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用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30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戴伟 翁方中 +2 位作者 周瑞祥 严骏 范学朋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2期1570-1573,共4页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颗粒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重症肺部感染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A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治疗;B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谷氨酰胺5.0 g,鼻饲t,id。两组均用肠内营养泵经鼻...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颗粒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重症肺部感染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A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治疗;B组给予标准肠内营养+谷氨酰胺5.0 g,鼻饲t,id。两组均用肠内营养泵经鼻给予肠内营养500 mL.d-1,递增至1 000~1 500 mL.d-1(3~4 d可达标),速度为80~100 mL.h-1。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和14 d分别取血测定血清中的谷氨酸、谷氨酰胺、清蛋白、前清蛋白、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4/CD8+的变化,比较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28 d生存率。结果治疗14 d后,A、B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分别为(1.37±0.23)×109(,1.95±0.29)×109.L-1(P<0.05);CRP分别为(263.4±18.5)和(137.5±11.3)mg.L-1(P<0.05);IL-6分别为(77.6±32.6)和(62.4±22.5)pg.L-1;TNF分别为(31.7±12.7)和(24.3±11.4)pg.L-1。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7.88±3.27)和(14.37±3.82)分;MODS评分分别为(8.81±2.57)和(7.72±2.41)分。B组CD3+、CD4+、CD4+/CD8+明显提高(P<0.0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 d生存率改变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改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感染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肠内营养 免疫调节 感染 肺部 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制剂对危重症病人血糖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柳梅 范学朋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研究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EN)液对危重症病人血糖控制的优化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2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缓释淀粉组,每组各101例。对照组病人给予标准EN制剂(瑞素),缓释淀粉组给予含缓释淀粉的EN制剂(瑞代),... 目的:研究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EN)液对危重症病人血糖控制的优化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2例危重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缓释淀粉组,每组各101例。对照组病人给予标准EN制剂(瑞素),缓释淀粉组给予含缓释淀粉的EN制剂(瑞代),均为经鼻肠管匀速输注。比较两组病人的平均血糖值(GLUave)、血糖变异系数(GLUcv)、最高血糖值(GLUmax)、最低血糖值(GLUmin)和ICU期间的血糖差值(GLUdif)以及高血糖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28 d病死率、入住ICU时间等指标。结果:缓释淀粉组病人的GLUave、GLUcv,GLUdif和GLUmax明显低于对照组,GLU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缓释淀粉组的高血糖发生率和入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的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含缓释淀粉的EN液能更好地控制危重症病人的血糖值和血糖波动,并减少入住ICU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危重症病人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分子影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3
作者 柳梅 冷德文 范学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1-475,共5页
分子影像学是运用影像学方法显示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的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子影像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放射医学... 分子影像学是运用影像学方法显示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的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子影像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放射医学、核医学、计算机医学等多个学科,其主要成像方法包括5类[1]:①光学成像:包括生物发光成像、荧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FI)、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PAI)和光学层析成像;②放射性核素成像:包括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③CT;④MRI;⑤超声(US)。单一的显像方法往往存在局限性,难以同时满足对灵敏度、特异性、靶向性等的要求。多模态分子影像中的分子探针能同时进行多种方式的显像,克服了单一显像方式的不足,实现了优势互补,拓宽了分子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影像学 分子探针 光学 诊断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肿瘤 心血管疾病 干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脑病39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翁方中 周瑞祥 +1 位作者 严骏 范学朋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6期735-736,共2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尿毒症脑病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给予一般对症治疗和血液透析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d-1,qd,10~14d为1个疗程。结果...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尿毒症脑病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给予一般对症治疗和血液透析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d-1,qd,10~14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33.3%,21.1%(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7.4%,79.0%(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脑病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显效快,治愈率高,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是治疗尿毒症脑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 尿毒症 神经精神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are-Ⅱ抓捕器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尚小珂 张长东 +4 位作者 柳梅 张刚成 王利军 姚艺 沈群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Snare第二代抓捕器(Snare-Ⅱ)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接受单纯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使用Snare-Ⅰ抓捕器;试验组39例,使用Snare-Ⅱ抓捕器,对比分析两者终点指... 目的探讨Snare第二代抓捕器(Snare-Ⅱ)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接受单纯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使用Snare-Ⅰ抓捕器;试验组39例,使用Snare-Ⅱ抓捕器,对比分析两者终点指标、效果指标和安全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入选者均成功建立轨道,无并发症发生;试验组导丝抓捕时间为(3.98±1.91)s,X线辐照时间为(15.43±8.80)s,抓捕次数为(1.08±0.41)次,放射量为(6.78±3.76)μSv,而对照组分别为(24.89±3.60)s、(62.78±18.24)s、(4.79±0.84)次、(35.47±8.07)μSv,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试验组抓捕器撤回时间为(4.55±0.69)s,略长于对照组[(4.20±0.74)s,P<0.05)];两组间抓捕器送达肺动脉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时,采用Snare-Ⅱ抓捕器,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捕器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镍钛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联合大黄治疗尿毒症胃肠运动障碍2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戴伟 周瑞祥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4,共2页
目的观察红霉素联合大黄治疗尿毒症胃肠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尿毒症性胃肠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患者入院后给予尿毒症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红霉素250 mg,po,ti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大黄30~50 g,沸... 目的观察红霉素联合大黄治疗尿毒症胃肠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尿毒症性胃肠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患者入院后给予尿毒症常规治疗。对照组应用红霉素250 mg,po,ti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大黄30~50 g,沸水1 000 mL浸泡30 min后去渣取汁200 mL从胃管内注入,800 mL从肛门注入,抬高臀部尽量保留,bid。两组均连用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8例。治疗组胃半排空时间(t1/2)治疗前后分别为(243.6±62.3)和(135.2±53.9)min,差值为(107.2±41.5)min。对照组治疗前后t1/2分别为(240.8±57.8)和(180.6±49.7)min,差值为(60.8±36.9)min。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P<0.01),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5)。结论红霉素联合大黄治疗尿毒症胃肠运动障碍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红霉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大黄 尿毒症 胃肠运动障碍 胃半排空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