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料中不同锌水平对大口黑鲈肠道脂肪代谢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朱文欢 潘小妹 +2 位作者 陈见 古殿超 谭青松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1-26,42,共7页
锌是水生动物所必需的元素之一,且与鱼体脂肪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初始体质量(5.26±0.12)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实验对象,用锌水平分别为50.1 mg/kg(Zn50)、73.3 mg/kg(Zn73)和209.2 mg/kg(Zn209)的3种饲料进行为... 锌是水生动物所必需的元素之一,且与鱼体脂肪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初始体质量(5.26±0.12)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实验对象,用锌水平分别为50.1 mg/kg(Zn50)、73.3 mg/kg(Zn73)和209.2 mg/kg(Zn209)的3种饲料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研究不同锌水平对大口黑鲈肠道脂肪沉积以及脂代谢相关酶和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为大口黑鲈肠道健康调节提供理论基础。实验结果表明:Zn50组、Zn73组和Zn209组的肠道脂肪含量分别为6.43%、2.74%、10.62%,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肠道脂肪合成相关的FAS酶活性和ACC酶活性以及与脂肪分解相关的HSL酶活性均随饲料中锌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Zn50组最低,Zn73组其次,Zn209组最高(P<0.05),CPT1的活性则是在Zn73组显著高于Zn50组和Zn209组(P<0.05);相比Zn50组,Zn209组显著上调了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包括脂肪合成相关基因(acca、fasn、srebp-1、6pgd)、脂肪分解相关基因(cpt1ab、hsla、hslb)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ifabp-2),而Zn73组下调了fasn基因表达,并显著上调了另外7个基因表达水平(P<0.05);相比Zn73组,Zn209组fasnf、abp-2、acca、6pgd、srebp-1、hsla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而hslb和cpt1a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大口黑鲈饲料中的适宜锌水平为73.3 mg/kg,可通过调控大口黑鲈脂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基因的表达,有效避免肠道中的脂肪过度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肠道脂肪 锌水平 脂代谢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董立学 蒋明 +8 位作者 陆星 吉哲慧 魏辉杰 李清 孙艳红 陈见 李佩 李明光 王贵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24.12)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黑尾近红鲌口亚上位,口裂宽/吻长、口裂高/吻长分别为1.68±0.16、1.46±0.12;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和肠组成,肠道盘曲简单,以折点为界可将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2)黑尾近红鲌肝脏指数为0.51±0.31,肠道系数为0.93±0.23,胰腺组织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3)食道与前肠、中肠、后肠褶皱数量均差异显著,粘液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前肠管腔直径、褶皱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后肠;(4)肠内面突起的皱褶发达,前肠和后肠分泌孔小而密集,微绒毛短而粗;中肠分泌孔大而多,微绒毛长而密,排列整齐。以上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的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符合其肉食性兼具杂食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刀鲚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宇 冯广朋 +3 位作者 朱浩拥 高小平 王青云 夏儒龙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6期58-64,共7页
刀鲚是长江经济价值较高的洄游型鱼类,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其资源量衰退。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推进产业发展,刀鲚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依据现有文献资料,综述了刀鲚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与运输、人工... 刀鲚是长江经济价值较高的洄游型鱼类,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其资源量衰退。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推进产业发展,刀鲚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依据现有文献资料,综述了刀鲚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与运输、人工养殖等技术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刀鲚繁殖和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 人工养殖 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创制YY超雄和XY全雄乌苏里拟鲿
4
作者 蒋有渤 孙瑞东 +6 位作者 谢焱 程宜 陈见 李佩 王忠卫 熊阳 梅洁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5,共13页
研究探索了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_(2))的不同处理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生长、存活率和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70dph期间,使用10、50和100 mg/kg E_(2)投喂乌苏里拟鲿的雌性率高达100%... 研究探索了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_(2))的不同处理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生长、存活率和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0—70dph期间,使用10、50和100 mg/kg E_(2)投喂乌苏里拟鲿的雌性率高达100%,但生长速度和存活率随E_(2)浓度升高而降低,投喂150 mg/kg E_(2)组乌苏里拟鲿全部死亡。利用10 mg/kg E_(2)投喂诱导乌苏里拟鲿100%雌性化的最佳时间为10—40dph。qRT-PCR结果显示雄性性别分化关键基因dmrt1、amh和cyp17a1在XY生理雌性的表达量显著低于XY雄性,雌性性别分化关键基因cyp19a1a、zar1和gdf9在XY生理雌性的表达量与XX雌性一致,显著高于XY雄性。此外,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在15尾雌性和15尾雄性乌苏里拟鲿中共筛选到3777645个SNP和1287509个Indel,其中有99601个性别连锁SNP和27614个性别连锁Indel。性别连锁的SNP主要集中在乌苏里拟鲿8号染色体6.84—23.82 Mb的位置。利用性别连锁的Indel开发了乌苏里拟鲿X和Y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适用于黑龙江野生群体、河南和湖北的养殖群体。使用性别分子标记在XY雄性与XY雌性繁殖的子一代中鉴定出了YY超雄鱼,使用YY超雄鱼为父本繁殖的乌苏里拟鲿雄性率为100%,1年龄个体的体重是两性养殖群体的1.54倍。综上所述,在10—40dph期间使用10 mg/kg E_(2)诱导乌苏里拟鲿雌性化的效果最佳,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开发的性别连锁分子标记能有效鉴定乌苏里拟鲿的遗传性别获得YY超雄鱼。研究创制的XY全雄乌苏里拟鲿与两性群体相比,具有规格整齐和生长速度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连锁分子标记 17Β-雌二醇 性逆转 乌苏里拟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与密刺苦草联用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
5
作者 陈璇 孟建军 +5 位作者 孙聪 汪剑 邓平 戴煜泰 韩晓芳 郭彪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84-89,共6页
采用芽孢杆菌和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构造一种微生物和水生植物联用系统,探究其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对密刺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复合菌和密刺苦草联用组总氮去除率可达79.29%,优于密刺苦草、芽孢杆... 采用芽孢杆菌和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构造一种微生物和水生植物联用系统,探究其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对密刺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复合菌和密刺苦草联用组总氮去除率可达79.29%,优于密刺苦草、芽孢杆菌复合菌单独施用组;芽孢杆菌复合菌施用后对总磷的去除率为33.58%,低于单独种植密刺苦草组的75.62%和二者联用组的65.31%。总的来看,芽孢杆菌和密刺苦草联用对水体脱氮效果较好并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而单独使用芽孢杆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除磷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芽孢杆菌 水生植物 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总氮 总磷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暂养净化对鳜鱼加工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田明威 雷跃磊 +2 位作者 艾明艳 杨凯 卢素芳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29-137,共9页
研究了室内不同暂养净化时间(0、1、2、3、4、5 d)对鳜鱼(Siniperca chuatsi)基本营养组成、持水性、质构、组织学特性等品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暂养时间的增加,脂肪含量从第2天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显著低于暂养前对照组,暂养第2... 研究了室内不同暂养净化时间(0、1、2、3、4、5 d)对鳜鱼(Siniperca chuatsi)基本营养组成、持水性、质构、组织学特性等品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暂养时间的增加,脂肪含量从第2天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显著低于暂养前对照组,暂养第2天鳜鱼肌肉的蛋白质显著高于暂养前。鳜鱼肌肉pH先明显上升再开始下降,暂养第2天达到最高值。短期暂养对鱼肉的持水率有影响,暂养第2天贮存损失率均最低,第3天开始回升,第4天、第5天鳜鱼鱼肉的24、72 h贮存损失率高于暂养前。暂养后鳜鱼肌肉的硬度和咀嚼度先升高,第4天、第5天明显下降。鳜鱼肌肉的回复性在前3 d变化较小,第4天、第5天鱼肉的回复性增加。与暂养前相比,暂养后鳜鱼肌纤维直径先下降后上升,暂养净化第2天,肌纤维直径最小,肌纤维密度最高,显著高于暂养前的肌纤维密度。暂养能改善鱼肉的微观组织结构,肉质变好,还能改善鳜鱼的体色,提高其亮度、白度。试验结果说明通过短期暂养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鳜鱼肌肉品质。综合品质效果以及生产经济效益考虑,本次试验条件下鳜鱼室内适宜的暂养净化处理时间为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Siniperca chuatsi) 暂养 净化 加工特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鲌“先锋1号”幼鱼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凡 文华 +6 位作者 李清 陈见 王贵英 李佩 孙艳红 陆星 杨长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052-5061,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鲌"先锋1号"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其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25.63%、30.28%、35.13%、40.26%、4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杂交鲌"先锋1号"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其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6种蛋白质水平(25.63%、30.28%、35.13%、40.26%、45.42%和50.53%)的等脂等能试验饲料。将平均体重为(5.42±0.16) g的杂交鲌"先锋1号"幼鱼63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5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试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显著上升(P<0.05),在饲料蛋白质水平达到35.13%后趋于稳定;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40.26%组最低,且显著低于前3组(P<0.05);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在50.53%组最低,且显著低于前4组(P<0.05)。2)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幼鱼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了全鱼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P<0.05)。40.26%、45.42%和50.53%组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25.63%组(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50.53%组最低,显著低于前5组(P<0.05)。3)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40.26%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 45.42%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除了40.26%组之外的其余4组(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先上升后稳定,45.42%和50.53%组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4)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试验鱼肠道和肝脏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对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到杂交鲌"先锋1号"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分别为36.43%和38.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鲌"先锋1号" 蛋白质 生长 需求量 血清生化指标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鲌(翘嘴鲌♀×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吉哲慧 李清 +7 位作者 蒋明 孙艳红 陆星 陈见 李佩 魏辉杰 李明光 王贵英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19,共8页
为探究杂交鲌“先锋1号”(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消化系统特征并分析其食性及消化吸收特点,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测量、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方法对体质量为(192.04±40.4... 为探究杂交鲌“先锋1号”(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消化系统特征并分析其食性及消化吸收特点,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测量、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方法对体质量为(192.04±40.45)g杂交鲌的外部形态特征、消化道、各部分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杂交鲌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肠道呈z字型盘旋,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胰腺组织在肝脏中成弥散性分布。(2)杂交鲌肠道系数为0.94±0.09,口咽腔长/头长比值为0.21±0.05,符合杂食性鱼类特征。(3)杂交鲌食道、前肠、中肠、后肠四者的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相互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依次减小,其中食道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最长,分别为(522.59±34.06)μm和(3489.5±114.38)μm;后肠最短分别为(163.94±4.76)μm和(1937.37±64.32)μm。(4)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内呈不均匀分布,食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肠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食道中多为Ⅰ型粘液细胞,前肠内多为Ⅱ型粘液细胞。(5)杂交鲌食道及整个肠道均具有消化吸收功能,其中前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生物学性状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与非酶法磷酸化改性食品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熊舟翼 马美湖 +2 位作者 卢素芳 徐洪亮 雷跃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310-319,共10页
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修饰改性手段,可以有效改善食物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如乳化性、溶解性、凝胶性、热稳定性等。蛋白质磷酸化改性方法主要可分为酶法与非酶法两种,其中酶法磷酸化常使用蛋白激酶作为磷酸基团的供体,对蛋白质进行修... 磷酸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修饰改性手段,可以有效改善食物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如乳化性、溶解性、凝胶性、热稳定性等。蛋白质磷酸化改性方法主要可分为酶法与非酶法两种,其中酶法磷酸化常使用蛋白激酶作为磷酸基团的供体,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主要的蛋白激酶包括环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CAMPdPK)和酪蛋白激酶Ⅱ(CK-Ⅱ)。非酶法磷酸化常见的改性试剂主要包括三氯氧磷、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和葡萄糖-6-磷酸等。本文对近年来蛋白质磷酸化的有关报道进行了总结归纳,并通过介绍磷酸化蛋白的磷酸键性质、磷酸化肽段及位点的鉴定,阐述了不同磷酸化试剂的反应机制及其对蛋白质构效关系的影响,为通过定向的磷酸化修饰而改善蛋白质特定的功能性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磷酸化 磷酸化反应机制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轮叶黑藻害虫——小筒水螟鉴定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立强 李媛 +7 位作者 张琴 魏朝辉 丁桂珍 罗杨志 邓平 周伟东 喻运珍 艾桃山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3期147-149,共3页
根据DNA条形码序列信息和形态特征,对某严重危害虾、蟹塘轮叶黑藻的"卷叶虫"种类进行了种属鉴定分析。COⅠ基因序列信息显示,该"卷叶虫"幼虫和飞蛾的序列一致性为100%,为同一物种,飞蛾为"卷叶虫"幼虫的... 根据DNA条形码序列信息和形态特征,对某严重危害虾、蟹塘轮叶黑藻的"卷叶虫"种类进行了种属鉴定分析。COⅠ基因序列信息显示,该"卷叶虫"幼虫和飞蛾的序列一致性为100%,为同一物种,飞蛾为"卷叶虫"幼虫的成虫。经Gen Bank数据库BLAST鉴定,为Parapoynx diminutalis,中文名为小筒水螟。幼虫全身长满刚毛、具卷叶行为,飞蛾呈浅白色、长有棕色斑块,上述特征与小筒水螟一致。综合上述依据,最终鉴定该"卷叶虫"为小筒水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叶黑藻 COⅠ基因 小筒水螟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主养池混养鲌鱼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德兵 任艳 +4 位作者 朱思华 李波 周勇 刘怡然 王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24期154-157,共4页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一种重要的特种淡水养殖品种。为探索黄颡鱼养殖新模式,在黄颡鱼主养池塘,混养一定比例鲌鱼,以取得健康高效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在黄颡鱼放养8 000~10 000尾/667 m^2池塘中,混养鲌鱼500~600尾/667 m...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一种重要的特种淡水养殖品种。为探索黄颡鱼养殖新模式,在黄颡鱼主养池塘,混养一定比例鲌鱼,以取得健康高效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在黄颡鱼放养8 000~10 000尾/667 m^2池塘中,混养鲌鱼500~600尾/667 m^2,不仅养殖水体水质良好、鱼病发生几率低,而且黄颡鱼品质好,上市售价高,投入产出比高,池塘整体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主养池 混养 先锋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雪 刘怡然 +3 位作者 任艳 李波 谢德兵 朱思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137-142,共6页
沙塘鳢属(Odontobutis)为东亚特有小型淡水底栖肉食性鱼类。湖北省分布有2种,分别为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和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从分类分布、形态学、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系统综述了湖北省沙塘鳢属鱼类... 沙塘鳢属(Odontobutis)为东亚特有小型淡水底栖肉食性鱼类。湖北省分布有2种,分别为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和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从分类分布、形态学、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系统综述了湖北省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研究,为开展沙塘鳢属鱼类的人工繁殖、产业化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等积累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塘鳢属(Odontobutis) 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 种质资源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轮叶黑藻害虫——环足摇蚊Cricotopus lebetis Sublette(Insecta:Diptera:Chironomidae)的鉴定研究
13
作者 张立强 李媛 +6 位作者 魏朝辉 艾桃山 丁桂珍 罗杨志 周伟东 喻运珍 邓平 《水产科技情报》 2020年第4期238-240,共3页
为了鉴定严重危害虾蟹养殖池塘轮叶黑藻的“钻心虫”种类,根据该虫的形态特征和DNA条形码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种属鉴定分析。“钻心虫”呈浅绿色,体形细长,体长3~5 mm,体节间长有刚毛,体表具有透明鞘膜,喜啃食轮叶黑藻的茎,并钻入茎内生... 为了鉴定严重危害虾蟹养殖池塘轮叶黑藻的“钻心虫”种类,根据该虫的形态特征和DNA条形码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种属鉴定分析。“钻心虫”呈浅绿色,体形细长,体长3~5 mm,体节间长有刚毛,体表具有透明鞘膜,喜啃食轮叶黑藻的茎,并钻入茎内生活;经GenBank数据库BLAST鉴定,为Cricotopus lebetis Sublette。最终鉴定该“钻心虫”为环足摇蚊幼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叶黑藻 COⅠ基因 环足摇蚊 DNA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蜂常规营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4
作者 占才耀 王莲芳 +4 位作者 刘武 孙仁利 王肆玖 宋桥生 刘晓华 《中国蜂业》 2018年第10期66-69,72,共5页
本文对蜜蜂常规营养的概念、研究蜜蜂营养的必要性和意义、蜜蜂常规营养的研究进展进行翔实的综述。研究蜜蜂营养需要,实现蜜蜂营养物质精准饲喂,可以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提高饲料资源的转化效率,为蜜蜂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 本文对蜜蜂常规营养的概念、研究蜜蜂营养的必要性和意义、蜜蜂常规营养的研究进展进行翔实的综述。研究蜜蜂营养需要,实现蜜蜂营养物质精准饲喂,可以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提高饲料资源的转化效率,为蜜蜂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蜜蜂学科工作者了解蜜蜂常规营养现状做了一个全面的引导,可以为蜜蜂饲料配方的制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 常规营养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水对鲌鲂“先锋2号”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喻亚丽 李珍 +5 位作者 张浪 李清 孙艳红 魏辉杰 王贵英 甘金华 《养殖与饲料》 2024年第10期37-45,共9页
[目的]探究水体盐碱度对鲌鲂“先锋2号”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为淡水鱼在盐碱水环境中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盐碱水(5‰NaCl、1‰NaHCO_(3))中暂养鲌鲂“先锋2号”0 d(对照组)、8、16、30 d,分别对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 [目的]探究水体盐碱度对鲌鲂“先锋2号”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为淡水鱼在盐碱水环境中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在盐碱水(5‰NaCl、1‰NaHCO_(3))中暂养鲌鲂“先锋2号”0 d(对照组)、8、16、30 d,分别对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和组成以及肌肉质构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试验组8 d、16 d和30 d的鱼肉蛋白质、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 d(P<0.05)。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随暂养时间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6 d时含量达到最高值。在检测到的19种脂肪酸中,16种脂肪酸含量随着暂养时间延长而显著上升(P<0.05)。盐碱水暂养30 d时,肌肉硬度和弹性显著高于对照组0 d(P<0.05),8 d时回复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鲌鲂“先锋2号”可以适应盐碱环境,且盐碱水可有效提高其肌肉营养品质,改善肌肉质地,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根据本研究结果与实际养殖情况综合考虑,建议鲌鲂“先锋2号”在盐碱水中暂养1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鲌鲂“先锋2号” 盐碱水 营养品质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添加牡丹籽壳对黄颡鱼肝脏组织学、抗氧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鹿忆 王湛昌 +3 位作者 朱文欢 何弯弯 艾桃山 张立强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24-130,共7页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牡丹籽壳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以饲喂商品饲料的黄颡鱼为空白对照组,以饲喂含有1%和5%牡丹籽油的再制商品饲料的黄颡鱼为阳性对照组,以饲喂含有1%和5%牡丹籽壳的再制商品...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牡丹籽壳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以饲喂商品饲料的黄颡鱼为空白对照组,以饲喂含有1%和5%牡丹籽油的再制商品饲料的黄颡鱼为阳性对照组,以饲喂含有1%和5%牡丹籽壳的再制商品饲料的黄颡鱼为试验组,养殖时间21 d。测定黄颡鱼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及补体C3含量,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黄颡鱼肝脏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1%牡丹籽壳显著提高黄颡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01)和补体C3(P<0.05)含量,黄颡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01),指示肝脏氧化损伤程度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01),黄颡鱼肝脏形态结构完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牡丹籽壳提高黄颡鱼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效果在5%剂量添加组更加显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00%(P<0.001)、245%(P<0.001)和176%(P<0.001),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补体C3含量分别提高了36%(P<0.001)和33%(P<0.01)。与牡丹籽油相比,饲料添加牡丹籽壳能达到与其相同的保健效果。饲料添加牡丹籽壳能有效提高黄颡鱼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适宜添加量为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壳 牡丹籽油 饲料添加剂 抗氧化 非特异性免疫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微流水处理对池塘养殖杂交鲌“先锋1号”肌肉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喻亚丽 李清 +7 位作者 张浪 孙艳红 鲁晓蓉 魏辉杰 陈见 李佩 高银爱 王贵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6,共12页
以池塘养殖杂交鲌“先锋1号”为对象,采用短期微流水处理,研究处理时间(0、4、8和12d)对杂交鲌“先锋1号”色度、肌纤维直径、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以评价短时间微流水处理对杂交鲌“先锋1号”品质的... 以池塘养殖杂交鲌“先锋1号”为对象,采用短期微流水处理,研究处理时间(0、4、8和12d)对杂交鲌“先锋1号”色度、肌纤维直径、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以评价短时间微流水处理对杂交鲌“先锋1号”品质的提升作用。结果显示,微流水条件下,8 d和12 d皮的黄度值(b^(*))显著升高,各实验组肌肉的红度值(a^(*))显著降低(P<0.05,下同)。处理8 d时,肌纤维密度、肌肉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显著提升,分别较对照组提升了70.96%、92.04%、198.99%和35.71%。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灰分在处理过程中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杂交鲌“先锋1号”在处理4d时的鲜味氨基酸总量(DAA)显著高于8d和12d;氨基酸总量(TAA)和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变化不显著,各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7.33%、74.91%、76.56%和76.75%。第8天时,肌肉中顺-15-二十四碳一烯酸(C24:1)、花生三烯酸(C20:3n6)和花生四烯酸(C20:4n6)含量分别为6.85、41.05和53.84 mg/100 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α-亚麻酸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总量分别为48.05、1336.43和524.43 mg/100 g显著高于4 d和12 d。研究表明,短期微流水处理8 d时,在保证肌肉营养品质的同时,可有效改善其体色和肌肉颜色,增加肌肉口感,为池塘养殖淡水产品品质提升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鲌“先锋1号” 微流水处理 质构特性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对川陕哲罗鲑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成友 杜浩 +6 位作者 吴金明 成为为 杨焕超 张辉 刘志刚 周琼 危起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5,共4页
为了解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受精卵孵化的影响,设置4个不同光照条件(24 h黑暗、12 h黑暗∶12 h强光、24 h强光、24 h弱光),比较川陕哲罗鲑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结果显示:川陕哲罗鲑均保持较高... 为了解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受精卵孵化的影响,设置4个不同光照条件(24 h黑暗、12 h黑暗∶12 h强光、24 h强光、24 h弱光),比较川陕哲罗鲑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孵化时间。结果显示:川陕哲罗鲑均保持较高的孵化率,其中,24 h黑暗组的孵化率为(63.75±3.31)%,显著低于其他3个试验组;24 h弱光组的孵化率为(82.08±2.60)%,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在不同发育阶段,各个试验组的川陕哲罗鲑受精卵死亡率高度一致,死亡较高的时期主要集中在细胞期-囊胚早期和孵化期。从孵出时间来看,24 h黑暗组和24 h弱光组的孵出时间略早于其他2个试验组,各组分别历时23.5 d(24 h黑暗)、25.5 d(12 h黑暗∶12 h强光)、25.5 d(24 h强光)和24.5 d(24 h弱光)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 受精卵 孵化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着色剂种类对调理川香鸡柳冷藏期间色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莉君 赵珂 +5 位作者 艾明艳 赵改名 朱瑶迪 马阳阳 李苗云 姜敏娜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12,共4页
以鸡小胸肉为原料,采用常规生产工艺制作调理川香鸡柳。以辣椒红组(市售川香鸡柳常用着色剂)为对照,比较不同种类着色剂(番茄红、红曲红、胭脂虫红)对调理川香鸡柳在低温贮藏期间颜色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调理川香鸡柳生产中适宜着色剂... 以鸡小胸肉为原料,采用常规生产工艺制作调理川香鸡柳。以辣椒红组(市售川香鸡柳常用着色剂)为对照,比较不同种类着色剂(番茄红、红曲红、胭脂虫红)对调理川香鸡柳在低温贮藏期间颜色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调理川香鸡柳生产中适宜着色剂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就调理川香鸡柳在冷藏期间的色泽感官评分、a~*值和b~*值的大小及3个指标的贮藏稳定性而言,胭脂虫红组整体最佳(冷藏期间川香鸡柳的色泽感官评分无显著性下降(p>0.05);a~*值出现显著下降时间在第3天,总体下降率为17.34%;b~*值出现显著下降时间在第4天,总体下降率为41.11%),其次是番茄红组、红曲红组,而辣椒红组整体最差。因而,选择胭脂虫红为调理川香鸡柳生产用着色剂,其建议使用量为0.08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香鸡柳 胭脂虫红 色泽 冷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鲌“先锋1号”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贵英 喻亚丽 +8 位作者 何力 毛涛 董立学 李佩 陈见 孙艳红 魏辉杰 李明光 李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2-80,共9页
为探明杂交鲌“先锋1号”与其母本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和父本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营养品质差异,对三种鲌肌肉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杂交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父本,粗脂肪... 为探明杂交鲌“先锋1号”与其母本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和父本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营养品质差异,对三种鲌肌肉营养品质进行了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杂交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父本,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父本,灰分含量显著低于母本。杂交鲌肌肉的胱氨酸(Cys)含量显著高于母本,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高于父本。杂交鲌肌肉中十五碳烷酸(C15∶0)、α-亚麻酸(C18∶3)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翘嘴鲌和黑尾近红鲌。杂交鲌肌肉硬度显著高于母本,肌肉弹性显著低于父本;铁含量与父本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母本。结果表明,杂交鲌“先锋1号”肌肉营养成分兼具双亲的优良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是一种优质的营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鲌“先锋1号” 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营养成分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