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熔镁锆砂加入量对RH精炼炉用刚玉-尖晶石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朱新伟 邱文冬 +4 位作者 梁永和 赵伟 岳鹏 聂建华 崔任渠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0-193,共4页
采用粒度为5~3 mm的电熔致密刚玉,3~1、≤1、≤0.074 mm的电熔白刚玉,1~0.044 mm的电熔富铝尖晶石等为主要原料,纯铝酸钙水泥、活性α-Al2O3微粉为结合剂,同时添加适量的微粉和高效复合减水剂,研究了电熔镁锆砂加入量(w)分别为0、2%... 采用粒度为5~3 mm的电熔致密刚玉,3~1、≤1、≤0.074 mm的电熔白刚玉,1~0.044 mm的电熔富铝尖晶石等为主要原料,纯铝酸钙水泥、活性α-Al2O3微粉为结合剂,同时添加适量的微粉和高效复合减水剂,研究了电熔镁锆砂加入量(w)分别为0、2%、4%、6%、8%时对RH精炼炉用刚玉-尖晶石浇注料110、1 100和1 500℃处理后的抗折强度、耐压强度、线变化率,以及1 500℃处理后的耐磨性和1 600℃处理后的抗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加入2%(w)的电熔镁锆砂能明显提高浇注料的强度和耐磨性;2)随着镁锆砂含量的增加,线膨胀率明显增大,但电熔镁锆砂加入量为2%~4%(w)的浇注料体积稳定较好;3)加入电熔镁锆砂可以明显提高浇注料的抗渣渗透性,电熔镁锆砂加入量为2%(w)时,试样的抗渣渗透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熔镁锆砂 RH精炼炉 刚玉-尖晶石浇注料 耐磨性 抗渣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iO_2纳米气凝胶的组成及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惠忠 葛山 +1 位作者 汪厚植 张文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4-919,共6页
以硝酸铜、正硅酸乙酯和硝酸铈为原料,利用溶胶-凝胶-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不同n(Cu)/n(S i)的用于CO催化氧化的Cu/S iO2系列气凝胶催化剂.利用TEM、XRD、物理吸附、微型反应器和气相色谱等对试样进行了表征.TEM观察结果显示,试样... 以硝酸铜、正硅酸乙酯和硝酸铈为原料,利用溶胶-凝胶-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了不同n(Cu)/n(S i)的用于CO催化氧化的Cu/S iO2系列气凝胶催化剂.利用TEM、XRD、物理吸附、微型反应器和气相色谱等对试样进行了表征.TEM观察结果显示,试样中含有介孔的气凝胶结构,5 nm左右的Cu粒子均匀地分布在S iO2的网络组织中.BET分析结果表明,试样的比表面积均在140 m2/g以上.XRD分析结果显示,添加铈前后,试样的物相发生了从Cu2+→Cu+→Cu的转变,使试样的催化活性进一步提高.试样的催化氧化CO活性表明,组分中铜含量的不同及铜的不同物种直接影响试样的催化氧化CO的活性,当组分中n(Cu)/n(S i)=2时,Cu/S iO2试样上CO完全氧化的温度降为210℃;于400℃低温焙烧,可使试样中有效活性组分全部转变成纳米晶CuO,并进一步降低了CO完全转变成CO2的温度;添加少量铈组分,使试样催化氧化CO的tstart,t50及t90温度提前20℃以上,Cu/S iO2试样催化氧化CO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试样降低CO氧化温度的实质是降低了CO氧化的反应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气凝胶催化剂 显微结构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熔锆刚玉的加入对刚玉-尖晶石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新伟 邱文东 +4 位作者 梁永和 赵伟 岳鹏 聂建华 崔任渠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56,共4页
针对RH精炼炉的具体操作条件,以刚玉和尖晶石为主要原料,同时添加适量的微粉和高效分散剂,研究了电熔锆刚玉(以下简称FZA或ZA)加入量0%,2%,4%,6%,8%,10%对刚玉-尖晶石浇注料110℃×24h、1000℃×3h、1400℃×3h、和1550℃&#... 针对RH精炼炉的具体操作条件,以刚玉和尖晶石为主要原料,同时添加适量的微粉和高效分散剂,研究了电熔锆刚玉(以下简称FZA或ZA)加入量0%,2%,4%,6%,8%,10%对刚玉-尖晶石浇注料110℃×24h、1000℃×3h、1400℃×3h、和1550℃×3h热处理后试样的常温抗折强度和耐压强度、永久线变化率、热震稳定性和抗渣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含FZA的浇注料相比,浇注料的抗热震性明显改善,残余强度保持率最高可达25%,且抗渣侵蚀性能也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玉-尖晶石浇注料 电熔锆刚玉 抗热 震性 抗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质溶胶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4
作者 张寒 赵惠忠 +1 位作者 余俊 聂建华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8期1199-1202,共4页
采用工业ZrOCl2·8H2O,结合非均匀沉淀法及水热法制备了锆溶胶。系统分析了不同浓度的前躯体溶液、pH值以及缓冲溶液等因素对制备的锆溶胶粒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非均匀沉淀法,在室温条件下,缓慢将氨水与氧氯化锆溶液滴加至缓... 采用工业ZrOCl2·8H2O,结合非均匀沉淀法及水热法制备了锆溶胶。系统分析了不同浓度的前躯体溶液、pH值以及缓冲溶液等因素对制备的锆溶胶粒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非均匀沉淀法,在室温条件下,缓慢将氨水与氧氯化锆溶液滴加至缓冲溶液中,制得前驱体沉淀,经抽滤洗涤后用硝酸重新分散滤饼,于75℃水浴加热5~12h,制得澄清透明状纳米级锆质溶胶。结果表明,溶胶中粒子呈伞状、柱状,且分散均匀。溶胶粒子大小为12—15nm。在pH值为0.8—1.4条件下,溶胶能长期稳定存在。干燥后的锆质凝胶以非晶态形式存在,且非晶态凝胶在450℃左右转变为四方相ZrO2。经1100℃热处理,保温1h转变为单斜相Zr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溶胶 稳定性 均匀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