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酮ⅡA预防性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4
1
作者 胡霞敏 周密妹 +2 位作者 胡先敏 王君 曾繁典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6-440,共5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及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缺血前给予丹参酮ⅡA8,16,32mg·kg-1,灌胃7d,末次给药1h后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短暂局灶性缺血模型。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用TTC染色法、...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及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缺血前给予丹参酮ⅡA8,16,32mg·kg-1,灌胃7d,末次给药1h后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短暂局灶性缺血模型。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用TTC染色法、伊文思兰法(EB)测定脑梗死范围及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分别用放免、酶免、Westernblot法测定大脑缺血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血清白介素-8(IL-8)的含量及血管内皮粘附分子I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E-selectin(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能缩小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损伤症状,降低脑内TNF-α、MPO的活性及血清IL-8含量,同时,减少ICAM-1、E-selectin的表达(P<0·05或P<0·01vs模型组)。结论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炎症介质释放、表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所致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白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间粘附分子 E-选择素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PH对大鼠弥漫性不完全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笑萍 王维亭 +2 位作者 喻培先 郭莲军 钱家庆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5-347,共3页
目的 为研究 1 (2 ,6 二甲基苯氧基 ) 2 (3,4 二甲氧基苯乙氨基 )丙烷盐酸盐 (DDPH)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弥漫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 ,观察其对海马血流量 ,皮层与海马MDA、SOD含量 ,及病理性改变的影响。结果 DDPH 1... 目的 为研究 1 (2 ,6 二甲基苯氧基 ) 2 (3,4 二甲氧基苯乙氨基 )丙烷盐酸盐 (DDPH)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弥漫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 ,观察其对海马血流量 ,皮层与海马MDA、SOD含量 ,及病理性改变的影响。结果 DDPH 10mg·kg-1iv可显著提高大鼠缺血 10min、30min时的海马血流量 ,降低MDA含量且提高SOD活力 ,减轻病理性损伤。结论 DDPH可增加大鼠脑缺血时海马部位的血流量 ,提示该药对缺血性脑损伤具体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血流 丙烷盐酸盐 保护作用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_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内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胡霞敏 严常开 +2 位作者 徐诗强 胡先敏 曾繁典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研究抑制白细胞浸润和粘附分子表达是否为人参皂苷Rg1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之一。方法大鼠给予人参皂苷Rg125,50和100 mg·kg-1ig,7 d。末次给药1 h后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 目的研究抑制白细胞浸润和粘附分子表达是否为人参皂苷Rg1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之一。方法大鼠给予人参皂苷Rg125,50和100 mg·kg-1ig,7 d。末次给药1 h后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分别用Longa等的计分法和TTC染色法测定大鼠神经功能及脑梗死面积;用伊文思蓝法测定脑缺血2 h再灌注4 h后对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缺血2 h再灌注22 h后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大脑缺血区粘附分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前给予人参皂苷Rg1(50和100 mg·kg-1)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症状,减少脑梗死面积,减轻血脑屏障的损伤,降低缺血再灌注所致脑组织内MPO活性及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增高。结论人参皂苷Rg1可通过抑制白细胞浸润和粘附分子表达的途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脑缺血 胞间粘附分子-1 E-选择素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表达的Kv4.2通道电流特性的比较
4
作者 聂辉 张玉芹 +4 位作者 李享元 余文静 罗加烈 胡霞敏 李之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为最终揭示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天然瞬时外向钾通道的结构与功能调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极电压钳技术记录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表达的Kv4.2电流,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瞬间外向钾电流(IA),并对二者进行... 目的为最终揭示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天然瞬时外向钾通道的结构与功能调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极电压钳技术记录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上表达的Kv4.2电流,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瞬间外向钾电流(IA),并对二者进行动力学特征的比较。结果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IA和Kv4.2通道电流①均具有明显的A型电流特征;②半数最大激活电位分别为(-29.5±3.1)mV和(-3.9±1.0)mV;③半数最大失活电位分别为(-78.5±3.4)mV和(-48.5±0.6)mV;④失活后再激活恢复时间常数(τ)分别为(32.0±4.8)ms和(71.4±13.2)ms。结论Kv4.2通道电流可能是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IA电流的主要成分,但不是唯一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 钾通道 Kv4.2钾通道 背根神经节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