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取向硅钢用微胶囊自黏结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
作者 汪予安 伍林 +9 位作者 刘盈 阮世诚 孙嘉庚 辜雪洋 李景旺 袁泽峰 王逸辰 陶志杰 熊丹 胡雅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0,共8页
【目的】自黏结涂层作为电机铁芯新型组装方式涂层,能够有效避免涂层破损引起的损耗及振动噪音。目前自黏结涂层存在活化态(B状态)和完全固化态(C状态)性能相互影响的平衡难题。为了解决该问题,设计兼具力学性能、防腐性能与黏结强度的... 【目的】自黏结涂层作为电机铁芯新型组装方式涂层,能够有效避免涂层破损引起的损耗及振动噪音。目前自黏结涂层存在活化态(B状态)和完全固化态(C状态)性能相互影响的平衡难题。为了解决该问题,设计兼具力学性能、防腐性能与黏结强度的自黏结涂层。【方法】使用醇酸树脂与微胶囊固化剂共混改性异氰酸酯固化体系环氧树脂,获得B/C状态固化互不影响的无取向硅钢复合自黏结涂层。通过热重分析和红外表征研究确定不同状态涂层的固化过程及固化工艺,研究了改性醇酸树脂与环氧树脂质量比、一次固化温度以及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涂层附着力、耐腐蚀性以及黏结强度等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改性环氧树脂、改性醇酸树脂与微胶囊的质量比为2∶2∶1时最佳,一次固化最佳工艺为100℃下加热60 s,二次固化最佳工艺为压力3 MPa、200℃下加热2 h,该条件下涂层的T型剥离强度达到4.03 N/mm、附着力达0级、铅笔硬度达5H、中性盐雾实验24 h腐蚀面积小于1%。【结论】该涂层获得良好B状态性能的同时保证了C状态黏结强度,基本满足自黏结叠片铁芯工艺应用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自黏结涂层 微胶囊 环氧树脂 醇酸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钼改性酚醛树脂黏结剂的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欧阳兆辉 伍林 +4 位作者 易德莲 秦晓蓉 曹淑超 王艳 连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01-904,共4页
在反应釜中按一定比例加入苯酚、甲醛、钼改性剂,酸性条件下,加热搅拌2~4h,0.08MPa下真空脱水,得到黏度适中的钼改性酚醛树脂。对钼酚醛树脂进行TG和DSC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树脂固化温度为160℃左右,热分解温度为534.8℃。红外光谱分析... 在反应釜中按一定比例加入苯酚、甲醛、钼改性剂,酸性条件下,加热搅拌2~4h,0.08MPa下真空脱水,得到黏度适中的钼改性酚醛树脂。对钼酚醛树脂进行TG和DSC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树脂固化温度为160℃左右,热分解温度为534.8℃。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钼元素确实已经接枝到酚醛树脂的分子链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火材料 黏结荆 钼改性 钼酚醛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水中藻类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伍林 曹淑超 +3 位作者 连兰 易德莲 秦晓蓉 欧阳兆辉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12,共4页
藻类污染作为水体污染的一部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者对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去除冷却水中的藻类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概述。综述了光磁协同、电化学等物理除藻方法,铜电解、臭氧氧化、化学药剂复配等化学除藻方法,以及利用水网... 藻类污染作为水体污染的一部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作者对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去除冷却水中的藻类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概述。综述了光磁协同、电化学等物理除藻方法,铜电解、臭氧氧化、化学药剂复配等化学除藻方法,以及利用水网藻和改性海带的生物除藻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除藻机理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简述。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水 藻类 除藻 杀生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增强酶生物传感器性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伍林 曹淑超 +2 位作者 易德莲 秦晓蓉 欧阳兆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0-32,共3页
简要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并且对纳米颗粒增强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尤其是纳米颗粒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和尿酸酶生物传感器的增强作用,并对我国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 纳米粒子 生物传感器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及其在丁基橡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易德莲 欧阳兆辉 +1 位作者 伍林 秦晓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640-642,658,共4页
对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分别用红外光谱和XPS进行表征,测定大气和氨氛围下硫化胶的交联密度,研究硫化胶的物理交联密度和化学交联密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纳米二氧化硅填充量的增加,总交联密度增大,当纳米二氧化硅填充量大于1... 对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分别用红外光谱和XPS进行表征,测定大气和氨氛围下硫化胶的交联密度,研究硫化胶的物理交联密度和化学交联密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纳米二氧化硅填充量的增加,总交联密度增大,当纳米二氧化硅填充量大于1.0%时,物理交联密度增大,化学交联密度开始减小,力学性能提高;当填充量提高至3.5%后,力学性能增至最大,随后开始缓慢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硅烷偶联剂 交联密度 丁基橡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伍林 曹淑超 +3 位作者 易德莲 刘娟 秦晓蓉 欧阳兆辉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6,9,共4页
介绍了酶生物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及其分类;阐述了第一代传感器获得电信号的途径;引入电子传递介体后的第二代传感器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得到提高;实现第三代传感器的酶在电极上固定的方法和材料。对基于直接电子传递的第三代生物传感器的... 介绍了酶生物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及其分类;阐述了第一代传感器获得电信号的途径;引入电子传递介体后的第二代传感器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得到提高;实现第三代传感器的酶在电极上固定的方法和材料。对基于直接电子传递的第三代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最后,展望了生物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生物传感器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铜离子亲和膜色谱柱吸附血红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秦晓蓉 伍林 +2 位作者 易德莲 胡雷 曹淑超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5-257,共3页
将纤维素滤纸进行碱处理及环氧活化、偶联亚氨基二乙酸、固定化铜离子等处理,并将其装入自制的色谱柱管,制得固定化铜离子亲和膜色谱柱。该柱可用于吸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吸附率可达到90%以上。考察了上样量、pH值、温度、上样... 将纤维素滤纸进行碱处理及环氧活化、偶联亚氨基二乙酸、固定化铜离子等处理,并将其装入自制的色谱柱管,制得固定化铜离子亲和膜色谱柱。该柱可用于吸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吸附率可达到90%以上。考察了上样量、pH值、温度、上样速度等因素对固定化铜离子亲和膜吸附Hb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铜离子亲和膜色谱柱吸附血红蛋白的最佳条件为:室温下实验,缓冲体系的pH值控制在6~8,上样速度0.5~1.0mL/min,上样量为3.16~7.90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膜 亲和色谱 固定化铜离子 血红蛋白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镀锌板复合钝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宇鹏 伍林 +2 位作者 易德莲 王静 赵世峰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1期75-78,共4页
以苯丙乳液、钼酸盐、植酸、有机硅烷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无铬钝化膜。采用醋酸铅点滴加速腐蚀实验(ASS)、中性盐雾腐蚀实验(NSS)研究了钝化液的组成、反应温度、搅拌时间等因素对膜层耐蚀性的影响,得出较优制备条件为:300 mL.L-1的苯丙... 以苯丙乳液、钼酸盐、植酸、有机硅烷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无铬钝化膜。采用醋酸铅点滴加速腐蚀实验(ASS)、中性盐雾腐蚀实验(NSS)研究了钝化液的组成、反应温度、搅拌时间等因素对膜层耐蚀性的影响,得出较优制备条件为:300 mL.L-1的苯丙乳液,12 mL.L-1的植酸溶液,80 mL.L-1的有机硅烷,60 mL.L-1的复合盐溶液,反应温度为30℃,搅拌时间为3 h;所制得的无铬钝化膜性能稳定,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锌板 苯丙乳液 有机硅烷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与工业醇的互溶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焦向科 伍林 +3 位作者 程正载 易德莲 李宇鹏 郭琴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9年第5期67-69,共3页
由于甲醇、乙醇的强极性与柴油的非极性差异,使得柴油掺醇量非常有限;且一般含醇柴油燃料都使用高纯度的甲醇和乙醇,必然提高混合燃料的成本。研究了在室温条件下通过不同助溶剂的作用,柴油与工业甲醇或工业乙醇的互溶性。结果表明,柴... 由于甲醇、乙醇的强极性与柴油的非极性差异,使得柴油掺醇量非常有限;且一般含醇柴油燃料都使用高纯度的甲醇和乙醇,必然提高混合燃料的成本。研究了在室温条件下通过不同助溶剂的作用,柴油与工业甲醇或工业乙醇的互溶性。结果表明,柴油和工业级低碳醇可通过助溶剂形成稳定时间超过一个月、经济效益良好的混合燃料,其中,工业甲醇、工业乙醇在混合燃料中的最大质量分数分别为17.7%、1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溶剂 柴油 工业甲醇 工业乙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脱除方法及其在维生素 E 油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伍林 王艳 +4 位作者 秦晓蓉 罗倩 曹淑超 易德莲 孙海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1-53,共3页
介绍了多环芳烃(PAHs)的性质、来源和危害,详述了油、污水、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脱除方法:物理法(包括萃取法、吸附法、层析法及人造纤维富集法等)、化学反应法、生物反应法、化学-生物降解法等,比较了各种脱除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维生... 介绍了多环芳烃(PAHs)的性质、来源和危害,详述了油、污水、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脱除方法:物理法(包括萃取法、吸附法、层析法及人造纤维富集法等)、化学反应法、生物反应法、化学-生物降解法等,比较了各种脱除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维生素E油中的PAHs的来源。实验结果显示,硅胶柱层析法、微波萃取法、人造纤维bluerayon吸附等方法对维生素E油中PAHs的脱除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去除方法 维生素E油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E琥珀酸酯精细分离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伍林 王艳 +2 位作者 鲁亮 秦晓蓉 易德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20-322,共3页
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较维生素E(VE)的性质稳定,在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以维生素E和琥珀酸酐为原料,丙酮为溶剂,三乙胺为催化剂反应得到了维生素E琥珀酸酯的反应液。将反应液在3℃下冷却静置10h左右,琥珀酸酐沉淀析出... 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较维生素E(VE)的性质稳定,在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以维生素E和琥珀酸酐为原料,丙酮为溶剂,三乙胺为催化剂反应得到了维生素E琥珀酸酯的反应液。将反应液在3℃下冷却静置10h左右,琥珀酸酐沉淀析出,回收率82.6%:0.08MPa下减压蒸馏出三乙胺和丙酮;蒸镏余液用止己烷溶解,溶液很快沉淀分层,经过滤、洗涤得到VES,回收率为82%,纯度为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E 维生素E琥珀酸酯 琥珀酸酐 三乙胺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尔酮及其衍生物合成中均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Ⅰ)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建国 伍林 +1 位作者 齐小燕 周锦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042-11044,共3页
综述了查尔酮及其衍生物均相合成的催化剂研究。同时,把催化剂分为碱性均相催化剂、酸性均相催化剂和有机金属化合物均相催化剂。
关键词 查尔酮 均相催化剂 合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脱除方法及其在维生素E油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伍林 王艳 +4 位作者 秦晓蓉 罗倩 曹淑超 易德莲 孙海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47-549,共3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多环芳烃的性质、来源和危害,以及油、污水、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脱除方法,如:物理富集法、化学反应法、生物反应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文章比较了各种脱除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维生素E油中苯并芘的来源。试验表明,采用硅... 文章简要介绍了多环芳烃的性质、来源和危害,以及油、污水、土壤中多环芳烃的脱除方法,如:物理富集法、化学反应法、生物反应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文章比较了各种脱除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维生素E油中苯并芘的来源。试验表明,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微波萃取法、人造纤维bluerayon富集法等均能达到脱除苯并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脱除方法 维生素E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镀锌钢板钼酸盐复合钝化液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敏 伍林 李宇鹏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9期36-38,共3页
以钼酸盐、磷酸盐、植酸和有机硅烷为主要成分,辅以多种助剂,制备了一种防止镀锌钢板腐蚀的新型无铬复合钝化液。通过中性盐雾腐蚀试验(NSS)确定了该钝化液助剂的最佳组成;经电化学阻抗测试对耐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经原子力显微镜、... 以钼酸盐、磷酸盐、植酸和有机硅烷为主要成分,辅以多种助剂,制备了一种防止镀锌钢板腐蚀的新型无铬复合钝化液。通过中性盐雾腐蚀试验(NSS)确定了该钝化液助剂的最佳组成;经电化学阻抗测试对耐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经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了所得钝化膜的形貌及膜层元素组成。结果表明,该处理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镀锌层经过该无铬钝化液处理后耐蚀性明显提高,经过NSS 96 h后的腐蚀面积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铬钝化 钼酸盐 助剂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LiFePO_4/C复合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易德莲 黄鹂 +3 位作者 吕小龙 雷艳 黄峰 赵敏伦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579-582,共4页
取不同碳源(蔗糖、葡萄糖、聚乙烯醇)原料,采用两步固相法制备LiFePO4/C复合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其进行XRD和电化学性能测试。XRD分析表明,所制产物均为单一相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覆碳后的LiFePO4/C放电比容... 取不同碳源(蔗糖、葡萄糖、聚乙烯醇)原料,采用两步固相法制备LiFePO4/C复合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其进行XRD和电化学性能测试。XRD分析表明,所制产物均为单一相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恒流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覆碳后的LiFePO4/C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添加聚乙烯醇的LiFePO4/C首次放电容量达142.9 mA.h.g-1,充放电循环20周后,其放电容量仍为143.1 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 锂离子电池 固相合成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形分子改性纳米SiO_2及其在分离蛋白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淑超 伍林 +2 位作者 毛瑞明 易德莲 秦晓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25-228,共4页
介绍了在纳米S iO2表面导入氨基作为引发剂,重复进行M ichae l加成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实现了用树形分子改性纳米S iO2的目的。讨论了接枝代数等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热分析、酸碱滴定分析等手段对纳米S iO2的改性效果进... 介绍了在纳米S iO2表面导入氨基作为引发剂,重复进行M ichae l加成反应和酰胺化反应,实现了用树形分子改性纳米S iO2的目的。讨论了接枝代数等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热分析、酸碱滴定分析等手段对纳米S iO2的改性效果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枝代数的增多,氨基接枝率增高,改性效果越好。最后采用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运用改性后的纳米S iO2分离纯化血红蛋白,考察了聚乙二醇浓度、硫酸铵浓度、离子强度、溶液的pH值等因素对蛋白分离纯化的影响,探索出较好的分离纯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表面改性 树形大分子 分离 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下阳离子树脂催化酯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伍林 吕早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5年第1期24-26,共3页
研究了在微波辐射下阳离子树脂催化乙酸与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及正己醇的酯化反应过程及苯甲酸、苯乙酸、丁酸、水杨酸、丙酸与乙醇的常规加热与微波辐射两种不同酯化方式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微波辐射能大幅度地缩短苯甲酸、苯乙酸... 研究了在微波辐射下阳离子树脂催化乙酸与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及正己醇的酯化反应过程及苯甲酸、苯乙酸、丁酸、水杨酸、丙酸与乙醇的常规加热与微波辐射两种不同酯化方式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微波辐射能大幅度地缩短苯甲酸、苯乙酸、丁酸、水杨酸、丙酸的酯化时间;乙酸与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及正己醇酯化率随微波辐射时间变化,在 10 min内快速达到极大值,之后随微波辐射时间延长乙酸的酯化率下降,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常规加热与微波辐射两种不同酯化方式都趋向同一平衡酯化率,结果说明微波辐射使乙酸酯化速率常数k1 得到一个增量Δk1,但随着微波辐射时间的延长该Δk1→0。乙酸与丁醇的投料摩尔比从1∶1到1∶4时,10 min乙酸丁酯化率增加约 14%。当微波辐射功率从 153 W增加到 900 W时,10 min乙酸丁酯化率只增加6%,这一实验结果说明微波辐射脂肪酸醇的酯化过程不存在微波至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酯化反应 羧酸 阳离子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甲醇-水微乳化的试验研究
18
作者 李宇鹏 伍林 +5 位作者 易德莲 程正载 陈传俊 舒大凡 蒲铭 张雨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35,39,共4页
使用微乳化剂制备得到的油包水型(W/O)乳化生物柴油,能够有效地使油、水、甲醇相容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微乳化体系。通过筛选最佳微乳化剂,研究了微乳化剂在生物柴油微乳化过程中的应用,考察了微乳化剂种类、用量、温度等因素对微乳化生物... 使用微乳化剂制备得到的油包水型(W/O)乳化生物柴油,能够有效地使油、水、甲醇相容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微乳化体系。通过筛选最佳微乳化剂,研究了微乳化剂在生物柴油微乳化过程中的应用,考察了微乳化剂种类、用量、温度等因素对微乳化生物柴油中水、甲醇掺入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油酸/氨水作为微乳化剂,正丁醇为助剂,剂油质量比为3∶14,温度为50℃时,即可制备清澈透明,稳定性好,水、甲醇掺入量为17.23%的微乳化生物柴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氨水 微乳化剂 生物柴油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羟基-4-(3-甲基-2-丁烯基)氧苯乙酮的合成研究
19
作者 齐小燕 伍林 +4 位作者 易德莲 梁爽 王建国 黄雯 周锦霞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0年第7期34-36,共3页
以2,4-二羟基苯乙酮和异戊烯基溴为原料,合成了药物中间体2-羟基-4-(3-甲基-2-丁烯基)氧苯乙酮。通过TLC得到优化反应条件如下:以丙酮为溶剂、反应温度为65℃、n(2,4-二羟基苯乙酮)∶n(K2CO3)=1∶1.8、n(2,4-二羟基苯乙酮)∶n(异戊烯基... 以2,4-二羟基苯乙酮和异戊烯基溴为原料,合成了药物中间体2-羟基-4-(3-甲基-2-丁烯基)氧苯乙酮。通过TLC得到优化反应条件如下:以丙酮为溶剂、反应温度为65℃、n(2,4-二羟基苯乙酮)∶n(K2CO3)=1∶1.8、n(2,4-二羟基苯乙酮)∶n(异戊烯基溴)=1∶1.8,此时反应时间最短,目标产物收率达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羟基苯乙酮 2-羟基-4-(3-甲基-2-丁烯基)氧苯乙酮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食子酸丙酯-铬配合物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严敏 伍林 +3 位作者 秦晓蓉 柳然 易德莲 夏志林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3期26-28,共3页
以没食子酸丙酯、硫酸铬为原料,在水溶液中合成了没食子酸丙酯-铬配合物(PG-Cr)。考察了反应的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NaOH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合成条件如下:n(没食子酸丙酯)∶n(硫酸铬)为3.0∶1,没食子酸丙酯的浓度为... 以没食子酸丙酯、硫酸铬为原料,在水溶液中合成了没食子酸丙酯-铬配合物(PG-Cr)。考察了反应的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NaOH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合成条件如下:n(没食子酸丙酯)∶n(硫酸铬)为3.0∶1,没食子酸丙酯的浓度为0.6 mol.L-1,反应温度为42℃,反应时间为1.5 h,200 mL反应液中NaOH的用量为6.0 g。在此条件下PG-Cr产率在95%以上。产品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丙酯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