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NETs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然 刘晨雨 +1 位作者 邓超华 胡维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6,共8页
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中性粒细胞外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量的研究表明NETs与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作为自身抗原的来源、激活补体... 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中性粒细胞外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量的研究表明NETs与自身免疫有密切关系,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如作为自身抗原的来源、激活补体系统或作用于其他免疫细胞等,其中,NETs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对疾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NETs与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CD4^(+)T细胞的联系,以及通过影响NETs水平和干预NETs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外捕网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B细胞 CD4^(+)T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动仪与眼电图检查正常人扫视运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慧 阴正勤 +3 位作者 姚军平 台正 余延基 杨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508-1510,共3页
目的评价我科自主设计的数字化眼动仪在眼球运动测量中是否存在优越性。方法将眼动仪与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同步记录14例正常成年人各偏转角(±5°,±10°,±15°,±20°)15s内眼球扫视运动... 目的评价我科自主设计的数字化眼动仪在眼球运动测量中是否存在优越性。方法将眼动仪与眼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同步记录14例正常成年人各偏转角(±5°,±10°,±15°,±20°)15s内眼球扫视运动波形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OG波形为锯齿波,而眼动仪记录波形为矩形波。2种方法数据分析单元的平均值均随偏转角绝对值的增加而增大,呈"V形"曲线。同一偏转角下,眼动仪组的幅值变异系数小于EOG组且差异显著(P<0.05,P<0.01)。不同偏转角眼动仪、EOG数据分析单元变异系数相差显著(P<0.01),眼动仪组数据分析单元的变异系数小于EOG组。结论在相同条件下,眼动仪记录正常成年人扫视运动更精确,变异程度、个体差异均较EOG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仪 眼电图 扫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不同部位泪道黏膜及上皮干细胞的免疫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荣 谭咏耀 +2 位作者 李贵刚 罗班 胡维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了解人各段泪道黏膜及上皮干细胞的解剖及免疫学特征。方法从捐献尸体取泪道组织,显微镜下解剖获得厚约1 mm的泪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将不同部位的泪道黏膜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VIM、p63α、c-Kit、CK19、PCK染... 目的了解人各段泪道黏膜及上皮干细胞的解剖及免疫学特征。方法从捐献尸体取泪道组织,显微镜下解剖获得厚约1 mm的泪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将不同部位的泪道黏膜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VIM、p63α、c-Kit、CK19、PCK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情况。结果人的上下泪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这几个部位的HE染色表现一致,显示其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细胞为扁平状,中间的数层细胞为多角形,最深层的基底细胞为矮柱状。泪囊和鼻泪管的HE染色表现一致,显示其黏膜上皮为两层,表层的柱状上皮和基底层的扁平上皮。不同部位的泪道黏膜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上皮细胞全层PCK及CK19染色阳性,c-Kit及VIM染色阴性;基底层细胞p63α染色阳性。结论人的上泪道与下泪道的黏膜组织结构不同,但其黏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均p63α染色阳性,为潜在的上皮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道黏膜 上皮干细胞 免疫组化 p63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下穹隆结膜囊气泡与干眼的关系
4
作者 张贻转 郑亦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85-1088,共4页
背景泪膜不稳定伴随眼表温度升高及泪液蒸发增强均是眼表气泡产生和干眼发病的相关因素,但眼表气泡与干眼发病的关系尚缺少相关研究。眼表气泡在相对密闭的穹隆部结膜囊内存留时间长,在下穹隆结膜囊检查更方便。目的探讨眼下穹隆结膜... 背景泪膜不稳定伴随眼表温度升高及泪液蒸发增强均是眼表气泡产生和干眼发病的相关因素,但眼表气泡与干眼发病的关系尚缺少相关研究。眼表气泡在相对密闭的穹隆部结膜囊内存留时间长,在下穹隆结膜囊检查更方便。目的探讨眼下穹隆结膜囊气泡与干眼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5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有多种眼表刺激症状且双眼下穹隆结膜囊有气泡者(气泡组)和双眼下穹隆结膜囊无气泡者(无气泡组)各32例64眼,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患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下穹隆部气泡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试验I(SIt)检查,干眼的诊断参照刘祖国等的标准。两组患者BUT、SIt检查结果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干眼发生率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气泡组64眼中干眼发生率为75.00%,BUT〈5s且SIt〈5ram/5min的发生率为46.88%,仅BUT〈5S的发生率为53.13%,仅SIt〈5mm/5min的发生率为57.81%;无气泡组64眼中干眼的发生率为31.25%,BUT〈5S且SIt〈5mm/5min的发生率为18.75%,仅BUT〈5S的发生率为21.88%,仅sIt〈5mm/5rain的发生率为20.3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诊断为干眼的68眼中,气泡组48眼,占70.59%(48/68);无气泡组20眼,占29.41%(20/6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60,P〈0.01);气泡组与无气泡组患者BUT〈5s的发生率、SIt〈5mm/5min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矿=0.01,P=0.95;X2=1.06,P=0.30)。2个组间患者BUT检测值及SIt检测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6,P=0.65;t=0.80,P=0.43)。结论干眼与眼下穹隆结膜囊气泡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下穹隆结膜囊气泡 泪膜破裂时间 泪液分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