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雪峰隆起带金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以沃溪和万古金矿为例
1
作者 陈海龙 权永彬 +5 位作者 陈平波 欧阳志强 张威 彭欢 卜建财 陈勇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255,共23页
前期有机烃深部找矿实践表明,沃溪、万古金矿床深边部呈现的深源叠加异常,与其外围矿化体所展现的同生叠加异常,在深部找矿意义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探索两者在Au与有机质的成矿成晕机理方面的不同,聚焦于雪峰隆起带大中型金矿床(... 前期有机烃深部找矿实践表明,沃溪、万古金矿床深边部呈现的深源叠加异常,与其外围矿化体所展现的同生叠加异常,在深部找矿意义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探索两者在Au与有机质的成矿成晕机理方面的不同,聚焦于雪峰隆起带大中型金矿床(沃溪和万古)和外围矿化体(浅表金矿化良好但深部矿化较差),综合运用岩石热解分析(Rock-Eval)、氯仿沥青“A”抽提及族组分分离定量、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流体包裹体及CH-O-S稳定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和手段,针对成矿地质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进而探讨两者Au−有机质的成矿成晕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大中型金矿床与外围矿化体成矿地质特征不同。前者经历区域变质热液充填交代作用和后期深源流体叠加成矿过程;后者只经历区域变质热液的充填交代成矿过程。②两者都存有吸附型有机质,且有机质来源与原始沉积环境具有相似性。然而,大中型金矿床w(TOC)明显高于外围矿化体50%以上,同时有机质的氧指数、烃指数分别低于矿化体10倍和3~8倍等,这说明大中型金矿床有机质的丰度和成熟度更高。③C-H-O-S稳定同位素示踪表明,大中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自地幔,成矿流体来自幔源流体多层次演化混合而成的“深源流体”;外围矿化体成矿物质仅来自含矿地层,其成矿流体来自地壳浅表流体混合而成的“浅源流体”,这体现出两者成矿流体动力学机制和混合机制上的差异,进而导致成矿地质意义不同。④两者成矿流体中有机质来源不同。大中型金矿床除吸附型有机质外,还存在“深源流体”带来的“增量”有机质叠加;外围矿化体仅存在吸附型有机质。这可能是大中型金矿床w(TOC)明显高于外围矿化体的主要原因。⑤两者Au与有机质的成矿成晕机理不同。大中型金矿床中,幔源流体携带的Au以Au(CH_(3))^(2+)、[Au(CH_(2)NH_(2)COO)]^(2+)等有机络合物或螯合物结合方式为主,且有液态和气态2种迁移模式;外围矿化体中,浅源流体Au与有机质以物理吸附结合方式为主,失去了Au形成有机络合或螯合的地球化学意义。这一差异表现为大中型金矿床不同载体(矿体及上覆岩层或土壤)中有机烃类异常强度较强,Au与有机烃相关性良好;外围矿化体中不同载体中,有机烃类异常强度相对较弱,Au与有机烃相关性较差。这一结论与前期有机烃深部找矿实践提出的“深源流体成矿−成矿物质来自深源−Au与有机烃相关性良好−深源叠加异常−深部找矿潜力较大”以及“浅源流体成矿−成矿物质仅来自地层−Au与有机烃相关性较差−同生叠加异常−深部找矿潜力较差”的认识高度契合。研究结果可为勘查地球化学深部找矿潜力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成矿机理 矿化体 金矿床 雪峰隆起带 沃溪金矿 万古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