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家庭为中心”儿童肠造口护理模式的实践效果 被引量:34
1
作者 李天红 刘晓文 +2 位作者 胡敏 甘红霞 汪淑娟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3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儿童肠造口护理模式的临床实践。方法: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教育培训,实施医护分组同管患儿,建立肠造口家庭照护目标、整体护理实践流程以及工作制度,对52例肠造口患儿实施"...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儿童肠造口护理模式的临床实践。方法: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教育培训,实施医护分组同管患儿,建立肠造口家庭照护目标、整体护理实践流程以及工作制度,对52例肠造口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让家庭参与到医疗护理全过程。结果:52例患儿家庭照顾能力评价均合格,家庭护理期间未出现因造口并发症而返院治疗的情况,造口闭合术前各项化验及检查指标正常,符合手术要求。结论:"以家庭为中心"儿童肠造口护理模式可提升肠造口患儿的生活质量与家庭幸福感,符合家庭对促进儿童健康的需求和当前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家庭为中心 儿童 肠造口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11例诊治分析
2
作者 孙烜 闫学强 +3 位作者 郑楠楠 杨俊 卞红强 王育继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88-490,515,共4页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我们收治的11例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在2~14岁,中位年龄6岁。11例大龄儿童占先天性肠...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我们收治的11例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在2~14岁,中位年龄6岁。11例大龄儿童占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需手术治疗病例总数的5.7%(11/193)。临床表现:反复呕吐7例,腹痛6例,5例既往有反复腹痛病史。11例均行立位 X 线腹部平片检查,4例显示不同程度肠梗阻,7例无阳性表现。消化道造影检查10例,其中钡餐灌肠9例,上消化道造影(经鼻胃管注入碘水)1例,均诊断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3例急腹症病例行 CT检查,其中1例平扫误诊为肠套叠;2例 CT 增强扫描确诊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1例均行 Ladd’s 术,术后均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4年未见再次扭转及营养不良病例。结论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为反复呕吐和腹痛。消化道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合并急腹症时行增强CT 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腹腔镜下 Ladd’s 术有望成为治疗肠旋转不良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旋转不良 诊断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蒂双叶瓣法儿童脐再造术1例
3
作者 张勇 周启星 +4 位作者 成琦 韩崑 杨文 陈俊 吴丁安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78-78,共1页
脐是脐带脱落后形成的人体唯一自然存在的瘢痕,是由皮肤、皮下脂肪围绕而成的窝状结构,是腹部重要的美学标志,以脐为界,身体上、下部之比恰好为5:8。由于先天性异常或者外伤、感染、手术等造成脐缺失畸形,破坏了患者腹壁外观,对... 脐是脐带脱落后形成的人体唯一自然存在的瘢痕,是由皮肤、皮下脂肪围绕而成的窝状结构,是腹部重要的美学标志,以脐为界,身体上、下部之比恰好为5:8。由于先天性异常或者外伤、感染、手术等造成脐缺失畸形,破坏了患者腹壁外观,对其精神、心理影响极大。作者近期收治脐缺失畸形患儿1例,采用单蒂双叶瓣法进行脐再造手术,获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脱落 双叶瓣 再造术 儿童 畸形患儿 再造手术 先天性异常 皮下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机械通气镇静30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姜山 徐俊 +2 位作者 吴映辉 刘欣 向强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8-760,共3页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分别在小儿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1CU)收治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6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经静脉泵入负荷剂量的盐酸右美...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分别在小儿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1CU)收治需要机械通气的患儿6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经静脉泵入负荷剂量的盐酸右美托咪定1μg·kg^-1,10min内,维持剂量0.2—0.5μg·kg^-1·h^-1;B组静脉给予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5mg·kg^-1、芬太尼0.5μg·kg^-1。静脉注射,维持剂量咪达唑仑0.04~0.20mg·kg^-1·h^-1和芬太尼0.4~2μg·kg^-1·h^-1。比较两组患者Ramsay评级、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等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B组患儿在给予负荷剂量后,Ramsay评级均可达到4—5级,达到良好的镇静要求,但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两组患儿在维持剂量下均能保持良好镇静水平。两组患儿HR、MAP在用药后较基础值稍有波动,但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SpO,及呼吸频率均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停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于小儿机械通气,给予右美托咪定能够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相比,显著提高临床效果,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可安全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咪达唑仑 芬太尼 机械通气 小儿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脐腹腔镜辅助诊疗小儿小肠型肠套叠 被引量:6
5
作者 杨虎 游娟 +3 位作者 黄茂华 段栩飞 杨俊 卞红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5-807,共3页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小儿最常见急腹症之一,小肠型肠套叠是急性肠套叠的一种特殊类型,为小肠套入小肠,仅占2%~3%,其诊断困难,误诊率高。
关键词 肠套叠 腹腔镜检查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诊断Currarino综合征 被引量:6
6
作者 郑楠楠 邵剑波 +2 位作者 闫学强 方磊 周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1-664,共4页
目的探讨Currarino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9例Currarino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9例患儿均行腹部X线平片及消化道造影(或瘘管造影),8例行MSCT扫描,5例行骶尾部MR扫描。结果 9例中,6例为肛门闭锁,其中... 目的探讨Currarino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9例Currarino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9例患儿均行腹部X线平片及消化道造影(或瘘管造影),8例行MSCT扫描,5例行骶尾部MR扫描。结果 9例中,6例为肛门闭锁,其中4例伴直肠会阴瘘;3例为肛门直肠狭窄。6例患儿一侧骶骨缺如,表现为"弯刀征";2例表现为椎体融合;1例表现为骶尾骨短小,发育不良。5例骶前包块为畸胎瘤,4例为骶前脊髓脊膜膨出伴脊髓栓系。结论 Currarino综合征临床少见,但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Currarino综合征患儿进行影像学检查并发现肛门直肠畸形时,应注意骶尾骨发育情况及有无骶前包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RRARINO综合征 肛门直肠畸形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正伟 卞红强 +3 位作者 罗正利 王胜 王煜 陈劲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5-588,共4页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大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e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旨在建立一种可以有效获取较高纯度和产量的BMECs的方法。方法取出生3~5dSD大鼠,采用匀浆、二次酶消化、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大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e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旨在建立一种可以有效获取较高纯度和产量的BMECs的方法。方法取出生3~5dSD大鼠,采用匀浆、二次酶消化、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明胶包被的培养板中进行原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性,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培养6~7d细胞呈典型的短梭形、多角形和"鹅卵石"样。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纯度达(96.70±1.53)%。细胞在6~8d达到生长高峰。结论成功地分离培养出了高纯度的BMECs,为进一步研究BMECs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细胞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肠系膜上动脉的MSCTA表现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楠楠 胡道予 +3 位作者 邵剑波 闫学强 方磊 陈亮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肠系膜上动脉(SMA)的MSCTA表现。方法:搜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行全腹MSCT双期增强扫描、且SMA及其分布区域未见明显异常者266例。在动脉期图像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重组...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肠系膜上动脉(SMA)的MSCTA表现。方法:搜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行全腹MSCT双期增强扫描、且SMA及其分布区域未见明显异常者266例。在动脉期图像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重组出SMA的二维、三维图象,观察其起源位置及其分支分布走行,并测量统计以下数据:SMA起始位置;SMA与腹主动脉夹角;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显示率;回结肠动脉分支夹角;空、回肠动脉显示数目;左肾静脉层面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SMA后缘与腹主动脉前缘间的距离。结果:SMA走行及分布正常者259例,正常变异7例。241例(241/259,93.1%)SMA起源于L1椎体水平;SMA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平均值为57.1°±14.0°;中结肠动脉显示率31.7%(82/259),右结肠动脉显示率52.5%(136/259),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直接起自SMA主干68.4%(177/259);回结肠动脉分支夹角平均值为77.7°±28.7°;空肠动脉显示3~8支、回肠动脉1~6支;左肾静脉层面及十二指肠水平部层面SMA与腹主动脉间距的平均值分别为(16.2±7.2)和(17.5±7.4)mm。结论:MSCTA可直观显示SMA走行、分布及其与腹主动脉间夹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肠系膜上动脉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闭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彭飞 段栩飞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62-64,共3页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肝内外胆管进行性闭塞性病变,该病进展迅速,很快引起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若不进行有效治疗,患儿将在1岁左右死亡。患儿Kasai手术后2年生存率约为60%,5年存活率仅30%,75... 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肝内外胆管进行性闭塞性病变,该病进展迅速,很快引起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若不进行有效治疗,患儿将在1岁左右死亡。患儿Kasai手术后2年生存率约为60%,5年存活率仅30%,75%以上的患儿最终进展为肝功能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发病机制 闭塞性病变 肝内外胆管 5年存活率 肝功能衰竭 婴幼儿期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胰腺真性囊肿1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飞 孙贝贝 +1 位作者 郑凯 郭琴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987-988,共2页
胰腺真性囊肿(pancreatic true cyst,PTC)临床上非常少见,小儿中则更罕见,仅占儿童胰腺囊肿的1%左右,包括先天性囊肿、滞留性囊肿、肠重复型囊肿等[1,2]。但在术前阶段,PTC较难与胰腺假性囊肿和胰腺囊性肿瘤相鉴别。2016年2月武汉市妇... 胰腺真性囊肿(pancreatic true cyst,PTC)临床上非常少见,小儿中则更罕见,仅占儿童胰腺囊肿的1%左右,包括先天性囊肿、滞留性囊肿、肠重复型囊肿等[1,2]。但在术前阶段,PTC较难与胰腺假性囊肿和胰腺囊性肿瘤相鉴别。2016年2月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收治1例巨大胰腺真性囊肿患儿,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患儿,女,1岁8个月,因“体检发现腹部包块4 d”入院。4 d前家属无意间发现患儿腹部有一巨大包块,伴腹胀,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黄疸,无尿频、尿急。否认胰腺炎及腹部外伤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保健中心 胰腺假性囊肿 先天性囊肿 外伤病史 腹部包块 胰腺囊肿 胰腺囊性肿瘤 巨大包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sai术后胆管炎发病机制与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舒俊 陈亚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10,共4页
胆管炎是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Kasai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反复发作胆管炎是影响BA患儿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如胆管炎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将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终引起肝衰竭,而不得不行肝移植来延长生命。
关键词 术后生活质量 胆管炎 发病机制 干预 门静脉高压症 胆道闭锁 危险因素 反复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涵体性纤维瘤病1例报道 被引量:1
12
作者 滕利 黄娟 +2 位作者 黄敏捷 张环环 张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4-464,467,共2页
包涵体性纤维瘤病(inclusion body fibromatosis,IBF)为良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性病变,曾被称为婴儿指趾纤维瘤病,病变特点为部分细胞质内含有包涵体,病变少见,主要见于年幼儿童指趾部,发病原因暂不清楚。
关键词 儿童 包涵体性纤维瘤 病理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人造血管模型的制作与应用
13
作者 韩秋梅 方琼 +3 位作者 蔡丹 刘晓文 殷艳华 余奕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8期24-25,共2页
为提高新上岗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研制出一种简易的人造血管模型。通过人造血管模型练习静脉穿刺技术,新上岗护士在短时间内能掌握触摸血管和持针、进针的感觉及进针技巧,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大为提高。
关键词 血管模型 静脉穿刺技术 新上岗护士 制作 实践操作能力 进针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儿的围术期护理
14
作者 刘晓文 陈慧萍 何小琼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6期30-31,共2页
对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儿施行开腹手术,其中行Child术2例,肿瘤局部切除术4例,胰腺节段切除、胰腺吻合术1例,胰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患儿术后第5天发生胰漏,给... 对9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儿施行开腹手术,其中行Child术2例,肿瘤局部切除术4例,胰腺节段切除、胰腺吻合术1例,胰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患儿术后第5天发生胰漏,给予腹腔充分引流、抑制胰腺分泌和抗感染等非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其余8例患儿住院12~16 d痊愈出院.提出术前完善血生化、CT检查,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取合适体位,观察患儿腹胀及伤口渗出的情况,加强管道护理,严防伤口感染、胰腺炎、出血、胰漏等并发症,可保障手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胰腺肿瘤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胰腺炎 胰漏 围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多腔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被引量:5
15
作者 邵春风 祁燕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20期32-33,共2页
总结168例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多腔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提出颈内静脉导管因位置表浅、显露、接近右心房,应以防止导管移位、脱出、空气栓塞等为护理要点;股静脉导管位置偏低、隐蔽、易污染,应以加强皮肤护理,防止液体渗漏、堵塞为重点;... 总结168例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多腔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提出颈内静脉导管因位置表浅、显露、接近右心房,应以防止导管移位、脱出、空气栓塞等为护理要点;股静脉导管位置偏低、隐蔽、易污染,应以加强皮肤护理,防止液体渗漏、堵塞为重点;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导管内感染,以提高导管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内直视术 多腔深静脉置管 颈内静脉 股静脉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先心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治疗中的体外循环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力 皮名安 +1 位作者 龚立 王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总结2002年1月至2011年4月作者收治的1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儿手术治疗中的体外循环经验(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方法15例患儿均采用浅低温(28℃~30℃)、较高流量[2.4... 目的总结2002年1月至2011年4月作者收治的1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儿手术治疗中的体外循环经验(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方法15例患儿均采用浅低温(28℃~30℃)、较高流量[2.4~3.2L/(min·m2)]灌注。手术方式为畸形矫治(ASD/VSD修补、右室流出道重建)、赘生物摘除、瓣膜整形或置换术。心肌保护采用4℃冷含血晶体保护液顺行灌注。结果15例患儿CPB总时间85~18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0~120min,均顺利脱离CPB。均获痊愈。1例术后2年死于肺部感染及心功能衰竭。结论CPB中HCT及胶体渗透压的良好控制、采用平衡超滤结合改良超滤、肝素化后监测ACT、CPB中加入敏感抗生素等对患儿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内膜炎/外科学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6b-5p靶向ZNRF2影响IL-17a诱导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娜 龚莉莉 叶春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738-1743,共6页
目的:研究miR-146b-5p对IL-17a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乳腺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IL-17a表达,qRT-PCR法检测组织中miR-146b-5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ZNRF2蛋白表... 目的:研究miR-146b-5p对IL-17a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乳腺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IL-17a表达,qRT-PCR法检测组织中miR-146b-5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ZNRF2蛋白表达。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乳腺癌组织中IL-17a与miR-146b-5p及miR-146b-5p和ZNRF2表达的相关性。不同浓度的IL-17a处理乳腺癌细胞MDA-MB-231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qRT-PCR法检测细胞中ZNRF2 mRNA和miR-146b-5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ZNRF2、MMP-2、MMP-9及STAT3信号通路蛋白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细胞中miR-146b-5p与ZNRF2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IL-17a表达呈阳性(P<0.05),miR-146b-5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ZNRF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7a处理MDA-MB-231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升高(P<0.05),迁移和侵袭数增多(P<0.05),细胞中MMP-2、MMP-9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miR-146b-5p表达水平降低(P<0.05),ZNRF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miR-146b-5p靶向负调控ZNRF2表达。过表达miR-146b-5p或沉默ZNRF2后,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迁移和侵袭数减少(P<0.05),细胞中MMP-2、MMP-9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IL-17a可逆转过表达miR-146b-5p或沉默ZNRF2对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结论:miR-146b-5p通过靶向下调ZNRF2表达并抑制STAT3信号通路降低IL-17a诱导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miR-146b-5p ZNRF2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