥出...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的有机统一。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价值观问题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符合自己国情、政情和民族文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藉此平台发挥出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决定了思政课对理想信念的培养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表明它对理想信念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理想信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洪林 李静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0-117,共8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了无产阶级理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作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为无产阶级的崇高社会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是...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了无产阶级理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作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为无产阶级的崇高社会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理论指南。这一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根据唯物史观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必须加强理想教育,进一步形成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强大"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共产党宣言 两个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对待外来文化态度看中国的爱国主义——以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戈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9期120-121,共2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可以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在黑暗中痛苦摸索,向西方学习,向先进文化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仍然要学习外来文化,学习一切先进文化...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可以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在黑暗中痛苦摸索,向西方学习,向先进文化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仍然要学习外来文化,学习一切先进文化,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现代化中国而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 外来文化 近代政治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