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3
1
作者 倪国华 李昆 袁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169-3173,共5页
心血管疾病(CVD)患者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危人群,合并CVD的CO⁃VID⁃19患者危重症比例和病死率明显升高。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尚无特异抗病毒药物,2020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 心血管疾病(CVD)患者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危人群,合并CVD的CO⁃VID⁃19患者危重症比例和病死率明显升高。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尚无特异抗病毒药物,2020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推荐治疗COVID⁃19的主要抗病毒药物有α⁃干扰素、利巴韦林、磷酸氯喹、阿比多尔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本文结合治疗COVID⁃19的抗病毒药物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提出合理的用药监护建议,旨在为COVID⁃19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药物选择和用药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病毒药物 心血管系统 药学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
2
作者 张一丹 李婷婷 +5 位作者 许继取 王婷 王梓平 邓乾春 黄凤洪 荣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590,628,共6页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D-半乳糖组(D-gal组)和D-半乳糖+褪黑素组(D-gal+MLT组),D-半乳糖采取腹腔注射(100 mg/kg),褪黑素...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组)、D-半乳糖组(D-gal组)和D-半乳糖+褪黑素组(D-gal+MLT组),D-半乳糖采取腹腔注射(100 mg/kg),褪黑素采取灌胃(10 mg/kg),1次/d,持续3个月。采取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认知功能;场电位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实验评估药物对小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s法测定小鼠海马和皮层组织中突触后致密蛋白(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突触生长蛋白(synaptophysin,SYN)、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uin 1,SIRT1)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gal组小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均P<0.05),LTP受损(P<0.01),海马和皮层组织中PSD95、SYN、BDNF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与D-gal组比较,褪黑素干预后(D-gal+MLT组)小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LTP受损明显改善(P<0.01),海马和皮层组织中PSD95、SYN、SIRT1及BDNF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褪黑素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SIRT1-BDNF表达水平,进而提高小鼠海马CA1区LTP,改善小鼠突触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D-半乳糖 认知障碍 长时程增强 SIR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马喷膜剂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5
3
作者 叶玉杰 舒翔 +2 位作者 刘敏 唐静宜 余南才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39-941,共3页
目的研究贝马喷膜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层析(TLC)法对贝马喷膜剂中的马鞭草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土贝母苷甲进行定量测定。色谱柱为Kromasil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流速为1.0 mL.mi... 目的研究贝马喷膜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层析(TLC)法对贝马喷膜剂中的马鞭草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土贝母苷甲进行定量测定。色谱柱为Kromasil C18(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214 nm;柱温为室温。结果薄层色谱法中,供试品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土贝母苷甲在5~8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20%(RSD=1.92%,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控,可用于贝马喷膜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马喷膜剂 土贝母苷甲 马鞭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曦亮 胡霞敏 +1 位作者 张永忠 刘嵩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1期59-61,共3页
基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医药典籍、医药案例与辩证哲学理论,挖掘教材中深层次人文教育因素;重视文化符号在天然药物中的特殊意义,拓宽中医药学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 基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医药典籍、医药案例与辩证哲学理论,挖掘教材中深层次人文教育因素;重视文化符号在天然药物中的特殊意义,拓宽中医药学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兼顾培养,使人文建设和专业课程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 教学实践 中医药 文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P-1R/SIRT1通路参与高糖诱导PC12细胞衰老 被引量:1
5
作者 詹琳 袁琼 +1 位作者 占海霞 袁新初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21-21,共1页
目的对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like-peptide-1,GLP-1R)/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1,SIRT1)信号通路参与高糖诱导PC12细胞衰老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培养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高分化PC12细胞用作神经元细胞模型,采用β-半乳糖苷... 目的对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like-peptide-1,GLP-1R)/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1,SIRT1)信号通路参与高糖诱导PC12细胞衰老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培养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高分化PC12细胞用作神经元细胞模型,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评价PC12细胞衰老情况;Westernblot印迹检测SIRT1、GLP-1R表达.结果葡萄糖能剂量依赖性的诱导PC12细胞衰老,并抑制SIRT1和GLP-1的表达,且均在葡萄糖(30mmol·L^-1,48h)时效果最明显(1.67±0.17% vs8.09±1.96%,P〈0.05,).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V)10μmol·L-1能抑制高糖促进PC12细胞衰老的作用(4.58±0.29%,P〈0.01),而SIRT1的特异性抑制剂Splitomicin(10μmol·L^-1)能阻断REV的作用.GLP1R的激动剂GLP-1(10nmol·L-1)能逆转高糖对SIRT1表达的抑制作用并缓解PC12细胞的衰老,而GLP-1R特异性拮抗剂Ex-endin-(9-39)则阻断了GLP-1的作用.结论GLP-1R/SIRT1信号通路参与了高糖诱导的神经细胞衰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脑病 衰老 SIRT1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 PC12细胞 白藜芦醇 Splitomicin Exendin-(9-3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缓释片的质量控制与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詹琳 刘亚妮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5期658-660,共3页
目的建立熊果酸缓释片的质量控制方法,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熊果酸含量,并对制剂进行释药性和稳定性考察。结果熊果酸溶液在10-75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18个月内主药含量及其他检查项目未见变化。结论该制... 目的建立熊果酸缓释片的质量控制方法,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熊果酸含量,并对制剂进行释药性和稳定性考察。结果熊果酸溶液在10-75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18个月内主药含量及其他检查项目未见变化。结论该制剂质量可控,稳定性良好,所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重复性好,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缓释片 质量控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ELISA检测奶牛乳房炎疫苗保护效果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捷 杨曦亮 《中国奶牛》 2009年第11期38-41,共4页
本研究通过对细胞抗原制备、最佳抗原包被浓度的确定、抗原包被和封闭最佳条件确定、酶标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及作用时间等反应体系的筛选和确定,建立了检测抗乳房炎疫苗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抗原... 本研究通过对细胞抗原制备、最佳抗原包被浓度的确定、抗原包被和封闭最佳条件确定、酶标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及作用时间等反应体系的筛选和确定,建立了检测抗乳房炎疫苗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抗原、停乳链球菌最佳包被浓度分别为5μg/mL、10μg/mL、10μg/mL;包被条件为4℃过夜;用2%人血白蛋白作为封闭剂最佳封闭条件是37℃封闭30min;酶标抗体最佳作用时间为30min。攻毒试验表明,疫苗免疫后,血清中抗体滴度达到或超过免疫前2倍时,对奶牛乳腺即具有较好的保护效力。这一指标可作为疫苗效力检验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ELISA 金黄色葡萄球菌 无乳链球菌 停乳链球菌 乳房炎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衔草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8
作者 杨曦亮 林宗豪 +5 位作者 盛治政 杨芳 徐兵 鹿扩建 袁琼 胡霞敏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9期947-951,共5页
目的探讨鹿衔草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分离的单体化合物(熊果酸)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Aβ25-35所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二甲亚砜(DMSO)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各给药组;给药组包括鹿... 目的探讨鹿衔草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分离的单体化合物(熊果酸)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Aβ25-35所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二甲亚砜(DMSO)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各给药组;给药组包括鹿衔草石油醚提取物部位(PE)组、乙酸乙酯提取物部位(AE)组、正丁醇提取物部位(BE)组、50%乙醇提取物部位(HEE)组、水提取物部位(WE)组和熊果酸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最佳给药浓度,酶联免疫检测仪在490 nm波长处测定培养液中活细胞的数量。结果提取物浓度为5.0 mg·m L-1时,PE组、AE组、BE组、WE组、HEE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9.3%,77.2%,79.2%,75.1%,74.0%;500μg·L-1熊果酸组细胞存活率88.9%。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均P<0.01),且PE和熊果酸保护作用更明显。结论鹿衔草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和分离的单体化合物熊果酸对Aβ25-35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衔草 熊果酸 Β淀粉样蛋白 PC1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改善Aβ_(25-35)诱导的小鼠学习和记忆障碍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9
9
作者 肖弯 曹晓璐 +7 位作者 张容 高成志 杜晶 殷婷子 张颖 洪星 胡霞敏 任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Aβ25-35诱导的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及对小鼠海马区自噬和自噬相关基因的影响,探讨黄芩苷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能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侧脑室注射3μL浓度为3 mmol·L-1的凝聚态Aβ25-35制备AD模...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Aβ25-35诱导的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及对小鼠海马区自噬和自噬相关基因的影响,探讨黄芩苷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能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侧脑室注射3μL浓度为3 mmol·L-1的凝聚态Aβ25-35制备AD模型,ip给予黄芩苷25,50和100 mg·kg^(-1),连续给药15 d。通过旷场实验观察小鼠的运动总距离和中央格停留时间,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观察其潜伏期,空间搜索实验观察原象限停留时间。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自噬小体的生成,Western蛋白印迹法测定中微管结合蛋白1轻链3分子(LC3)和Beclin1的表达。结果脑室注射Aβ25-35可引起小鼠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减少,从(3984±321)cm减少到(2790±306)cm,中央格停留时间由(3.6±1.2)s延长到(8.8±2.9)s,也可使水迷宫实验到达平台总时间由(22.0±1.9)s增加到(38.8±2.2)s;同时观察到海马区早期或晚期自噬泡形成。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显示,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P<0.05)。黄芩苷50和100 mg·kg^(-1)连续给药15 d能延长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分别为3705±337和(3968±448)cm;中央格停留时间分别缩短为5.6±1.8和(3.9±1.5)s;水迷宫实验到达平台总时间缩短为28.6±1.9和(22.9±1.7)s。透射电镜可见海马区线粒体肿胀,空泡状双层膜结构或者自噬泡形成;LC3和Beclin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黄芩苷对AD小鼠的学习记忆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升高AD小鼠海马区自噬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阿尔茨海默病 自噬 Β-淀粉样肽 学习障碍 记忆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烯丙基半胱氨酸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一氧化氮水平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严婧婷 张容 +3 位作者 徐诗强 高成志 杜晶 胡霞敏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S-烯丙基半胱氨酸(SAC)对高脂血症大鼠一氧化氮(NO)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7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模型对照组(高脂饲料)和SAC小、中、大剂量组(高脂饲料+25,50,100 mg·kg-1... 目的探讨S-烯丙基半胱氨酸(SAC)对高脂血症大鼠一氧化氮(NO)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成7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模型对照组(高脂饲料)和SAC小、中、大剂量组(高脂饲料+25,50,100 mg·kg-1SAC),连续给药4周后处死;L-精氨酸组(普通饲料+L-精氨酸20 mg·kg-1)和L-精氨酸+SAC组(普通饲料+50 mg·kg-1SAC+20 mg·kg-1L-精氨酸)于给药后4 h处死。测定血清、肝脏和肾脏中NO水平、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抗氧化指标和血清L-精氨酸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AC治疗组血清、肝脏和肾脏中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SAC小、中、大剂量组血清中L-精氨酸浓度分别为(8.25±1.15),(7.76±1.24)和(7.22±1.64)μg·m L^(-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下降。与L-精氨酸组比较,L-精氨酸+SAC组血清、肝脏和肾脏中NOS活性均下降。SAC大剂量组血清和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谷胱甘肽(GSH)水平上升(P<0.01),丙二醛(MDA)水平降低。结论 SAC可以通过降低NOS活性和L-精氨酸浓度来抑制NO的产生,发挥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烯丙基半胱氨酸 高脂血症 一氧化氮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抑制帕金森病介导的神经元损伤的药理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雍旭红 陈芊 +2 位作者 王强 方坦 曹晓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2-374,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为"原发性震颤麻痹",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虽然对该病的研究已持续多年,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因素较多,使得目前的治疗手段只能缓解临床症状,并不能阻止神经...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称为"原发性震颤麻痹",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虽然对该病的研究已持续多年,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因素较多,使得目前的治疗手段只能缓解临床症状,并不能阻止神经元进行性死亡[2]。因此,深入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寻找合理有效的药物、完善治疗方案也就成为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药理作用 帕金森病 神经元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海洋来源木霉属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曦亮 任梦瑶 +2 位作者 刘倩 汪超 王强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40-450,共11页
木霉(Trichoderma spp.)是一类自然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真菌类群,属于半知菌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目(Moniliales)木霉属(Trichoderma sp.)。海洋中的木霉属真菌因其高盐、高压和缺氧的特殊环境,能够产生更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独特... 木霉(Trichoderma spp.)是一类自然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真菌类群,属于半知菌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目(Moniliales)木霉属(Trichoderma sp.)。海洋中的木霉属真菌因其高盐、高压和缺氧的特殊环境,能够产生更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独特的次生代谢产物。木霉属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聚酮、肽类、萜类以及其他类型,这些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抗菌、酶抑制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综述近十年来海洋来源木霉属真菌中分离的新次生代谢产物,并对这些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属 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天然产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环三萜化合物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素梅 梅佳辉 +1 位作者 姜睿 杨曦亮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2157-2167,共11页
神经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其因复杂的发病机制和神经性损伤的不可逆,至今仍是一大难题。神经系统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四环三萜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活性... 神经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其因复杂的发病机制和神经性损伤的不可逆,至今仍是一大难题。神经系统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四环三萜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活性强。本文通过查阅近5年四环三萜在神经系统领域的文献报道,综述了具有神经药理活性的四环三萜化合物37个,包括达玛烷型、羊毛脂烷型和环阿屯烷型。对四环三萜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植物来源、神经药理活性、构效关系进行详细综述,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在神经系统领域的新药发现和药物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三萜 神经系统疾病 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儿科头孢菌素用药安全性主动监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丽 蔡沅璇 +5 位作者 赵宇航 上官小芳 彭月 李康玲 杨林慧 黄锐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6-842,共7页
目的总结真实世界中儿科头孢菌素用药情况,分析并评估影响儿科头孢菌素用药安全性的风险因素,以期为儿科头孢菌素用药风险管理科学决策提供证据。方法采用主动监测中登记的研究方法前瞻性地收集湖北省7家医疗机构在2020年1月—2021年8... 目的总结真实世界中儿科头孢菌素用药情况,分析并评估影响儿科头孢菌素用药安全性的风险因素,以期为儿科头孢菌素用药风险管理科学决策提供证据。方法采用主动监测中登记的研究方法前瞻性地收集湖北省7家医疗机构在2020年1月—2021年8月使用目标药物头孢他啶、头孢孟多酯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且年龄≤14周岁的患者信息,探究头孢菌素用药安全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总共入选患儿资料8249例,其中头孢他啶3888例,头孢孟多酯钠3053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308例,目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两组在用药品种、给药频率,联合用药数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风险高于头孢他啶与头孢孟多酯钠,联合用药数量是不良反应风险发生的促进因素。儿科临床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时需更加谨慎。建议医护人员临床实践中借助数据库等医疗资源考察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过多联合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用药 头孢菌素 药品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来源真菌Penicillium citrinum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素梅 杨曦亮 +6 位作者 肖绍羽佳 周梦蝶 张亚妮 吴兆圆 刘芳 刘曼丽 方伟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0-767,共8页
为研究海洋来源真菌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采用凝胶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LC-MS、NMR结构鉴定和文献数据对比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 为研究海洋来源真菌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采用凝胶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LC-MS、NMR结构鉴定和文献数据对比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7个已知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3,3-二吲哚烷基-1,2-丙二醇(1)、robillafuran (2)、asperfuran A (3)、gamahorin (4)、7-羟基-5-甲氧基-4,6-二甲基-异苯并呋喃酮(5)、5-甲氧基-4,6-二甲基-7-氧-α-L-鼠李糖基-异苯并呋喃酮(6)、pestynol (7)。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青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从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7具有抗菌活性,化合物1和7对Marc-145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值分别为57.397μg/mL和35.386μg/mL;在LPS诱导的BV-2细胞模型中,化合物2和4在浓度为12μg/mL时,BV-2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76.77%和69.69%,具有潜在的抗神经炎症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青霉 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神经炎症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3在脱氧胆酸诱导人正常结肠上皮NCM460细胞能量代谢损伤中的作用
16
作者 王传杰 周洋 +6 位作者 张萌 周英 徐佳琪 朱敏航 詹琳 周乾毅 袁琼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94-1498,共5页
目的:探讨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对人结肠上皮NCM460细胞能量代谢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正常结肠上皮NCM460细胞,采用DCA(10μmol/L、30μmol/L和100μmol/L)作用5 d,或DCA(100μmol/L)作用3、5和7 d;DCA(100μmol... 目的:探讨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对人结肠上皮NCM460细胞能量代谢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正常结肠上皮NCM460细胞,采用DCA(10μmol/L、30μmol/L和100μmol/L)作用5 d,或DCA(100μmol/L)作用3、5和7 d;DCA(100μmol/L)处理3 d后,用去乙酰化酶sirtuin 3(SIRT3)激动剂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V)处理细胞后继续培养至第7天。细胞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乳酸生成量用试剂盒检测,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的SIRT3表达。结果:DCA能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NCM460细胞生成ATP并促进乳酸生成,抑制SIRT3蛋白表达;白藜芦醇能逆转DCA对NCM460细胞的作用。结论:DCA对人结肠上皮NCM460细胞的能量代谢具有损伤作用,其损伤作用与SIRT3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胆酸 能量代谢 乳酸 腺苷三磷酸 Sutum3 白藜芦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Neoascochyta argentina NBERC-H82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7
作者 王月莹 杨素梅 +4 位作者 刘芳 刘曼莉 张志刚 杨曦亮 方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93-797,共5页
研究真菌Neoascochyta argentina中抗菌化学成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Neoascochyta argentina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scomfuran A(1),phenylpyropene B(2)... 研究真菌Neoascochyta argentina中抗菌化学成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Neoascochyta argentina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scomfuran A(1),phenylpyropene B(2),phenylpyropeneC(3),phenylpyropeneF(4),phenylpyropene A(5),pyripyropene A(6),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Neoascochyta属分离得到。采用微量稀释法,测试分离化合物对于5种病原细菌和4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4和5对于灰葡萄孢菌具有抑制活性(MIC均为50μg/m L)。研究结果表明真菌Neoascochyta argentina中主要代谢产物为pyripyropene和phenylpyropene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灰葡萄孢菌的活性,为开发其成为微生物源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真菌活性 次级代谢产物 Neoascochyta argentina Pyripyropene Phenylpyrope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共附生真菌FWZ0415代谢产物的研究
18
作者 钱纯果 周义权 +2 位作者 杨曦亮 李奎 石丽桥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2期64-66,共3页
对海绵共附生真菌FWZ0415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并对其发酵培养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运用常压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手段,从该菌株固体发酵培养物的提取... 对海绵共附生真菌FWZ0415进行固体发酵培养,并对其发酵培养物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运用常压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手段,从该菌株固体发酵培养物的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两个化合物,并运用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等手段鉴定这两个化合物的结构为violaceol-I和violaceol-II。测试这两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系K252、MCF-7、SGC7901的细胞毒性,violaceol-I未见显著的细胞毒性(IC_(50)>30μmol),violaceolII对3株肿瘤细胞系的IC_(50)分别为16.7、16.3、15.8μ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共附生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