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规划应用的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模型构建——以武汉市为例
1
作者 黄焕 丘永东 +3 位作者 肖志中 哈思杰 吴啸 程逸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6,共8页
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是决策生态保护规划方案、评估生态修复成效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实现碳汇估算的广泛应用,对于开展相关低碳规划具有重要价值。在分析当前碳汇估算模型规划应用难点的基础上,从应用场景、管控要点引导、平台支持3个... 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是决策生态保护规划方案、评估生态修复成效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实现碳汇估算的广泛应用,对于开展相关低碳规划具有重要价值。在分析当前碳汇估算模型规划应用难点的基础上,从应用场景、管控要点引导、平台支持3个方面出发,构建适用于武汉市的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模型。该模型通过量化平台可即时完成林地、绿地、湿地3大蓝绿空间在不同时间、不同范围内的碳汇估算。希望以此有力推进碳汇估算模型在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实践,并为其他城市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国土空间 碳汇估算 碳汇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国家级高新区空间重构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
2
作者 李志刚 余毅君 +1 位作者 闫登辉 耿云明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8,共8页
高新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尝试与创新,已有研究多关注其物质空间重构,多局限于传统理论,亟待结合中国式治理特色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解释框架。为此,基于“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以典型国家级高新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为例,揭示其空... 高新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尝试与创新,已有研究多关注其物质空间重构,多局限于传统理论,亟待结合中国式治理特色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解释框架。为此,基于“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以典型国家级高新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为例,揭示其空间重构特征、治理创新机制,并以此建立基于中国经验的高新区空间演化的解释框架。定性实证表明,东湖高新区发展包含工业生产主导阶段、建成环境生产主导阶段和科技创新生产主导阶段3个发展阶段,并具有不同的阶段化特征。伴随发展阶段的转换,政府角色由单一的“行动者”转向连接多元主体的“合作者”,由“直接参与者”转向引领创新变革的企业家和创新资源的“整合者”。研究表明,高新区空间重构具有“国家治理创新”特征,政府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吸纳市场及社会参与,走出了一条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高新区 国家治理创新 空间生产 城市治理 东湖高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龄段老年人出访公园可达性影响因素和空间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80个公园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郑段雅 周星宇 +2 位作者 季冬兰 戴时 赵捷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3,共7页
可达性是影响老年人出访公园的关键点之一,年龄阶段、交通条件、公园数量与分布都会对老年人的实际可达性距离产生影响。基于多源大数据,以武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80个公园和出行访问公园的11万人次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 可达性是影响老年人出访公园的关键点之一,年龄阶段、交通条件、公园数量与分布都会对老年人的实际可达性距离产生影响。基于多源大数据,以武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80个公园和出行访问公园的11万人次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出访公园的可达性距离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据此展开空间评价。在可达性距离方面,数据统计显示,老年人访问公园实际可达性距离约在6 km,“超标”情况普遍,且在空间上以二环线为界,内外差异明显。在相关影响因素方面,当公园可达性距离超过1.5 km时,随着距离的增加,年龄越大的老人出访比例会越低;当公园与居住地的距离超过老年人适宜的模式(步行2 km)时,老年人可能因不愿改变出行方式而减少出行;当公园彼此布点距离在3 km以内时,随着布点密度的增加,会一定程度上提升高龄老年人的出访意愿。在空间评价方面,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发现汉阳西部、洪山中南部居住的老年人出访公园出行比例异常偏低,三环线边缘的部分公园较难吸引周边老年人出访。总体而言,一方面拓展了老年人出访公园可达性的研究技术框架;另一方面能为相关规划建设提供指引建议,实现理论与实践互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老年人 公园 可达性 空间句法 社会网络模型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车辆路径问题模型的园林绿化垃圾空间分布预测与处理设施选址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段雅 周星宇 +2 位作者 季冬兰 戴时 游碧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9-64,共6页
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基础是处理设施体系建设。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分别对园林绿化垃圾空间分布与处理设施选址进行研究。针对前者,基于高清卫片、街景影像、行道树空间点位等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卷积神经网络)、聚... 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基础是处理设施体系建设。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分别对园林绿化垃圾空间分布与处理设施选址进行研究。针对前者,基于高清卫片、街景影像、行道树空间点位等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卷积神经网络)、聚类(K均值聚类)和回归预测(多项式回归、随机森林)等模型,实现对现状及规划地区的日常和峰值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的合理测算;针对后者,采用车辆路径问题类算法中的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带入距离最近、运输周转量最少、有限时间窗口和有限设施容量等限定条件,对组团收集点、就近消纳站、综合处理厂和集中转运站4类设施及有关线路进行智能选址。根据结果,预测研究区域内日常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为32.71万t/年,峰值产生量为7万t,与同等级城市情况类似。建议布局200处组团收集点、50个就近消纳站、4处综合处理厂和14个集中转运站,以提升园林绿化垃圾收集清运效率,实现区域“产-收”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园林绿化垃圾 空间分布 处理设施选址 机器学习 车辆路径问题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罗家岗湾古村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5
作者 杜瑞宏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I0003-I0004,共2页
1.古村概况罗家岗湾古村落地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罗家岗村(行政村),距武汉中心城区约60 km。自明代江西籍罗氏家族迁居繁衍至今,罗家岗湾已有600余年历史,现存古建筑及院落共36处,是武汉市保存最完整、建筑艺术最精美的明清... 1.古村概况罗家岗湾古村落地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罗家岗村(行政村),距武汉中心城区约60 km。自明代江西籍罗氏家族迁居繁衍至今,罗家岗湾已有600余年历史,现存古建筑及院落共36处,是武汉市保存最完整、建筑艺术最精美的明清古村落之一。2016年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入选第一批武汉市历史文化名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文化名村 古建筑 历史街区 古村落 中心城区 武汉市黄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视角下旧城微更新实践——以武汉市汉口“八七会址”片历史街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青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2-166,共5页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存量挖潜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更新的目标、机制、行为特征和价值导向与城市治理的理念高度吻合。在回顾我国城市更新3个历史阶段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城市更新呈现出有机更新、微更新和转变为治理视...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存量挖潜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更新的目标、机制、行为特征和价值导向与城市治理的理念高度吻合。在回顾我国城市更新3个历史阶段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城市更新呈现出有机更新、微更新和转变为治理视角3个显著特点。以武汉市汉口“八七会址”片历史街区为例,介绍了微更新规划在旧城的实践应用和效果,强调规划全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多元参与、长期规划和精细化设计等关键因素,探索如何在城市治理视角下开展微更新规划,使其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微更新 城市治理 历史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园城市理念下武汉市公园体系建设策略
7
作者 曾芙蓉 哈思杰 罗晶晶 《花卉》 2024年第10期79-81,共3页
“公园城市”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公园城市”提出以来,公园规划从强调“绿地系统”转为强调“公园体系”。深入挖掘公园城市理念下公园体系建设要点,梳理武汉市公园建设情况,从明确公园体系分类、构... “公园城市”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公园城市”提出以来,公园规划从强调“绿地系统”转为强调“公园体系”。深入挖掘公园城市理念下公园体系建设要点,梳理武汉市公园建设情况,从明确公园体系分类、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布局、完善公园功能、打造“大湖+”主题功能区等4个方面提出武汉市公园体系建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城市 公园体系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道空间对儿童活力通学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郭嵘 王珂馨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61,共8页
随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拓展,儿童通学逐渐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焦点。以哈尔滨松北区、道外区的6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调研及采用大数据工具等方式,获取哈尔滨街道空间现状特征、儿童活力通学行为特征及通学感... 随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拓展,儿童通学逐渐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焦点。以哈尔滨松北区、道外区的6所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调研及采用大数据工具等方式,获取哈尔滨街道空间现状特征、儿童活力通学行为特征及通学感知特征,并对其影响作用展开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空间在交通结构维度对儿童活力通学的直接影响路径效应占比相对最高,通过影响便捷可达性和安全防护性而产生的间接影响路径效应占比次之,通过影响舒适愉悦性而产生的影响路径效应占比相对最低;在功能设施维度对儿童活力通学的直接影响路径效应占比相对最高,通过影响安全防护性而产生的间接影响路径效应占比次之,通过影响便捷可达性而产生的影响路径效应占比相对最低;在景观环境维度仅通过儿童通学感知中的舒适愉悦性对儿童活力通学产生间接影响。据此,提出儿童通学街道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今后哈尔滨儿童活力通学街道空间的优化提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空间 儿童 活力通学 影响路径效应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联系视角下大城市产业新区产城融合水平测度——以武汉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彭雨晴 祝芸依 +2 位作者 贺慧 郭诗怡 张森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4,共9页
功能单一和破碎化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引发了过度通勤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使产城融合成为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产业新区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特征,从空间联系视角测度其产城融合水平,总结其产城融合模式... 功能单一和破碎化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引发了过度通勤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使产城融合成为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产业新区居民通勤和非通勤出行特征,从空间联系视角测度其产城融合水平,总结其产城融合模式与特征,结果显示:产城均衡型新区的职住功能匹配程度好,出行距离较短;产城错位型新区虽职住功能相对均衡,但就业与居住存在空间错位,从而导致出行距离偏长;单一功能主导型新区职住功能匹配程度低、出行距离较长。进一步提取核心建成环境指标要素与产城融合评价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产业新区公共设施配套与公交站点配置对通勤距离、通勤出行强度等具有更加显著的影响。基于不同产城发展模式特征,从用地均衡、公服设施配套和交通设施布局等角度提出差异化的产城融合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新区 产城融合 空间联系 日常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数字化技术路径与实践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古月 胡冬冬 +1 位作者 段吕晗 牛强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4,共7页
在系统梳理规划编制数字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规划编制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规划编制数字化转型的3大核心要素,进而构建以基于场景的业务运营层为导向、以“数据—指标—模型—平台”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层为核心、... 在系统梳理规划编制数字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规划编制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规划编制数字化转型的3大核心要素,进而构建以基于场景的业务运营层为导向、以“数据—指标—模型—平台”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层为核心、以驱动创新拓展的支撑保障层为支撑的技术框架,并结合武汉的实践探索,对关键技术层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同时,提出新时期规划编制数字化转型需要从数字技术、业务场景、规划人的耦合关联与协同发展等多个层面融合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编制 数字化转型 技术路径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