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卫星测高的武汉市东湖水位变化监测
1
作者
刘火胜
汪海洪
+3 位作者
余乾慧
卢亮
秦鹏程
刘义兵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43,共8页
为验证卫星测高技术监测城市湖泊水位变化的能力,以武汉东湖为例评估Jason-3卫星测高数据的质量,比较ICE、重心偏移法和阈值法等重跟踪方法的效果,采用一种稳健的测高数据策略构建东湖2017—2022年湖水位时间序列,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湖...
为验证卫星测高技术监测城市湖泊水位变化的能力,以武汉东湖为例评估Jason-3卫星测高数据的质量,比较ICE、重心偏移法和阈值法等重跟踪方法的效果,采用一种稳健的测高数据策略构建东湖2017—2022年湖水位时间序列,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湖水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东湖Jason-3测高数据采用50%阈值的阈值法重跟踪精度最高,与水文实测水位相比均方根误差为0.108 m,相关系数为0.87。2017年9月至2022年3月,东湖水位稳定在19.5 m左右,变化幅度<0.5 m,月变化基本在0.2 m以内。东湖水位与降水量相关性差,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人为调控起着支配作用。研究结果展示了卫星测高技术用于城市湖泊水位变化监测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监测
卫星测高
城市湖泊
波形重跟踪
武汉东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54—2022年武汉短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2
作者
姜琪
秦鹏程
+1 位作者
刘火胜
史瑞琴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3-816,共14页
利用武汉市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累计法识别短历时强降水事件,通过模糊识别法确定单次降雨过程雨型,从发生频率、强度和雨型等方面系统分析武汉地区短历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并初步探究城市化对...
利用武汉市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累计法识别短历时强降水事件,通过模糊识别法确定单次降雨过程雨型,从发生频率、强度和雨型等方面系统分析武汉地区短历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并初步探究城市化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954—2022年武汉短历时强降水事件的年均发生频次、年均强降水量、最大单次强降水量和最大60 min强降水量分别为6.9次、289.9 mm、282.2 mm和98.0 mm,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增速分别为0.3次·(10 a)^(-1)、16.7 mm·(10 a)^(-1)、0.9 mm·(10 a)^(-1)和1.4 mm·(10 a)^(-1)。其中,年强降水频次和年强降水量存在年代际特征,近似呈现“减—增—减—增”的“W”型。强降水持续时间以60~120 min的发生率和贡献率均最大,分别为41.6%和32.2%。年内强降水最强时间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占全年的33.6%;日内强降水频次近似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5:11—05:40(北京时,下同),波谷出现在15:58—16:47;平均分钟雨强呈多峰分布,主峰出现在16:04—17:34,波谷出现在07:53—08:27,白天平均分钟雨强大于夜间,尤其是14:00—20:00分钟雨强较大,春季平均分钟频次波峰和波谷较年平均有所提前。武汉强降水雨型以单峰前置(Ⅰ型)和均匀型(Ⅳ型)为主,其中历时0~60 min强降水以Ⅰ型和单峰居中型(Ⅲ型)为主,历时大于180 min强降水则以Ⅳ型为主。武汉地区短时强降水空间差异较小,城区强降水频次、持续时间和强降水量略高于郊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时空特征
雨型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武汉市局地次级湖风环流特征模拟及其降温效应分析
3
作者
吴昌广
谢婧
+2 位作者
成雅田
程维金
刘火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6期126-134,共9页
湖陆热力差异激发的局地次级环流是湖泊缓解周边建成区热环境的驱动机制,明晰湖风环流特征对优化湖泊降温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UCM,对2018年夏季典型气象日武汉城市边界层特征进行模拟,分析都市发展区湖泊的局...
湖陆热力差异激发的局地次级环流是湖泊缓解周边建成区热环境的驱动机制,明晰湖风环流特征对优化湖泊降温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UCM,对2018年夏季典型气象日武汉城市边界层特征进行模拟,分析都市发展区湖泊的局地次级湖风环流发展特征及其降温效应。结果表明:湖风持续时间受湖泊面积、区位、背景风速影响,湖泊面积越大湖风持续时间越长,同等规模的城中湖湖风持续时间长于城郊湖,背景风速增大时小型城郊湖的湖风率先消失。都市区内极强热岛与强热岛区域面积随着湖风增强而逐渐减小,且湖风对湖泊下风向区域的降温强度、范围均大于上风向地区。分布紧密湖泊产生的湖风环流在边界层高度上连接可形成降温冷链,从而促进近地面湖风降温范围的延展。研究结果可为与局地次级湖风环流协同的城市降温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次级湖风环流
生消特征
降温效应
武汉市
W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
6
4
作者
刘火胜
李思韬
+2 位作者
宛浩凯
余乾慧
吴昌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精细化评估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以辅助气候适应性设计工作,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体系对武汉中心城区气温进行观测,分析了连续3 a夏冬时段的6类建筑空间和3类自然空间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为精细化评估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以辅助气候适应性设计工作,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体系对武汉中心城区气温进行观测,分析了连续3 a夏冬时段的6类建筑空间和3类自然空间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的时空分异,并探讨了不同LCZ类型的日平均UHII差异、逐时UHII变化及同种LCZ类内UHII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各LCZ在夏冬两季可保持稳定日平均UHII类间差异,其中建筑高度越高的LCZ类型其UHII越高,特别是开阔高层(LCZ 4)和开阔中层(LCZ 5),而稀疏树林(LCZ B)、茂密树林(LCZ A)、开阔低层(LCZ 6)和零散建筑(LCZ 9)总体保持0℃以下;UHII逐时变化方面,LCZ A与其他LCZ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日出后8 h范围内LCZ A表现为快速上升后下降,其他类型则呈快速下降后稳定上升趋势;单日内,各LCZ的UHII呈“夏强冬弱、昼弱夜强”的特性,其中LCZ 9与LCZ A能够长时间维持“城市冷岛”效应以缓解局部热环境,而LCZ 4是唯一夏冬两季UHII均保持在0℃以上的类型;具有中层高度特征的LCZ 2和LCZ 5表现出显著的类内UHII差异,同类LCZ位于城区中部地块受城市冠层通风阻碍的影响其UHII比城区边界地块高。研究结果表明,LCZ类间UHII差异在夏冬两季稳定存在,而LCZ类内UHII显著性差异主要受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驱动,密集的中心城区由于通风效能低下和人为热排放频繁而更易于导致局部高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气候分区
城市热岛
空气温度
热岛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算法下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夏季冠层热岛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
5
作者
刘火胜
李思韬
+1 位作者
吴昌广
张璟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39,共8页
为准确评估高度复杂的超大型城市冠层热岛强度分异特征,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一种考虑城市不同片区空间差异性的冠层城市热岛强度(canopyurbanheatislandintensity,CUHII)计算方法,并结合基于“城-郊”二分法的传统算法探讨不同算法下冠层...
为准确评估高度复杂的超大型城市冠层热岛强度分异特征,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一种考虑城市不同片区空间差异性的冠层城市热岛强度(canopyurbanheatislandintensity,CUHII)计算方法,并结合基于“城-郊”二分法的传统算法探讨不同算法下冠层城市热岛特征。结果显示:传统算法下各片区始终表现出城市热岛现象,且CUHII日变化曲线高度一致;与之相反,片区算法中各片区的CUHII日变化差异显著,具有多个大型生态空间的武昌片区在昼间出现了持续的冷岛现象。同时,除晴朗天气外,高温和降水天气会进一步加剧片区算法中城市片区间CUHII差异。此外,传统算法识别的冷、热岛中心范围较小并分布于中心城区外围,而片区算法识别的热岛中心呈带状覆盖城区中部高密集开发区,冷岛中心则邻近武昌片区内大型自然湖泊。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弱化了城市区域发展不均对冠层热岛评估带来的干扰,有利于深入挖掘热岛特征并更加准确地识别城市热环境需要优先干预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强度
冠层城市热岛
气象条件
自动气象站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武汉2018~2019年PM_(2.5)浓度变化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被引量:
2
6
作者
方莎莎
廖可文
+2 位作者
刘火胜
段佳鹏
赵辛慈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4期211-216,共6页
利用2018~2019年武汉站PM_(2.5)浓度数据,研究了PM_(2.5)浓度变化规律,结合地面气象及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武汉PM_(2.5)浓度有明显日、月和季变化特征,日变化呈“两峰一谷”型,峰值在分别在9...
利用2018~2019年武汉站PM_(2.5)浓度数据,研究了PM_(2.5)浓度变化规律,结合地面气象及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武汉PM_(2.5)浓度有明显日、月和季变化特征,日变化呈“两峰一谷”型,峰值在分别在9:00和20:00,谷值在15:00,季变化呈“冬>春>秋>夏”特征,1月最高,7月最低;(2)PM_(2.5)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显著负相关(r_(1)=-0.58,r_(2)=-0.51),与气压呈显著正相关(r=0.53),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r=-0.01),且不同湿度区间对PM_(2.5)浓度影响不同;(3)近地层偏北风、边界层东北风及其临近风向对应PM_(2.5)浓度高值,随风速增大PM_(2.5)浓度总体呈减小趋势,>4 m/s边界层风有利于污染物扩散;(4)降水对PM_(2.5)清除量与降水强度及PM_(2.5)初始浓度有关,小雨、中雨、大雨的平均清除率分别为4.3%、33.8%和58.6%,PM_(2.5)初始浓度较大时降水清除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浓度
气象因素
风向
风速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卫星测高的武汉市东湖水位变化监测
1
作者
刘火胜
汪海洪
余乾慧
卢亮
秦鹏程
刘义兵
机构
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武汉
大学测绘学院
湖北省
武汉市
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武汉
区域气候
中心
出处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43,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4016)
海绵城市建设水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武汉大学)(2022-04)
+1 种基金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科技基金项目(WHGF2022A05)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AFD098)。
文摘
为验证卫星测高技术监测城市湖泊水位变化的能力,以武汉东湖为例评估Jason-3卫星测高数据的质量,比较ICE、重心偏移法和阈值法等重跟踪方法的效果,采用一种稳健的测高数据策略构建东湖2017—2022年湖水位时间序列,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湖水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于东湖Jason-3测高数据采用50%阈值的阈值法重跟踪精度最高,与水文实测水位相比均方根误差为0.108 m,相关系数为0.87。2017年9月至2022年3月,东湖水位稳定在19.5 m左右,变化幅度<0.5 m,月变化基本在0.2 m以内。东湖水位与降水量相关性差,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人为调控起着支配作用。研究结果展示了卫星测高技术用于城市湖泊水位变化监测的潜力。
关键词
水位监测
卫星测高
城市湖泊
波形重跟踪
武汉东湖
Keywords
water level monitoring
satellite altimetry
urban lake
waveform retracking
East Lake in Wuhan
分类号
P228 [天文地球—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P332 [天文地球—水文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54—2022年武汉短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2
作者
姜琪
秦鹏程
刘火胜
史瑞琴
机构
武汉市
黄陂区
气象
局
湖北省气候
中心
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出处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3-816,共14页
基金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AFD098)
全国暴雨研究开放基金项目(BYKJ2024Q01)
海绵城市建设水系统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武汉大学)(2022-04)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武汉市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累计法识别短历时强降水事件,通过模糊识别法确定单次降雨过程雨型,从发生频率、强度和雨型等方面系统分析武汉地区短历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并初步探究城市化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954—2022年武汉短历时强降水事件的年均发生频次、年均强降水量、最大单次强降水量和最大60 min强降水量分别为6.9次、289.9 mm、282.2 mm和98.0 mm,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增速分别为0.3次·(10 a)^(-1)、16.7 mm·(10 a)^(-1)、0.9 mm·(10 a)^(-1)和1.4 mm·(10 a)^(-1)。其中,年强降水频次和年强降水量存在年代际特征,近似呈现“减—增—减—增”的“W”型。强降水持续时间以60~120 min的发生率和贡献率均最大,分别为41.6%和32.2%。年内强降水最强时间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占全年的33.6%;日内强降水频次近似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5:11—05:40(北京时,下同),波谷出现在15:58—16:47;平均分钟雨强呈多峰分布,主峰出现在16:04—17:34,波谷出现在07:53—08:27,白天平均分钟雨强大于夜间,尤其是14:00—20:00分钟雨强较大,春季平均分钟频次波峰和波谷较年平均有所提前。武汉强降水雨型以单峰前置(Ⅰ型)和均匀型(Ⅳ型)为主,其中历时0~60 min强降水以Ⅰ型和单峰居中型(Ⅲ型)为主,历时大于180 min强降水则以Ⅳ型为主。武汉地区短时强降水空间差异较小,城区强降水频次、持续时间和强降水量略高于郊区。
关键词
强降水
时空特征
雨型
城市化
Keywords
heavy rainfal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
rain type
urbanization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武汉市局地次级湖风环流特征模拟及其降温效应分析
3
作者
吴昌广
谢婧
成雅田
程维金
刘火胜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武汉市
林业工作站
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出处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6期126-134,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0705)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科技计划(WHGF2019A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662022YLYJ002)。
文摘
湖陆热力差异激发的局地次级环流是湖泊缓解周边建成区热环境的驱动机制,明晰湖风环流特征对优化湖泊降温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UCM,对2018年夏季典型气象日武汉城市边界层特征进行模拟,分析都市发展区湖泊的局地次级湖风环流发展特征及其降温效应。结果表明:湖风持续时间受湖泊面积、区位、背景风速影响,湖泊面积越大湖风持续时间越长,同等规模的城中湖湖风持续时间长于城郊湖,背景风速增大时小型城郊湖的湖风率先消失。都市区内极强热岛与强热岛区域面积随着湖风增强而逐渐减小,且湖风对湖泊下风向区域的降温强度、范围均大于上风向地区。分布紧密湖泊产生的湖风环流在边界层高度上连接可形成降温冷链,从而促进近地面湖风降温范围的延展。研究结果可为与局地次级湖风环流协同的城市降温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局地次级湖风环流
生消特征
降温效应
武汉市
WRF
Keywords
Local Secondary Lake Breeze Circulations
Formation and Dis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s
Cooling Effects
Wuhan City
WRF Model
分类号
TU984.115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
6
4
作者
刘火胜
李思韬
宛浩凯
余乾慧
吴昌广
机构
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出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6,共9页
基金
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21Y12)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科技基金项目(WHGF2022A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662022YLYJ002)。
文摘
为精细化评估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以辅助气候适应性设计工作,基于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体系对武汉中心城区气温进行观测,分析了连续3 a夏冬时段的6类建筑空间和3类自然空间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的时空分异,并探讨了不同LCZ类型的日平均UHII差异、逐时UHII变化及同种LCZ类内UHII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各LCZ在夏冬两季可保持稳定日平均UHII类间差异,其中建筑高度越高的LCZ类型其UHII越高,特别是开阔高层(LCZ 4)和开阔中层(LCZ 5),而稀疏树林(LCZ B)、茂密树林(LCZ A)、开阔低层(LCZ 6)和零散建筑(LCZ 9)总体保持0℃以下;UHII逐时变化方面,LCZ A与其他LCZ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日出后8 h范围内LCZ A表现为快速上升后下降,其他类型则呈快速下降后稳定上升趋势;单日内,各LCZ的UHII呈“夏强冬弱、昼弱夜强”的特性,其中LCZ 9与LCZ A能够长时间维持“城市冷岛”效应以缓解局部热环境,而LCZ 4是唯一夏冬两季UHII均保持在0℃以上的类型;具有中层高度特征的LCZ 2和LCZ 5表现出显著的类内UHII差异,同类LCZ位于城区中部地块受城市冠层通风阻碍的影响其UHII比城区边界地块高。研究结果表明,LCZ类间UHII差异在夏冬两季稳定存在,而LCZ类内UHII显著性差异主要受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驱动,密集的中心城区由于通风效能低下和人为热排放频繁而更易于导致局部高温。
关键词
局地气候分区
城市热岛
空气温度
热岛强度
Keywords
local climate zone
urban heat island
air temperatur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分类号
P46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算法下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夏季冠层热岛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
5
作者
刘火胜
李思韬
吴昌广
张璟妍
机构
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出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39,共8页
基金
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21Y12)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科技基金项目(WHGF2022A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662022YLYJ002)。
文摘
为准确评估高度复杂的超大型城市冠层热岛强度分异特征,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一种考虑城市不同片区空间差异性的冠层城市热岛强度(canopyurbanheatislandintensity,CUHII)计算方法,并结合基于“城-郊”二分法的传统算法探讨不同算法下冠层城市热岛特征。结果显示:传统算法下各片区始终表现出城市热岛现象,且CUHII日变化曲线高度一致;与之相反,片区算法中各片区的CUHII日变化差异显著,具有多个大型生态空间的武昌片区在昼间出现了持续的冷岛现象。同时,除晴朗天气外,高温和降水天气会进一步加剧片区算法中城市片区间CUHII差异。此外,传统算法识别的冷、热岛中心范围较小并分布于中心城区外围,而片区算法识别的热岛中心呈带状覆盖城区中部高密集开发区,冷岛中心则邻近武昌片区内大型自然湖泊。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弱化了城市区域发展不均对冠层热岛评估带来的干扰,有利于深入挖掘热岛特征并更加准确地识别城市热环境需要优先干预的区域。
关键词
城市热岛强度
冠层城市热岛
气象条件
自动气象站
武汉市
Keywords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canopy urban heat islands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Wuhan City
分类号
TU119.4 [建筑科学—建筑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武汉2018~2019年PM_(2.5)浓度变化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被引量:
2
6
作者
方莎莎
廖可文
刘火胜
段佳鹏
赵辛慈
机构
武汉
农业
气象
试验站
武汉
国家基本
气象
站
武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武汉市
环境监测
中心
出处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4期211-216,共6页
文摘
利用2018~2019年武汉站PM_(2.5)浓度数据,研究了PM_(2.5)浓度变化规律,结合地面气象及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武汉PM_(2.5)浓度有明显日、月和季变化特征,日变化呈“两峰一谷”型,峰值在分别在9:00和20:00,谷值在15:00,季变化呈“冬>春>秋>夏”特征,1月最高,7月最低;(2)PM_(2.5)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显著负相关(r_(1)=-0.58,r_(2)=-0.51),与气压呈显著正相关(r=0.53),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r=-0.01),且不同湿度区间对PM_(2.5)浓度影响不同;(3)近地层偏北风、边界层东北风及其临近风向对应PM_(2.5)浓度高值,随风速增大PM_(2.5)浓度总体呈减小趋势,>4 m/s边界层风有利于污染物扩散;(4)降水对PM_(2.5)清除量与降水强度及PM_(2.5)初始浓度有关,小雨、中雨、大雨的平均清除率分别为4.3%、33.8%和58.6%,PM_(2.5)初始浓度较大时降水清除作用更显著。
关键词
PM_(2.5)浓度
气象因素
风向
风速
降水
Keywords
PM_(2.5)concentrati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ind direction
wind speed
precipitation
分类号
X17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卫星测高的武汉市东湖水位变化监测
刘火胜
汪海洪
余乾慧
卢亮
秦鹏程
刘义兵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954—2022年武汉短历时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姜琪
秦鹏程
刘火胜
史瑞琴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武汉市局地次级湖风环流特征模拟及其降温效应分析
吴昌广
谢婧
成雅田
程维金
刘火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
刘火胜
李思韬
宛浩凯
余乾慧
吴昌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不同算法下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夏季冠层热岛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
刘火胜
李思韬
吴昌广
张璟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武汉2018~2019年PM_(2.5)浓度变化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方莎莎
廖可文
刘火胜
段佳鹏
赵辛慈
《绿色科技》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