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程晨 陈丹玲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协同推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进程有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考察对象,在测度2011—2023年沿线城市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二者时空耦合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空间... 协同推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进程有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为考察对象,在测度2011—2023年沿线城市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二者时空耦合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空间关联分析。研究发现:其一,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提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尚且处于濒临失调向协调阶段迈进阶段。其二,108个城市间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得分高值多集中在长江下游和中游部分地区,严重失调城市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仅上海目前达到良好协调发展水平。其三,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金融发展水平、绿色创新产出、政府干预程度、对外交易情况、产业结构构成、城市环保情况等因素产生了异质性影响。对此,从重视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化城市关联和释放多元影响因素积极效应方面提出了协同促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提升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度 空间关联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中介效应视角下数字经济影响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发展的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吴欣 周菲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57,共4页
本文基于交易成本与生产效率的双重中介效应,探究数字经济影响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发展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会显著促进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发展,对于跨境电商的出口集约边际和出口扩展边际均带来不同幅度的增长;交易成本与生产效率... 本文基于交易成本与生产效率的双重中介效应,探究数字经济影响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发展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会显著促进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发展,对于跨境电商的出口集约边际和出口扩展边际均带来不同幅度的增长;交易成本与生产效率在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贸易发展之间呈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跨境电商 出口贸易 交易成本 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自由主义、发展主义的价值指向与发展中国家劳动者权益保护
3
作者 梁东新 张智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5,共13页
新自由主义认为,刚性的劳动力市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发展主义则将注意力集中在GDP量的增长方面。两相结合,急于谋取发展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遵循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发展路径,接受了新自由主义以实施弹性劳动力市场为主... 新自由主义认为,刚性的劳动力市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发展主义则将注意力集中在GDP量的增长方面。两相结合,急于谋取发展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遵循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发展路径,接受了新自由主义以实施弹性劳动力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去国家干预、重市场开放的建议。基于理念、历史节点和政治上的契合,新自由主义思想嵌入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纲领中。但实践表明,劳动者权益边缘化的价值取向并未助力其发展,相反,却带来了劳资冲突与政局动荡等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反观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建立到深化,劳动者权益中心化的价值取向始终贯穿其中,并成为中国式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和发展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主义 新自由主义 劳动者权益 发展中国家 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影游”的诞生--基于《黑神话:悟空》双向融入式叙事的量化研究
4
作者 单小曦 邹浙灿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1-168,178,共9页
《黑神话:悟空》以“双向融入式叙事”构建了游戏交互与电影艺术有机共生的新范式,标志着中国“影游”作为一种独立新媒介文艺形态的诞生。通过机器视觉技术与语义情感建模方法,结合动态分镜检测与玩家评论情感分析,能够揭示出独立性影... 《黑神话:悟空》以“双向融入式叙事”构建了游戏交互与电影艺术有机共生的新范式,标志着中国“影游”作为一种独立新媒介文艺形态的诞生。通过机器视觉技术与语义情感建模方法,结合动态分镜检测与玩家评论情感分析,能够揭示出独立性影游的标志性特质--双向融入式叙事,即通过动态分镜系统将操作指令实时转化为叙事语言,形成“操作即运镜”的体验;分支叙事设计重构玩家叙事权力,并与文化符号交互形成耦合效应,进而触发情绪感知与叙事共鸣的协同作用,推动玩家在具身实践中完成文化认知转化。这一“影游”特质的获得,不仅表现在技术突破上,更是底层媒介逻辑的重构,为全球新媒介文艺提供了“中国模式”。未来影游需要探索叙事密度的弹性与交互语法的跨文化适配,在数字浪潮中坚守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神话:悟空 影游 融入式叙事 文化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研究人才的职业流动特征研究——以2014—2023年华中地区ESI高被引科学家为例
5
作者 黄涛 曾美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7,共10页
本文将ESI高被引科学家作为基础研究人才的代表,以2014—2023年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ESI高被引科学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履历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才流动基础信息、地域流动、机构流动等方面探讨华中地区基础研究人才的... 本文将ESI高被引科学家作为基础研究人才的代表,以2014—2023年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河南)ESI高被引科学家为研究对象,采用履历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才流动基础信息、地域流动、机构流动等方面探讨华中地区基础研究人才的流动规律。研究发现,基础研究人才流动规模较大,但人均流动频次偏低;基础研究人才平均4.98年流动一次,且流动年龄日趋年轻化;流动区域具有空间集聚性特征;机构流动呈现名校集聚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基础研究人才流动的政策环境、针对不同基础研究人才实行多元化激励机制、均衡区域间资源配置、构建跨行业及部门间基础研究人才定期访学的交流机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人才 职业流动特征 高被引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的“双螺旋”模式研究——基于湖北省两院院士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涛 王慧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3,共7页
基于人才生态学理论视阈,以湖北省81位院士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双螺旋”因素以及在内外生态系统双循环的动态影响下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并提出高层次人才成长周期模型。研究发现,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 基于人才生态学理论视阈,以湖北省81位院士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双螺旋”因素以及在内外生态系统双循环的动态影响下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特征,并提出高层次人才成长周期模型。研究发现,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具有以下成长特征: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是院士成长的基础;区域经济条件是院士成长的助推器;合理的工作流动是院士成长的加速器;院士的平均成长周期为27年;适当兼职对院士成长具有推动作用;海外留学及博士后经历有效促进院士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院院士 成长特征 双螺旋模式 履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潘雅茹 单芸菲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7,共11页
持续增强企业出口韧性是提升贸易活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相关数据,考察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能够提升企业出口韧性,且新型基础设施流... 持续增强企业出口韧性是提升贸易活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相关数据,考察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能够提升企业出口韧性,且新型基础设施流量对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大于存量;机制分析发现,宏观层面的区域资源配置、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力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型基础设施提升企业出口韧性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对国有企业、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及东部地区的企业出口韧性影响较为显著,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企业出口韧性。研究结论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出口韧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出口韧性 数字经济 资源配置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成长路径研究——基于2019—2023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的实证分析
8
作者 金茹静 黄涛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08,共11页
基于履历分析法,以2019—2023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从基本信息、教育背景、职业轨迹、成长周期、基金资助5个维度分析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长路径,探究其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和一般规律。研究发现,基础研究青年拔尖... 基于履历分析法,以2019—2023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从基本信息、教育背景、职业轨迹、成长周期、基金资助5个维度分析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长路径,探究其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和一般规律。研究发现,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性别比例失衡,获奖年龄主要集中在41—45岁;拥有博士后经历和高层次、多元化教育背景;培养阵地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企业参与率低;整体职业流动率低,工作地域高度集中;成长周期集中在11~17年,其平均成长周期13.6年;基金资助对其整个成长过程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针对以上特征,就培养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提出相关建议,即改善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性别失衡、发挥高校作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基地的作用、推动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联合培养、支持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海外留学、实现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精准资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青年拔尖人才 成长路径 科学探索奖 履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1
9
作者 梅澳裕 郑月明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0-70,共11页
在“数实孪生”与“双循环”叠加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与贸易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协同共生性。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而后,基于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相应的数字... 在“数实孪生”与“双循环”叠加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与贸易发展表现出强烈的协同共生性。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而后,基于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相应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数,并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对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且存在着显著的区位差异、政策差异和产业发展差异。第二,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来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第三,数字经济对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发展数字经济,强化数字动能;增强创新投入,优化市场氛围;协调区域差异,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外贸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 市场化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驱动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效应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潘雅茹 龙理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49,共10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能够促进实体经济要素结构、创新体系和商业模式重构,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效果、机制和异质性三个维度考察数字经济驱动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能够促进实体经济要素结构、创新体系和商业模式重构,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效果、机制和异质性三个维度考察数字经济驱动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实体经济质量提升,且这种驱动效应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绿色资源配置效率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数字经济驱动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两个重要机制;数字经济在消费主导型地区、创新低水平地区和资源充裕型地区对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驱动效应更强。因此,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市场体系和数据资源体系,发挥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驱动作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绿色资源配置 绿色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护险失能等级评估标准的适应性调整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韩丽 王晓雨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19,共4页
当前,我国长护险试点城市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正逐渐趋同,但在调整过程中仍存在难题,也存在潜在的政策困境,容易导致评估结果失真,陷入“再碎片化”陷阱。对此,提出失能等级评估的优化策略:提高失能评估的精准度,促进长期护理服务更加公... 当前,我国长护险试点城市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正逐渐趋同,但在调整过程中仍存在难题,也存在潜在的政策困境,容易导致评估结果失真,陷入“再碎片化”陷阱。对此,提出失能等级评估的优化策略:提高失能评估的精准度,促进长期护理服务更加公平;建立常态化的动态评估机制,促进失能等级评估更有效率;把控长护险待遇给付,促进基金支付更加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 失能等级评估标准 可持续性 适应性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标准化与农业规模生产的范围选择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柳 万江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9,共8页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规模化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力的监督问题,使得规模化经营者在选择雇佣经营或外包经营时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在监督困境不可避免且当下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之时,经营者可以将雇佣劳动力的...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规模化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力的监督问题,使得规模化经营者在选择雇佣经营或外包经营时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在监督困境不可避免且当下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之时,经营者可以将雇佣劳动力的监督成本视为其经营成本的一部分,通过对比成本创新与质量创新的成本收益,进行农业规模生产的范围选择。在成本-质量创新的双目标任务下,生产单位受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影响,标准化程度较高时,经营者有成本创新的偏好,其生产呈现出规模效应;反之,经营者更愿意追求质量创新,将生产范围缩小到农户家庭等较小的生产单位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标准化 农业规模生产 监督困境 质量创新 成本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特征及培养策略研究——基于2019—2022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涛 曾美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以湖北省2019—2022年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履历分析法,从自然特征、社会特征、成长周期三个维度分析湖北省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特征。研究发现,湖北省基础研究人才性别占比失衡,获奖年龄跨度大,主要集中在36~45岁;拥有良好的... 以湖北省2019—2022年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履历分析法,从自然特征、社会特征、成长周期三个维度分析湖北省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特征。研究发现,湖北省基础研究人才性别占比失衡,获奖年龄跨度大,主要集中在36~45岁;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及留学经历;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阵地,企业参与率低;学科结构分布不均;平均成长周期大约为12.05年。针对以上成长特征,从优化性别结构、提高生活保障、加强国内国际联合培养、提高企业参与率、劣势学科人才引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六方面提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人才 成长特征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管新规与股权质押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蓓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39,共12页
利用股权质押新规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监管新规对股权质押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基于2015—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监管新规显著抑制大股东股权质押后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对非效率投资发挥显著抑制作用;机... 利用股权质押新规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监管新规对股权质押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基于2015—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监管新规显著抑制大股东股权质押后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对非效率投资发挥显著抑制作用;机制分析显示,监管新规引起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比例下降、盈余管理减少,由此弱化两权分离及信息不对称,减少公司非效率投资;异质性分析表明,监管规则变化对抑制非国有企业非效率投资作用更为显著。据此,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强股权质押行为监管,限制高比例质押和连续质押;强化信息披露监管,重视发挥独立审计机构作用;质权人也应加强股权质押业务事前调查与事后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管新规 股权质押 投资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双循环协调发展:测度与机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潘雅茹 龙理敏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5-110,共16页
基于中国2008-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在测度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及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 基于中国2008-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在测度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及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对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内循环发展水平以良好态势提升,而外循环发展水平较低且增速缓慢,抑制了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实证结果表明,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能够显著促进双循环协调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产业升级是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双循环协调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双循环协调发展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效应值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但在东北地区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双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国民:中华民国社会共同体重构的元身份问题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年兴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6,共7页
以“元身份”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获悉社会共同体重构的规律性认识。在近代中国,伴随着“重塑国民”的元身份变革,社会共同体进入了反反复复的解构和重构过程。在“国民”身份重塑中,各种复杂的力量围绕着不同的元身份展开激烈的争夺... 以“元身份”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获悉社会共同体重构的规律性认识。在近代中国,伴随着“重塑国民”的元身份变革,社会共同体进入了反反复复的解构和重构过程。在“国民”身份重塑中,各种复杂的力量围绕着不同的元身份展开激烈的争夺,社会共同体的不同层次(政治共同体、法律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产生了分化和对立。社会共同体的重构不可能脱离对个体存在意义的基本界定,现代国家加强共同体建设,必然需要型塑个体的元身份及其意义内涵,从而构建元身份所结构的共同体形态。只有当共同体的不同层次围绕着元身份产生一种共享的意义结构之后,统一的社会共同体才有可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 社会共同体 元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金阳 陈琳 蹇梦婷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2期152-154,共3页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乡村振兴全局,也关系到中国数千万农民切身利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乡村振兴全局,也关系到中国数千万农民切身利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农村基础设施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高,不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本文根据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探讨了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健康发展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基础设施 乡村振兴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海晴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8期181-183,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为积极应对农村公共管理面临的多元化挑战,该文深入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的意义。农村公共管理不仅能够高效配置资源,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助于全方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并推动农村公共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为积极应对农村公共管理面临的多元化挑战,该文深入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的意义。农村公共管理不仅能够高效配置资源,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助于全方位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并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现阶段,农村公共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管理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规划与治理能力稍显不足、农村公共管理的实践人才匮乏等。因此,应基于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扩充公共管理资金投入渠道,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发展农村公共管理人才队伍,进而确保农村公共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 公共管理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管理视域下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
19
作者 谢梦茜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8期184-186,共3页
该文探讨了公共管理的定义,阐释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建立健全公共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及制定前瞻性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该文探讨了公共管理的定义,阐释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建立健全公共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及制定前瞻性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实施这些策略,能有效促进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品质,实现社会和谐与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状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
20
作者 潘雅茹 单芸菲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5期109-121,共13页
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型基础设施为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章基于2010—2023年民族地区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对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 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型基础设施为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现代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章基于2010—2023年民族地区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层面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对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型基础设施显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且建设阶段的促进效应大于应用阶段。具体而言,在人口密度高、城乡收入差距突出、市场化程度高及创新能力强的地区,该效应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政策层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层面推动转型升级、资本层面提升无形资本积累等途径,协同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存在显著协同效应,二者结合能更有效地赋能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基于此,研究提出增强新型基础设施效能转化、推动多维度机制协同发力、实施差异化区域策略、加快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等政策建议,以更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民族地区 经济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