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视察武汉的几次重要活动--李尔重、谢滋群访谈录
1
作者 马社香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13,共6页
关键词 李尔重 武汉 五十年代 毛泽东 访谈录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视察 党委书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精神与城市竞争优势识别系统的构建——以武汉精神的塑造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谢金辉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6-140,共5页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城市之间围绕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铸造城市品牌,凸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城市竞争优势识别系统的时代已经来临。城市精神作为重要的城市人文场域,则可以适应这...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城市之间围绕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铸造城市品牌,凸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构建城市竞争优势识别系统的时代已经来临。城市精神作为重要的城市人文场域,则可以适应这种变化,在城市竞争优势识别系统的构建中大有可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阐释、培育和发展的实践,体现了城市精神和城市竞争优势识别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彰显城市竞争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精神 武汉精神 城市竞争优势识别系统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语文献中的近代武汉城市形象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笃勤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5-122,共8页
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列强用炮舰撞开了中国大门。汉口继上海等东南沿海五口通商之后,在1861年与镇江、九江同时对外开放。此后,汉口又陆续开辟了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先后有近20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随着与外国交往的日益频... 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列强用炮舰撞开了中国大门。汉口继上海等东南沿海五口通商之后,在1861年与镇江、九江同时对外开放。此后,汉口又陆续开辟了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先后有近20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随着与外国交往的日益频繁,汉口成为国际知名港城,被誉为"东方芝加哥"。在此期间,许多外国人及外国机构由于各种原因涉足武汉,或长期驻扎,或短暂逗留,遗留下不少与武汉城市相关的外文资料或图片。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窥见不同视角下描绘的武汉社会景象,从而加深对近代武汉城市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文献 日文文献 近代武汉 城市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被引量:12
4
作者 涂文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7-61,共5页
关键词 近代城市化 近代化论 传统城市 城市近代化 城市体系 洋务运动 近代都市 外籍人 功能结构 经济中心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山南小井庄包产到户试点的回顾与思考——周曰礼访谈录 被引量:3
5
作者 马社香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2-97,共6页
关键词 包产到户 访谈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中国成立 解放思想 农村改革 安徽 当事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史研究中的文化视野——《世纪末的兴衰》读后
6
作者 涂文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65-65,共1页
继《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之后,陈钧先生近期又推出了他关于张之洞的“湖北新政”研究的新作——《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的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9月版),从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看,陈著两书之间有紧... 继《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之后,陈钧先生近期又推出了他关于张之洞的“湖北新政”研究的新作——《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的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9月版),从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看,陈著两书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前书注重从历史哲学意义上对张之洞的经济思想与实践进行反思,后者则更精细地叙述历史过程的同时,侧重对张之洞的“湖北新政”作文化哲学意义上的价值重估,这便是作者在导言中开宗明义所讲的“重估也许比建构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史研究 思想与实践 文史 文化视野 近代化 哲学意义 经济思想 湖北经济 价值重估 内在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辛亥武昌首义”的来历及含义
7
作者 冯天瑜 张笃勤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9期5-9,共5页
将武昌起义称为"武昌首义"或"武汉首义",是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首先提出来的,得到辛亥革命党人及社会的广泛采用,到民国初年已成定说。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把武昌起义爆发日确定为中华民国国庆节,并将1912... 将武昌起义称为"武昌首义"或"武汉首义",是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首先提出来的,得到辛亥革命党人及社会的广泛采用,到民国初年已成定说。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把武昌起义爆发日确定为中华民国国庆节,并将1912年中华民国第一个国庆节庆典特意放在辛亥首义之地武昌举行。武汉作为辛亥首义之区的历史地位,同样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可。武昌起义在辛亥革命中并非最早,之所以称为武昌首义,主要是因为:第一,武昌起义得到了全国各地响应,为推翻清王朝及中国专制帝制建立了头功。第二,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率先将中国同盟会提出的民主共和制度变成革命实践。第三,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拟订了《鄂州约法》,成为其他各省制定约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首义 来历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口茶输俄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
8
作者 张笃勤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1-64,共4页
汉口是近代中国著名茶市,英俄二国为最大买主。19世纪90年代以后,俄商取代英商垄断汉口茶市,成为华茶最大销纳国。研究汉口茶出口,不能不首先理清对俄贸易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汉口 砖茶 俄商 羊楼洞 恰克图 俄国 19世纪 海关统计 中国近代 茶叶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两湖士林风气的特点
9
作者 皮明庥 涂文学 《江汉论坛》 1987年第6期68-72,共5页
较之人文萃集的京师地区和学术昌明的江浙一带,深处内陆堂奥的两湖在清代前期,其认知水准和学术风尚,都是难为天下先的.自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这座高峰过去之后,两湖没有特别突出的学人,也鲜见丰碑式的学术作品.这种状况到鸦片战争前后才... 较之人文萃集的京师地区和学术昌明的江浙一带,深处内陆堂奥的两湖在清代前期,其认知水准和学术风尚,都是难为天下先的.自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这座高峰过去之后,两湖没有特别突出的学人,也鲜见丰碑式的学术作品.这种状况到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了转折.以魏源复兴今文经学,打破覆盖两湖思想界的汉学的僵硬板块为先声,接着是曾国藩"湘乡派"士风,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兴起,然后是谭嗣同、唐才常充当着激进维新派的弄潮儿,到黄兴、陈天华、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集团的形成.两湖士林在嬗进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学人 武昌 士林风气 两湖 出版社 明清之际 清代前期 今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水文化暨武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0
作者 田雁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43-143,共1页
关键词 汉水流域 学术研讨会 地方文化 武当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