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纤维表面有机/无机纳米花的构筑及其对过氧化氢的检测
1
作者 李沐芳 魏琬茹 +3 位作者 李倩倩 宋引男 王栋 罗梦颖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2,共6页
为解决生物传感器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以高导电的碳纤维为基材,通过原位生长法在其表面构筑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磷酸铜(Cu 3(PO 4)2)有机/无机纳米花,制备出具有高灵敏性的过氧化氢(H 2O 2)电化学传感器,探讨了施... 为解决生物传感器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制备工艺复杂等问题,以高导电的碳纤维为基材,通过原位生长法在其表面构筑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磷酸铜(Cu 3(PO 4)2)有机/无机纳米花,制备出具有高灵敏性的过氧化氢(H 2O 2)电化学传感器,探讨了施镀时间、浸渍时间对其形貌结构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研究其形态结构、化学结构,揭示其形成机制,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考察其对H 2O 2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对碳纤维化学施镀30 min,然后在HRP溶液中浸渍16 h,可在其表面构筑出HRP/Cu 3(PO 4)2有机/无机纳米花;所制备的表面带有HRP/Cu 3(PO 4)2有机/无机纳米花的碳纤维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在H 2O 2浓度范围为0.1~2 mmol/L时,响应电流与H 2O 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2为0.999,灵敏度为146.3μA/(mmol·L-1·cm),检测限为0.441μmol/L;该电极对葡萄糖、NaCl、KCl、抗坏血酸、尿素均无电流响应,具有优异的抗干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纳米花 原位生长法 碳纤维 过氧化氢 辣根过氧化物酶 电化学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在智能纺织品上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杰 杨群 +7 位作者 陶思轩 周卫冕 崔进 张宁 苏娟 徐丽慧 潘虹 王际平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0-69,共10页
柔性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发光效率高、响应速度快、制备成本低、发光稳定等特点,可以实现柔性显示、智能传感等功能,在智能手机、电子皮肤、智能可穿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纺织材料的柔性、可穿戴性及成熟的加工技术使其成为... 柔性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发光效率高、响应速度快、制备成本低、发光稳定等特点,可以实现柔性显示、智能传感等功能,在智能手机、电子皮肤、智能可穿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纺织材料的柔性、可穿戴性及成熟的加工技术使其成为柔性电致发光器件的优良载体。柔性无机电致发光器件主要包括硫化锌柔性电致发光器件、钙钛矿基柔性电致发光器件和其他无机发光材料基柔性电致发光器件,其与纺织材料的结合方法主要包括印刷、涂层、层压及编织等。因此,文章从无机电致发光材料出发,对其发展历程、设计思路、制备方法、发光原理及其在纺织品上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并对基于电致发光技术的智能可穿戴纺织品应用及发展展开讨论,以更好地推进智能纺织品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电致发光 柔性器件 发光效率 智能纺织品 可穿戴 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交联UHMWPE纤维的在线制备及抗蠕变性能研究
3
作者 陶德昌 文鑫 +3 位作者 严坤 杨晨光 王雯雯 王栋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89,共7页
通过凝胶纺丝工艺制备硅烷偶联剂KH-590交联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纤维,研究了UHMWPE纤维改性前后的结晶行为、力学性能、抗蠕变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变化,系统探究了硅烷偶联剂对复合纤维抗蠕变性能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当KH-59... 通过凝胶纺丝工艺制备硅烷偶联剂KH-590交联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纤维,研究了UHMWPE纤维改性前后的结晶行为、力学性能、抗蠕变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变化,系统探究了硅烷偶联剂对复合纤维抗蠕变性能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当KH-590含量为2%时,UHMWPE纤维的凝胶率基本达到饱和。KH-590交联后样品的抗蠕变性能显著提高,当KH-590含量为2%时,UHMWPE的抗蠕变性能最佳。随着分子量的增加以及偶联剂含量的增加,UHMWPE纤维的结晶度、热稳定性能、凝胶含量均得到显著增强。这为UHMWPE纤维的抗蠕变性能改性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有望为制备高抗蠕变UHMWPE复合纤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凝胶纺丝 交联改性 蠕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交换型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纳米纤维气凝胶蛋白分离材料
4
作者 曹展瑞 纪灿灿 +5 位作者 赫羴姗 周丰 向阳 高飞 刘轲 王栋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7,共9页
针对传统微球层析材料对牛血清蛋白等生物制品的分离速度慢、分离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纳米纤维-壳聚糖季铵盐(CS)复合气凝胶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针对传统微球层析材料对牛血清蛋白等生物制品的分离速度慢、分离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纳米纤维-壳聚糖季铵盐(CS)复合气凝胶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气凝胶吸附材料的表面形貌和表面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气凝胶材料具有以EVOH纳米纤维为骨架的互穿多孔结构,压缩回弹性优异,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静态饱和吸附量高达1121.6 mg/g。本研究为生物大分子分离和纯化材料的构筑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纳米纤维 壳聚糖季铵盐 气凝胶 牛血清白蛋白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结构纤维材料研究进展
5
作者 力一颖 韦炜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0-64,共5页
螺旋结构纤维作为一种新兴的纤维材料,凭借其独特的三维螺旋结构以及优异的伸长率和弹性特性,在吸附过滤、柔性电子设备、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总结了螺旋结构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介绍了螺旋结构纤维材料在不同领域的... 螺旋结构纤维作为一种新兴的纤维材料,凭借其独特的三维螺旋结构以及优异的伸长率和弹性特性,在吸附过滤、柔性电子设备、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总结了螺旋结构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介绍了螺旋结构纤维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展。随着对螺旋结构理解的不断深化,螺旋结构纤维材料在医疗诊断、组织工程和传感等领域有望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展现出极具吸引力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结构 纤维材料 吸附过滤 柔性电子设备 生物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纤维素/聚吡咯/氟化石墨柔性导电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6
作者 陶思轩 杨群 +6 位作者 周卫冕 朱杰 苏娟 张宁 潘虹 徐丽慧 王际平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0-209,共10页
细菌纤维素(BC)基柔性导电膜材料,凭借卓越的力学性能、优异的生物兼容性及其环境友好的加工技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BC基柔性导电膜材料具有三维网孔结构,纤维上含有大量的羟基,该结构特征导致水分子在渗透到导电材料中时易与纤维... 细菌纤维素(BC)基柔性导电膜材料,凭借卓越的力学性能、优异的生物兼容性及其环境友好的加工技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BC基柔性导电膜材料具有三维网孔结构,纤维上含有大量的羟基,该结构特征导致水分子在渗透到导电材料中时易与纤维上羟基形成结合水,从而对电荷传输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原位聚合法和真空抽滤技术制备了柔性导电复合膜材料(BC/PPy/PVA-nFG)。其中,聚乙烯醇(PVA)用作机械增强组分,聚吡咯(PPy)用作导电介质,而氟化石墨(FG)作为协同导电机制兼疏水组分。通过减少水分子与BC纤维上羟基之间的氢键作用,有效降低了纤维间结合水的含量,从而提高了材料在湿润状态下的电荷传输稳定性。实验数据显示,柔性导电膜材料在未吸水状态下的初始电阻为32Ω,吸水后溶胀率达53%,电阻上升至47Ω。该研究表明,通过引入FG纳米片,可以显著提高BC基柔性导电膜材料的电荷传输稳定性能,为开发新一代绿色环保柔性导电膜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聚吡咯 聚乙烯醇 氟化石墨 柔性导电膜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喷纺PVA纤维的制备及性能
7
作者 文洪权 刘奇 +2 位作者 曹群香 罗杰 陈丽杰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共8页
为了制备绿色、高效的水溶性纳米纤维,对以聚乙烯醇(PVA)为原料和以水为溶剂的溶液喷射纺丝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将冷凝干燥、吸附干燥和红外加热等技术与溶喷纺丝工艺集于一体,降低了环境湿度对水溶液纺丝性能的影响;调整纺丝液... 为了制备绿色、高效的水溶性纳米纤维,对以聚乙烯醇(PVA)为原料和以水为溶剂的溶液喷射纺丝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将冷凝干燥、吸附干燥和红外加热等技术与溶喷纺丝工艺集于一体,降低了环境湿度对水溶液纺丝性能的影响;调整纺丝液性质、优化牵引风量和溶液流速等参数,改善了PVA纤维的表面形貌;采用酒石酸(TA)作为交联剂,增强了纤维的耐水性和热稳定性。研究结果可提升PVA水溶液溶喷纺丝性能,拓宽其在催化、过滤、储能、传感及生物医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喷纺丝 聚乙烯醇 纳米纤维 交联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基压电声学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天哲 柯弈名 +3 位作者 明晓娟 李沐芳 王栋 钟卫兵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135,共8页
为提高柔性声学传感器的声电转换能力,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纺丝液浓度和不同厚度的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构筑“三明治”结构柔性声学传感器。研究了纺丝液浓度和纤维膜厚度对膜谐振特性和声学传感器输出电压的影响,以及薄膜谐... 为提高柔性声学传感器的声电转换能力,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纺丝液浓度和不同厚度的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构筑“三明治”结构柔性声学传感器。研究了纺丝液浓度和纤维膜厚度对膜谐振特性和声学传感器输出电压的影响,以及薄膜谐振特性与传感器输出电压响应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纺丝液浓度直接影响分子链构象、纤维直径及其均匀度;其中构象会影响薄膜的压电性能和声学传感器的声电转换过程、纤维直径和均匀度会影响膜的谐振特性,从而影响器件的输出电压。当纺丝液浓度为12%、PAN纳米纤维膜厚度为60μm时,构筑的声学传感器的输出电压最高可达2.7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 静电纺丝 声电转换 压电 谐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导电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应变与温度传感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梦颖 陈慧君 +2 位作者 夏明 王栋 李沐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5,共7页
为满足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多功能传感需求,实现应变和温度传感具有重大的意义。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银纳米线(AgNWs)/聚氨酯(PU)弹性复合导电纤维,研究其拉伸应变传感性能和温度传感性... 为满足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多功能传感需求,实现应变和温度传感具有重大的意义。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银纳米线(AgNWs)/聚氨酯(PU)弹性复合导电纤维,研究其拉伸应变传感性能和温度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当AgNWs质量分数为20%,(PEDOT:PSS)与PU质量比为1∶3时,纤维热电性能达到最佳,电导率为47.4 S/cm,塞贝克系数为13.8μV/K,功率因数为902.7 nW/(m·K^(2)),此外,该弹性导电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断裂伸长率可达800%,能够检测0%~90%的应变范围,并在100次循环拉伸/回复下依旧保持良好稳定性;同时可将其作为温度传感器,快速检测人体与环境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 弹性导电复合纤维 湿法纺丝 拉伸传感 温度传感 智能可穿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柔韧性和优异电磁屏蔽性能的PVA-co-PE纳米纤维覆铜膜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德昌 文鑫 +5 位作者 李雪丽 严坤 赵青华 夏明 杨晨光 王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47-254,共8页
本工作通过紫外辐射诱导和化学还原反应相结合成功制备了具有多级结构的聚乙烯醇-聚乙烯(PVA-co-PE)纳米纤维覆铜膜,PVA-co-PE纳米纤维覆铜膜具有超级柔韧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且具有多次循环压缩后性能不减的稳定性。首先通过紫外辐照... 本工作通过紫外辐射诱导和化学还原反应相结合成功制备了具有多级结构的聚乙烯醇-聚乙烯(PVA-co-PE)纳米纤维覆铜膜,PVA-co-PE纳米纤维覆铜膜具有超级柔韧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且具有多次循环压缩后性能不减的稳定性。首先通过紫外辐照引入一定量的活化羟基,然后通过静电配位和铜粒子的化学还原作用,在纳米纤维膜上实现无钯镀铜。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AIR-FTIR)、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700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样品进行结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实现PVA-co-PE纳米纤维覆铜膜的制备,SEM图表明,铜颗粒均匀分布于纳米纤维膜表面,并且薄膜由亲水转变为不易浸润。通过四探针仪器和矢量网络分析仪表征了薄膜材料的导电性和电磁屏蔽性能。结果表明,覆铜膜达到导体水平,吸波值达到47.3 dB。经过多次循环压缩后覆铜膜材料电磁屏蔽性能几乎不减,说明制得的纳米纤维覆铜膜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吸波稳定性,其在柔性智能可穿戴元器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A-co-PE纳米纤维膜 化学镀铜 导电性 疏水性 电磁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降温聚烯烃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昌康琪 罗梦颖 +2 位作者 赵青华 王栋 李沐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30,共7页
为提高纳米纤维防护材料的热湿舒适性,利用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POE)和醋酸丁酸纤维素酯(CAB)为原料,通过熔融共混相分离法制备了辐射降温POE纳米纤维膜,并与乙烯醇-乙烯共聚物(PVA-co-PE)纳米纤维膜、棉织物进行对比,研究其形态结构、... 为提高纳米纤维防护材料的热湿舒适性,利用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POE)和醋酸丁酸纤维素酯(CAB)为原料,通过熔融共混相分离法制备了辐射降温POE纳米纤维膜,并与乙烯醇-乙烯共聚物(PVA-co-PE)纳米纤维膜、棉织物进行对比,研究其形态结构、红外辐射透过率、降温效果及透湿性。结果表明:POE纳米纤维膜的形态均匀,平均直径为570 nm,其直径及孔径均大于PVA-co-PE纳米纤维膜;POE纳米纤维膜的中红外辐射(7~14μm)透过率接近100%,且随着纳米纤维膜厚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与之对比,PVA-co-PE纳米纤维膜在相应波段的透过率有所下降,而棉织物完全不能透过中红外光;POE纳米纤维膜具有更好的红外辐射降温效果,将其覆盖在加热模块表面后,真空条件下模块温度保持不变,室温条件下模块温度仅升高0.5℃;此外,POE纳米纤维膜表现出良好的透湿性,其透湿率为2845 g/(m 2·d),略低于棉织物的(3530 g/(m 2·d));将POE纳米纤维作为涂层材料涂覆在棉织物表面构筑复合防护膜,可提升棉织物的过滤阻隔性能,且不影响其热湿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醇-乙烯共聚物 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 聚烯烃纳米纤维 防护材料 辐射降温 透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结构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对啤酒除菌过滤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子傲 黄朋 +5 位作者 程盼 刘轲 向阳 周丰 高飞 王栋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36,共8页
啤酒在酿造过程中易被微生物污染,会显著降低啤酒的风味品质,影响其外观体验。针对该问题,以醋酸丁酸纤维素(CAB)和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EVOH)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相分离纺丝方法制备出EVOH纳米纤维,通过纳米纤维浆料化和悬浮液逐层喷... 啤酒在酿造过程中易被微生物污染,会显著降低啤酒的风味品质,影响其外观体验。针对该问题,以醋酸丁酸纤维素(CAB)和聚乙烯醇-乙烯共聚物(EVOH)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相分离纺丝方法制备出EVOH纳米纤维,通过纳米纤维浆料化和悬浮液逐层喷涂的方法在非织造布表面制备纳米纤维梯度涂层,再采用戊二醛(GA)水溶液对其进行浸渍和交联改性,得到具有梯度结构的纳米纤维除菌膜。形貌、孔径分布及纯水通量等结构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平均直径为450 nm的纤维层表面涂覆面密度为6 g/m^(2)、平均直径为750 nm的纤维层所得的梯度结构纳米纤维除菌膜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可100%拦截107CFU/cm^(2)的沙雷氏菌;过滤啤酒原液后,浊度下降95%,稳定通量约为750 L/(h·m^(2));抗蛋白污染实验中,纯水通量能够恢复到初始通量的80%。这主要得益于该纳米纤维梯度除菌膜的致密小孔结构及结构稳定性,为啤酒酿造用除菌膜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改善啤酒酿造质量提供了新的过滤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 梯度结构过滤膜 除菌过滤 抗污性 啤酒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晶体管器件研究进展
13
作者 卿星 肖晴 +2 位作者 陈斌 李沐芳 王栋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0,共8页
在学科高度交叉、技术深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类脑计算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携带式可穿戴电子设备已难以满足人们对高性能电子纺织品的需求。为全面探究纤维晶体管在电子织物领域的应用前景,首先简述了纤维晶体管... 在学科高度交叉、技术深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类脑计算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携带式可穿戴电子设备已难以满足人们对高性能电子纺织品的需求。为全面探究纤维晶体管在电子织物领域的应用前景,首先简述了纤维晶体管的组成、分类与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纤维基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纤维基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其次,介绍了纤维晶体管器件在智能可穿戴和植入式生化传感器、忆阻器和人工突触类脑计算神经形态器件、逻辑电路等前言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纤维晶体管在器件集成、性能优化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指出纤维晶体管在推动电子织物、人机交互、智慧医疗等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和驱动人类社会迈向泛智能时代中的应用前景,期望为下一代高性能纤维晶体管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织物 纤维晶体管 生化传感器 类脑计算 逻辑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接枝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聚乳酸纤维改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磊 左丹英 +1 位作者 易长海 邹汉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7,共5页
针对聚乳酸(PLA)纤维的强疏水性,对聚乳酸纤维表面接枝聚乙烯吡咯烷酮进行研究。通过万能强力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聚乳酸纤维进行力学性能和结构的表征,并对纤维水解质量减少率、改性纤维吸水率和接枝率进行测定。结... 针对聚乳酸(PLA)纤维的强疏水性,对聚乳酸纤维表面接枝聚乙烯吡咯烷酮进行研究。通过万能强力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聚乳酸纤维进行力学性能和结构的表征,并对纤维水解质量减少率、改性纤维吸水率和接枝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碱水解和酸水解之后的聚乳酸纤维均成功地接枝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但是碱水解的聚乳酸纤维接枝PVP的接枝率低于酸水解的聚乳酸纤维;2种接枝PVP的聚乳酸纤维吸水率明显提高,分别是未改性聚乳酸纤维吸水率6.44倍和8.97倍,但是接枝后聚乳酸纤维的力学性能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纤维 亲水性改性 聚乙烯吡咯烷酮 吸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进展
15
作者 张宁 杨群 +3 位作者 苏娟 周思羽 李睿淼 王际平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因轻质、透气、柔韧、可任意形状剪裁并具备可穿戴特性,在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介绍了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最新进展和优缺点,阐述了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在电致发光器件中作为基底、电极等方面的... 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因轻质、透气、柔韧、可任意形状剪裁并具备可穿戴特性,在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介绍了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最新进展和优缺点,阐述了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在电致发光器件中作为基底、电极等方面的关键应用及优势,提出了其在电致发光器件中应用时面临的问题。另外,介绍了织物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基本结构、设计思路和制备方法,并对现阶段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目前织物基电致发光器件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对其未来在可穿戴电子、智能家居、汽车内饰、公共信息显示、医疗保健、军事与安全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旨在推动研究出更优导电性、耐用性和低成本的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促进其与电致发光器件的结合,拓宽织物基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基导电复合材料 电致发光器件 制备技术 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聚酰胺中空橘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的孔径预测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恒 甄琪 +4 位作者 钱晓明 杨红英 申屠宝卿 张一风 刘让同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1,共6页
为探究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孔径的可预测性,通过水刺原纤化技术制备了聚酯(PET)/聚酰胺6(PA6)双组分中空橘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纤维几何形态和材料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孔径预测模型,并对孔径大小与开纤率、纤维线密度的关... 为探究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孔径的可预测性,通过水刺原纤化技术制备了聚酯(PET)/聚酰胺6(PA6)双组分中空橘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在纤维几何形态和材料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孔径预测模型,并对孔径大小与开纤率、纤维线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预测。结果表明:双组分纤维在水刺作用下开裂成超细纤维,且纤维在水平方向相互纠缠排列;受水刺原纤化工艺影响的开纤率是影响孔径分布的主要因素;孔径预测模型的理论值与实验值的对比结果表明孔径预测模型可以用来预测PET/PA6双组分中空橘瓣型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的孔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材料 超细纤维 孔径分布 孔径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聚丙烯腈/硫酸铜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博亚 李佳慧 +1 位作者 张如全 李建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20,共6页
为开发可应用于医疗敷料的铜离子纳米纤维膜,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丙烯腈/无水硫酸铜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纺丝液质量分数及黏度、导电率对纺丝过程和纤维外观形貌的影响,并对其所含元素及纤维粒径分布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铜... 为开发可应用于医疗敷料的铜离子纳米纤维膜,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丙烯腈/无水硫酸铜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纺丝液质量分数及黏度、导电率对纺丝过程和纤维外观形貌的影响,并对其所含元素及纤维粒径分布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铜离子存在于纳米纤维膜中;在设定的纺丝工艺参数下,当纺丝液中聚丙烯腈的质量分数增加时,溶液黏度随之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变大;当纺丝液中无水硫酸铜的质量分数增加时,溶液导电率随之增加,纤维直径先变小后变大,且易出现纤维粗细不匀及串珠现象;当纺丝液中聚丙烯腈与无水硫酸铜质量比为8∶3时,纤维的外观形貌最好,且直径在300 n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丙烯腈 硫酸铜 纳米纤维膜 医用敷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具有交联结构的UHMWPE纤维的制备及抗蠕变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志尧 文鑫 +1 位作者 杨晨光 王栋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79-284,共6页
本工作通过湿法纺丝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并结合水解缩合反应对UHMWPE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改性纤维化学结构、热稳定性以及微观形貌的变化,系统探究了改性纤维抗蠕变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改性后,纤维... 本工作通过湿法纺丝制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并结合水解缩合反应对UHMWPE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改性纤维化学结构、热稳定性以及微观形貌的变化,系统探究了改性纤维抗蠕变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改性后,纤维表面形成明显交联结构,纤维结晶度下降,热稳定性变化不大,表面分子链运动能力下降。相比于未改性UHMWPE纤维样品,改性纤维抗蠕变性能提升超过50%。本工作集UHMWPE纺丝工艺与表面改性于一体,显著提高了UHMWPE纤维的抗蠕变性能,并通过两种测试方法进行了验证,这为制备高抗蠕变UHMWPE纤维材料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MWPE纤维 表面交联 微观形貌 抗蠕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烷基双子季铵盐对棉纤维的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浩 王小如 +1 位作者 朱媛 倪丽杰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4-47,共4页
为探究季铵盐中疏水长链对棉织物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减少活性染料染色用盐量,制备了具有不同长链烷基的双子型季铵盐,研究了分子的亲疏水性对其在棉纤维上吸附行为的影响,分析了在改性条件下季铵盐的吸附行为,进而研究了棉纤维在改性前... 为探究季铵盐中疏水长链对棉织物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减少活性染料染色用盐量,制备了具有不同长链烷基的双子型季铵盐,研究了分子的亲疏水性对其在棉纤维上吸附行为的影响,分析了在改性条件下季铵盐的吸附行为,进而研究了棉纤维在改性前后的染色过程和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在无盐或少盐的情况下,改性后棉织物的上染速率和平衡上染百分率均明显提高;在季铵盐浓度仅为0.5 mmol/L时,其改性后织物的上染行为和染色效果与常规染色工艺几乎无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季铵盐 长链烷基 棉织物 改性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PAAc复合纤维膜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泽林 朱秀芳 +1 位作者 李沐芳 王栋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23年第5期1-4,共4页
以聚丙烯腈(PAN)为结构框架,制备了PAN/聚丙烯酸(PAAc)复合纤维膜,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当N,N-二甲基甲酰胺、PAN、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7.30%,9.70%,1.47%,1.47%,0.06%时,PAN/... 以聚丙烯腈(PAN)为结构框架,制备了PAN/聚丙烯酸(PAAc)复合纤维膜,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当N,N-二甲基甲酰胺、PAN、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7.30%,9.70%,1.47%,1.47%,0.06%时,PAN/PAAc复合纤维膜对镍离子的吸附效率高达75.39%,且该吸附行为较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其中,外扩散占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 聚丙烯酸 静电纺丝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