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心肌复极时间和不应期离散度的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
被引量:
9
1
作者
谭含璇
初红霞
+12 位作者
樊静静
阮磊
全小庆
刘宁
王文隆
刘洋
林立
宋玉娥
吕家高
刘启功
张存泰
王琳
白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7-424,共8页
目的:从复极和不应期两个角度,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方法:正常犬8只和心力衰竭模型犬5只,模拟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情况,分别从右...
目的:从复极和不应期两个角度,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方法:正常犬8只和心力衰竭模型犬5只,模拟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情况,分别从右心室心内膜、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发放刺激,在体记录和比较犬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及其跨室壁离散度。在心力衰竭犬组,给予维拉帕米进行干预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均有延长,中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最明显[(279.30±54.81)ms vs(270.03±57.58)ms,P<0.01],跨室壁复极离散显著增大[(29.80±25.67)ms vs(20.60±12.65)ms,P<0.01],不应期离散有所减小[(29.21±15.83)ms vs(31.25±20.83)ms,P>0.05];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刺激增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但对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维拉帕米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减小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心力衰竭犬给予维拉帕米后(24.50±15.18)msvs正常犬(31.25±20.83)ms,P<0.05]。结论: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不应期离散减小;维拉帕米减小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与不应期离散;左心室心外膜参与的起搏方式对心肌不应期无明显影响,但增大跨室壁复极离散,且这一效应不能被维拉帕米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应期
复极
跨室壁离散
维拉帕米
心力衰竭
心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楔形心肌块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初红霞
阮磊
+6 位作者
樊静静
谭含璇
白融
林立
吕家高
刘启功
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心肌块的整体电活动(容积心电图)。从心肌块的心外膜面、心内膜面分别、同时或多部位发放刺激,记录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RS时限、QT间期、Tp-Te间期及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反映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心电图指标如Tp-Te间期在心外膜刺激(Epi)时最大:(83.63±19.30)ms,其次为内外膜同时刺激(Bi):(75.63±16.47)ms,最小为心内膜刺激(Endo):(54.75±13.18)ms(两两比较,均P<0.01);Tp-Te指数(Tp-Te/QT)也有相似变化,上述部位刺激时分别为(0.28±0.05),(0.27±0.04)和(0.20±0.04)(两两比较,均P<0.01)。但是当从心内膜面或者心外膜面双部位发放刺激时,Tp-Te间期或Tp-Te/QT较单部位刺激时均明显缩短或减小(P<0.01)。此外,心外膜刺激、内外膜同时刺激及心内膜刺激时分别有6例(75%)、5例(60%)和1例(13%)诱发了室性心律失常(χ2=7.0,P=0.03)。结论心内、外膜面同时刺激使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从心内膜面或者外膜面同一面双部位发放刺激并不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与单部位刺激相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减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改进心力衰竭时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起搏方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极
跨室壁离散
楔形心肌块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多部位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心肌复极时间和不应期离散度的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
被引量:
9
1
作者
谭含璇
初红霞
樊静静
阮磊
全小庆
刘宁
王文隆
刘洋
林立
宋玉娥
吕家高
刘启功
张存泰
王琳
白融
机构
武汉市普爱医院西院老年医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
院附属同济
医院
心血管内科
烟台毓璜顶
医院
心血管内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
院附属同济
医院
老年
医学科
武汉
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血管内科
出处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7-42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700297No.30973601)
教育部回国人员启动基金资助项目(No.ROCS2008-101)
+1 种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o.NCET-09-0376)
武汉市科技晨光计划资助项目(No.200950431174)
文摘
目的:从复极和不应期两个角度,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方法:正常犬8只和心力衰竭模型犬5只,模拟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情况,分别从右心室心内膜、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发放刺激,在体记录和比较犬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及其跨室壁离散度。在心力衰竭犬组,给予维拉帕米进行干预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均有延长,中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最明显[(279.30±54.81)ms vs(270.03±57.58)ms,P<0.01],跨室壁复极离散显著增大[(29.80±25.67)ms vs(20.60±12.65)ms,P<0.01],不应期离散有所减小[(29.21±15.83)ms vs(31.25±20.83)ms,P>0.05];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刺激增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但对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维拉帕米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减小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心力衰竭犬给予维拉帕米后(24.50±15.18)msvs正常犬(31.25±20.83)ms,P<0.05]。结论: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不应期离散减小;维拉帕米减小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与不应期离散;左心室心外膜参与的起搏方式对心肌不应期无明显影响,但增大跨室壁复极离散,且这一效应不能被维拉帕米矫正。
关键词
不应期
复极
跨室壁离散
维拉帕米
心力衰竭
心肌
Keywords
Refractory period
Repolarization
Transmural dispersion
Verapamil
Heart failure
Myocardium
分类号
R363.21 [医药卫生—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楔形心肌块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初红霞
阮磊
樊静静
谭含璇
白融
林立
吕家高
刘启功
王琳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
院附属同济
医院
心内科
烟台毓璜顶
医院
心内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
院附属同济
医院
老年
医学科
武汉市普爱医院西院老年医学科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70027
3073601)
+1 种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No.ROCS2008-10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o.NCET-0-0376)资助项目
文摘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心肌块的整体电活动(容积心电图)。从心肌块的心外膜面、心内膜面分别、同时或多部位发放刺激,记录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RS时限、QT间期、Tp-Te间期及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反映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心电图指标如Tp-Te间期在心外膜刺激(Epi)时最大:(83.63±19.30)ms,其次为内外膜同时刺激(Bi):(75.63±16.47)ms,最小为心内膜刺激(Endo):(54.75±13.18)ms(两两比较,均P<0.01);Tp-Te指数(Tp-Te/QT)也有相似变化,上述部位刺激时分别为(0.28±0.05),(0.27±0.04)和(0.20±0.04)(两两比较,均P<0.01)。但是当从心内膜面或者心外膜面双部位发放刺激时,Tp-Te间期或Tp-Te/QT较单部位刺激时均明显缩短或减小(P<0.01)。此外,心外膜刺激、内外膜同时刺激及心内膜刺激时分别有6例(75%)、5例(60%)和1例(13%)诱发了室性心律失常(χ2=7.0,P=0.03)。结论心内、外膜面同时刺激使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从心内膜面或者外膜面同一面双部位发放刺激并不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与单部位刺激相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减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改进心力衰竭时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起搏方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复极
跨室壁离散
楔形心肌块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多部位起搏
Keywords
repolarization
transmural dispersion
ventricular myocardial wedge
heart failure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multiple-site pacing
分类号
R331.38 [医药卫生—人体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心肌复极时间和不应期离散度的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
谭含璇
初红霞
樊静静
阮磊
全小庆
刘宁
王文隆
刘洋
林立
宋玉娥
吕家高
刘启功
张存泰
王琳
白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楔形心肌块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初红霞
阮磊
樊静静
谭含璇
白融
林立
吕家高
刘启功
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