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网联车辆MFP算法轨迹预测模型研究
1
作者 何博 黄妙华 +3 位作者 刘若璎 邹天越 尹思源 胡永康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7,共7页
为解决车辆轨迹预测任务中环境不断变化、车辆间存在交互影响,导致长期预测情况下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ple futures predictor(MFP)算法的多智能体轨迹预测模型。采用对称指数移动平均法去除异常数据并平滑轨迹;采用... 为解决车辆轨迹预测任务中环境不断变化、车辆间存在交互影响,导致长期预测情况下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ultiple futures predictor(MFP)算法的多智能体轨迹预测模型。采用对称指数移动平均法去除异常数据并平滑轨迹;采用图神经网络(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GCN)进行交互特征提取,将历史轨迹与未来智能体之间的交互特征进行编码;在解码过程中添加车辆自身运动学模型得到动态可行的预测轨迹。对公开数据集NGSIM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车辆轨迹预测误差在0.5 m以内;通过对轨迹预测的ADE与FDE结果分析,在预测未来5 s轨迹的情况下,相比于其他方法,ADE降低了30.7%,FDE降低了32.5%,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车辆轨迹预测 图神经网络 特征提取 MF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弯和直行场景下驾驶员认知分心识别的研究
2
作者 曾娟 许博 +1 位作者 王昊 张洪昌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4,共7页
为了探寻转弯和直行场景下驾驶员分心驾驶的内在机理,通过驾驶模拟器搭建直行与转弯虚拟场景,采集驾驶员不同驾驶状态的驾驶绩效和眼动信息数据,并使用KNNImputer算法对设备在采集过程中缺失的数据进行插补处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时... 为了探寻转弯和直行场景下驾驶员分心驾驶的内在机理,通过驾驶模拟器搭建直行与转弯虚拟场景,采集驾驶员不同驾驶状态的驾驶绩效和眼动信息数据,并使用KNNImputer算法对设备在采集过程中缺失的数据进行插补处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时间长度为1 s、重叠率为75%的时间窗口提取的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并提取特征指标;基于该特征指标集合,采用XGBoost分类器构建不同场景下的认知分心识别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直行场景,驾驶员在转弯场景中瞳孔直径变化频率更小、扫视速度更高、注视时间百分比更大,脑力负荷更大;构建的认知分心识别模型在直行场景下的准确率达到91.30%,转弯场景下的准确率为83.28%,转弯场景下认知分心行为危险程度更高,识别更加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弯场景 直行场景 认知分心 KNNImputer XGBoo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行场景智能车换道决策与运动规划
3
作者 李延洲 黄妙华 +2 位作者 吴一鸣 张钰涵 陈庚尧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38,共9页
针对行人-车辆混行的常见交通场景下智能车决策安全性和行驶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自车期望车速与前车车速、加速度和车距的行车不满意度换道行为决策模型。同时建立换道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用以在换道全过程中判断换道的可... 针对行人-车辆混行的常见交通场景下智能车决策安全性和行驶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自车期望车速与前车车速、加速度和车距的行车不满意度换道行为决策模型。同时建立换道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用以在换道全过程中判断换道的可行性。为了提高运动规划算法的效率,选用Frenet坐标系,采用路径规划和速度规划解耦的方式。对于路径规划,选择五次多项式曲线,采用考虑安全、舒适以及高效性的3个路径评估指标。对于速度规划,采用动态规划与二次规划获得平滑的速度曲线。在CarSim/PreScan/Simulink的联合仿真平台下搭建人车混行的交通场景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行车不满意度的换道决策模型能选择更高效及安全的行驶方式,运动规划模块能确保自车换道及避让行人过程的安全性和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车 人车混行 行车不满意度 决策 运动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GI技术的纯电动汽车车用电动机新型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迪瑞 田韶鹏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4,共6页
针对纯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在电动机转速较低时的转矩脉动问题,提出了基于二电平广义逆变器(TLGI)技术的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技术(SVPWM)的新型控制策略,论述了将基于TLGI的SVPWM技术运用于PMSM电动机的原理及... 针对纯电动汽车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在电动机转速较低时的转矩脉动问题,提出了基于二电平广义逆变器(TLGI)技术的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技术(SVPWM)的新型控制策略,论述了将基于TLGI的SVPWM技术运用于PMSM电动机的原理及实现过程,推导了SVPWM的开关状态函数表,研究了SVPWM的电压幅值和电压矢量分区,最后基于新型SVPWM控制方法对一纯电动汽车车用电动机进行了Matlab/Simulink建模和仿真.通过对电动机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扩大SVPWM线性调制区域,缩短系统调节时间,相比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使用的滞环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更具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电动汽车 永磁同步电动机 控制策略 SVPWM SIMULI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ZnO对正辛烷边界润滑摩擦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侯献军 安恒 江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共9页
为了研究纳米ZnO对正辛烷边界润滑性能的改善机制,在考虑边界粗糙度的情况下,建立具备凸峰的分子动力学边界润滑模型,研究25~400 MPa负载条件下基础液与ZnO纳米流体的密度分布与径向分布函数,分析基础液与ZnO纳米流体在不同正压力下的... 为了研究纳米ZnO对正辛烷边界润滑性能的改善机制,在考虑边界粗糙度的情况下,建立具备凸峰的分子动力学边界润滑模型,研究25~400 MPa负载条件下基础液与ZnO纳米流体的密度分布与径向分布函数,分析基础液与ZnO纳米流体在不同正压力下的摩擦特性。结果表明:基础液与纳米流体在不同正压力下都出现了密度分层,且正压力越大,分层越明显;纳米ZnO的加入会改变基础液的结构,提升承载能力;纳米流体能降低剪切过程中摩擦表面应力应变,并减小晶格畸变的程度;质量分数1.636%的纳米ZnO流体界面模型的摩擦因数为0.078 1,较基础液界面模型减小了47.4%,说明纳米ZnO对正辛烷边界润滑界面具有显著的减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润滑 分子动力学 烷烃 纳米氧化锌 纳米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轮独立电驱动越野车驱动力优化控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斌 周佳强 周军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140,153,共10页
为了充分利用四轮独立电驱动越野车各轮转矩独立可控的优势,提高越野车的牵引力和越野能力,提出了一种驱动转矩协调控制策略.根据越野车前后轴载荷预分配驱动电动机转矩,利用基于车轮滑转率-路面附着系数的极值寻求算法实现路面最优滑... 为了充分利用四轮独立电驱动越野车各轮转矩独立可控的优势,提高越野车的牵引力和越野能力,提出了一种驱动转矩协调控制策略.根据越野车前后轴载荷预分配驱动电动机转矩,利用基于车轮滑转率-路面附着系数的极值寻求算法实现路面最优滑转率估计.采用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 PID)控制-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 SMC)和基于状态的驱动力再分配方法实现各轮驱动转矩的协调分配,抑制越野车在恶劣路面条件下的车轮打滑.通过CarSim/MATLAB联合仿真以及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 HIL)测试,进行了爬陡坡、单一附着路面、对开路面及连续起伏路面工况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根据实际工况分配驱动轮的转矩,降低驱动轮滑转率,实现整车驱动力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野车 四轮独立驱动 最优滑转率估计 驱动防滑控制 转矩分配 PID-S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脉冲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云峰 孙向阳 +2 位作者 宋燕利 马慧娟 孙倩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4,共14页
电磁脉冲处理是指以脉冲电流或脉冲磁场的形式,将电磁脉冲能量引入材料或零件中,从而改变其微观组织、形状、机械性能及服役性能的处理工艺。本文从电磁脉冲对材料微结构的作用机制、影响特征以及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3个方面,梳理了电... 电磁脉冲处理是指以脉冲电流或脉冲磁场的形式,将电磁脉冲能量引入材料或零件中,从而改变其微观组织、形状、机械性能及服役性能的处理工艺。本文从电磁脉冲对材料微结构的作用机制、影响特征以及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3个方面,梳理了电磁脉冲处理技术的作用原理,评述了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从电磁脉冲辅助成型制造、电磁脉冲热处理、电磁脉冲微观缺陷修复3个方面,总结了电磁脉冲处理工艺方法;并从电磁脉冲处理技术微观机理、电磁脉冲处理技术模拟研究及耦合电磁脉冲处理技术研究3个方面,展望了电磁脉冲处理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电磁脉冲 作用原理 组织性能 工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作为聚α-烯烃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侯献军 张龙翔 +2 位作者 王友恒 喻齐凡 江华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105,共10页
将在不同温度下热解的棉花秆粉末进行球磨处理与碱化改性后得到纳米生物炭材料,并采用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表征。将纳米生物炭粉末加入聚α-烯烃-6(PAO6)中制备纳米生物炭润滑油,通过粒度分析和自... 将在不同温度下热解的棉花秆粉末进行球磨处理与碱化改性后得到纳米生物炭材料,并采用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进行表征。将纳米生物炭粉末加入聚α-烯烃-6(PAO6)中制备纳米生物炭润滑油,通过粒度分析和自然沉降观测表征其分散稳定性,并考察其润湿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处理能提高生物炭含氧官能团的数量从而提升纳米润滑油的润湿性;加入700℃处理的生物炭制成的质量分数0.2%的纳米润滑油性能最佳,与PAO6相比,摩擦因数下降21.2%,磨损量下降43.0%。基于生物炭纳米润滑油理化特性,结合磨损表面XPS分析与形貌分析,将NBC能够改善PAO6摩擦学特性归因于:NBC作为一种薄片状的类二维材料,其中还包括部分极小的颗粒状物质,使其同时发挥层间材料的剪切效应与颗粒材料的填补修复效应;此外,纳米生物炭的添加也可以通过提升润湿性改善局部细缝的摩擦特性,并促进含Fe_(3)O_(4)摩擦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聚Α-烯烃 摩擦磨损 摩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BSS-ARRT*算法的焊接机械臂避障路径规划研究
9
作者 宋燕利 张舒磊 +4 位作者 宋康 王旭初 刘煜键 苏建军 杨林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8-177,共10页
目的针对RRT*算法(Rapid-exploration RandomTree*)在机械臂避障路径规划中存在的搜索效率低、采样点质量差,算法整体效率低、收敛较慢等缺点,提出一种自适应偏置-步长-采样域策略及融合人工势场法的ABSS-ARRT*算法(Adaptive Bias-step-... 目的针对RRT*算法(Rapid-exploration RandomTree*)在机械臂避障路径规划中存在的搜索效率低、采样点质量差,算法整体效率低、收敛较慢等缺点,提出一种自适应偏置-步长-采样域策略及融合人工势场法的ABSS-ARRT*算法(Adaptive Bias-step-Sampling Domain and Improved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 RRT*)。方法在RRT*算法中融入自适应目标偏置采样策略和动态采样域策略,提出一种融合人工势场法(Artificial PotentialField,APF)思想的改进新节点生成策略,引入引力和斥力权重系数,同时采用自适应步长策略,使算法的性能得到提升。结果通过二维和三维地图中的验证,相较于RRT算法和RRT*算法,ABSS-ARRT*算法在平均迭代次数、收敛时间、路径节点数量、路径总长度及平均成功率均表现出优越性,其中二维地图中路径长度分别缩短了21.8%和3.23%,平均迭代时间分别下降了35.6%和52.0%,三维地图中路径长度分别缩短了28.9%和19.5%,平均迭代时间分别下降了75.9%和72.5%,同时在MATLAB中对改进的RRT*算法在机械臂上进行可行性验证。结论所提出的ABSS-ARRT*算法能够在复杂静态环境中为机械臂快速智能地规划出一条无碰撞高质量路径,验证了该算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规划 RRT*算法 自适应目标偏置 动态采样域 APF新节点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随半挂车队列行进的轿车燃油经济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梦婷 汪怡平 +2 位作者 苏楚奇 陶琦 史建鹏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5-461,518,共8页
为了精确研究队列中汽车的燃油消耗情况,以一辆轿车尾随一辆半挂车为例,对轿车队列尾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尾随过程中轿车的气动阻力系数.建立轿车散热器-风扇一维散热模型,得到轿车风扇的功率,利用汽车行驶方程,推导得到基于气动阻... 为了精确研究队列中汽车的燃油消耗情况,以一辆轿车尾随一辆半挂车为例,对轿车队列尾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尾随过程中轿车的气动阻力系数.建立轿车散热器-风扇一维散热模型,得到轿车风扇的功率,利用汽车行驶方程,推导得到基于气动阻力系数及风扇功率的车辆净燃油节省率公式,研究队列中尾随轿车的燃油经济性.结果表明:发动机舱散热对尾随轿车的燃油消耗有一定影响,且间距越大影响越大;轿车的净燃油节省率随车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在间距为0.5至1.0倍轿车车长内时,轿车的净燃油节省率对间距变化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空气动力学 队列行驶 燃油消耗 数值模拟 发动机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用车疲劳预警系统研究综述
11
作者 毕玖琚 秦训鹏 +2 位作者 吴强 石爱贤 范彬彬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阐述了商用车疲劳预警系统的整体框架,对监控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和疲劳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未来监控系统需具备高稳定、短延迟、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将预警分为两个层次并分别定义人机交互的有效性,然后对4类疲劳检测... 阐述了商用车疲劳预警系统的整体框架,对监控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和疲劳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未来监控系统需具备高稳定、短延迟、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将预警分为两个层次并分别定义人机交互的有效性,然后对4类疲劳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指出基于多特征信息融合的疲劳检测方法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最后提出当前研究的难点,并从获取更多驾驶员信息、提取更多疲劳特征、减少对特定疲劳特征的依赖3个方面对商用车疲劳预警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安全 商用车 疲劳驾驶 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剩余碰撞时间的线控制动分层控制策略
12
作者 童叙 王宇宁 +2 位作者 关艺博 田韶鹏 吴桐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5,63,共9页
针对不同制动工况需求的制动策略存在差异的情况,提出一种线控制动分层控制策略.在该分层策略的上层,利用二阶TTC安全碰撞时间模型计算出车辆与前车的剩余碰撞时间,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制动策略的选取,并建立了汽车二自由度模型、车身法向... 针对不同制动工况需求的制动策略存在差异的情况,提出一种线控制动分层控制策略.在该分层策略的上层,利用二阶TTC安全碰撞时间模型计算出车辆与前车的剩余碰撞时间,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制动策略的选取,并建立了汽车二自由度模型、车身法向受力模型和Burckhardt轮胎模型;在该分层策略的下层,进行了制动力在轮间的分配,使用序列二次规划(SQP)方法,分别在一般制动、紧急制动、失稳制动3种工况下,以轮胎滑移率为对象建立优化函数,对车辆制动力进行了优化分配.使用MATLAB/Simulink和Carsim进行了联合仿真,对所提出3种工况下的制动分配策略进行了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在一般制动工况下,采用该策略时相比对照工况制动距离减少18.08%,制动时间减少25.12%;在紧急制动工况下,采用该策略时相比对照工况制动距离减少19.17%,制动时间减少12.79%;在失稳制动工况下,该策略可通过轮胎差扭来提升车辆的横向稳定性.采用文中制动策略显著提升了车辆的制动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控制动 制动力优化分配 分层控制 序列二次规划方法 ECE法规 制动仿真 滑模控制 碰撞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后轮转向四轮独立驱动车辆的协调控制 被引量:23
13
作者 付翔 杨凤举 +2 位作者 黄斌 何宗权 裴彪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7-505,共9页
为了改善四轮转向车辆在高速工况下的转向灵敏度不足问题,并提高四轮转向车辆在低附着路面下的稳定性,以主动后轮转向/四轮独立驱动车辆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层协调闭环控制策略,设计了主动后轮转向(active rear wheel steering,ARS)和四... 为了改善四轮转向车辆在高速工况下的转向灵敏度不足问题,并提高四轮转向车辆在低附着路面下的稳定性,以主动后轮转向/四轮独立驱动车辆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层协调闭环控制策略,设计了主动后轮转向(active rear wheel steering,ARS)和四轮转矩分配(four-wheel torque distribution,4WTD)的协调控制系统.首先,以车辆质心侧偏角为控制目标,设计了前馈+反馈的主动后轮转向控制器;然后以车辆横摆角速度和期望纵向车速为控制目标,设计了四轮转矩分配控制器;最后设计了基于规则的协调控制器,合理分配各子控制器的工作区间.通过搭建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对所设计的协调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协调控制系统达到了提高四轮转向车辆性能的控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主动后轮转向 四轮独立驱动 转矩分配 协调控制 车辆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在高脉冲工况下老化机理的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康健强 龚智超 +2 位作者 钱春虎 王菁 朱国荣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5-45,共11页
随着性能的不断提高,锂离子电池也开始应用到高能器件上,通常要求电池频繁做大电流脉冲放电。然而当前学术界对电池老化的研究只关注循环充、放电工况或其他车用工况,对高脉冲工况缺少研究。本文旨在研究高脉冲工况下锂离子电池老化特... 随着性能的不断提高,锂离子电池也开始应用到高能器件上,通常要求电池频繁做大电流脉冲放电。然而当前学术界对电池老化的研究只关注循环充、放电工况或其他车用工况,对高脉冲工况缺少研究。本文旨在研究高脉冲工况下锂离子电池老化特性及规律。在循环工况实验过程中,通过电性能测试,即容量测试、混合脉冲功率特性测试和容量增量测试,分析锂离子电池的老化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1 C循环老化工况,高倍率脉冲放电工况下的电池容量衰减更快,至480周循环容量衰退率就达到21.8%。内阻增加同样表现得迅速,480周循环极化内阻与欧姆内阻增长率分别达到85.0%与141.3%,是1 C循环工况电池的数十倍。同样IC/DV曲线变化也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脉冲 容量测试 HPPC 容量增量 微分电压 电池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车数据的电动汽车电池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被引量:8
15
作者 胡杰 何陈 +1 位作者 朱雪玲 杨光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2-300,共9页
电动汽车电池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是当下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现有电池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大多基于单一预测指标,预测精度较低,模型的泛化性能较差。本文通过实车数据构建了GM-LSTM的Stacking融合模型,实现电动汽车电池剩余使用寿命... 电动汽车电池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是当下电池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现有电池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大多基于单一预测指标,预测精度较低,模型的泛化性能较差。本文通过实车数据构建了GM-LSTM的Stacking融合模型,实现电动汽车电池剩余使用寿命的准确预测。首先根据电池剩余使用寿命影响因素,提取车辆真实的运行参数和环境参数,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筛选最优特征集合作为模型输入,其次选择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算法对所选特征进行惯性延伸,克服数据时间维度上的限制,最后基于数据特点,分别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实现电池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并通过Stacking模型融合进一步降低预测误差。结果表明:模型融合后平均相对误差为1.6%,平均绝对误差为0.013,能够稳定可靠的实现电动汽车电池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数据驱动 电动汽车 模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后热处理对2219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影响
16
作者 范金琦 崔旭华 +1 位作者 马慧娟 胡志力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300,共8页
研究了时效时间对2219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焊后热处理对搅拌摩擦焊接头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搅拌摩擦焊接头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时效时间为18 h时,其抗拉... 研究了时效时间对2219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焊后热处理对搅拌摩擦焊接头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搅拌摩擦焊接头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时效时间为18 h时,其抗拉强度可达430.3 MPa,断后伸长率为13.7%。在相同的时效时间内,搅拌摩擦焊拼焊板的抗拉强度与母材相当,但是断后伸长率较低。FSW试样和FSW-W-18 h试样的几何必需位错密度分别为5.49×10^(14)和1.06×10^(13)m^(-2)。经过固溶及时效热处理后,焊缝区域的几何必需位错密度减少了1个数量级。FSW试样焊缝中以粗化的θ′相居多,FSW-W-18 h中主要析出相为θ″相,θ″相在不显著增加材料脆性的情况下,显著提升了2219铝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FSW试样的断裂模式为解理加韧性断裂的混合断裂模式,解理断裂降低了材料的塑性。FSW-W-18 h拼焊板拉伸试样的断裂模式以韧性断裂为主,同时伴随着二次裂纹的扩展和交互,使材料在断裂前承受了更多的塑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搅拌摩擦焊 焊后热处理 析出相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电磁冲击对TC11钛合金显微组织和冲击韧性的影响
17
作者 王方磊 段亚轩 孙倩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1-35,共5页
采用低能电磁冲击对锻态网篮组织TC11钛合金进行处理,冲击过程中试样表面最高温度不超过200℃,研究了低能电磁冲击过程中显微组织和冲击韧性的演变。结果表明:低能电磁冲击使TC11钛合金发生一定程度的相变,随着低能电磁冲击时间的延长,... 采用低能电磁冲击对锻态网篮组织TC11钛合金进行处理,冲击过程中试样表面最高温度不超过200℃,研究了低能电磁冲击过程中显微组织和冲击韧性的演变。结果表明:低能电磁冲击使TC11钛合金发生一定程度的相变,随着低能电磁冲击时间的延长,β相占比先增大后减小,α相致密程度先降低后升高,冲击吸收能量先增大后减小,当冲击时间超过0.88 s后,冲击吸收能量低于未冲击试验合金。当低能电磁冲击时间为0.44 s时,试验合金的冲击韧性最好,冲击吸收能量为170.5 J,相比于未冲击试验合金提升约14.1%;冲击韧性的提高与β相含量的增加、α/β相界面处产生的中间相层和局部球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电磁冲击 TC11钛合金 冲击韧性 相变 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层求解策略的平行泊车轨迹规划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洪昌 宁鹏 +3 位作者 杨杰 宋建伟 郝麟 曾娟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99-2309,共11页
轨迹规划在泊车系统中承接了上层感知和下层控制,是缩短泊车时间和降低跟踪难度的关键手段。针对平行泊车轨迹规划难以兼顾轨迹的生成质量、泛化能力和计算效率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双层求解策略的平行泊车轨迹规划方法。该方法分为两层:... 轨迹规划在泊车系统中承接了上层感知和下层控制,是缩短泊车时间和降低跟踪难度的关键手段。针对平行泊车轨迹规划难以兼顾轨迹的生成质量、泛化能力和计算效率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双层求解策略的平行泊车轨迹规划方法。该方法分为两层:第一层将平行泊车的路径分为由锚点连接的两段路径,采用路径倒推的思路寻找出锚点,分别规划从终点到锚点的路径和从锚点到起点的路径,之后对路径附加“时间最优”剖面,逆序得到特定时刻的状态量与控制量;第二层采用同步联立正交配置法,将平行泊车最优控制中连续的状态量和控制量转化为轨迹非线性规划的离散点,把第一层得到的状态量与控制量作为初始值带入非线性规划求得数值解。同时,建立了5种平行车位泊车场景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泊车起始位姿和车位尺寸,均能规划出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轨迹,提高了轨迹的生成质量和泛化能力,并具有较好的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规划 双层求解策略 平行泊车 数值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iging模型的FRP汽车储气罐结构参数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巍 王星星 +3 位作者 吴敏 孟正华 周天平 谈兴旺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5-120,共6页
以FRP汽车储气罐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Abaqus软件对储气罐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其在工作压力为1 MPa时的应力云图,并利用爆破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可靠性。然后,通过部分因子试验设计,从9个结构参数中筛选出了对罐体质量、应力和位移影响... 以FRP汽车储气罐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Abaqus软件对储气罐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其在工作压力为1 MPa时的应力云图,并利用爆破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可靠性。然后,通过部分因子试验设计,从9个结构参数中筛选出了对罐体质量、应力和位移影响较为显著的4个结构参数,分别为碳纤维缠绕层数、碳纤维缠绕角度、玻璃纤维缠绕层数和玻璃纤维缠绕单层厚度。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得到32组抽样数据,建立了结构参数与评价指标之间的Kriging代理模型。最后,利用GAPSO求得最优解。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力学性能良好的前提下,储气罐的质量从最初的5.84 kg下降至4.98 kg,降低了14.7%,减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储气罐 结构参数优化 部分因子试验设计 Kriging代理模型 GAP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毂电动机驱动滑移转向车辆驱动力控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付翔 赵熙金 刘道远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4-261,共8页
为提高滑移转向车辆机动性和稳定性,以轮毂电动机驱动滑移转向车辆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转矩矢量控制在车辆动力学中的优势,针对传统滑模控制存在抖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adaptive fuzzy sliding mode control,AFSMC... 为提高滑移转向车辆机动性和稳定性,以轮毂电动机驱动滑移转向车辆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转矩矢量控制在车辆动力学中的优势,针对传统滑模控制存在抖振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adaptive fuzzy sliding mode control,AFSMC)的直接横摆力矩控制方法.设计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计算跟随控制目标所需的附加横摆力矩,构建模糊系统实时逼近变增益符号函数,模糊自适应律通过Lyapunov方法导出,提高控制策略的鲁棒性并抑制输出控制量的抖振问题.对下层控制器,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分配的驱动力分配方案,根据轮胎负荷率和加权因子建立目标函数.所提出的策略充分考虑了车辆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实车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在车辆操纵性和稳定性方面获得良好的性能,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毂电动机 滑移转向 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 驱动力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