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鸣 李强 +3 位作者 张媚 张细六 胡琴 庞艳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96-1599,共4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A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A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丹红注射液,治疗14 d。在起病1,3,5,10 d时测定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的变化,每例患者在起病1,21 d时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在3,5 d时S100B及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1 d时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清S100B蛋白峰值浓度与脑梗死后1 d时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761,r=0.792,均P<0.01),两组血清NSE水平与脑梗死后1 d时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分别r=0.734,r=0.756,均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及NES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脑梗死 急性 S100B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发生重度低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鸣 焦力群 +5 位作者 凌锋 华扬 叶明 谌燕飞 王亚冰 马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18-122,共5页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后发生重度低血流动力学(HD)状态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接受CAS手术的患者,其中男70例,女15例.按照是否发生重度HD(血压≤90/60 mm Hg或心率≤50次/min)状态分为重度HD组1... 目的 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后发生重度低血流动力学(HD)状态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接受CAS手术的患者,其中男70例,女15例.按照是否发生重度HD(血压≤90/60 mm Hg或心率≤50次/min)状态分为重度HD组18例和非重度HD组67例,观察相关因素对重度HD的影响,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度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高回声斑块(OR=6.219,95%CI:1.163~33.266;P=0.033)、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 cm(OR= 8.360,95%CI:1.372~50.930;P=0.021)、基础收缩压<120 mm Hg(OR= 6.384,95%CI:1.217~33.486;P=0.028)、扩张球囊直径≥5 mm(OR=8.028,95%CI:1.462~44.091;P= 0.017)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FI高回声斑块、最狭窄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 cm、基础收缩压<120 mm Hg、扩张球囊直径≥5 mm为CAS术后发生重度HD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危险因素 低血流动力学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50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仁琳 张细六 +2 位作者 李鸣 华梅 黄天志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ENA-78)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前瞻性研究,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ENA-78)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前瞻性研究,10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将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加用丹红注射液40 mL,q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bid,静脉滴注,连续给药14 d。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MGB1和ENA-78水平;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和BI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评定。结果发病后第1天,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血清HMGB1、ENA-78水平均达峰值,继之出现缓慢下降。治疗后治疗组血清HMGB1、ENA-78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第2周和第3周,治疗组患者ADL、S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水平与SSS、ADL评分均呈负相关(分别r=-0.962,r=-0.971,均P<0.01),血清HMGB1水平与ENA-78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73,P<0.01)。结论血清HMGB1和ENA-78可能参与了脑梗死后急性期炎性反应过程。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具有减轻脑梗死后继发炎症反应、保护脑细胞和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依达拉奉 梗死 高迁移率族蛋白 中性粒细胞激活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7-830,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60例和易损斑块组60例,2组又随机各选30例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晚(小剂量)和阿托伐他汀40 ...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60例和易损斑块组60例,2组又随机各选30例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晚(小剂量)和阿托伐他汀40 mg/晚(大剂量)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检测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sCD40L、sVCAM-1和MMP-3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P<0.01)。治疗后2周,2组大剂量治疗患者血清LDL-C、hs-CRP、sICAM-1、sVCAM-1、sCD40L和MMP-3水平明显低于小剂量治疗患者(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降血脂药 细胞黏附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 CD40配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黄天志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3期1859-1862,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7年2月在武汉市第五医院接受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并随机分为接受rHu-EPO联合常规治疗的rHu-EPO组以及接受常规...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7年2月在武汉市第五医院接受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并随机分为接受rHu-EPO联合常规治疗的rHu-EPO组以及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中神经损伤指标、炎症反应指标、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细胞凋亡指标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14d血清中Tau、S100B、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过氧化脂质(LPO)、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8-iso-PGF2α、sTRAIL、sFas、sFasL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rHu-EPO组患者血清中Tau、S100B、GFAP、NSE、IL-1β、TNF-α、VCAM-1、ICAM-1、LPO、AOPP、8-iso-PGF2α、sTRAIL、sFas、sFasL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u-EPO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的神经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细胞凋亡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重度颅脑损伤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 被引量:17
6
作者 胡琴 李鸣 +1 位作者 肖家平 李强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武汉市第五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50~75岁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在急性期接...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武汉市第五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50~75岁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在急性期接受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注射,恢复期继续口服丁苯酞软胶囊。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4周的随访,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估神经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估整体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逐渐下降,MMSE逐渐升高。治疗组的NIHSS和MMSE改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对照组NHISS评分自发作期到24周下降30%,治疗组下降44%;对照组MMSE评分自发作期到24周上升17%,治疗组升高32%。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有助于加快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梗死 急性 序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治疗亚急性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44例 被引量:6
7
作者 李鸣 肖家平 +5 位作者 聂德云 李强 曾伟 张弦 张媚 朱灿敏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8期909-911,共3页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亚急性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短期及中远期疗效。方法选取亚急性期VP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予以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常规治疗,疗程为7~10 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亚急性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短期及中远期疗效。方法选取亚急性期VP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予以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常规治疗,疗程为7~10 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3个月后帕金森病症状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分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评分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清半胱氨酸(Hcy)、血液粘稠度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UPDRS、Hoehn-Yahr下降,ADL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在UPDRS、Hoehn-Yahr、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血脂、Hcy及血液粘稠度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亚急性VP短期治疗有益,而中远期疗效尚不明确,可能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综合征 帕金森 血管性 亚急性期 血清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
8
作者 胡仁琳 凌芳 华梅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9期1157-1157,共1页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分成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盐酸丁咯地尔1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对照组给予川芎嗪16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两组用法均为静脉滴注,qd,连...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分成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盐酸丁咯地尔1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对照组给予川芎嗪16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两组用法均为静脉滴注,qd,连用15 d。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84.6%,基本痊愈率38.5%;对照组总显效率58.0%,基本痊愈率18.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咯地尔 盐酸 脑梗死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