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Si掺杂沥青基炭材料的制备及其氧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志军 左小华 +3 位作者 张旭 黄家骏 袁观明 李轩科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16 27,27,共6页
以煤沥青甲苯可溶组分、聚碳硅烷和吡啶硼烷为原料合成了B-Si掺杂沥青,B-Si掺杂沥青经炭化处理得到了B-Si掺杂炭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炭化温度对B-Si掺杂炭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抗氧化性能有重要影响。1200℃炭化处理得到的B-Si掺... 以煤沥青甲苯可溶组分、聚碳硅烷和吡啶硼烷为原料合成了B-Si掺杂沥青,B-Si掺杂沥青经炭化处理得到了B-Si掺杂炭材料。研究结果表明,炭化温度对B-Si掺杂炭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抗氧化性能有重要影响。1200℃炭化处理得到的B-Si掺杂炭材料中含有无定形B4C和Si C微晶,在空气气氛中容易快速氧化形成B2O3和Si O2,Si O2可以进一步在B2O3中溶解形成固溶体,从而提高炭材料表面形成的氧化膜的热稳定性。与在800℃、1000℃、1400℃和1600℃炭化得到的B-Si掺杂炭材料相比,在相同氧化条件下,1200℃炭化得到的B-Si掺杂炭材料显示了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它在1000℃空气气氛中氧化1 h,失重率仅为5.7 wt%,比其它B-Si掺杂炭材料的失重率小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炭材料 氧化失重 SiC微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前驱体配比对Si-Zr-B掺杂沥青基炭材料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张旭 董志军 +2 位作者 袁观明 丛野 李轩科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11-1319,共9页
以SiC、ZrC、ZrB_2前驱体和二甲苯可溶煤沥青为原料共裂解制备了Si-Zr-B掺杂沥青,掺杂沥青经共炭化、冷压成型以及高温热处理得到了Si-Zr-B掺杂沥青基炭材料。采用XRD、SEM、EDS等手段分析了掺杂沥青基炭材料的组成和微观形貌,并研究了... 以SiC、ZrC、ZrB_2前驱体和二甲苯可溶煤沥青为原料共裂解制备了Si-Zr-B掺杂沥青,掺杂沥青经共炭化、冷压成型以及高温热处理得到了Si-Zr-B掺杂沥青基炭材料。采用XRD、SEM、EDS等手段分析了掺杂沥青基炭材料的组成和微观形貌,并研究了其在1500℃静态空气环境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随着SiC前驱体含量的降低,Si-Zr-B掺杂沥青基炭材料的失重率呈现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当原料中SiC、ZrC和ZrB_2前驱体质量比为1:2:1时,所制备的样品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它在1500℃氧化4 h,失重为27.5wt%,氧化深度为0.7 mm。在Si-Zr-B掺杂沥青基炭材料表面氧化形成的致密的SiO_2-ZrO_2-B_2O_3玻璃态阻氧层可以有效降低氧化性气氛向材料内部扩散的速率,提高其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Zr-B 掺杂 沥青基炭材料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掺杂煤沥青制备及其炭化产物抗氧化性能的表征
3
作者 左小华 董志军 +2 位作者 袁观明 崔正威 李轩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通过煤沥青甲苯可溶性组分与聚碳硅烷共混合低温裂解引入具有抗氧化性的Si杂原子,制备Si掺杂煤沥青在氩气氛中经过900℃处理得到炭化产物。采用FT-IR、XRD、SEM和TG-DSC手段对Si掺杂沥青炭化产物氧化前后抗氧化性能进行表征。研究表明:... 通过煤沥青甲苯可溶性组分与聚碳硅烷共混合低温裂解引入具有抗氧化性的Si杂原子,制备Si掺杂煤沥青在氩气氛中经过900℃处理得到炭化产物。采用FT-IR、XRD、SEM和TG-DSC手段对Si掺杂沥青炭化产物氧化前后抗氧化性能进行表征。研究表明:经过900℃处理得到的炭化产物β-SiC以微晶形式存在,其在900℃氧化后生成的SiO2不能有效地愈合氧化后产物表面的裂纹。该炭化产物在低于950℃氧化时,该炭化产物抗氧化性相对较弱,在950-1500℃温度范围氧化时,其抗氧化性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掺杂煤沥青 炭化产物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对劣质煤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秦瑾 何选明 +4 位作者 刘瑞芝 胡芝娟 王世杰 黄陈杰 李铁鲁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16,35,共5页
主要利用热分析法研究了催化剂NaClO4,MnO2和BaCO3对劣质煤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催化剂均可以提高劣质煤的挥发分释放量;各催化剂对煤粉的着火特性和燃尽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影响大小排序为:NaClO4>BaCO3>MnO2... 主要利用热分析法研究了催化剂NaClO4,MnO2和BaCO3对劣质煤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催化剂均可以提高劣质煤的挥发分释放量;各催化剂对煤粉的着火特性和燃尽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影响大小排序为:NaClO4>BaCO3>MnO2和BaCO3>MnO2>NaClO4;加入各催化剂后,煤粉的放热量均得到了提高.主要作用机理是:催化剂促进煤中挥发分的析出,降低煤的着火温度并且促进氧气与焦炭的充分接触,从而加速煤的燃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劣质煤 催化燃烧 热重分析 水泥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油超临界甲醇抽提反应过程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何选明 李铁鲁 +2 位作者 王宽强 秦瑾 张华军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63,共5页
在间歇式高压反应釜中,用超临界甲醇对高温煤焦油进行抽提处理,并对产物进行族组分分离,考察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特性的影响,用元素分析仪和FT-IR对富集产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实验条件下,用超临界甲醇对高温煤焦油... 在间歇式高压反应釜中,用超临界甲醇对高温煤焦油进行抽提处理,并对产物进行族组分分离,考察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特性的影响,用元素分析仪和FT-IR对富集产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实验条件下,用超临界甲醇对高温煤焦油进行处理,可以在温和条件下使煤焦油实现一定程度的轻质化,轻油收率从原料煤焦油的65.10%升高至78.19%,H/C比原煤焦油中轻油组分提高了28.24%,比原煤焦油提高了109.62%.压力和温度对产物的分布影响很大,温度的升高不利于轻油组分收率的增加;升高压力,可以得到更多的轻油组分.反应时间对产物分布的影响不大.FT-IR表明,通过超临界抽提,可以使大量高附加值产品在轻油组分中得以富集,有利于煤焦油进一步的加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超临界 甲醇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硼掺杂石墨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袁观明 李轩科 +2 位作者 董志军 崔正威 丛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96-99,110,共5页
以超细人造石墨粉和六方氮化硼(BN)粉为原料,SC煤沥青为粘接剂,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了BN掺杂石墨材料。研究了不同BN含量掺杂石墨材料在中温(600℃)和高温(900℃、1000℃)时的氧化失重行为,并对掺杂石墨材料氧化前后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 以超细人造石墨粉和六方氮化硼(BN)粉为原料,SC煤沥青为粘接剂,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了BN掺杂石墨材料。研究了不同BN含量掺杂石墨材料在中温(600℃)和高温(900℃、1000℃)时的氧化失重行为,并对掺杂石墨材料氧化前后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纯石墨材料的抗氧化性能较差,掺杂BN后其抗氧化性能得到明显提高,氧化失重大大降低,原因是BN在高温下氧化生成了晶态和玻璃态的氧化硼抗氧化保护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硼 石墨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焦煤性质对铁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史世庄 林志龙 +3 位作者 毕学工 李鹏 罗永辉 汪恭二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87,共5页
在铁矿粉质量分数10%的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炼焦煤性质(灰分,硫分,挥发分,粘结指数)对铁焦性能(灰分,硫分,气孔率,机械强度,热性质和铁矿粉还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炼焦煤性质对铁焦性能的影响显著:铁焦的灰分、硫分取决于炼焦... 在铁矿粉质量分数10%的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炼焦煤性质(灰分,硫分,挥发分,粘结指数)对铁焦性能(灰分,硫分,气孔率,机械强度,热性质和铁矿粉还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炼焦煤性质对铁焦性能的影响显著:铁焦的灰分、硫分取决于炼焦煤的灰分和硫分;随着挥发分增加,铁焦的气孔率和铁矿粉的还原程度均单调增大;铁焦的机械强度在w(Vdaf)=28%,G=81附近取得最佳值;铁焦的热性质在w(Vdaf)=27.64%-29.84%,G=70.00-81.19时较好;通过改变炼焦煤的性质可以生产出具有不同性能的铁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焦煤 铁焦 影响因素 回归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对焦化废水总铬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何选明 周清梅 韩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16,共4页
以1mg/L模拟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锰酸钾氧化-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焦化废水中总铬,研究不同条件下粉煤灰对总铬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粉煤灰粒径、粉煤灰用量、搅拌时间、pH对总铬去除率都有一定的影响。最佳条件:... 以1mg/L模拟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锰酸钾氧化-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焦化废水中总铬,研究不同条件下粉煤灰对总铬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粉煤灰粒径、粉煤灰用量、搅拌时间、pH对总铬去除率都有一定的影响。最佳条件:粉煤灰粒径为150μm,粉煤灰用量为4.00g/L,搅拌时间为40min,pH为3。在最佳条件下,总铬去除率可达98.82%。(2)在粉煤灰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最佳条件下,粉煤灰处理实际焦化废水的总铬去除率达90.00%。(3)粉煤灰处理焦化废水,可以以废治废,而且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低、原料获取方便,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焦化废水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油中喹啉不溶物的分离方法 被引量:7
9
作者 曾丹林 胡定强 +4 位作者 马亚丽 胡义 舒大凡 严铁军 王光辉 《洁净煤技术》 CAS 2012年第2期56-59,共4页
为了提高煤焦油的质量,分析了煤焦油中喹啉不溶物(QI)的性质及其危害,并根据分离原理分别对比分析了以下方法:自由沉降分离法原理简单,操作简便,但净化效率低;热溶分离过滤法虽然效率高,但难以推广使用;高温离心分离法大大提高了脱除率... 为了提高煤焦油的质量,分析了煤焦油中喹啉不溶物(QI)的性质及其危害,并根据分离原理分别对比分析了以下方法:自由沉降分离法原理简单,操作简便,但净化效率低;热溶分离过滤法虽然效率高,但难以推广使用;高温离心分离法大大提高了脱除率,应用前景较好;溶剂抽提脱除率较高,但需要大量的溶剂。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在配煤炼焦环节通过优化配煤质量、改进工艺等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QI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喹啉不溶物 分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转化法处理废铅酸电池铅膏制备超细氧化铅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光辉 曹新 刘芳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68,70,共4页
通过化学转化将废铅酸电池铅膏中的铅转化为草酸铅来回收铅。先用(NH4)2CO3对废铅酸电池铅膏进行脱硫处理,然后用硝酸和H2O2对脱硫后的铅膏进行浸出处理,最后向得到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2O4制得草酸铅,并将其在550℃下煅烧得到超细... 通过化学转化将废铅酸电池铅膏中的铅转化为草酸铅来回收铅。先用(NH4)2CO3对废铅酸电池铅膏进行脱硫处理,然后用硝酸和H2O2对脱硫后的铅膏进行浸出处理,最后向得到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2O4制得草酸铅,并将其在550℃下煅烧得到超细氧化铅粉体。同时对制得的草酸铅和氧化铅进行XRD和SEM分析。结果表明:脱硫过程中铅膏脱硫率可以达到99%,浸出过程中铅膏浸出率可达到95%以上,合成草酸铅过程中铅回收率为95.3%;采用将废铅酸电池铅膏转化为草酸铅来回收铅的新方法不仅环保,而且铅回收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铅酸电池 化学转化 草酸铅 超细氧化铅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渣与褐煤低温共热解产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翠华 何选明 +3 位作者 易霜 李冲 徐雅迪 张慧娟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5,41,共8页
采用自制的低温热解装置研究褐煤与甘蔗渣(SB)共热解过程中添加甘蔗渣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甘蔗渣掺混比的增加,热解油产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甘蔗渣掺混比为20%(质量分数,下同)时,热解油产率达到最大值16.7%,比... 采用自制的低温热解装置研究褐煤与甘蔗渣(SB)共热解过程中添加甘蔗渣对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甘蔗渣掺混比的增加,热解油产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甘蔗渣掺混比为20%(质量分数,下同)时,热解油产率达到最大值16.7%,比褐煤单独热解得到的焦油产率增加了13.7%,与焦油计算值产率出现0.57%的最大正偏差.热值分析得出共热解过程有利于褐煤和甘蔗渣的能量富集,共热解半焦比原煤半焦的热值大;焦油的FTIR谱表明,添加甘蔗渣会促进褐煤中—OH和—CH_3官能团的断裂和分解,会使甘蔗渣中羧基官能团以其他含氧官能团形式转移到焦油中,有利于焦油轻质化;热重分析表明,热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甘蔗渣的添加对褐煤的快速热解阶段影响显著,使褐煤的最大失重速率增加,提高了8.96%,最大失重速率所对应的热解温度降低了98.8℃,甘蔗渣的添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热解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质 共热解 焦油 半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焦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选明 黄鹂 +2 位作者 韩军 李振东 李耀拉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73,共4页
选取6种典型炼焦煤用二氯甲烷作萃取剂经索氏提取和K-D浓缩,采用硅胶柱层析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中含有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煤种中PAHs的分布.结果表明,6种煤中PAHs主要以3环、4环和5环形式存在;此外... 选取6种典型炼焦煤用二氯甲烷作萃取剂经索氏提取和K-D浓缩,采用硅胶柱层析纯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中含有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研究了不同煤种中PAHs的分布.结果表明,6种煤中PAHs主要以3环、4环和5环形式存在;此外还发现PAHs总量随煤化度提高而减少,随挥发分含量和氢碳摩尔比增大而增加;且PAHs含量与煤中碳含量和氧碳摩尔比也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焦煤 多环芳烃 分布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反应法低温制备TiC涂层炭纤维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志军 崔正威 +3 位作者 袁观明 丛野 张江 李轩科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11,15,共5页
以金属钛粉为钛源,液相熔盐作为反应介质,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反应制备了TiC涂层炭纤维。探讨了熔盐组成、熔盐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与涂层厚度和形貌之间的关系。通过XRD和SEM分析表明:熔盐组成对涂层厚度和形貌具有重要影响,在KCl-... 以金属钛粉为钛源,液相熔盐作为反应介质,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反应制备了TiC涂层炭纤维。探讨了熔盐组成、熔盐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与涂层厚度和形貌之间的关系。通过XRD和SEM分析表明:熔盐组成对涂层厚度和形貌具有重要影响,在KCl-LiCl-KF熔盐介质中制备的TiC涂层厚度随反应温度升高、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大,随熔盐用量的增加先增后降;炭纤维表面TiC涂层的生长过程受钛在涂层中的扩散控制,反应活化能为90.3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反应 TIC 涂层 炭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埋添加剂对SiC-ZrC涂层C/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志军 黄锐 +4 位作者 罗安安 刘树仙 袁观明 丛野 李轩科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27,共6页
目的 研究不同氧化物添加剂对Si C-Zr C涂层C/C复合材料相组成、微观结构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包埋法,分别以Al2O3,B2O3和Mg O作为添加剂,制备Si C-Zr C涂层C/C复合材料,分析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考察复合材料在1000~1550℃静态... 目的 研究不同氧化物添加剂对Si C-Zr C涂层C/C复合材料相组成、微观结构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包埋法,分别以Al2O3,B2O3和Mg O作为添加剂,制备Si C-Zr C涂层C/C复合材料,分析相组成及微观结构,考察复合材料在1000~1550℃静态空气气氛中的抗氧化性能。结果 以Al2O3作为包埋添加剂制得的涂层致密,而以Mg O为添加剂制得的涂层较疏松。在1000~1550℃的静态空气气氛中,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以Al2O3为添加剂制得的复合材料失重率逐渐减小,在1550℃氧化1 h后仅为1%;以B2O3和Mg O为添加剂制得的复合材料失重率逐渐增加,在1550℃氧化1 h后分别达到15%和36%。结论 与B2O3添加剂相比,Al2O3和Mg O添加剂更能促进包埋粉料的扩散。以Al2O3作为包埋添加剂制得的Si C-Zr C涂层C/C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SiC-ZrC涂层 包埋添加剂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ZrC前驱体配比对C/C-SiC-ZrC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贤 董志军 +2 位作者 张旭 方登科 李轩科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1,共7页
以不同质量比Si C/Zr C有机前驱体混合溶液为浸渍剂,采用前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制得C/CSi C-Zr C复合材料。对C/C-Si C-Zr C复合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及烧蚀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探讨了Si C/Zr C前驱体配比对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 以不同质量比Si C/Zr C有机前驱体混合溶液为浸渍剂,采用前驱体浸渍裂解法(PIP)制得C/CSi C-Zr C复合材料。对C/C-Si C-Zr C复合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及烧蚀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探讨了Si C/Zr C前驱体配比对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Zr C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采用质量比为1∶3的Si C/Zr C前驱体混合溶液制备的C/C-Si C-Zr C复合材料具有相对较好的烧蚀性能,试样在氧乙炔焰下3 000℃烧蚀20 s,其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0.65 mg/s和21μm/s。Si C-Zr C复相陶瓷中Zr C含量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提高其氧化稳定性,而Zr C含量适中的Si C-Zr C复相陶瓷具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聚碳硅烷 ZrC前驱体 前驱体浸渍裂解 烧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化过程中铅的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选明 马晶晶 +2 位作者 常红兵 伍林 魏贤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48-651,共4页
通过对某焦化厂所用煤样及生产出的焦炭、焦油和氨水中铅(Pb)含量分析,研究铅在焦化产物中的浓度分布,结合煤焦化模拟实验,获得炼焦过程中Pb在固相(焦炭)、液相(焦油和氨水)和气相产物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65%(质量分数,下同)的Pb残... 通过对某焦化厂所用煤样及生产出的焦炭、焦油和氨水中铅(Pb)含量分析,研究铅在焦化产物中的浓度分布,结合煤焦化模拟实验,获得炼焦过程中Pb在固相(焦炭)、液相(焦油和氨水)和气相产物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65%(质量分数,下同)的Pb残存在焦炭中,7%的Pb转化到氨水里,焦油中的Pb含量占总量的4%,24%的Pb转化到煤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超临界流体抽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选明 李铁鲁 +2 位作者 王宽强 秦瑾 张华军 《洁净煤技术》 CAS 2010年第6期24-28,共5页
超临界流体抽提技术是一项新型、绿色、环保的技术,超临界流体抽提技术应用于煤的目的分为超临界条件下气化制氢,超临界条件下脱除杂质和超临界条件下煤的液化3个方面,综述了超临界流体抽提技术应用于煤的研究进展,并着重论述了该技术... 超临界流体抽提技术是一项新型、绿色、环保的技术,超临界流体抽提技术应用于煤的目的分为超临界条件下气化制氢,超临界条件下脱除杂质和超临界条件下煤的液化3个方面,综述了超临界流体抽提技术应用于煤的研究进展,并着重论述了该技术应用于煤液化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油 超临界 抽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HCO_3+NH_3·H_2O处理废铅酸电池铅膏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光辉 刘芳芳 +2 位作者 陈珊 张利玉 邱德芬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0,共4页
以NH4HCO3+NH3·H2O为脱硫转化剂,对废铅酸电池铅膏进行碳酸化处理。考察了转化剂用量、液固比、转化时间、转化温度等因素对铅膏脱硫率和铅回收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NH4HCO3+NH3·H2O用量为理论用量的2... 以NH4HCO3+NH3·H2O为脱硫转化剂,对废铅酸电池铅膏进行碳酸化处理。考察了转化剂用量、液固比、转化时间、转化温度等因素对铅膏脱硫率和铅回收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NH4HCO3+NH3·H2O用量为理论用量的2倍、液固质量比为5∶1、转化时间为2 h、转化温度为室温时,铅膏脱硫率最高可达99.5%;不同实验条件下脱硫后的铅膏中铅的含量变化不是很大,均在30%(质量分数)左右,与原始铅膏含铅率(71.87%)相比相差很大,铅回收率小于50%。通过对转化前后铅膏试样的XRD分析,表明铅膏脱硫率可达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铅酸电池 碳酸化 NH4HCO3+NH3·H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α-Fe_(2)O_(3)复合材料对偶氮染料的降解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芳 别祉睿 +2 位作者 谭赛娅 丁粤雨 贺语典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18,共6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ZnO/α-Fe_(2)O_(3)复合光催化剂,并用XRD、SEM、UV-Vis和FTIR等多种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对溶液中橙Ⅱ和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表征结果显示,负载ZnO后,ZnO/α-Fe_(2)O_(3)催化剂的吸光范围变宽,禁带宽度...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ZnO/α-Fe_(2)O_(3)复合光催化剂,并用XRD、SEM、UV-Vis和FTIR等多种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该催化剂对溶液中橙Ⅱ和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表征结果显示,负载ZnO后,ZnO/α-Fe_(2)O_(3)催化剂的吸光范围变宽,禁带宽度变窄,催化活性增强。实验结果表明:在ZnO/α-Fe_(2)O_(3)中ZnO的质量分数为30%、ZnO/α-Fe_(2)O_(3)催化剂加入量为1.0 g/L、甲基橙或橙Ⅱ质量浓度为5 mg/L、暗反应时间为30 min、光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该催化剂对甲基橙和橙Ⅱ的催化降解效果最好,甲基橙和橙Ⅱ的去除率分别为62.2%和64.7%;该催化剂连续使用5次后,对甲基橙的去除率从62.2%缓慢下降到54.9%,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 ZNO 复合材料 光催化 偶氮类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超细氧化铅粉体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20
作者 郭光辉 刘芳芳 +1 位作者 陈珊 张利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19,21,共4页
超细氧化铅粉体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材料,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铅蓄电池、气体传感器、染料和颜料等方面。对新型超细氧化铅粉体几种合成方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有机酸湿法处理法和固相反应等分别进行了阐述,并进行评述。最后对我国... 超细氧化铅粉体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材料,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铅蓄电池、气体传感器、染料和颜料等方面。对新型超细氧化铅粉体几种合成方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有机酸湿法处理法和固相反应等分别进行了阐述,并进行评述。最后对我国未来超细氧化铅粉体合成方法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 超细氧化铅粉体 合成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