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朱炳祥
-
机构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社科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9-82,共4页
-
文摘
在今天一般的语言学教科书中,皆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这个结论对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而言很不全面,它只说了较后阶段的事,而不是说的全部关系。本文对汉字与汉语的原始关系作出一些探讨,并就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和拼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作一些比较。
-
关键词
汉字
语言符号
汉语
音响形象
原始绘画
手势语言
符号系统
刻划符号
拼音文字
符号体系
-
分类号
H1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抗战初期武汉抗日文化述略
- 2
-
-
作者
陈乃宣
-
机构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社科系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26-28,共3页
-
文摘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在重庆办公。武汉是南京到重庆的中转站,决定迁都的第二天,各国驻华使节均移驻武汉。11月30日,国民政府所属各部、委也相继移驻武汉。一时间,国民党党、政、军、财、文等方面的重要人物,也都集中在武汉。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迁汉后,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也来到武汉,第三党、救国会的领导人也来到武汉,武汉成了事实上的战时首都。作为全国临时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武汉,对全国各地的文化人颇有吸引力,大批文化机关、团体和文化人士从各地纷纷涌向武汉,成为武汉抗战初期文化运动的中坚。截至1937年底止,到汉的文化团体多达100—200个,各类文化人多达1000人以上。真可谓精英荟萃,群彦毕集,武汉成了全国新的文化中心。一、武汉抗日文化的勃兴各种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人汇集武汉,使武汉抗日文化勃然业盛起来,武汉抗日文化勃兴的起点。
-
关键词
武汉
中国共产党
抗战初期
国民政府
文化人
文化团体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文化中心
抗日文化宣传
抗战宣传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关于中国文化发生学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朱炳祥
-
机构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社科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3-76,共4页
-
-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发生学研究
原始文化研究
西方文化
中西文化的比较
文化发生学
轴心时代
中西文化比较
欧洲中心主义
研究方法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鲁迅杂文的冷峻风格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孙疏影
-
机构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社科系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3期15-16,共2页
-
-
关键词
鲁迅杂文
审美思想
形象性
三角恋爱小说
张资平
独特风格
纪念刘和珍君
独特见解
《山海经》
横眉冷对千夫指
-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略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陈国清
-
机构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社科系
-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1995年第8期20-21,共2页
-
文摘
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略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陈国清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近百年中国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只有抗日战争是一个例外.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最后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有如烈火中的凤凰,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获得...
-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
中国人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反侵略战争
敌后战场
华民族
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的国际地位
败走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辩证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刘光巧
杨昊
-
机构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社科系
-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50-52,共3页
-
文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知识经济”是国内外政治家及学者对同一问题基于不同世界观的回答。前者是对马克思“科学是生产力”论断的继承和对时代发展的本质概括 ,而后者则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崭新时代。前者更为全面深刻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既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措施 ,又是回应世界“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最强音。
-
关键词
第一生产力
知识经济
科技
科技革命
-
分类号
F014.1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F062.3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探析
- 7
-
-
作者
张晓红
张晓明
-
机构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社科系
华中理工大学高教所
-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50-52,56,共4页
-
文摘
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关键,本文就我国实行的公务员制度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欧美的文官制度进行历史上的探析。
-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文官制度
公务员
-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略论当代小说创作的“内向”化趋势
被引量:1
- 8
-
-
作者
袁孟宁
-
机构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社科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4-57,共4页
-
文摘
从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文艺的春天到来,我国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逐渐流行的总体倾向,那就是作家们的视线在更多地转向人物的“内宇宙”。这类让读者感觉面目一新的作品更加强调从主体、理性、个性出发来表现人物的认识、探索、感情、命运乃至情绪、感受、憧憬、梦幻、追求等,把“内心的真实”当作更高也更理想的美。这样,审美视角便发生了根本的自“外”而“内”的位移。 与传统小说——那些按时间顺序、有头有尾、结构谨严、情节清晰、读起来饶有兴味而又不太费劲的小说相比较,作品的重心已明显由纪事(人物的外部)进入到人的自身主体(人物的内部世界)。 在我国,传统小说的作者大都是全知全能地在向读者讲述故事、品评人物、进行扬善贬恶的教化。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主要通过人物的“所作所为”来显现,至于“所思所感”则要么一片空白,要么用“寻思道……”几笔带过。就连《水浒》中的七星聚义、武松打虎这样矛盾焦聚险象叠出的名段也概莫能外。 在外国,巴尔扎克等的古典名著更是不厌其详地去精细描述城堡、街巷、房舍、陈设、民俗、家世、服饰、车马等,冗繁得连自然主义大师左拉有时也认为难以忍受。
-
关键词
当代小说
文学观念
传统小说
文学作品
小说创作
情节结构
结构模式
叙述方式
审美思维
文学创作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9
-
-
作者
冉苒
-
机构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社科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7-40,共4页
-
-
关键词
邓小平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
思想形成
创造性思维方式
经济特区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现代工业文明
-
分类号
D820
[政治法律—外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