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管理提高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
1
作者 龚莉萍 刘洪静 +1 位作者 胡陈 李小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91-392,共2页
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对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2月、2017年1—12月分别选取武汉市汉阳医院部分科室住院患者各1200例为调查对象.2016年1—12月护理部向住院患者随机发放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问题,... 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对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2月、2017年1—12月分别选取武汉市汉阳医院部分科室住院患者各1200例为调查对象.2016年1—12月护理部向住院患者随机发放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017年1—12月护理部再次向住院患者随机发放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 第1次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共发放调查表120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150份,有效回收率为95.8%.1150例患者的满意度为99.4%.满意度较低的项目有:(1)护士方面:①入院时,护士介绍相关知识;②护士的技术水平;③护士的解释工作.(2)护士长方面:①护士长经常下病房关心患者;②护士长经常下病房征求患者意见;③护士长解决患者困难及问题的能力.改进措施:实施护理管理,即修订《患者入院流程》、制定《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培训护士的沟通能力和主动服务意识、制定《护士长重点环节工作及工作要求》等.第2次调查结果:共发放调查表120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123份,有效回收率为93.6%.1123例患者的满意度为99.8%.第2次调查满意度高于第1次(χ2=9.1,P<0.05).结论 护理管理能够提高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护理管理干预,能够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提高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管理研究 病人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比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潭 任书堂 +2 位作者 秦艳娟 宇雪豹 范文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702-704,共3页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TG(甘油三酯)、TC(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TG(甘油三酯)、TC(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Ⅰ)、ApoB(载脂蛋白B);结果: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测的敏感性96.76%、阳性预测值96.76%、阴性预测值100%,均明显高于单独采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TG、TC、LDL、ApoB水平低于单独采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HDL和ApoA-Ⅰ水平高于单独采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结论: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提高脑血管疾病诊断的敏感性、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水平,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特征预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转归的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刘长华 余晓洁 +3 位作者 杨先春 左敏 杨克勤 杨帆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7-591,共5页
目的:探讨胸部CT特征评估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转归情况的价值。方法:搜集入院时为普通型COVID-19的患者158例,根据入院后2~7天内是否发展为重症肺炎分为普通型组和转重症组;记录其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胸部CT表现... 目的:探讨胸部CT特征评估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转归情况的价值。方法:搜集入院时为普通型COVID-19的患者158例,根据入院后2~7天内是否发展为重症肺炎分为普通型组和转重症组;记录其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以及胸部CT表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列线图预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预后。结果:淋巴细胞计数减少(P=0.032)、病灶累及右肺中叶(P=0.020)、病灶累及肺叶数(P=0.021)以及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P=0.013)是影响普通型COVID-19转重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列线图模型拟合度为0.85,提示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一致性较好。结论:胸部CT的特征表现对普通型COVID-19患者临床分型的转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列线图可以方便地预测出每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转为重症肺炎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临床分型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和BMP2在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细胞中诱导的代谢特征 被引量:19
4
作者 罗安玉 刘瀚霖 +1 位作者 谢小飞 黄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884-1888,共5页
目的:探究骨关节炎病理进程中,TGF-β或BMP信号对关节软骨细胞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和机制。方法:从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标本中分离原代关节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给予TGF-β1或BMP2体外处理48~72 h后,进行代谢评估,测定葡萄糖的... 目的:探究骨关节炎病理进程中,TGF-β或BMP信号对关节软骨细胞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和机制。方法:从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标本中分离原代关节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给予TGF-β1或BMP2体外处理48~72 h后,进行代谢评估,测定葡萄糖的摄取量、乳酸和ATP产量;同时进行线粒体压力测试评估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糖酵解代谢关键蛋白Glut1、HKⅠ、HKⅡ、LDHA的表达。结果:发现TGF-β1通过上调关键蛋白Glut1和HKⅡ的表达水平,刺激糖酵解代谢,抑制氧化磷酸化,维持软骨细胞的代谢稳态。相反,BMP2通过增强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代谢,诱导关节软骨细胞发生能量代谢的重编程,促进骨关节炎病情的发生发展。结论:研究结果证实TGF-β和BMP蛋白通过对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细胞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对骨关节炎的疾病进展产生不同影响,提示在骨关节炎病理背景下,TGF-β1和BMP2的异常表达会破坏关节软骨细胞代谢平衡,促进骨关节炎的病理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能量代谢 关节软骨细胞 TGF-Β1 BM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 3D-FIESTA序列对肩部喙肱韧带增厚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封云松 鄢摇 +3 位作者 张帆 李晓凡 余红军 刘长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3D-FIESTA序列对肩关节黏连性关节囊炎喙肱韧带增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肩关节黏连性关节囊炎患者的MRI图像,比较斜冠状面3D-FIESTA序列与FSE T1WI不抑脂序列显示喙肱韧带的差异,并比较3D-FIESTA序列斜矢状... 目的:探讨磁共振3D-FIESTA序列对肩关节黏连性关节囊炎喙肱韧带增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肩关节黏连性关节囊炎患者的MRI图像,比较斜冠状面3D-FIESTA序列与FSE T1WI不抑脂序列显示喙肱韧带的差异,并比较3D-FIESTA序列斜矢状面与斜冠状面显示喙肱韧带的差异。结果:斜冠状面3D-FIESTA序列对喙肱韧带的显示率为75.00%,高于斜冠状面FSE T1WI不抑脂序列57.69%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17.754,P=0.000)。斜矢状面3DFIESTA序列对喙肱韧带的显示率为90.38%,高于斜冠状面3D-FIESTA序列75.00%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5.974,P=0.015)。结论:斜矢状面3D-FIESTA序列是显示肩关节黏连性关节囊炎患者喙肱韧带的理想序列,当临床怀疑患者有肩关节黏连性关节囊炎时,加扫斜矢状面3D-FIESTA序列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连性关节囊炎 喙肱韧带 磁共振成像 三维真稳态快速成像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伟学 邬善敏 曾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803-806,共4页
目的:研究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患者营养状况、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86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ω-3PUFAs组接受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常规静脉营养支持,对照... 目的:研究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患者营养状况、炎症反应以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86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ω-3PUFAs组接受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常规静脉营养支持,对照组仅接受常规静脉营养支持。手术前后测定两组血清营养指标,手术后测定两组血清中炎症指标以及肿瘤组织中免疫分子。结果:手术前1d和手术后3d时,ω-3PUFAs组血清RBP、PA、RTF、PEPT1、ghreli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后3d时,ω-3PUFAs组血清CC16、α-MSH、HSP70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LBP、sCD14含量低于对照组;ω-3PUFAs组肿瘤组织中B7-H1、B7-H4、CD157、CD133的含量低于对照组,CD11c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手术创伤所引起的术后炎症反应、调节肿瘤组织中免疫分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 营养状况 炎症反应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消水方对Lewis肺癌小鼠恶性胸腔积液生成及水通道蛋白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兵 颜琳琳 +3 位作者 关江锋 胡作为 王珊 侯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15-1720,共6页
目的探讨中药消水方对肺癌小鼠恶性胸腔积液及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中药组、模型组、空白组。除空白组小鼠胸腔内注射PBS缓冲液外,其余两组小鼠均采用带荧光标记的Lewis肺癌细胞胸腔注射建立动... 目的探讨中药消水方对肺癌小鼠恶性胸腔积液及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中药组、模型组、空白组。除空白组小鼠胸腔内注射PBS缓冲液外,其余两组小鼠均采用带荧光标记的Lewis肺癌细胞胸腔注射建立动物模型。连续给药10 d,并在第3、8、13天时进行活体成像观察,第14天处死取材,抽取胸腔积液测量体积,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壁层胸膜AQ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中药组小鼠胸腔荧光强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 <0. 05),胸腔积液体积也明显小于模型组(P <0. 01);模型组小鼠壁层胸膜AQP1 mRNA及蛋白表达相比于空白组均显著升高(P<0. 01);而中药组相比于模型组能显著降低壁层胸膜AQ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 <0. 01)。结论肺癌恶性胸腔积液小鼠胸膜存在AQP1表达的上调,中药消水方可能通过下调壁层胸膜间皮细胞AQP1 mRNA及蛋白表达,从而促进恶性胸腔积液的转运,减少恶性胸腔积液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恶性胸腔积液 消水方 水通道蛋白1 活体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值评估直肠癌放化疗后降期的可行性 被引量:7
8
作者 刘长华 刘飞 +1 位作者 李志浩 杨克勤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5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ADC值升高程度评估直肠癌放化疗后降期与否的可行性。方法:6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前磁共振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分为T-降期组(T分期降低)和T-未降期组(T分期不变或升高),记录并分析放化疗治疗前、放化疗后第7天、第14天以及... 目的:探讨ADC值升高程度评估直肠癌放化疗后降期与否的可行性。方法:6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前磁共振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分为T-降期组(T分期降低)和T-未降期组(T分期不变或升高),记录并分析放化疗治疗前、放化疗后第7天、第14天以及手术前直肠癌患者的ADC值。结果:两组ADC值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降期组放化疗后第7天ADC值较放化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P=0.000)。两组患者的ADC值在同一时间监测点的差异近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放化疗后第7天直肠癌患者平均ADC值的变化幅度作为判定是否降期的标准,以ADC值增高幅度≥18.6%为标准时,判定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的敏感度为60.7%,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结论: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用于评估直肠癌患者对放化疗是否敏感及放化疗后降期与否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放化疗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3修饰的BMSCs通过MyD88减轻脓毒症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隗世波 刘青云 石雅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50-1457,共8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脓毒症所致急性肾损伤(AKI)大鼠的效果及对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8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脓毒症所致急性肾损伤(AKI)大鼠的效果及对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8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转染组(移植未转染的BMSCs)和IL-33转染组(移植转染IL-33的BMSCs),每组20只。比较4组大鼠72 h内存活率;移植前及移植后24、48和72 h检测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水平。移植72 h后,用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损伤;用TUNEL法检测肾脏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oll样受体4(TLR4)和MyD8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33转染组大鼠的生存率高于模型组和阴性转染组(P<0.05)。模型组大鼠SCr和BU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L-33转染组大鼠移植后SCr和BUN水平均显著降低,且低于模型组和阴性转染组(P<0.05)。模型组肾脏组织病理损伤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和阴性转染组比较,IL-33转染组肾脏组织病理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肾脏组织凋亡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和阴性转染组比较,IL-33转染组肾脏组织凋亡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IL-1β、IL-6、TNF-α、TLR4和MyD8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和阴性转染组比较,IL-33转染组IL-1β、IL-6、TNF-α、TLR4和MyD8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IL-33基因修饰的BMSCs可显著改善脓毒症AKI大鼠的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IL-33调控TLR4/MyD88信号通路、抑制肾脏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白细胞介素33 髓样分化因子88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通过OPG/RANKL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对来曲唑引起骨流失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俊 蒋现永 +1 位作者 叶恒 陈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04-1608,共5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来曲唑治疗的老年雌性大鼠骨量和骨密度影响,并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30只24个月龄老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来曲唑组(LQC组):每周给予0.1 mg/kg来曲唑治疗;葛根素+来曲唑组(GGS+LQC组):每天给予50 mg/k...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来曲唑治疗的老年雌性大鼠骨量和骨密度影响,并探索可能的机制。方法30只24个月龄老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组);来曲唑组(LQC组):每周给予0.1 mg/kg来曲唑治疗;葛根素+来曲唑组(GGS+LQC组):每天给予50 mg/kg葛根素联合每周给予0.1 mg/kg来曲唑治疗,为期12周,待治疗结束后使用Micro-CT、Masson染色切片、血清学检测以及蛋白质印迹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可能的机制。结果治疗12周后,与LQC组相比,GGS+LQC组的大鼠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得到明显改善。GGS+LQC组大鼠BMD、BV/TV、Tb.N、Tb.Th和Tb.Sp较CON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12周时,GGS+LQC组CTX-1和PINP水平较LQC组显著降低(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LQC组比较,GGS+LQC组的大鼠OPG/RANKL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激活,OPG、Wnt3α、β-catenin水平显著上升,RANKL水平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通过激活OPG/RANKL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逆转来曲唑对老年雌性大鼠骨骼有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曲唑 葛根素 OPG/RANKL信号通路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6a⁃5p靶向PTEN基因影响成骨细胞分化及基质矿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恒 张卫华 +2 位作者 韩俊 张建业 蒋现永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26-1130,1138,共6页
目的探究微小RNA-26a-5p(miR-26a-5p)对第10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的靶向作用及对成骨细胞分化及基质矿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在线软件预测miR-26a-5p与PTEN基因的结合位点,并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取生长状... 目的探究微小RNA-26a-5p(miR-26a-5p)对第10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的靶向作用及对成骨细胞分化及基质矿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在线软件预测miR-26a-5p与PTEN基因的结合位点,并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取生长状态良好的MC3T3-E1细胞,分为miR-26a-5p模拟物(mimic)组、miR-26a-5p mimic阴性对照(NC)组、pcDNA3.1-PTEN组、miR-26a-5p+pcDNA3.1-PTEN组,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研究细胞分化情况、骨钙素定量检测分析和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基质矿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成骨分化标志物和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NC组比较,miR-26a-5p mimic组miR-26a-5p水平、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活性、Ⅰ型胶原(ColⅠ)、骨桥蛋白(OPN)、骨钙素、矿化率及β-catenin表达升高,PTEN mRNA及蛋白表达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b(Gsk-3b)表达降低(P<0.05),pcDNA3.1-PTEN组PTEN mRNA及蛋白表达和Gsk-3b表达升高,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活性、ColⅠ、OPN、骨钙素、矿化率及β-catenin表达降低(P<0.05);与miR-26a-5p mimic组比较,miR-26a-5p+pcDNA3.1-PTEN组PTEN mRNA及蛋白表达和Gsk-3b表达升高,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活性、ColⅠ、OPN、骨钙素、矿化率及β-catenin表达降低(P<0.05)。结论miR-26a-5p可靶向下调PTEN表达,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基质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26a-5p 分化能力 基质矿化 第10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麦注射液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小微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1202-1204,1207,共4页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并纳入同时期健康志愿者9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载... 目的:分析参麦注射液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并纳入同时期健康志愿者9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载参麦注射液。比较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患者以及治疗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间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参数的差异。结果:与健康人群比较,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显著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网织红细胞百分比(P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升高,而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则显著降低(P<0.05)。治疗7、21d后,观察组PLT、PCT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PV、P-L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ET、IRF和MCV显著低于对照组,而RBC、H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相关指标,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参麦注射液 血小板 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青蒿琥酯诱导胰腺癌Panc-1细胞死亡过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宏民 杨新魁 +1 位作者 李佳璇 王计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433-437,441,共6页
目的:探索性地研究一种非凋亡性死亡方式—自噬是否为青蒿琥酯(ART)诱导胰腺癌细胞死亡的途径,为青蒿琥酯治疗胰腺癌提供实验依据,为探寻治疗胰腺癌的新策略提供思路。方法 :经丫啶橙(AO)染色、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自噬溶... 目的:探索性地研究一种非凋亡性死亡方式—自噬是否为青蒿琥酯(ART)诱导胰腺癌细胞死亡的途径,为青蒿琥酯治疗胰腺癌提供实验依据,为探寻治疗胰腺癌的新策略提供思路。方法 :经丫啶橙(AO)染色、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自噬溶酶体;并应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观察抑制自噬对ART介导的Panc-1细胞存活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经丫啶橙染色后提示阴性对照组和ART处理组细胞均存在自噬,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ART作用于胰腺癌Panc-1细胞并没有诱导细胞内自噬溶酶体明显增加,应用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MA预处理后,荧光显微镜显示抑制自噬对细胞的生长状态无明显影响,台盼蓝排斥实验表明,抑制自噬对ART介导的Panc-1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抑制自噬对ART介导的Panc-1细胞G2/M期阻滞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ART诱导胰腺癌Panc-1细胞死亡的过程中存在自噬,但自噬并非ART诱导产生,也不是引起胰腺癌细胞死亡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胰腺癌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脑裂头蚴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长华 刘飞 +2 位作者 余晓洁 左敏 杨克勤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5-979,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脑裂头蚴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临床确诊的脑裂头蚴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幕上。病灶MRI平扫表现为多发团片状或条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T 1WI呈等、... 目的:探讨MRI在脑裂头蚴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临床确诊的脑裂头蚴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幕上。病灶MRI平扫表现为多发团片状或条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T 1WI呈等、低信号,T 2WI呈等、高信号,病变边界模糊,灶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较轻,部分病灶局部可见负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大部分病变呈结节状、不规则环状、串珠样及匐行管状明显强化;DWI大部分病灶扩散未见明显受限,呈等、低信号;MRS示病灶NAA峰呈不同程度降低,Cho/NAA增高。5例复查患者中4例可见病灶的位置及形态发生改变。结论:脑裂头蚴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扫描表现较有特异性,DWI、MRS及复查对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帮助。MRI对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意义重大,更为进一步在体了解病变的病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无创的、可视化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头蚴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计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209-211,215,共4页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诊治的8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组)43例和观察组(雷贝拉唑组)43例,然后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6周时的食管压力、反流...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诊治的8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组)43例和观察组(雷贝拉唑组)43例,然后将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6周时的食管压力、反流时间百分比及其他食管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6周时的食管压力、反流时间百分比及其他食管动力学指标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3、6周时的检测结果好于本组治疗前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更为积极,对于患者疾病的改善作用相对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椎动脉漂浮血栓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磊 周春亭 +1 位作者 方洋 王朝晖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11期1247-1251,共5页
1病例介绍1.1病例1患者男性,64岁,因“头晕2天,加重6小时”于2021年8月1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 d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晕,活动后加重,未诊疗。入院前6 h头晕加重,伴视物旋转、声音嘶哑、恶心,并出现非喷射性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1病例介绍1.1病例1患者男性,64岁,因“头晕2天,加重6小时”于2021年8月1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 d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晕,活动后加重,未诊疗。入院前6 h头晕加重,伴视物旋转、声音嘶哑、恶心,并出现非喷射性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口角歪斜、肢体乏力和麻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血栓 椎动脉 血管内治疗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炎对NF-кB信号通路炎症蛋白和氧化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倪茗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体外诱导的子宫内膜炎对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炎症蛋白和氧化因子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LPS(50、100、200ng/mL)对子宫内膜细胞进行诱导,MTT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白介素-1(IL-1)及前...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体外诱导的子宫内膜炎对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炎症蛋白和氧化因子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LPS(50、100、200ng/mL)对子宫内膜细胞进行诱导,MTT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白介素-1(IL-1)及前列腺素E2(PGE2)浓度,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Gries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的表达及磷酸化情况。结果:随着LPS诱导剂浓度的增加,子宫内膜细胞活力下降,且在48h达到最大抑制程度,细胞上清中SOD活性下降,MDA、NO、IL-1及PGE2含量显著上升,NF-κB p65磷酸化显著。结论:LPS能诱导子宫内膜细胞产生炎症,刺激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和抗氧化能力的降低,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子宫内膜炎 NF-ΚB信号通路 炎症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QP1、AQP8在病变宫颈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利荣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80-183,共4页
目的:探究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及水通道蛋白8(aquaporin-8,AQP8)在病变宫颈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印迹法对32例宫颈炎、95例宫颈癌及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患者AQP1、AQP8的表达进行检... 目的:探究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及水通道蛋白8(aquaporin-8,AQP8)在病变宫颈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质印迹法对32例宫颈炎、95例宫颈癌及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患者AQP1、AQP8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3组AQP1微血管密度及AQP8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AQP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AQP8/GAPD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AQP1、AQP8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等显著相关(P<0.05)。结论:不同宫颈上皮组织病变程度的AQP1、AQP8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QP1、AQP8在宫颈癌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病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1(AQP1) 水通道蛋白8(AQP8)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对HUVEC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及其与LPA受体的关系
19
作者 倪茗 张婧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患者血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与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otidic acid,LPA)受体的关系,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70例我院...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患者血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与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otidic acid,LPA)受体的关系,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70例我院确诊的PE孕妇,其中轻度PE 38例,重度PE 32例,同时随机抽取3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所有孕妇空腹抽取静脉血,分别配成不同成分培养液对健康产妇分娩后的HUVEC进行培养,应用MTT比色法检测HUVEC的凋亡和增殖,采用免疫组化检测LPA受体Edg4、Edg7的表达。结果:重度PE组细胞增殖抑制率(IR)及LPA水平均高于轻度PE组及对照组,轻度PE组IR及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孕妇HUVEC由长梭形变为圆(椭圆)形,细胞间隙增大,且细胞排列疏松,而重度PE组上述情况更明显。重度PE组Edg4阳性例数、mRNA表达及Edg7阳性例数、mRNA表达均高于轻度PE组及对照组,轻度PE组Edg4阳性例数、mRNA表达及Edg7阳性例数、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皮细胞损伤是PE发生的原因之一,且血浆LPA水平升高及其受体Edg4、Edg7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PE孕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PE)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溶血磷脂酸(LPA) 凋亡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凌霄 李熳 方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44-849,共6页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RFTC)联合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疗效及该法对血清IL-6 (interleukin-6)、IL-13 (interleukin-13)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RFTC)联合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 PR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疗效及该法对血清IL-6 (interleukin-6)、IL-13 (interleukin-13)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LDH病人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6例。治疗1组(RFTC组)给予椎间盘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治疗,治疗2组(PRF组)给予椎间孔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治疗3组(RFTC+PRF组)给予椎间盘射频热凝靶点消融联合椎间孔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7 Days)、治疗后1个月(1 Month)、治疗后6个月(6 Months)分别对三组病人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以及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疗效评分,同时测定病人血清IL-6、IL-13浓度。结果:三组病人治疗后VAS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且治疗3组VAS、Macnab以及JOA 6 Months评价均优于另两组(P <0.05)。三组病人治疗后血清IL-6水平下降,IL-13水平升高,且6 Months观察提示治疗3组IL-6、IL-13含量较另两组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椎间盘射频热凝靶点消融联合椎间孔脊神经脉冲射频能有效减轻LDH疼痛,改善因疼痛引起的综合症状,疗效肯定且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射频 疼痛 IL-6 IL-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