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乡社会学的争论焦点与田野价值——基于农村研究的视角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红阳 魏长青 赵煌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4,共10页
家乡是社会学的研究场域,家乡社会学是社会学的视角与方法。“就家乡论家乡”从来都不是家乡社会学的初衷,家乡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要“跳出家乡看家乡”。家乡社会学为农村研究提供了典型个案与调研区域,却遭遇了诸如代表性薄弱、价值... 家乡是社会学的研究场域,家乡社会学是社会学的视角与方法。“就家乡论家乡”从来都不是家乡社会学的初衷,家乡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要“跳出家乡看家乡”。家乡社会学为农村研究提供了典型个案与调研区域,却遭遇了诸如代表性薄弱、价值中立困难、可能存在诚实性问题等批评。学界需要对家乡社会学的田野价值进行再认识,充分理解家乡社会学的必要性、便利性与开放性,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偷懒”“虚构”“不认真”等倾向。家乡社会学的合法性根源于“家乡感”的科学价值,家乡感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情怀、责任感与使命感等动力要素。通过持续地总结提炼,一整套家乡社会学的经验与方法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 田野 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 家乡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民俗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创新路径 被引量:32
2
作者 陶维兵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3-140,共8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乡村经济、社会、信仰、游艺民俗文化及其功能和传承主体发生重大变迁.既保留了大量农村传统文化元素,又深受城市现代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进步、文明与复古、恋旧并存的发展趋向。新时代着眼于推进农村全面建成...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乡村经济、社会、信仰、游艺民俗文化及其功能和传承主体发生重大变迁.既保留了大量农村传统文化元素,又深受城市现代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进步、文明与复古、恋旧并存的发展趋向。新时代着眼于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合理利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并发挥其积极功能,重点从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挖掘与整理优秀民俗文化、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建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等方面推进乡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断增强乡村民俗文化的活力,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民俗文化 变迁 传承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血吸虫病疫情防控——以武汉地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煌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3-140,共8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地区血吸虫病频发,严重危害当地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并影响生产生活。自20世纪50年代起,武汉地区通过灭螺、治病和开展卫生运动等方式,控制了血吸虫病的蔓延,增强了民众体质,改善了当地生活条件,并在灭虫过程中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地区血吸虫病频发,严重危害当地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并影响生产生活。自20世纪50年代起,武汉地区通过灭螺、治病和开展卫生运动等方式,控制了血吸虫病的蔓延,增强了民众体质,改善了当地生活条件,并在灭虫过程中形成了注重因地制宜、创新诊疗技术、依靠群策群力和借助外援支持的地方治理经验。这些经验不仅为当时全国其他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后类似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血吸虫病 疫情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脸面驱动的农民城镇化——脸面观视角下农村青年的城镇化动力及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红阳 魏长青 赵煌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29,共8页
基于脸面观的个体动力具有鲜明的内部精神属性,是认识农村青年县城化动力与策略的全新视角与阐释工具。脸面压力驱动的动力机制在于:脸面压力下的排斥力;脸面观念的新型转变;脸面竞争重心的转移。脸面压力形塑的发展策略包括:决策的果断... 基于脸面观的个体动力具有鲜明的内部精神属性,是认识农村青年县城化动力与策略的全新视角与阐释工具。脸面压力驱动的动力机制在于:脸面压力下的排斥力;脸面观念的新型转变;脸面竞争重心的转移。脸面压力形塑的发展策略包括:决策的果断性;行动的策略性;融入的系统性。脸面压力下的策略行动反映了中国城镇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动力,有利于重新认识农民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这启发我们,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充分依靠基层农民的民间智慧和自发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脸面观 农村青年 县域城镇化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之间:城市传播的逻辑变迁与路径重构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2-140,共9页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将报纸看作是实现社会交往的工具,他把城市与媒介严格区分为主体和客体。但基特勒、麦夸尔和卡斯特尔等学者则认为城市与媒介是彼此融合的复杂关系。本文结合新闻传播学、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知识,着重从实...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将报纸看作是实现社会交往的工具,他把城市与媒介严格区分为主体和客体。但基特勒、麦夸尔和卡斯特尔等学者则认为城市与媒介是彼此融合的复杂关系。本文结合新闻传播学、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知识,着重从实体空间、虚拟影像和传播网络三大维度来讨论城市传播的逻辑变迁,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虚拟与现实交织的视角出发,力求打破城市传播中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体的城市形象研究的主体格局,更加注重城市实体公共空间中的中介与人的沟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传播 城市形象 媒介学 建筑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