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电针改善FD模型大鼠胃动力的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尚冉冉 周丽 张红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肠神经系统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动力障碍的机制。方法采用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多因素应激干预法构建FD大鼠模型,... 目的探讨电针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肠神经系统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动力障碍的机制。方法采用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多因素应激干预法构建FD大鼠模型,造模周期为14 d。造模成功后电针组予以电针足三里和太冲穴进行干预,干预周期为10 d。分别于实验开始时(0 d)、造模结束后(14 d)、电针干预结束后(24 d),3次测量大鼠体重及日饮食量;干预结束后测量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胃窦组织形态结构、胃窦组织内PI3K、Akt、GFAP蛋白表达水平及部位。结果(1)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干预后,各组大鼠体重为空白组>电针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造模前,各组大鼠饮食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干预后,各组大鼠饮食量为空白组>电针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为空白组<电针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各组大鼠胃窦组织未见出血、水肿、溃疡等器质性病变。(5)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内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为空白组>电针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PI3K、Akt蛋白均表达在胃窦组织肌层内。(6)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内肠神经胶质细胞(enteric glial cell,EGC)数量为空白组>电针组>模型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能够改善FD模型大鼠胃动力的机制可能为电针能够激活胃窦组织肌层内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EGC数量,改善肠神经系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肠神经系统 肠神经胶质细胞 胃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K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在低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映云 于利国 +1 位作者 曹海燕 李艳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1-1087,共7页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rotein kinase RNA-like ER kinase,PERK)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mtUPR)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HIBI)中的作用。方法...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rotein kinase RNA-like ER kinase,PERK)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mtUPR)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HIBI)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5个HIBI亚组(HIBI后3、6、12、24、48 h)。用于蛋白质印迹检测PERK、转录激活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蛋白的时程表达。将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HIBI组、HIBI+PERK组和HIBI+载体(Vector)组,每组15只。HIBI+PERK组和HIBI+Vector组大鼠在HIBI手术前1 h,将基于腺病毒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的PERK过表达质粒或AAV载体注射到脑室内,用于特异性表达PERK。在HIBI后24 h进行FJC染色分析神经元变性和D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氧化应激。将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HIBI组、HIBI+PERK激动剂(CCT020312)组,每组12只。在HIBI手术前1 h,向HIBI+CCT020312组大鼠脑室内注射CCT020312。在HIBI后3周进行开阔场地测试和莫里斯水迷宫测试。结果:与Sham组相比,PERK、ATF4、HSP60在HIBI后3 h开始明显升高,在12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直到48 h(F=60.23、56.72、74.31,均P<0.001)。与HIBI组相比,HIBI+PERK组神经元变性的数量(100.2±3.1 vs. 582.4±15.7,P<0.00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42.4±2.9 vs. 17.7±2.1,P<0.01)、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0.81±0.06 vs. 0.54±0.04,P<0.001)水平显著降低,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112.4±3.6 vs. 177.5±6.6,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46.3±1.9 vs. 64.2±2.3,P<0.05)活性明显增加。与Sham组相比,HIBI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ERK(1.00±0.03 vs. 1.66±0.08,P<0.01)、ATF4(1.00±0.04 vs.1.53±0.06,P<0.05)、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1.00±0.02 vs. 1.98±0.07,P<0.01)、HSP60(1.00±0.03 vs. 1.37±0.04,P<0.05)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与HIBI组相比,HIBI+PERK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ERK(1.66±0.08vs. 2.95±0.17,P<0.01)、ATF4(1.53±0.06 vs. 3.42±0.22,P<0.01)、HSP60(1.37±0.04 vs. 2.03±0.09,P<0.05)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F=46.72、30.63、20.64,P<0.001),和Drp1(1.98±0.07 vs. 1.04±0.05,P<0.05)蛋白表达明显降低(F=35.72,P<0.001)。HIBI+CCT020312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台穿越次数均较HIBI组明显增加(F=246.84、113.62,P<0.001)。结论:PERK减轻HIBI模型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其机制可能涉及PERK/ATF4信号通路对mtUPR的调节。通过CCT020312给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呼吸训练方式对患者脑卒中后疲劳程度及膈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7
3
作者 孙瑞 李洁 +2 位作者 周芳 梁玉 马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3-546,共4页
目的观察胸式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对患者卒中后疲劳程度及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9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胸式呼吸训... 目的观察胸式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对患者卒中后疲劳程度及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9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胸式呼吸训练组、腹式呼吸训练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1例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胸式呼吸训练组3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胸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组35例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辅以腹式呼吸训练,以康复训练3个月为观察节点,采用疲劳严重度量表对患者在康复前后的卒中后疲劳程度进行评价,测定康复前后的膈肌肌电、肺功能、氧利用率、呼吸力学数据。结果在康复训练3个月后,胸式呼吸训练组、腹式呼吸训练组患者的卒中后疲劳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膈肌肌电、肺功能、氧利用率、呼吸力学数据好于对照组,均P<0.05;腹式呼吸训练组康复训练的效果比胸式呼吸训练组更好(P<0.05)。结论呼吸训练有利于缓解患者脑卒中后疲劳程度,对膈肌功能有较好的锻炼作用,其中腹式呼吸训练效果更好,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训练方式 卒中后疲劳 膈肌功能 肺功能 呼吸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5
4
作者 熊键 廖维靖 +3 位作者 刘琦 张喆 郭毅 薛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3-339,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头针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和Wan Fang Data中关于头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 目的:系统评价头针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和Wan Fang Data中关于头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5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13个RCT,1113例患者。10个中等质量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8—12周头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更好,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2.22,95%CI(1.38,3.07)],其余3个研究仅作相应的描述性分析。结论:头针对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尚不能确定。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头针治疗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时仍需配合认知功能训练且仍需要开展大样本的高质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脑卒中 认知功能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