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辨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金桂桃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88,共9页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在相同义项下,其带宾语方面的差异主要有:能否带宾语;能带体宾还是谓宾;同带体宾或谓宾时其宾语音节多少、宾语成分是否隐现等。文章主要探讨存在这些差异的单双音节动词的类型、比例、表现、规律及原因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单双音节动词 相同义项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留美学生文学中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2
2
作者 孙霞 陈国恩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8-92,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大陆留美学生笔下的美国,是一代青年带着历史阴影的"负重"心理与试图寻找新的梦想的"超越"心境下的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梦幻之城"和"彼岸世界"的特点。梦幻的理想化特征和彼岸的脱... 20世纪80年代大陆留美学生笔下的美国,是一代青年带着历史阴影的"负重"心理与试图寻找新的梦想的"超越"心境下的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梦幻之城"和"彼岸世界"的特点。梦幻的理想化特征和彼岸的脱离实际的性质,在反映出美国社会面貌的同时,也折射了特定时期中国人的美国观。其中的欣喜与误会,是改革开放之初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中国人在认识西方发达国家时的一种富有时代感的社会心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年代 留美学生文学 美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两百年来广州方言正反问句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2
3
作者 金桂桃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93,共11页
近两百年来,广州方言正反问句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是:1)宾语后移;2)带可能补语正反问句中省略第一个动词后的补语结构;3)"VPneg"式中,除"VP未"外,其余格式皆消退。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广州方言正反问句演变的重要... 近两百年来,广州方言正反问句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是:1)宾语后移;2)带可能补语正反问句中省略第一个动词后的补语结构;3)"VPneg"式中,除"VP未"外,其余格式皆消退。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广州方言正反问句演变的重要阶段。其发展演变的动因除了"疑问焦点愈来愈凸显""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等语言内部因素外,受汉语的影响是其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方言 正反问句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上半叶的广州茶文化——基于广州方言文献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金桂桃 《农业考古》 2016年第5期33-36,共4页
现代广州茶文化的繁荣众所周知,而古代广州茶文化的面貌却鲜有人知。本文根据19世纪上半叶广州方言文献中与"茶"相关的记载,展示170多年前广州茶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特点:茶用语多样,茶叶品种丰富,茶器具繁多且讲究,其中锡质茶... 现代广州茶文化的繁荣众所周知,而古代广州茶文化的面貌却鲜有人知。本文根据19世纪上半叶广州方言文献中与"茶"相关的记载,展示170多年前广州茶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特点:茶用语多样,茶叶品种丰富,茶器具繁多且讲究,其中锡质茶器具价值高可当嫁妆用;饮茶已成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人们以茶当水时时喝,富裕人家出门都带上茶,穷人则用其他植物叶子替代茶叶饮用;茶贸易已相当成熟,各环节有专人负责,既有专门存放茶叶的地方,也有专门提供茶饮的正规茶馆,这比学界公认的广州最早茶馆出现的时间至少早了50余年;当时茶贸易过程中已有造假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上半叶 广州 方言 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以来广州方言“量+名”结构的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金桂桃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51,共7页
广州方言中的"量+名"结构首先出现于动词之后宾语的句法位置,用于指称无定的个体事物,大概于19世纪40年代发展出定指的语义功能。主语位置上的"量+名"结构始见于19世纪50年代。"量+名"结构定指义的产生,... 广州方言中的"量+名"结构首先出现于动词之后宾语的句法位置,用于指称无定的个体事物,大概于19世纪40年代发展出定指的语义功能。主语位置上的"量+名"结构始见于19世纪50年代。"量+名"结构定指义的产生,既与汉语"句法结构赋义"规律有关,也是同音同形"个+名"结构类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方言 “量+名”结构定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加特定形式词的“当X时,Y”句式
6
作者 王耿 曾李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5,共7页
介词框架"当X时"常常作为状语与后续Y句构成一个蕴含时间或条件关系的单句,但由于具体语境千差万别,"当X时"与Y之间的关系除了可往下细分外,还跨越了原来的语义类。前附于"当"的特定形式词可将不同的语... 介词框架"当X时"常常作为状语与后续Y句构成一个蕴含时间或条件关系的单句,但由于具体语境千差万别,"当X时"与Y之间的关系除了可往下细分外,还跨越了原来的语义类。前附于"当"的特定形式词可将不同的语义类区分并凸显出来,从而与Y构成多种语义格局。言者的主观视点在语义格局的最终成型中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形式词 “当X时 Y” 主观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