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分子影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柳梅 冷德文 范学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1-475,共5页
分子影像学是运用影像学方法显示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的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子影像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放射医学... 分子影像学是运用影像学方法显示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的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子影像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放射医学、核医学、计算机医学等多个学科,其主要成像方法包括5类[1]:①光学成像:包括生物发光成像、荧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FI)、光声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PAI)和光学层析成像;②放射性核素成像:包括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③CT;④MRI;⑤超声(US)。单一的显像方法往往存在局限性,难以同时满足对灵敏度、特异性、靶向性等的要求。多模态分子影像中的分子探针能同时进行多种方式的显像,克服了单一显像方式的不足,实现了优势互补,拓宽了分子影像技术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影像学 分子探针 光学 诊断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肿瘤 心血管疾病 干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龄低体重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经皮介入封堵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丁珊珊 尚小珂 +8 位作者 董念国 王斌 陈澍 李飞 肖书娜 王利军 卢蓉 柳梅 张长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 分析体重≤6 kg的婴幼儿接受不同的封堵器械进行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结果.方法 对体重≤6 kg的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目的 分析体重≤6 kg的婴幼儿接受不同的封堵器械进行经导管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的结果.方法 对体重≤6 kg的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四所医疗中心,在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受经皮PDA介入封堵术.结果 适合做心脏导管介入的13例PDA患儿,年龄19天至1.3岁,平均(4.6±2.7)个月,体重2.5~6.0(4.6±0.9)kg;血管造影PDA的最窄处直径为1.0~7.3(2.9±1.1)mm.10例患儿成功置入了封堵装置(10/13),3例失败.平均透视时间11~52(22± 15)min.术中使用了多种类封堵装置和动、静脉鞘.术后即刻无房室瓣关闭不全、无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没有需要输血的病例、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等、无卒中或死亡病例.术后即刻造影,2例患儿存在残余分流(2/13).最后一次随访时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所有患儿左心室/右心室直径均在正常范围,无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未观察到降主动脉血流加速.结论 谨慎的选择病例,体重为2.5~6.0 kg的婴幼儿在经验丰富的介入中心可以安全并且成功地进行经皮PDA封堵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器 低龄低体重 导管介入 PLUG 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