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育何在——走出当今高校德育的困惑 被引量:5
1
作者 蓝江 董金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年第2期27-30,共4页
当今德育工作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 ,这种困惑的实质是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被视为一种孤立的系统存在 ,一方面使德育陷于形式化 ,另一方面德育在实际上显得无效。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让德育重新回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 ,即“德育在社会实践... 当今德育工作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困惑 ,这种困惑的实质是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被视为一种孤立的系统存在 ,一方面使德育陷于形式化 ,另一方面德育在实际上显得无效。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让德育重新回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 ,即“德育在社会实践中”。这个命题在理论上澄清了“德育何在”的问题 ,在实践上为“如何德育”提供了一种价值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 德育方式 校园文化 价值性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认识的第三种形式 被引量:10
2
作者 彭列汉 《理论月刊》 2003年第2期63-65,共3页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维度,探讨了虚拟现实的本质,认为虚拟现实是人脑对现实的认识或反映借电脑的延伸或外显,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背景下人的认识的第三种形式或形态———虚拟形态或虚拟认识,属于波普尔的“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维度,探讨了虚拟现实的本质,认为虚拟现实是人脑对现实的认识或反映借电脑的延伸或外显,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背景下人的认识的第三种形式或形态———虚拟形态或虚拟认识,属于波普尔的“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世界;文章还着重探讨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虚拟认识三种认识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虚拟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到虚拟的具体的过程,或从直接具体到间接抽象再到间接具体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第三阶段即虚拟认识阶段是对前两阶段特点的辩证“扬弃”,表明人对事物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接近真实;文章也探讨了人在虚拟现实中活动的特征,不同意学术界把虚拟现实看作实践(或虚拟实践)的观点,而认为是一种借助电脑进行的思维操作性活动,即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而且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活动所共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反映 虚拟认识 思维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引进外部监事制度的法律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文杰 张丽琴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3-67,共5页
外部监事制度是日本和我国澳门地区公司治理结构的特色,其在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制衡大股东控制权的滥用、保障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目前,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已引进了一些外部监事,但是立法上尚缺乏对外部监事的地位... 外部监事制度是日本和我国澳门地区公司治理结构的特色,其在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制衡大股东控制权的滥用、保障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目前,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已引进了一些外部监事,但是立法上尚缺乏对外部监事的地位、职权、薪酬、义务和责任等方面的明确规定,实践中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外部监事制度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法 独立董事制度 监事会 监督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高科技时代的伦理建设 被引量:2
4
作者 饶欣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2004年第1期110-114,共5页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类历史进程处于一个新的转折点上。面对高科技对伦理道德的挑战,有必要从科技伦理主体、科技活动机制、价值观念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伦理建设。
关键词 科技伦理 伦理建设 高科技 伦理道德 科技活动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怀中 曾志娥 《湖北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80-82,共3页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德政、德教、德法并举为主要内容,它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等伦理精神,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德治思想的优秀成果,挖掘传统德治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我国实施“以德治国”方略、保证国家的长...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德政、德教、德法并举为主要内容,它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等伦理精神,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继承和发扬传统德治思想的优秀成果,挖掘传统德治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我国实施“以德治国”方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德治思想 以德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民俗小说的叙事类型 被引量:4
6
作者 鲍焕然 《湖北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48-50,共3页
现代民俗小说以民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并将其与文学的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相结合,从而对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最充分的形象化的解释。现代民俗小说作家解释民俗生活世界的叙事类型包括异地追忆怀旧型、民间体验采风型和综合历史... 现代民俗小说以民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并将其与文学的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相结合,从而对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最充分的形象化的解释。现代民俗小说作家解释民俗生活世界的叙事类型包括异地追忆怀旧型、民间体验采风型和综合历史方志型;同时他们对民俗内容的表现又分别采取了多方位全景式的叙述、以民情民性为主的叙述和以民俗事像为主的叙述等几种不同的叙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民俗小说 叙事类型 叙述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现代民俗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及表现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鲍焕然 《理论月刊》 2004年第5期129-131,共3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和不同流派的现代民俗小说作家在各自的文化意识和小说文本中流露出不同倾向的创作心态,包括文化选择心态、社会功利心态、人性观照心态和文体探索心态。这些创作心态又在民俗小说创作中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和不同流派的现代民俗小说作家在各自的文化意识和小说文本中流露出不同倾向的创作心态,包括文化选择心态、社会功利心态、人性观照心态和文体探索心态。这些创作心态又在民俗小说创作中衍生出不同的表现方法,即浪漫抒情方法、现实批判方法、诗化写实方法、文化透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民俗小说 作家 创作心态 表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的里程碑 被引量:3
8
作者 龙士云 《理论月刊》 2001年第10期6-7,共2页
“三个代表”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全新的科学概括。它在对社会基本规律的本质与现象、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无产阶级政党的行为目标与价值主体等关系的认识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结合。它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的... “三个代表”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全新的科学概括。它在对社会基本规律的本质与现象、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无产阶级政党的行为目标与价值主体等关系的认识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结合。它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的里程碑,为新世纪党的建设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指明了方向。坚持“三个代表”的原则与方向,就能有效地反对和防止各种错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 建党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式与意义:文化整体性视域中的“样板戏”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鲍焕然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0-84,共5页
"样板戏"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研究中经历了三种述史模式的嬗变,即基于个人与社会记忆分类与整合的经验复现模式,基于文化理论与方法移植的概念想象模式,基于历史同情与语境... "样板戏"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研究中经历了三种述史模式的嬗变,即基于个人与社会记忆分类与整合的经验复现模式,基于文化理论与方法移植的概念想象模式,基于历史同情与语境还原的学理建构模式。为了进一步探讨"样板戏"现象所昭示的文化意义,必须把"样板戏"放到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性历史语境中,建构一种文化整体性视域,寻绎与梳理"样板戏"与传统质素的深度关联以及它作为"文革"中国家仪式的文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板戏研究 述史模式 文化整体性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苏维埃政权性质的认识轨迹 被引量:1
10
作者 文道贵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18-120,共3页
苏维埃是俄国革命中出现的政权形式。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在指导中国苏维埃革命过程中 ,在把苏维埃建设成为什么性质的政权问题上 ,经历了从设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式的政权到最终确定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这样一个认识演变过程。
关键词 共产国际 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 苏维埃政权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文道贵 《湖北社会科学》 2003年第12期33-35,共3页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党作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客观需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注意处理好正确看待党的先进性与新社会阶层中先进分子入党、克服“左”...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党作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客观需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注意处理好正确看待党的先进性与新社会阶层中先进分子入党、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强化对新阶层党员的思想教育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阶级基础 群众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与中国现代化观念的转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静源 《理论月刊》 2003年第7期39-40,共2页
“后现代”是与“现代”对立的概念,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可籍此在更高起点上走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避免西方国家曾犯的错误。
关键词 现代 后现代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经寒暑再看知识经济
13
作者 甘志频 孙兆刚 《湖北社会科学》 2002年第8期75-76,共2页
知识经济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长期升温以及急剧降温的过程,探讨其中原因,使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引以为戒,趋利避害,有相当借鉴意义。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实物经济 美国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时代的学校德育目标
14
作者 王能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2年第9期45-46,共2页
从学校教育超前性、前瞻性的意义上说,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而言,具有其鲜明的特征。把握信息时代的时代特征,讨论信息时代对学校德育的目标和运行机制的新要求,对于构建现代化... 从学校教育超前性、前瞻性的意义上说,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而言,具有其鲜明的特征。把握信息时代的时代特征,讨论信息时代对学校德育的目标和运行机制的新要求,对于构建现代化的学校德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德育体系 信息时代 学校教育 目标 新要求 构建 超前性 信息化 农业时代 战略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15
作者 杨怀中 《理论月刊》 2001年第12期11-13,共3页
法律和道德历来是国家治理的两个基本杠杆,“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是完整的治国方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探讨
16
作者 王世赏 《理论月刊》 2003年第2期116-118,共3页
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教材中应该尽可能多地引用邓小平理论的原文;进课堂:课堂中应该反复讲授邓小平理论的原文;进头脑:应多途径教育学生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爱国主义思想 进教材 进课堂 进头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技市进步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17
作者 杨怀中 《理论月刊》 2003年第3期44-46,共3页
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的属性。科学技术进步既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有力杠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工程,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关键词 科学技术 进步 先进文化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时代”与“不文明”的时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重读
18
作者 陈哲 《理论月刊》 2004年第1期65-66,共2页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借用了摩尔根“文明时代”这一研究成果,对“文明时代”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文明”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通过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证手段,恩格斯在此开辟了一个揭示人类...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借用了摩尔根“文明时代”这一研究成果,对“文明时代”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文明”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通过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证手段,恩格斯在此开辟了一个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即“两个必然”的新视角,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时代 不文明 两个必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9
作者 王世超 (?)鲁捷 《理论月刊》 2003年第8期13-15,共3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的理想展望。江泽民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在深刻理解和实践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对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的理想展望。江泽民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在深刻理解和实践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础上,对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找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全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乌托邦或异化——对网络社会的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董金平 高玉玲 《湖北社会科学》 2004年第5期127-128,共2页
尼葛洛庞帝等网络预言家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他们对网络社会乌托邦式的设想为人们带来的是网络启蒙。在网络启蒙向人们昭示新的乌托邦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新的异化危机。新的异化意味着人们在网络中的碎片化和对新的网络科层体系统... 尼葛洛庞帝等网络预言家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他们对网络社会乌托邦式的设想为人们带来的是网络启蒙。在网络启蒙向人们昭示新的乌托邦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新的异化危机。新的异化意味着人们在网络中的碎片化和对新的网络科层体系统治的顺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网络社会中新的异化是不可避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伦理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