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重评杨嗣昌、卢象升等关于对清议和问题的政见之争——明清关系研究之一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国光
李悔吾
《社会科学辑刊》
1982年第1期91-100,共10页
本文认为,明廷传统的敌视后金的政策,崇祯皇帝多次峻拒皇太极的和谈、互市的倡议,都是错误的。认为杨嗣昌主张对清行款是鉴于当时清强明弱的形势而提出的一项可行的政策。它是张居正封俺答为顺义王的政策的继续,绝不同于南宋对金的割地...
本文认为,明廷传统的敌视后金的政策,崇祯皇帝多次峻拒皇太极的和谈、互市的倡议,都是错误的。认为杨嗣昌主张对清行款是鉴于当时清强明弱的形势而提出的一项可行的政策。它是张居正封俺答为顺义王的政策的继续,绝不同于南宋对金的割地、称臣、纳贡以求得屈辱的苟安。杨嗣昌的建议如果实现,减免征发,将使人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缓和阶级矛盾;也将改善汉、满民族关系,促进东北与内地的物资交流。文章不同意视与清和谈为“阴谋对清妥协”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嗣昌
皇太极
崇祯
黄道周
张居正
民族关系
明清
阶级矛盾
兵部尚书
农民起义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林外史》的人物转换
2
作者
周腊生
《江汉论坛》
1984年第10期53-56,共4页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别具一格,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拟就体现这种特殊结构技巧的一个方面——人物的转换,一陈鄙见,以就教于方家。一、充分利用时间艺术的长处《外史》所写的人物,有名姓者二百七...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别具一格,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拟就体现这种特殊结构技巧的一个方面——人物的转换,一陈鄙见,以就教于方家。一、充分利用时间艺术的长处《外史》所写的人物,有名姓者二百七十有零,而其中仅比较重要的喜剧角色就有三十余人。这些喜剧角色不断变换,既互无因果联系,又互不相统属。这样的长篇就需要在人物转换上煞费苦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外
注意力
儒林外史
喜剧角色
吴敬梓
结构技巧
因果联系
时间艺术
艺术结构
转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评陆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
3
作者
郁沅
《江汉论坛》
1984年第9期40-44,共5页
一陆机的美学思想是以唯物反映论为其基础的。《文赋》开首云: 夫放言遗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认为创作中的最大困难,便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他为...
一陆机的美学思想是以唯物反映论为其基础的。《文赋》开首云: 夫放言遗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认为创作中的最大困难,便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他为探讨和解决这个难题,在《文赋》中提出正确处理文、意、物三者关系的原则,便是“意”须“称物”,“文”必“逮意”。这是陆机的文学创作论的基本纲领。他还根据这个纲领,论述了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前人、积累知识和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阶段;二是创作构思阶段;三是艺术表现阶段。创作的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美学思想
美学观
艺术表现
艺术构思
文学创作论
构思阶段
作家
作品
文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味外之旨”与“象外之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读札
4
作者
周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99-103,共5页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
味外之旨
司空图
象外之象
“味”
《二十四诗品》
“形”
“离形得似”
“神”
味外之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何处是“三国周郎赤壁”?
5
作者
胡秦葆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105-106,共2页
赤壁:地名,有四,皆在湖北省,即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武昌赤壁、蒲圻赤壁(解放前曾一度属嘉鱼县管辖,因此很多书上称嘉鱼赤壁).“三国周郎赤壁”何在?这个“赤壁之战”古战场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巳被很多人考证过的问题.如《资治通鉴》的注...
赤壁:地名,有四,皆在湖北省,即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武昌赤壁、蒲圻赤壁(解放前曾一度属嘉鱼县管辖,因此很多书上称嘉鱼赤壁).“三国周郎赤壁”何在?这个“赤壁之战”古战场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巳被很多人考证过的问题.如《资治通鉴》的注释,《清一统志》转引的胡(土圭)的《赤壁考》,范文澜同志的《中国通史简编》的注释等等,都认为古战场在今蒲圻赤壁.但吴应寿同志的文章,却认为“古赤壁应是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见《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
乌林
古战场
武昌
周瑜
《三国志》
赤矾
嘉鱼县
赤壁之战
黄州赤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评杨嗣昌、卢象升等关于对清议和问题的政见之争——明清关系研究之一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国光
李悔吾
机构
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
武汉
师范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1982年第1期91-100,共10页
文摘
本文认为,明廷传统的敌视后金的政策,崇祯皇帝多次峻拒皇太极的和谈、互市的倡议,都是错误的。认为杨嗣昌主张对清行款是鉴于当时清强明弱的形势而提出的一项可行的政策。它是张居正封俺答为顺义王的政策的继续,绝不同于南宋对金的割地、称臣、纳贡以求得屈辱的苟安。杨嗣昌的建议如果实现,减免征发,将使人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缓和阶级矛盾;也将改善汉、满民族关系,促进东北与内地的物资交流。文章不同意视与清和谈为“阴谋对清妥协”的说法。
关键词
杨嗣昌
皇太极
崇祯
黄道周
张居正
民族关系
明清
阶级矛盾
兵部尚书
农民起义军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林外史》的人物转换
2
作者
周腊生
机构
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江汉论坛》
1984年第10期53-56,共4页
文摘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别具一格,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本文拟就体现这种特殊结构技巧的一个方面——人物的转换,一陈鄙见,以就教于方家。一、充分利用时间艺术的长处《外史》所写的人物,有名姓者二百七十有零,而其中仅比较重要的喜剧角色就有三十余人。这些喜剧角色不断变换,既互无因果联系,又互不相统属。这样的长篇就需要在人物转换上煞费苦心。
关键词
国内外
注意力
儒林外史
喜剧角色
吴敬梓
结构技巧
因果联系
时间艺术
艺术结构
转换法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评陆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
3
作者
郁沅
机构
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江汉论坛》
1984年第9期40-44,共5页
文摘
一陆机的美学思想是以唯物反映论为其基础的。《文赋》开首云: 夫放言遗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认为创作中的最大困难,便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他为探讨和解决这个难题,在《文赋》中提出正确处理文、意、物三者关系的原则,便是“意”须“称物”,“文”必“逮意”。这是陆机的文学创作论的基本纲领。他还根据这个纲领,论述了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前人、积累知识和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阶段;二是创作构思阶段;三是艺术表现阶段。创作的第一。
关键词
陆机
美学思想
美学观
艺术表现
艺术构思
文学创作论
构思阶段
作家
作品
文辞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味外之旨”与“象外之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读札
4
作者
周鹏
机构
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99-103,共5页
文摘
味外之旨 标举“味外之旨”,是司空图诗论最突出的特点。《与李生论诗书》云:“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把是否能“辨味”作为能否言诗的首要条件。不仅如此,在辨味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诗歌主张:标举“味外之旨”。对此,他作了个生动的比喻:“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鹹也,止于鹹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与李生论诗书》)概括起来,就是“韵外之致”。“致”,指情致、情趣。“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外之味”。这种观点一直贯串在他的整个文论中。 “味”之应用于文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被称为我同第一部美学著作的《乐记》云:“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这还只是就音乐言。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才第一次把“味”这个概念引进文论:“或清虚以婉约。
关键词
“象”
味外之旨
司空图
象外之象
“味”
《二十四诗品》
“形”
“离形得似”
“神”
味外之味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何处是“三国周郎赤壁”?
5
作者
胡秦葆
机构
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105-106,共2页
文摘
赤壁:地名,有四,皆在湖北省,即黄州赤壁、汉阳赤壁、武昌赤壁、蒲圻赤壁(解放前曾一度属嘉鱼县管辖,因此很多书上称嘉鱼赤壁).“三国周郎赤壁”何在?这个“赤壁之战”古战场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巳被很多人考证过的问题.如《资治通鉴》的注释,《清一统志》转引的胡(土圭)的《赤壁考》,范文澜同志的《中国通史简编》的注释等等,都认为古战场在今蒲圻赤壁.但吴应寿同志的文章,却认为“古赤壁应是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见《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关键词
赤壁
乌林
古战场
武昌
周瑜
《三国志》
赤矾
嘉鱼县
赤壁之战
黄州赤壁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重评杨嗣昌、卢象升等关于对清议和问题的政见之争——明清关系研究之一
张国光
李悔吾
《社会科学辑刊》
198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儒林外史》的人物转换
周腊生
《江汉论坛》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评陆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
郁沅
《江汉论坛》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味外之旨”与“象外之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读札
周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何处是“三国周郎赤壁”?
胡秦葆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