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乙酰-L-酪氨酸甲酯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汤军 吕早生 +4 位作者 汪大巍 任肖丽 陶康 胡衍甜 严莉 《饲料研究》 CAS 2015年第5期59-61,65,共4页
以L-酪氨酸和乙酰氯为主要原料合成了N-乙酰-L-酪氨酸,再和甲醇与氯化亚砜反应得到的氯化亚硫酸甲酯反应得到N-乙酰-L-酪氨酸甲酯,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IR)和1H NMR化学位移确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N-乙酰-L-酪氨酸甲酯... 以L-酪氨酸和乙酰氯为主要原料合成了N-乙酰-L-酪氨酸,再和甲醇与氯化亚砜反应得到的氯化亚硫酸甲酯反应得到N-乙酰-L-酪氨酸甲酯,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IR)和1H NMR化学位移确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N-乙酰-L-酪氨酸甲酯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料摩尔比mol(L-酪氨酸)∶mol(氯化亚砜)∶mol(甲醇)=1∶1.3∶10,加热温度65℃,加热时间2 h。该工艺具有原料价廉易得、反应周期短及产物易分离的特点,适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L-酪氨酸甲酯 L-酪氨酸 N-乙酰-L-酪氨酸 氯化亚砜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的微量氯气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小红 马玉龙 +3 位作者 吴春姗 汤军 曾洁 姬乔娜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3年第5期85-86,90,共3页
提出了一种测量空气中微量氯气的方法。用亚硫酸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氯气,将氯气转化为氯离子,然后利用硫氰酸汞法进行吸光光度测定。最大吸收波长为460nm。氯离子浓度在0~1.6mg·L-1范围内与吸光度值(△A)呈线性关系。本方法用于... 提出了一种测量空气中微量氯气的方法。用亚硫酸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氯气,将氯气转化为氯离子,然后利用硫氰酸汞法进行吸光光度测定。最大吸收波长为460nm。氯离子浓度在0~1.6mg·L-1范围内与吸光度值(△A)呈线性关系。本方法用于直接测定空气样品中的氯气,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方便﹑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气 吸光光度法 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示光度法测定高含量茶氨酸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小红 章小林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12期90-91,94,共3页
提出了一种测定高含量茶氨酸的新方法。将茶氨酸用浓盐酸水解为乙胺,以8.0mg.L-1茶氨酸标准溶液为参比,在570nm波长处进行差示光度测定。结果表明,茶氨酸浓度在8.0~10.0mg.L-1范围内△C与△A呈线性关系;9.2mg.L-1茶氨酸溶液的相对标准... 提出了一种测定高含量茶氨酸的新方法。将茶氨酸用浓盐酸水解为乙胺,以8.0mg.L-1茶氨酸标准溶液为参比,在570nm波长处进行差示光度测定。结果表明,茶氨酸浓度在8.0~10.0mg.L-1范围内△C与△A呈线性关系;9.2mg.L-1茶氨酸溶液的相对标准偏差≤0.3%。该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准确度高,结果令人满意,用于高含量茶氨酸的测定可排除其它氨基酸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氨酸 差示光度法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微量氯气
4
作者 高小红 马玉龙 +3 位作者 吴春姗 汤军 曾洁 姬乔娜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18-919,923,共3页
空气中的氯气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生成次氯酸钠,再经盐酸酸化释放出游离氯,游离氯能够定量地将碘化物氧化为单质碘,利用淀粉作为显色剂建立了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氯气的方法。反应体系的最大吸收峰值于570nm处,氯的质量浓度在1.0mg... 空气中的氯气经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生成次氯酸钠,再经盐酸酸化释放出游离氯,游离氯能够定量地将碘化物氧化为单质碘,利用淀粉作为显色剂建立了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氯气的方法。反应体系的最大吸收峰值于570nm处,氯的质量浓度在1.0mg·L-1以内与吸光度之差△A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是)为5×10-6mg·L。方法用于模拟气体和工厂附近空气样品分析。用标准加入法测得回收率在101%~103%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均小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气 分光光度法 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Jcma1F17化合物研究
5
作者 王仲 林秀萍 +3 位作者 周雪峰 万中义 王开梅 方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5999-6001,共3页
通过硅胶和半制备液相方法从真菌Aspergillus sp.Jcma1F17发酵液中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过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分别为cis-4-hydroxymellein(1)、trans-4-hydroxymellein(2)、(R)-mellein(3)、penicillic acid(4)、aspyrone... 通过硅胶和半制备液相方法从真菌Aspergillus sp.Jcma1F17发酵液中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过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鉴定,化合物分别为cis-4-hydroxymellein(1)、trans-4-hydroxymellein(2)、(R)-mellein(3)、penicillic acid(4)、aspyrone(5)和asperlactone(6)。化合物3对乙酰胆碱酯酶有较弱的抑制作用,IC50为57.5μg/m L,其他化合物IC50均大于100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内生真菌 ASPERGILLUS sp.Jcma1F17 次生代谢产物 乙酰胆碱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饲料添加剂N-乙酰-L-酪氨酸丁酯合成工艺研究
6
作者 汤军 刘嘉群 +4 位作者 王湘怡 王芳 阮诗航 汪大巍 吕早生 《饲料研究》 CAS 2015年第22期18-23,共6页
以丁醇与氯化亚砜反应得到氯化亚硫酸丁酯,再与N-乙酰-L-酪氨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N-乙酰-L-酪氨酸丁酯,产物结构经IR和1H NMR确证。优化N-乙酰-L-酪氨酸丁酯的合成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原料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3... 以丁醇与氯化亚砜反应得到氯化亚硫酸丁酯,再与N-乙酰-L-酪氨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N-乙酰-L-酪氨酸丁酯,产物结构经IR和1H NMR确证。优化N-乙酰-L-酪氨酸丁酯的合成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研究原料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3因素对N-乙酰-L-酪氨酸丁酯收率的影响,根据响应面最优化分析,N-乙酰-L-酪氨酸丁酯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摩尔比1∶1.2、反应温度94℃和反应时间120 min,在此条件下,N-乙酰-L-酪氨酸丁酯收率可以达到84.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L-酪氨酸丁酯 L-酪氨酸 N-乙酰-L-酪氨酸 氯化亚砜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