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等温氧化工艺下含Si低碳钢氧化行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梁伟成 徐光 +1 位作者 袁清 何贝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5-250,共6页
模拟工业生产现场板坯在加热炉中的分段式加热制度和氧化气氛,在同步热分析仪(TGA)中进行氧化实验,研究氧化温度对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和0.25%的两种低碳钢试样(HS1.21和LS0.25)氧化行为的影响。同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氧... 模拟工业生产现场板坯在加热炉中的分段式加热制度和氧化气氛,在同步热分析仪(TGA)中进行氧化实验,研究氧化温度对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和0.25%的两种低碳钢试样(HS1.21和LS0.25)氧化行为的影响。同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氧化后试样氧化铁皮及Fe_2SiO_4的微观形貌,用Image-pro Plus 6.0测量不同硅含量钢种在不同氧化温度下氧化后试样的Fe_2SiO_4渗透深度,用能谱仪(EDS)分析其氧化铁皮的结构组成。结果表明,温度达到剧烈氧化温度后,两种试样中硅含量低的低碳钢氧化增重随时间呈抛物线变化,而硅含量较高的低碳钢氧化增重随时间呈直线性变化;氧化一定时间后,硅含量不同的两种试样的氧化增重曲线相交,出现临界时间点,在该临界时间点之前,LS0.25低碳钢的氧化增重较多,而临界时间点之后,HS1.21低碳钢氧化增重较多,且临界时间点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逐渐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钢 硅含量 非等温氧化 氧化铁皮 硅酸亚铁 氧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高强钢氧化铁皮的形貌和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袁清 徐光 周明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1-325,共5页
将一种低碳高强钢试样在热轧带钢厂的工业加热炉中随炉加热,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与能谱仪(EDS)观察并分析所研究钢种氧化铁皮的组成结构及形貌,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氧化铁皮的熔化过程。结果表明,氧化铁皮最内层为共晶... 将一种低碳高强钢试样在热轧带钢厂的工业加热炉中随炉加热,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与能谱仪(EDS)观察并分析所研究钢种氧化铁皮的组成结构及形貌,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氧化铁皮的熔化过程。结果表明,氧化铁皮最内层为共晶化合物Fe_2SiO_4/FeO,FeO在Fe_2SiO_4/FeO区域有两种分布形态,一种是以相互平行的片层状分布,另一种是以点状或颗粒状弥散分布于Fe_2SiO_4中;靠近铁基体处的弥散颗粒中除了包含Fe_2SiO_4成分外,还有磷酸盐化合物;添加P元素可以降低Fe_2SiO_4/FeO的熔化温度,当实验钢中w(P)=0.06%时,Fe_2SiO_4的实际熔点为1101.3℃,明显低于其理论熔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皮 低碳高强钢 Fe2SiO4 FEO 形貌 熔化过程 熔点 磷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贝氏体钢的热处理工艺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聪 汪淼 +2 位作者 胡锋 吴开明 罗迪欧诺娃.伊琳娜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1-324,共4页
本文对比研究了一步、二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及贝氏体转变+碳分配热处理工艺对超级贝氏体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工艺处理后的试验钢组织主要为纳米级贝氏体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且与一步法相比,二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及贝... 本文对比研究了一步、二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及贝氏体转变+碳分配热处理工艺对超级贝氏体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工艺处理后的试验钢组织主要为纳米级贝氏体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且与一步法相比,二步等温贝氏体转变及贝氏体转变+碳分配处理后的超级贝氏体钢组织更为细小,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下降,力学性能显著提升,而贝氏体转变+碳分配处理工艺的热处理时间则相对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贝氏体钢 贝氏体转变 碳分配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400耐磨钢的冲蚀磨损与搅拌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邓锋 李娜 吴开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5-328,共4页
以NM400耐磨钢板为研究对象,实验模拟其在实际工况下的磨损方式,结合失重分析及磨损表面观察,研究试验材料在冲蚀磨损及搅拌磨损下的耐磨机理。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及分布在板条上的碳化物颗粒;在大角度冲蚀磨损中,NM... 以NM400耐磨钢板为研究对象,实验模拟其在实际工况下的磨损方式,结合失重分析及磨损表面观察,研究试验材料在冲蚀磨损及搅拌磨损下的耐磨机理。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组织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及分布在板条上的碳化物颗粒;在大角度冲蚀磨损中,NM400耐磨钢的磨损主要为塑性变形产生的冲蚀坑,且其在低冲击压力下表现出较好的耐磨性能;在搅拌磨损中,NM400耐磨钢的磨损主要是微切削产生的犁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磨钢 NM400 冲蚀磨损 搅拌磨损 显微组织 耐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缆索用超高强度钢丝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6
5
作者 冯路路 吴开明 +1 位作者 鲁修宇 乔文玮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5-403,共9页
随着桥梁建设向跨海、跨江、跨越大湾区以及跨越高山峡谷的方向发展,悬索桥和斜拉桥的跨度越来越大,对桥梁缆索用钢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桥梁缆索用钢丝的微观结构具有双层复合结构,由渗碳体片层和铁素体片层相互间隔组成,渗碳体片层决... 随着桥梁建设向跨海、跨江、跨越大湾区以及跨越高山峡谷的方向发展,悬索桥和斜拉桥的跨度越来越大,对桥梁缆索用钢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桥梁缆索用钢丝的微观结构具有双层复合结构,由渗碳体片层和铁素体片层相互间隔组成,渗碳体片层决定其强度,铁素体片层决定其塑韧性,二者层间距的大小对其强韧性配比尤为重要。首先论述了国内外桥梁建设的发展以及桥梁缆索用超高强度钢丝的国内外生产与研究现状;然后讨论了桥梁缆索用超高强度钢丝的微观组织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其强韧化机理以及国内外热处理技术的优缺点。盘条的原始抗拉强度和冷拉拔加工过程中的形变量共同决定了冷拉拔钢丝的最终抗拉强度,在冷拉拔过程中组织形貌变化和累计的形变能是造成热镀锌过程中钢丝扭转性能降低的关键因素。桥梁缆索用超高强度钢丝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缺乏与更高强度盘条相匹配的成分设计和热处理技术,及缺乏防止钢丝在热镀锌过程中扭转性能降低的先进冷拉拔加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缆索用钢丝 超高强度 扭转性能 微观组织 渗碳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65Mn钢的CCT曲线和淬透性 被引量:21
6
作者 黄刚 吴开明 +3 位作者 周峰 周春泉 周明伟 焦国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2-55,61,共5页
利用Formaster热膨胀仪和金相法,测定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CSP)生产的高碳高强度65Mn钢的CCT曲线,测得临界点为AC1=719℃,AC3=747℃,Ms=267℃,临界冷却速率为35℃/s。使用扫描电镜和硬度仪分析表明,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的65Mn钢的... 利用Formaster热膨胀仪和金相法,测定了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CSP)生产的高碳高强度65Mn钢的CCT曲线,测得临界点为AC1=719℃,AC3=747℃,Ms=267℃,临界冷却速率为35℃/s。使用扫描电镜和硬度仪分析表明,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生产的65Mn钢的淬火组织细小均匀,硬度高,比传统工艺生产的65Mn钢的淬透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坯连铸连轧 CSP CCT曲线 淬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耐蚀钢的国内外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国宏 成林 +2 位作者 李钰 伊萨耶夫.欧列格 吴开明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4年第7期426-435,共10页
随着陆地资源日趋枯竭,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列为2l世纪的重点目标之一。耐海水腐蚀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是海洋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其中海洋耐蚀钢研究应用成为热点。海洋耐蚀钢主要指应用于原油运输船、海洋平台、海底油气管线和大型跨海... 随着陆地资源日趋枯竭,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列为2l世纪的重点目标之一。耐海水腐蚀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是海洋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其中海洋耐蚀钢研究应用成为热点。海洋耐蚀钢主要指应用于原油运输船、海洋平台、海底油气管线和大型跨海桥梁等领域的一类低合金高强度钢,在海洋开发和利用领域应用量大、涉及面广。结合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海洋耐蚀钢的需求作了简要分析;在总结油船货油舱内部腐蚀环境及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日本、韩国、乌克兰、俄罗斯和中国在油船货油舱用耐蚀钢方面的研究开发现状;比较了美国、日本、法国和中国研发的耐海水耐蚀钢的特点;指出了我国在油船货油舱用耐蚀钢及耐海水腐蚀钢方面存在的问题、差距和对策;提出了我国发展海洋耐蚀钢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与核心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材料 海洋耐蚀钢 低合金高强度钢 进展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碳超高强X120管线钢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的组织转变 被引量:12
8
作者 雷玄威 王红鸿 +3 位作者 尹雨群 赵晋斌 钱勇 吴开明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76,116-117,共4页
采用热模拟试验方法分析了超低碳超高强X120管线钢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的组织转变.粗晶区连续转变曲线(SH-CCT)表明,在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0.8~25℃/s),X120管线钢粗晶区组织为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小于0.8℃/s和大于25℃/s时,分别有少... 采用热模拟试验方法分析了超低碳超高强X120管线钢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的组织转变.粗晶区连续转变曲线(SH-CCT)表明,在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0.8~25℃/s),X120管线钢粗晶区组织为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小于0.8℃/s和大于25℃/s时,分别有少量准多边形铁素体和少量马氏体形成.热模拟焊接热输入在12~25 kJ/cm的范围时,粗晶区组织为贝氏体;硬度(276~297 HV 0.2)与室温冲击吸收功(208~225 J)稳定.结果表明,X120管线钢可适用较大范围热输入的焊接,这主要与超低碳设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线钢 焊接热影响区 组织转变 贝氏体 热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结构超高强度钢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锋 周立新 +2 位作者 张志成 张国宏 吴开明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95-604,共10页
微纳结构超高强度钢是兼具高强度、高塑性和高韧性的一类重要高性能钢铁结构材料。超细马氏体、贝氏体组织对于其强度起了决定性作用,对塑性和韧性起决定作用的为残留奥氏体。因此,如何通过调整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等手段调控残留奥氏... 微纳结构超高强度钢是兼具高强度、高塑性和高韧性的一类重要高性能钢铁结构材料。超细马氏体、贝氏体组织对于其强度起了决定性作用,对塑性和韧性起决定作用的为残留奥氏体。因此,如何通过调整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等手段调控残留奥氏体微结构,来实现精细组织结构和优良综合力学性能,成为新一代钢铁材料研究领域重要的课题。首先从钢铁材料强韧化机制出发,指出微观组织的精细化及硬相与软相的合理调控,是发展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要途径。然后针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级贝氏体钢、Q&P钢、Q-P-T钢等具有微纳组织结构的超高强度钢,从合金设计、热处理工艺及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磨损性能和疲劳性能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分析,最后指出微纳结构超高强度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开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材料 相变 贝氏体 马氏体 残留奥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Ti复合微合金化高强高韧结构钢的焊接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卢伟煜 吴开明 +4 位作者 王红鸿 雷玄威 尹雨群 姚永宽 王道远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9-52,115,共4页
通过热模拟试验建立了F550钢板的焊接热影响区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了焊接热影响区组织转变与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钢板经过Zr-Ti复合脱氧处理后,在钢中形成了许多可以在焊接过程中钉扎焊接粗晶区奥氏体晶界的细小弥散Zr-Ti复合氧化... 通过热模拟试验建立了F550钢板的焊接热影响区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了焊接热影响区组织转变与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钢板经过Zr-Ti复合脱氧处理后,在钢中形成了许多可以在焊接过程中钉扎焊接粗晶区奥氏体晶界的细小弥散Zr-Ti复合氧化物粒子,同时采用低碳设计,并进行镍、铬、铜、钼的适量合金化,所以在较大焊接热输入范围内(25~100 kJ/cm)可以获得优良强韧性的贝氏体组织,M-A组元细小呈弥散分布.50 kJ/cm的实际埋弧焊接粗晶区V形冲击韧性结果表明,该钢焊接粗晶区在-60℃下具有良好的低温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Ti复合微合金化 SH—CCT曲线 焊接性能 低温冲击韧性 埋弧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元素对微纳结构低温贝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钟磊 吴开明 董航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8-333,共6页
基于C-Si-Cr-Mn系低温贝氏体钢的组分,设计了不含Ni及Ni添加量为1.47%的两组试验钢,经过两步等温贝氏体转变热处理以后,利用OM、SEM、EBSD及拉伸试验等手段对两组钢的组织转变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后两组试验钢的显微组... 基于C-Si-Cr-Mn系低温贝氏体钢的组分,设计了不含Ni及Ni添加量为1.47%的两组试验钢,经过两步等温贝氏体转变热处理以后,利用OM、SEM、EBSD及拉伸试验等手段对两组钢的组织转变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后两组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均由贝氏体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组成;在相同的相变温度下,添加Ni元素的低温贝氏体钢需要更长的等温转变时间,但得到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更细小,块状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较高。相比于未添加Ni的试验钢,含Ni钢的硬度和抗拉强度略有下降,但塑性指标明显提高,综合力学性能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 低温贝氏体钢 贝氏体转变 残余奥氏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火温度对超高强韧船体结构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亚超 吴开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8-333,共6页
借助OM、SEM、EBSD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回火温度对低碳超高强韧船体结构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500~650℃)回火2 h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钢中析出渗碳体数量及大角... 借助OM、SEM、EBSD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回火温度对低碳超高强韧船体结构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500~650℃)回火2 h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钢中析出渗碳体数量及大角度晶界含量逐渐增加;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屈服强度在回火温度区间内均在782 MPa以上,达到超高强度船体钢的要求;试验钢的塑性和韧性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有所提升,延伸率和室温冲击吸收功分别保持在12%和212 J以上,且当回火温度为650℃时,试验钢于-80℃下的冲击吸收功高达64 J,这主要与钢中大角度晶界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体结构钢 高强高韧 回火温度 显微组织 大角度晶界 力学性能 低温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微合金化对3.5Ni钢低温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建华 吴开明 邱金鳌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69-173,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Ti含量3.5Ni钢试样的组织及析出物,并通过测定其-80~-120℃的夏比冲击功来研究Ti微合金化对3.5Ni钢低温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0.042Ti试样相比,0.079Ti试样在热轧态和正火+回火态时晶粒大小相同,但...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Ti含量3.5Ni钢试样的组织及析出物,并通过测定其-80~-120℃的夏比冲击功来研究Ti微合金化对3.5Ni钢低温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0.042Ti试样相比,0.079Ti试样在热轧态和正火+回火态时晶粒大小相同,但其热轧态组织中珠光体细化,且正火+回火态组织中TiN数量增多,平均尺寸约为150nm;正火+回火处理后,0.079Ti试样在-80~-120℃的夏比冲击功为233~23J,均低于0.042Ti试样相应值(234~66J);对于正火+回火态试样,较粗大TiN粒子的析出是造成其低温韧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5NI钢 TI微合金化 珠光体 TIN 低温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Ti复合脱氧对低合金高强度钢CGHAZ组织和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然 吴开明 +3 位作者 王红鸿 姚永宽 王道远 孟令东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1-74,116-117,共4页
对Zr-Ti复合脱氧低合金高强度30 mm厚钢板采用气体保护焊进行多层多道焊接,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对焊接热影响区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大量微米、亚微米级的复合铬、钛氧化物夹杂,呈细小弥散分布... 对Zr-Ti复合脱氧低合金高强度30 mm厚钢板采用气体保护焊进行多层多道焊接,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对焊接热影响区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大量微米、亚微米级的复合铬、钛氧化物夹杂,呈细小弥散分布,没有发现条状MnS夹杂物的存在.夹杂物粒子在晶界和晶内析出,钉扎奥氏体晶界,有效抑制了奥氏体晶粒长大,晶粒粗化不明显.在粗晶区奥氏体晶粒内部优先形成的针状铁素体,能有效分割奥氏体晶粒,细化组织.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的力学性能测试表明,Zr-Ti复合脱氧技术使焊件具有良好的低温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高强度钢 Zr—Ti复合脱氧 气体保护焊 冲击韧性 组织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含量对X65管线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中学 王博 +1 位作者 杜益 吴开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26-330,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两组不同Ti含量的X65级别管线钢显微组织和析出物变化,并进行室温拉伸性能和0℃时CVN冲击功测试。结果表明,随着Ti含量增大,钢中析出物数量增多,多边形铁素体尺寸变细,珠光体形态退化,材料强韧...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两组不同Ti含量的X65级别管线钢显微组织和析出物变化,并进行室温拉伸性能和0℃时CVN冲击功测试。结果表明,随着Ti含量增大,钢中析出物数量增多,多边形铁素体尺寸变细,珠光体形态退化,材料强韧性增大;Ti含量为0.11%时材料强韧性满足API Spec 5L—2007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微合金化 X65管线钢 显微组织 强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对高碳钢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辛蕊 张国宏 +3 位作者 吴开明 马国勇 严睿 乔文玮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1-244,共4页
通过热处理试验结合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研究连续缓慢冷却过程中Al元素对高碳钢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Al的高碳钢中,显微组织由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组成,含1.37%Al的高碳钢中出现了体积分数为5.1%的珠光体组织,且宏观硬度降低... 通过热处理试验结合热力学与动力学计算,研究连续缓慢冷却过程中Al元素对高碳钢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添加Al的高碳钢中,显微组织由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组成,含1.37%Al的高碳钢中出现了体积分数为5.1%的珠光体组织,且宏观硬度降低了约0.8HRC,这是由于Al的加入能使高碳钢的共析点向高温高碳方向移动,提高了珠光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及相变开始温度,加速了珠光体组织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钢 AL 珠光体 连续冷却 相变 显微组织 宏观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快冷工艺对高铌X80管线钢抗腐蚀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周峰 吴开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72,共6页
依据NACE标准,研究了采用新型超快速冷却工艺生产的X80管线钢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抗氢致开裂(HIC)和抗CO2等腐蚀的情况。SSCC腐蚀实验表明,产生开裂的临界应力值在65%σs(390MPa)左右,超过此临界值,试样的腐蚀敏感性较高,抗腐... 依据NACE标准,研究了采用新型超快速冷却工艺生产的X80管线钢抗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SSCC)、抗氢致开裂(HIC)和抗CO2等腐蚀的情况。SSCC腐蚀实验表明,产生开裂的临界应力值在65%σs(390MPa)左右,超过此临界值,试样的腐蚀敏感性较高,抗腐蚀能力较差,在95%σs加载水平下,应力敏感性极高。HIC腐蚀实验表明,裂纹敏感百分比、裂纹长度百分比和裂纹厚度百分比均为零。抗CO2腐蚀实验表明,在CO2压力为0.1MPa条件下,平均腐蚀速率为0.6843mm/a。研究表明采用新型超快冷工艺生产的X80管线钢具有优良的抗SSCC腐蚀性能、抗HIC腐蚀性能和抗CO2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管线钢 NB 抗腐蚀性能 抗硫化物应力腐蚀 抗氢致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60CrNiMo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顾丽媛 吴开明 +2 位作者 陈思思 胡锋 汪兴隆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37-340,共4页
研究采用多步低温等温贝氏体转变工艺处理后60CrNiMo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60CrNiMo钢相组织,并进行硬度、拉伸和冲击等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淬火+亚温淬火+高温回火处理的60CrNiMo钢可得到细小... 研究采用多步低温等温贝氏体转变工艺处理后60CrNiMo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60CrNiMo钢相组织,并进行硬度、拉伸和冲击等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淬火+亚温淬火+高温回火处理的60CrNiMo钢可得到细小均匀的二次回火马氏体+铁素体混合组织,其力学性能得到改善;采用三步低温等温贝氏体转变工艺可有效减少材料块状残余奥氏体和细化贝氏体晶粒,从而提高60CrNiMo钢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rNiMo 亚温淬火 多步低温贝氏体转变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输入对Q420FRE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可 吴开明 +3 位作者 王红鸿 李丽 覃展鹏 吴年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4-258,共5页
采用全自动埋弧焊法研究不同热输入对智能型耐火钢Q420FRE焊接热影响区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大,熔合线及粗晶区组织没有明显粗化,组织类型及组成也没产生明显变化,均由粒状贝氏体和少量针状铁素体组成... 采用全自动埋弧焊法研究不同热输入对智能型耐火钢Q420FRE焊接热影响区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大,熔合线及粗晶区组织没有明显粗化,组织类型及组成也没产生明显变化,均由粒状贝氏体和少量针状铁素体组成;细晶区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未相变区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随着热输入的增加,在热影响区Q420FRE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软化,软化区域向母材方向推移并稍有扩大。热影响区Q420FRE钢的高温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以及低温冲击韧性随焊接热输入的增加而降低,而其低温冲击韧性在-40℃低温下仍保持在240~330J的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火钢 Q420FRE 热输入 焊接 热影响区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界淬火+回火工艺对超高强海工钢屈强比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胡锋 秦玉荣 +2 位作者 车马俊 崔强 吴开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52-155,共4页
对150 mm厚度连铸坯采用控轧-控冷轧制成20 mm钢板,通过淬火+回火热处理制备690 MPa级超高强海工钢。对比了高温淬火+回火、临界淬火+回火、两相区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对690 MPa级超高强海工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临... 对150 mm厚度连铸坯采用控轧-控冷轧制成20 mm钢板,通过淬火+回火热处理制备690 MPa级超高强海工钢。对比了高温淬火+回火、临界淬火+回火、两相区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对690 MPa级超高强海工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临界淬火+高温短时回火后,海工钢组织由回火马氏体和板条铁素体组成,可以大幅降低屈强比。同时,海工钢保持良好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韧性和塑性不降低或者稍微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临界淬火 高温回火 铁素体 屈强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