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乳酸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牛瑞琴 邹汉涛 +1 位作者 吴倩 张荣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28-134,共7页
聚乳酸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吸收性的高分子材料,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及日常生活等领域。梯度功能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聚乳酸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方... 聚乳酸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吸收性的高分子材料,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及日常生活等领域。梯度功能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聚乳酸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国内外应用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展望了聚乳酸梯度功能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梯度功能材料 制备方法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交联聚合物电解质的准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被引量:7
2
作者 梁桂杰 钟志成 +5 位作者 许杰 张增常 陈美华 李在房 和平 候秋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852-2860,共9页
采用柠檬酸(CA)交联聚乙二醇(oligo-PEG,平均分子量Mw=200,400,1000,2000),合成具有可生物降解性能的聚柠檬酸-乙二醇(PCE)交联聚酯,并以此为基体材料制备得到准固态的三维交联型PCE/LiI/I2聚合物电解质.采用红外吸收光谱(IR)、核磁共... 采用柠檬酸(CA)交联聚乙二醇(oligo-PEG,平均分子量Mw=200,400,1000,2000),合成具有可生物降解性能的聚柠檬酸-乙二醇(PCE)交联聚酯,并以此为基体材料制备得到准固态的三维交联型PCE/LiI/I2聚合物电解质.采用红外吸收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扫描电镜(SEM)和Raman光谱分别对PCE基体的分子结构、聚合物电解质的微观形貌以及导电离子对的存在形式进行表征;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研究了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扩散系数、电导率以及电池的输出电流-电压(I-V)性能.结果表明,PEG的分子量影响PCE基体膜的微观形貌及其吸液性能,从而影响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能及电池的光电性能:随着PEG分子量Mˉw从200,400,1000增大到2000,PCE基体膜的结构变得疏松,吸液率增加,吸液溶胀后的基体中I-3的跃迁活化能降低,导致电解质的电导率和电池的短路光电流密度随之增加;在60mW·cm-2的入射光强下,四种电解质对应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依次为3.26%、3.34%、4.26%和4.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电解质 聚乙二醇分子量 交联 吸液性能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钙海绵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传杰 徐琪 +3 位作者 熊春华 冉建华 刘云 朱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4-27,共4页
以海藻酸钠为原料,氯化钙/甘油/酒精溶液为凝固浴,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了海藻酸钙海绵,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物理和力学性能、孔隙率、透气率、吸液量和保液量进行评价和测定。结果表明,海藻酸钙海绵的弹... 以海藻酸钠为原料,氯化钙/甘油/酒精溶液为凝固浴,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了海藻酸钙海绵,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物理和力学性能、孔隙率、透气率、吸液量和保液量进行评价和测定。结果表明,海藻酸钙海绵的弹性和柔韧性好,具有均匀、连通的孔隙结构,孔径大小为100μm~500μm,孔隙率为84.37%,透气率为44.75%,拉伸强度为0.21 MPa,初始模量为7.72 N/mm,对伤口渗出液的吸液量和保液量为30.48 g/g和5.13 g/g,各项性能均优于或接近海藻酸钙无纺布医用敷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钙 海绵 医用敷料 吸湿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纱三角区形态变化对环锭纱线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可帅 李婉 +2 位作者 余豪 陈军 夏治刚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6-40,共5页
为探讨纺纱三角区形态变化对纱线性能的影响机制,以斜位纺纱原理为背景,建立了斜位纺纱加捻三角区变化模型。通过在不同细纱机型上分别进行直位和斜位的纺纱实验,实现斜位纺加捻三角区形态变化差异。对比分析了不同纺纱三角区形态下纱... 为探讨纺纱三角区形态变化对纱线性能的影响机制,以斜位纺纱原理为背景,建立了斜位纺纱加捻三角区变化模型。通过在不同细纱机型上分别进行直位和斜位的纺纱实验,实现斜位纺加捻三角区形态变化差异。对比分析了不同纺纱三角区形态下纱线的性能,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实验证明。结果表明:捻度有效传递和对应斜位导纱方式能有效降低加捻三角区几何面积,提高了三角区纤维握持加捻效果,减少了成纱毛羽,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捻三角区 斜位纺 环锭纺 紧密纺 毛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仔布用纤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6
5
作者 谢姗姗 易长海 +2 位作者 邹汉涛 王罗新 田磊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46,共7页
针对牛仔布用纤维,主要从传统棉纤维、非棉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4个方向入手,简要阐述了不同纤维设计组合的牛仔面料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各类纤维在牛仔服装领域的应用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牛仔布用纤维将朝着功能化、... 针对牛仔布用纤维,主要从传统棉纤维、非棉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4个方向入手,简要阐述了不同纤维设计组合的牛仔面料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各类纤维在牛仔服装领域的应用历史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牛仔布用纤维将朝着功能化、绿色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牛仔布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发展概述及关键特征解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夏治刚 徐卫林 叶汶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7-154,共8页
基于现代短纤维纺纱技术原理,概述了环锭纺、转杯纺、涡流纺等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推动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的因素和途径,并深入分析制约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高效、节能、高品质成纱是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的最... 基于现代短纤维纺纱技术原理,概述了环锭纺、转杯纺、涡流纺等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推动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的因素和途径,并深入分析制约短纤维纺纱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高效、节能、高品质成纱是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的最主要动因,工艺优化、装备改进、多技术组合是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的最常用方式;短纤维成纱过程中,采用气流、分束、集聚、助捻等机械外力强化纤维控制的方式已得到充分运用,面对短纤维纺纱技术发展中呈现的新问题、新瓶颈,需协同短纤维原料成纱性能的在线改善、纺纱原料的多功能复合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以推动短纤维纺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纤维 纺纱 成纱原理 技术发展 多功能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在聚合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陈鑫涛 王罗新 +4 位作者 蔡静平 卢明华 易长海 邹汉涛 徐卫林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58,62,共6页
综述近年来环糊精在高分子聚合反应中的应用,从聚合反应条件、产物结构和性能等方面阐述了环糊精在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环糊精参与的聚合反应不但可以改善高分子聚合工艺,使之更加绿色化,而且对产物结构和性能都有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 综述近年来环糊精在高分子聚合反应中的应用,从聚合反应条件、产物结构和性能等方面阐述了环糊精在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环糊精参与的聚合反应不但可以改善高分子聚合工艺,使之更加绿色化,而且对产物结构和性能都有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对环糊精在聚合反应中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有待更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聚合反应 产物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集聚纺纱结构成形机制及其针织物性能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可帅 江伟 +4 位作者 杨圣明 郭维琪 夏治刚 倪俊龙 徐卫林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31,共6页
为解决多毛羽传统环锭纱针织困难,而光洁的常规集聚纺纱线织物手感硬的技术难题,建立串联半开放式多重集聚纺纱方法,分析多重集聚纺纱机制和结构成形特征。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多重集聚纺纱线具有外紧而内柔的结构特征。基于理论解析,在... 为解决多毛羽传统环锭纱针织困难,而光洁的常规集聚纺纱线织物手感硬的技术难题,建立串联半开放式多重集聚纺纱方法,分析多重集聚纺纱机制和结构成形特征。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多重集聚纺纱线具有外紧而内柔的结构特征。基于理论解析,在相同工艺条件下,分别采用传统环锭、常规集聚和多重集聚纱线制成针织面料,对比分析了各针织物压缩回弹、透气、抗起毛起球、耐磨、染色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环锭纱相比,多重集聚纱线针织物耐磨、透气性、抗起毛起球性改善;与常规集聚纱线相比,多重集聚纱线针织物悬垂性、压缩回弹性和染色性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集聚纺 普通集聚纺 传统环锭纺 针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片机的织物动态热传递性能测试装置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如全 周双喜 +1 位作者 陶荣 林建勇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2-126,共5页
针对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客观评价问题,开发了1台基于单片机的织物动态热传递测试装置。该装置能模拟织物接触人体时的热交换过程,通过单片机实时测试织物表面温度对时间的变化来表征织物的动态热传递性能。从理论上分析了测试装置的测试... 针对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客观评价问题,开发了1台基于单片机的织物动态热传递测试装置。该装置能模拟织物接触人体时的热交换过程,通过单片机实时测试织物表面温度对时间的变化来表征织物的动态热传递性能。从理论上分析了测试装置的测试参数与织物接触冷暖感的关系,并使用该装置对棉、毛、丝、麻4种织物的动态吸热曲线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织物的原料、结构参数不同,其吸热曲线也不相同。这种装置可用于客观评价织物的接触冷暖感,并具有良好的测试精度及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 动态热传递 测试装置 接触冷暖感 单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钙纤维的阻燃性能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传杰 张楠楠 +1 位作者 王臻 朱平 《印染》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共5页
采用氧指数法和锥形量热仪测试海藻酸钙纤维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海藻酸钙纤维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其极限氧指数为34.4%,在空气中离火自熄;且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速率、有效燃烧热和总放热量比较低,二氧化碳的生成速率比较高。采用热重... 采用氧指数法和锥形量热仪测试海藻酸钙纤维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海藻酸钙纤维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其极限氧指数为34.4%,在空气中离火自熄;且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速率、有效燃烧热和总放热量比较低,二氧化碳的生成速率比较高。采用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研究海藻酸钙纤维的热分解过程以及不同裂解阶段的凝聚相裂解产物和气相裂解产物,发现海藻酸钙纤维具有阻燃性的原因在于组成纤维的海藻酸大分子的特殊结构,以及纤维中钙离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整 阻燃性 裂解产物 海藻酸钙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生物纤维素膜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传杰 王柳 +2 位作者 王治凯 薛青芳 朱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4期617-620,共4页
采用无风电热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等3种方式处理生物纤维素凝胶膜,制备了3种生物纤维素膜(BC1、BC2、BC3),然后研究了其SEM形貌、IR、XRD和物理机械性能、孔隙率、吸液量、保液量、水蒸气透过率、透光率和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BC1... 采用无风电热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干燥等3种方式处理生物纤维素凝胶膜,制备了3种生物纤维素膜(BC1、BC2、BC3),然后研究了其SEM形貌、IR、XRD和物理机械性能、孔隙率、吸液量、保液量、水蒸气透过率、透光率和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BC1的表面致密,BC2的孔洞和裂缝较BC1明显,BC3具有层状和孔洞结构。3种BC膜的晶型都是纤维素Ⅰ,但是BC1的结晶度为73.9%,BC2的结晶度为63.8%,BC3的结晶度为58.2%。BC1的弹性模量、断裂强度、透光率和热稳定性最好,BC3的孔隙率、吸液量、保液量和透湿性能最优异,BC2的各项性能处于BC1和BC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纤维素膜 电热干燥 真空干燥 冷冻干燥 结构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嵌段两亲性聚乳酸共聚物的合成及其PVDF共混膜的制备 被引量:2
12
作者 左丹英 张方超 +2 位作者 钟伟珊 李思文 陈君华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合成三嵌段两亲性聚乳酸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b-PLA-b-PVP),然后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共混,制备PVP-b-PLA-b-PVP/PVDF共混膜。结果表明:PVDF膜表面致密,膜断面中指状...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合成三嵌段两亲性聚乳酸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b-PLA-b-PVP),然后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共混,制备PVP-b-PLA-b-PVP/PVDF共混膜。结果表明:PVDF膜表面致密,膜断面中指状大孔和海绵状孔同时存在,而共混膜表面多孔,指状大孔贯穿整个断面;与PVDF膜相比,共混膜的孔隙率和孔径增大,水通量提高了158.87%,接触角下降了16.70%,抗污染指标下降了6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三嵌段两亲性聚乳酸共聚物 亲水性 膜通量 抗污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PU-编织管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左丹英 李红军 王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9-121,共3页
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聚氨酯(PU)-编织管复合管状膜。考察了PVDF/PU不同质量比例、编织管管径、疏密对管状复合膜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管径复合膜膜组件的膜通量。结果显示,随着体系中PU含量的增加,体系更加倾向... 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聚氨酯(PU)-编织管复合管状膜。考察了PVDF/PU不同质量比例、编织管管径、疏密对管状复合膜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管径复合膜膜组件的膜通量。结果显示,随着体系中PU含量的增加,体系更加倾向于发生快速的液液分相,导致复合膜孔隙率增加和水通量提高。管径的增大对管状复合膜的水通量影响很小,但是膜组件的装填密度随着管径的增大而降低,膜组件膜通量依次降低。随编织管未填充系数的增大,复合膜的厚度减小,水通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 PU 编织管 复合管状膜 水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交联杂化型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形成机理、结构模型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桂杰 钟志成 +4 位作者 许杰 徐卫林 陈美华 张增常 李文联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57-2064,共8页
合成含有Ti(VI)杂化中心的交联(柠檬酸钛络合体-聚乙二醇)聚酯网络作为基体,水解生成的Nano-TiO2粒子为填料,LiI/I2为导电介质,通过原位聚合复合法制备了Nano-TiO2/(柠檬酸钛络合体-聚乙二醇)/LiI/I2交联杂化型聚合物电解质膜.采用局域... 合成含有Ti(VI)杂化中心的交联(柠檬酸钛络合体-聚乙二醇)聚酯网络作为基体,水解生成的Nano-TiO2粒子为填料,LiI/I2为导电介质,通过原位聚合复合法制备了Nano-TiO2/(柠檬酸钛络合体-聚乙二醇)/LiI/I2交联杂化型聚合物电解质膜.采用局域密度近似(LDA)法、Raman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散射X射线分析(EDXA)探讨了交联杂化聚合物基体的形成机理,并建立了其相应的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四异丙氧基钛(Ti(iOPr)4)的含量对Nano-TiO2/(柠檬酸钛络合体-聚乙二醇)/LiI/I2电解质膜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Ti(iOPr)4含量高于12%(w)时,Nano-TiO2粒子和Ti(VI)杂化中心的共同作用不仅有效提高了电解质膜的离子电导率(σ),而且显著改善了电解质膜与电极间的界面稳定性;Ti(iOPr)4含量为48%(w)时,电解质膜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达到最大值9.72×10-5S·cm-1,电解质膜的界面电阻于6d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电解质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四异丙氧基钛 离子电导率 界面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对聚乳酸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左丹英 易长海 +1 位作者 甘厚磊 陈玉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20-1724,共5页
采用高级旋转流变仪研究了1,4-二氧六环/左旋聚乳酸/聚氨酯(DO/PLLA/PU)共混溶液的流变性能,探讨了PU的加入对共混溶液的流动曲线、非牛顿指数及表观粘流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共混溶液为剪切变稀非牛顿流体,PU含量的增... 采用高级旋转流变仪研究了1,4-二氧六环/左旋聚乳酸/聚氨酯(DO/PLLA/PU)共混溶液的流变性能,探讨了PU的加入对共混溶液的流动曲线、非牛顿指数及表观粘流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共混溶液为剪切变稀非牛顿流体,PU含量的增加使得共混溶液的表观粘度增大;共混溶液的非牛顿指数的研究表明,随着PU含量的增加,非牛顿指数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同一组成的共混溶液非牛顿指数也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共混溶液的粘度随着PU含量的增加以及温度的升高,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依然很强。粘流活化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剪切速率下,PU的加入使得共混溶液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氨酯 共混溶液 剪切速率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电子基团对吲哚染料电子结构和吸收光谱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桂杰 钟志成 +5 位作者 陈美华 许杰 徐卫林 和平 候秋飞 李在房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85-1891,共7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分别基于B3LYP和PBE1PBE方法研究了一系列含有不同给电子基团的吲哚染料分子(ID1-ID3)的电子结构和吸收光谱性质. 重点比较了不同电子给体对染料的分子结构、吸收光谱以及其在电池中...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分别基于B3LYP和PBE1PBE方法研究了一系列含有不同给电子基团的吲哚染料分子(ID1-ID3)的电子结构和吸收光谱性质. 重点比较了不同电子给体对染料的分子结构、吸收光谱以及其在电池中的光伏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从ID1、ID2到ID3, 随着电子给体中苯环数目的增加, 吲哚分子上的共轭效应逐渐增大, 导致吲哚分子最高占据分子轨道-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HOMO-LUMO)之间的能隙变窄, 分子的吸收光谱发生红移. 染料分子的吸收光谱和 LUMO 能级分别影响染料的吸光效率和光电转化过程中电子的注入过程, 从而使其二者成为决定电池光伏性能的重要参数. 综合考虑上述两个参数对电池性能的贡献, 通过理论研究证实, 在ID1-ID3系列染料中, ID3具有较长的吸收谱带、较大的分子消光系数和合适的LUMO能级, 从而表现出最为优越的光伏性能, 这与实验得出的结论很好地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吲哚染料 分子结构: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剂对医用聚氨酯/壳聚糖粉体共混膜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左丹英 徐卫林 王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28-933,共6页
以生物医用聚氨酯为基质,添加超细壳聚糖粉体,通过湿法相转变法制备壳聚糖微粉/生物医用聚氨酯共混多孔膜;考察不同溶剂对铸膜液热力学性质及其共混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从热力学角度和动力学扩散过程探讨不同膜结构的形成。研究结果表... 以生物医用聚氨酯为基质,添加超细壳聚糖粉体,通过湿法相转变法制备壳聚糖微粉/生物医用聚氨酯共混多孔膜;考察不同溶剂对铸膜液热力学性质及其共混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从热力学角度和动力学扩散过程探讨不同膜结构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以DMAc,DMF和DO为溶剂时,制膜体系的凝胶值从大到小分别为DO体系、DMAc体系和DMF体系;3种溶剂体系所制备的膜上、下表面面积以及断面孔径从大至小均为DMAc,DMF和DO,膜的溶胀度和透湿性从大至小为DMAc,DMF和D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多孔膜 壳聚糖微粉 聚氨酯 势力学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芋葡甘聚糖海绵状创面敷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传杰 熊伟 +2 位作者 王恒洲 刘云 朱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5-148,共4页
以质量分数为1.0%的魔芋葡甘聚糖水溶液为原料,质量分数为3.0%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为凝固浴,采用冷冻诱导相分离的方法制备了能够大量吸收水分而不溶解的海绵材料。研究结果表明,该海绵的表面和内部具有均匀、连通的孔隙结构,孔径大小为... 以质量分数为1.0%的魔芋葡甘聚糖水溶液为原料,质量分数为3.0%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为凝固浴,采用冷冻诱导相分离的方法制备了能够大量吸收水分而不溶解的海绵材料。研究结果表明,该海绵的表面和内部具有均匀、连通的孔隙结构,孔径大小为400μm左右,孔隙率为93.87%,透气率为45.30%,对人造血浆的吸液量和保液量分别为25.98g/g和3.36 g/g,海绵的厚度为3 mm,表观密度为25.15 mg/cm3,拉伸强度为0.43 MPa。各项性能均优于或接近市售的海藻酸钙和粘胶非织造布创面敷料的水平,可用于治疗手术伤口、烧烫伤创面等各种类型的皮肤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海绵 创面敷料 冷冻干燥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分析与纹理能量算法用于毛球图像处理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文 邓中民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2-64,共3页
在织物起毛起球图像处理中,毛球信息与纹理信息的分离至关重要。文中将小波分析理论与织物纹理能量算法相结合,对多尺度小波分解过程中的织物纹理能量的变化进行了曲线拟合,并根据拟合的能量差值曲线确定了最佳重构层次,实验中所测织物... 在织物起毛起球图像处理中,毛球信息与纹理信息的分离至关重要。文中将小波分析理论与织物纹理能量算法相结合,对多尺度小波分解过程中的织物纹理能量的变化进行了曲线拟合,并根据拟合的能量差值曲线确定了最佳重构层次,实验中所测织物的最佳重构层次位于第3层,即可判断纹理信息主要集中在第2层,毛球信息则位于第4层,以此对经过多尺度分解后的图像进行了叠加重构,基本实现了织物毛球与纹理的自动分离,为织物起毛起球图像处理过程中毛球的分割以及特征参数的选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织物纹理能量计算 起毛起球 纹理滤除 空间域 频率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纤维粉体对PVDF/DMAc体系热力学及膜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左丹英 刘洪涛 徐卫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8-51,共4页
考察天然纤维粉体/聚偏氟乙烯(PVDF)/N,N-二甲基甲酰胺(DMAc)铸膜液热力学性质,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天然纤维粉体/PVDF共混膜,表征了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按照棉花粉体、羊毛粉体、无粉体的顺序,制膜体系越来越容易发... 考察天然纤维粉体/聚偏氟乙烯(PVDF)/N,N-二甲基甲酰胺(DMAc)铸膜液热力学性质,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了天然纤维粉体/PVDF共混膜,表征了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按照棉花粉体、羊毛粉体、无粉体的顺序,制膜体系越来越容易发生液固分相;并且棉花粉体/PVDF共混膜、羊毛粉体/PVDF共混膜、PVDF膜的孔隙率和水通量依次降低,结晶度依次增加,但膜形态一致,均为致密皮层和多孔亚层。共混膜性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纤维粉体亲水性的不同,添加亲水性较好的羊毛粉体的铸膜液成膜速度慢,而添加亲水性较低的棉花粉体的铸膜液成膜速度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天然纤维粉体 共混膜 热力学性质 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