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芎嗪对青霉素致癫癎大鼠神经元内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喻小红 张端莲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研究川芎嗪(TMP)对青霉素致癫癎大鼠大脑神经元内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青霉素致癫癎大鼠模型,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双侧大脑皮层癫癎放电,观察腹腔注射川芎嗪对大鼠癫癎放电大脑皮层神经元内Bax表达的影响。结果腹腔注... 目的研究川芎嗪(TMP)对青霉素致癫癎大鼠大脑神经元内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青霉素致癫癎大鼠模型,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双侧大脑皮层癫癎放电,观察腹腔注射川芎嗪对大鼠癫癎放电大脑皮层神经元内Bax表达的影响。结果腹腔注射TMP(40 mg.kg-1),大脑皮层神经元内Bax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川芎嗪能明显抑制青霉素致癫癎大鼠大脑神经元Bax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癫痫 BAX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12细胞中氧化应激对神经黑色素合成代谢的影响
2
作者 邱利君 吕志华 张兆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4-787,共4页
目的研究PC12细胞中氧化应激对神经黑色素(neuromelanin,NM)合成量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置于含50μmol/L左旋多巴(L-dopa)的培养液中培养,采用改良的MTT法观察不同浓度(0、10、20、40 mU/mL)的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 目的研究PC12细胞中氧化应激对神经黑色素(neuromelanin,NM)合成量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置于含50μmol/L左旋多巴(L-dopa)的培养液中培养,采用改良的MTT法观察不同浓度(0、10、20、40 mU/mL)的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对PC12细胞活力的影响,对照组含同等浓度GO但不含L-dopa,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O作用4 h后含L-dopa不同组之间的活性氧(ROS)水平,采用SP法检测含L-dopa不同组之间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量的变化,使用透射电镜观察PC12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随着GO浓度增加,细胞内ROS明显增加,TH表达量逐渐增高,在第20天观察到细胞内出现NM,且随GO浓度增加而增加,对照组中未见NM出现。结论氧化应激可以促进NM的合成,其机制可能与提高TH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黑色素 氧化应激 酪氨酸羟化酶 左旋多巴 PC12细胞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心通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37
3
作者 熊维 常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应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护脑及对症等常规治...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单纯应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护脑及对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给予脑心通胶囊治疗;联合用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和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血脂代谢指标、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用药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用药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降低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作用明显强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用药组降低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TNF-α及IL-1β作用较治疗组更强(均P〈0.05)。血脂代谢方面,联合用药组与治疗组降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作用相当,两者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联用丹红注射液的疗效更佳,其可能作用机制为脑心通联合丹红注射液能降低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降低TNF-α、IL-1β炎症因子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血脂代谢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1Β 脑心通胶囊 丹红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二咖啡酰奎宁酸对MPP^+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曹旭 肖海兵 +2 位作者 李慧 孙圣刚 褚晓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438,465,共5页
目的探讨1,5-二咖啡酰奎宁酸(1,5-dicaffeoylquinic acid,1,5-diCQA)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作为帕金森病的体外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探讨1,5-二咖啡酰奎宁酸(1,5-dicaffeoylquinic acid,1,5-diCQA)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作为帕金森病的体外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MPP+组和1,5-diCQA预处理组,根据1,5-diCQA预处理的浓度,将后者又分为10、20、50、100μmol/L 4组。用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酶标仪检测细胞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α-synucle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PP+(250μmol/L)处理PC12细胞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下降,ROS生成增多,GSH耗竭;不同浓度的1,5-diCQA预处理可以减轻MPP+导致的细胞损伤,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50μmol/L的1,5-diCQA预处理可以显著抑制MPP+诱导的α-synuclein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增加。结论 1,5-diCQA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并抑制α-synuclein的过表达,提示1,5-diCQA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5-二咖啡酰奎宁酸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 PC12细胞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信使H_2S对MPP^+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8
5
作者 杨燕 常飞 +1 位作者 曹旭 经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PC12细胞作为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探讨气体信使硫化氢(H2S)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PD细胞模型,以硫氢化钠(NaHS)为H2S供体,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 目的以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PC12细胞作为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探讨气体信使硫化氢(H2S)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PD细胞模型,以硫氢化钠(NaHS)为H2S供体,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双氯荧光黄乙酸乙酯(DCF-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生成量,JC1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比色法检测细胞总谷胱甘肽(GSH)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derived 2-related factor 2,Nrf2)核转位水平,评价H2S对该损伤模型的影响。结果①500μmol/L的MPP+可以导致PC12细胞的存活率下降[(47.69±8.23)%vs.对照组(100.00±9.51)%,P<0.01],凋亡率增加,100~400μmol/L浓度的NaHS可以使PC12细胞的存活率增加、凋亡率降低;②MPP+处理导致PC12细胞ROS生成增多[(237.83±18.66)%vs.对照组(100.00±11.66)%,P<0.05]、GSH耗竭[(4.96±1.32)nmol/mg protein vs.对照组(15.66±2.17)nmol/mg protein,P<0.05]、ΔΨM降低;NaHS处理可以减轻此氧化应激损伤;③经NaHS处理并不能增加PC12细胞Nrf2总含量,但可增加其核转位,与MPP+组相比,其胞核Nrf2含量明显增高[(79.66±10.87)%vs.(54.12±9.24)%,P<0.05]。结论气体信使H2S能改善PD细胞模型的氧化应激损伤并减少细胞凋亡,其机制与增加Nrf2核转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 帕金森病 PC12细胞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rf2活化剂SFP对MPP^+所致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曹旭 肖海兵 +2 位作者 杨燕 常飞 张临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激活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derived 2-related factor 2,Nrf2)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MPP+损伤PC12细胞作为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采用四... 目的探讨激活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derived 2-related factor 2,Nrf2)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诱导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MPP+损伤PC12细胞作为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双氯荧光黄乙酸乙酯(DCF-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生成量,罗丹明123(Rh123)染色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表达水平,评价Nrf2激动剂莱菔硫烷(SFP)对该损伤模型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结果①500μmol/L的MPP+可以导致PC12细胞的存活率下降,凋亡率增加,0.1、0.5、1.0、5.0、10.0μmol/L浓度的SFP可以使PC12细胞的存活率增加、凋亡率降低,并在5.0μmol/L时达到最大保护效果;②MPP+导致PC12细胞ROS生成增加、ΔΨm降低,SFP可以减轻该氧化应激损伤;③SFP增加Akt磷酸化水平,该效应及其抗氧化损伤作用可被PI3K抑制剂LY294002所拮抗。结论 Nrf2活化剂SFP能抑制MPP+对PC12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是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 莱菔硫烷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 PC12细胞 氧化应激 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腿肌肉T_2 mapping成像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梁颖茵 操基清 +3 位作者 凌坚 林尔坚 李鸣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37-441,共5页
目的采用T2mapping成像测定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腿肌肉T2弛豫时间,以评价T2mapping成像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16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均行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常规MRI(横断面T1WI、T2WI、频谱... 目的采用T2mapping成像测定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腿肌肉T2弛豫时间,以评价T2mapping成像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16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均行临床严重程度分级,常规MRI(横断面T1WI、T2WI、频谱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I脂肪抑制像)行大腿肌肉T1WI脂肪浸润分级,T2mapping成像测定T2弛豫时间。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和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大收肌、长收肌、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膜肌共8块肌肉T2弛豫时间延长(均P<0.05),其中大收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直肌、长收肌和股内侧肌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大收肌和半膜肌T2弛豫时间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T2弛豫时间与T1WI脂肪浸润程度和临床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者仅大收肌(rs=0.867,P=0.000;rs=0.651,P=0.005)。结论 T2弛豫时间测定可用于量化和客观分析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严重程度,大收肌是反映临床严重程度的最理想肌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睡眠障碍及睡眠呼吸障碍特点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芳 黄朝阳 +3 位作者 丁岩 李宁 王玉平 詹淑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741-747,共7页
目的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睡眠结构和睡眠呼吸事件,探讨其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障碍特点。方法共36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延髓症状分为肢体受累组(14例)和延髓麻痹组(22例),记录一般资料以及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障碍相关主... 目的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睡眠结构和睡眠呼吸事件,探讨其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障碍特点。方法共36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延髓症状分为肢体受累组(14例)和延髓麻痹组(22例),记录一般资料以及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障碍相关主诉,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呼吸不畅或鼾症、夜尿症、不宁腿综合征、肌肉疼痛等;Appel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量表(AALS)评价延髓功能、呼吸功能、上下肢肌力和肌肉功能;多导睡眠图监测脑电图、眼动图、心电图、肌电图、体位、鼾声、口鼻气流量、胸腹式呼吸和指端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睡眠相关参数包括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各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比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周期性腿动与临床资料和AAL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延髓麻痹组患者AALS总评分(P=0.007)、延髓功能评分(P=0.000)和呼吸功能评分(P=0.000)高于,上肢肌力(P=0.016)低于肢体受累组。两组患者均出现睡眠结构紊乱,表现为睡眠片段化,其中延髓麻痹组觉醒次数多于(P=0.027)、快速眼动睡眠期比例低于(P=0.009)、周期性腿动次数少于(P=0.020)肢体受累组;两组患者睡眠呼吸障碍主要表现为低通气,其中延髓麻痹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P=0.038)、快速眼动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P=0.031,0.049)高于肢体受累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病程(r=0.654,P=0.028)以及AALS总评分(r=0.458,P=0.034)、延髓功能评分(r=0.572,P=0.030)、呼吸功能评分(r=0.756,P=0.002)呈正相关,周期性腿动与病程(r=0.574,P=0.030)以及AALS总评分(r=0.321,P=0.042)、上肢肌肉功能(r=0.656,P=0.028)和下肢肌肉功能(r=0.754,P=0.015)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存在失眠、睡眠呼吸障碍、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多导睡眠图可以监测到睡眠呼吸障碍,为尽早进行无创性正压通气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睡眠障碍 多道睡眠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喻小红 张临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964-1966,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A组)23例及单纯脑梗死患者(B组)23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及采用简...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睡眠结构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梗死合并OSAHS患者(A组)23例及单纯脑梗死患者(B组)23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及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并对认知功能与睡眠呼吸参数及分期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睡眠结构及认知评分方面:A组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REM)期、NREM 1期所占比例高于B组,NREM 3+4期、眼球快速运动睡眠(REM)期所占比例低于B组,A组MMSE、MoCA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功能与睡眠呼吸参数及分期相关性:A组患者MMSE评分与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SaO2)、夜间最低SaO2、NREM 3+4期呈正相关(r=0.445、0.430、0.491,P<0.05);与AHI、SaO2减低指数(ODI)、NREM 1+2期呈负相关(r=-0.428、-0.640、-0.436,P<0.05);与微觉醒指数、REM期无线性相关(P>0.05)。A组MoCA评分与夜间平均SaO2、夜间最低SaO2呈正相关(r=0.441、0.427,P<0.05),与AHI、ODI、NREM 1+2期呈负相关(r=-0.457、-0.463、-0.378,P<0.05),与微觉醒指数、NREM 3+4期和REM期无线性相关(P>0.05)。B组患者MMSE评分与夜间平均SaO2、夜间最低SaO2、AHI、ODI、微觉醒指数、NREM 1+2期、NREM 3+4期及REM期无线性相关(P>0.05)。B组MoCA评分与ODI、微觉醒指数呈负相关(r=-0.433、-0.448,P<0.05),与REM期呈正相关(r=0.440,P<0.05),与夜间平均SaO2、夜间最低SaO2、AHI、NREM 1+2期、NREM 3+4期无线性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伴OSAHS患者的睡眠结构紊乱,同时认知功能受损严重,表明OSAHS可能加重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脑梗塞 睡眠障碍 睡眠结构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熊莉君 张临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707-1709,172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8例,其中HT 135例(16.5%)(观察组),无HT 683例(83.5%)(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经单因素t检验、χ2检...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8例,其中HT 135例(16.5%)(观察组),无HT 683例(83.5%)(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经单因素t检验、χ2检验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脑梗死H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空腹高血糖、蛋白尿、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及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饮酒率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87、1.802和6.477,均P<0.05)。结论糖尿病、心房纤颤、大面积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H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出血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脑膜侧支代偿对伴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燕 张临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405-2409,共5页
目的探讨软脑膜侧支(LMA)代偿对伴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 目的探讨软脑膜侧支(LMA)代偿对伴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MCA粥样硬化性闭塞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评价MCA闭塞及LMA代偿情况。根据1年随访结果,按照代偿程度分为LMA代偿阳性组和LMA代偿阴性组,按照代偿途径分为双途径代偿组、单途径代偿组、无代偿组。比较各组患者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结果 112例MCA粥样硬化性闭塞患者中,LMA代偿阳性组76例,LMA代偿阴性组36例。112例患者随访1年内共有10例病变血管同侧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1年复发率为8.9%;其中LMA代偿阳性组复发3例(脑梗死),1年复发率为3.9%(3/76);LMA代偿阴性组复发7例〔脑梗死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例〕,1年复发率为19.4%(7/36),两组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0,P=0.007)。112例患者中,双途径代偿组患者34例,1年复发率为2.9%(1/34);单途径代偿组患者42例〔大脑前动脉(ACA)代偿14例、大脑后动脉(PCA)代偿28例〕,1年复发率为4.8%(2/42);无代偿组患者36例,1年复发率为19.4%(7/36)。不同LMA代偿途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P=0.026)。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除抗血小板药物停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MCA粥样硬化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LMA阳性代偿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1年复发率,且双途径代偿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优于单途径代偿及无LMA代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大脑中动脉 闭塞性动脉硬化 脑血管循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兹海默症与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二者脑电图表现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方悦 王高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792-1795,共4页
目的分析阿尔兹海默症与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脑电图表现的差异,探讨两者脑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0月到2014年10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住院并接受治疗的阿尔兹海默症和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阿尔兹海... 目的分析阿尔兹海默症与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脑电图表现的差异,探讨两者脑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0月到2014年10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住院并接受治疗的阿尔兹海默症和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阿尔兹海默症(AD组)和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PD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和基本电活动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MMSE得分及其脑电图异常的关系。结果 AD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情况较PD组严重;AD组的电活动较PD组慢:AD组基本电活动变慢占92%,而PD组仅占76%;AD组患者MMSE得分低于PD组,且智力异常者所占比例高于PD组(P<0.05);痴呆程度、脑电图异常程度显著相关。结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脑电图较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更为异常,表现为电活动的减慢;且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痴呆情况也较后者严重,这种现象与前者脑电图严重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症 抑郁症 脑电图 痴呆 MM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患者脑小血管病合并脑大动脉粥样硬化对认知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琳 宋健 +6 位作者 刘玮 刘佳妮 陈秀娟 葛小金 李曾 丁琳 王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评估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担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对高龄患者认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老年科住院的高龄患者178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痴呆组83例和非痴呆组95例,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评估脑小血管病(CSVD)总体负担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对高龄患者认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老年科住院的高龄患者178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分为痴呆组83例和非痴呆组95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平扫、磁敏感成像、脑动脉成像,根据患者MRI影像学表现,评估所有受试者CSVD总负担评分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对认知的影响。分别对CSVD负担≤2分和CSVD负担≥3分的左、右侧14个脑回容积进行测量。结果痴呆组脑微出血灶>10个,腔隙灶≥5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痴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外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VD负担≥3分患者左、右脑前扣带回和旁扣带脑回,右脑海马、左脑海马旁回、右脑颞横回、左脑颞下回体积低于CSVD负担≤2分患者(1723.444vs1867.167,1590.167vs1595.670,1481.466vs1509.540,1543.831vs1585.505,1038.345vs1305.831,1220.525vs1392.352,P<0.05)。结论高龄患者的认知功能主要受CSVD负担影响,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并不是影响认知功能的主要因素。CSVD总负担与部分脑回萎缩呈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硬化 认知 回顾性研究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娟 谢惠芳 +8 位作者 操基清 郑卉 周灿权 刘振华 朱瑜龄 詹益鑫 沈晓婷 李亚勤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58-463,共6页
目的对DMD基因携带者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以阻断患儿的出生。方法对1例DMD基因第10~30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的女性携带者行卵泡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授精,采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行全基因组扩增,并行DMD基因检测和单倍体型分析。选择健康... 目的对DMD基因携带者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以阻断患儿的出生。方法对1例DMD基因第10~30号外显子缺失突变的女性携带者行卵泡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授精,采用多重置换扩增技术行全基因组扩增,并行DMD基因检测和单倍体型分析。选择健康优质胚胎移植入子宫,分别于孕中期和分娩时进行遗传学检测,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携带者第2个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周期获得成功,共获得7个胚胎共14个单卵裂球,多重置换扩增成功率为13/14,等位基因脱扣率为18.75%(18/96)。移植3个健康优质胚胎并获双胎妊娠,孕16周时采集羊水行基因检测未见DMD基因突变,孕35周时行剖宫产生产1名正常男婴和1名正常女婴,外周血基因检测结果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孕中期产前诊断结果一致。随访3年,幼儿生长发育、运动功能和动态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均正常。结论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出生的正常婴儿生长发育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植入前诊断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经屏 张临洪 +1 位作者 徐武平 张新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4期257-259,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21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以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出颅内外血管病变患者152例(72.04%),共累及病变血管180支...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21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以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检出颅内外血管病变患者152例(72.04%),共累及病变血管180支,以颈动脉病变为主(53.33%),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67.78%)明显高于颅内动脉(32.22%)(P<0.05)。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置导尿拔管后预防尿潴留方法探讨 被引量:23
16
作者 尹红 汪爱民 白蓉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9期30-31,共2页
目的预防女性病人留置导尿拔管后尿潴留。方法随机将 76例女性留置导尿病人分为两组各 38例 ,观察组在膀胱部分充盈状态下 ,采取电脑脉冲按摩 2 0min后 ,膀胱内注入 2 %利多卡因 5 0mg、氧氟沙星 0 .2g加 0 .9%氯化钠注射液 10 0ml后拔... 目的预防女性病人留置导尿拔管后尿潴留。方法随机将 76例女性留置导尿病人分为两组各 38例 ,观察组在膀胱部分充盈状态下 ,采取电脑脉冲按摩 2 0min后 ,膀胱内注入 2 %利多卡因 5 0mg、氧氟沙星 0 .2g加 0 .9%氯化钠注射液 10 0ml后拔管 ;对照组采用常规拔管法。结果观察组拔管后排尿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χ2 =2 3.93,P <0 .0 1) ,首次排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χ2 =11.81,P <0 .0 1)。结论拔管前脉冲按摩治疗联合膀胱内注药 ,可有效预防拔管后尿潴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潴留 投药 膀胱内 按摩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血管造影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经屏 张临洪 徐武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82例137支血管狭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0%为70支,占51.1%,血管狭窄程度50%~69%为40支,占29.2%,血管狭窄程度<50%为27支,占19.7%;颅外段狭窄占46.7%,颅内段占53.3%,颅内、外病变血管比例为1.14:1;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5.5%,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9.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占40.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常见,占28.0%。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颈动脉狭窄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D基因点突变致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操基清 杨娟 +9 位作者 李亚勤 冯善伟 陈菲 郑卉 梁颖茵 赵保健 张旭 张惠丽 朱瑜龄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42-447,共6页
研究背景DMD基因点突变,主要是无义突变,可以引起基因编码提前终止,使产生的目的蛋白不稳定而降解,导致临床症状较重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见临床表型为症状较轻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DMD点突变患者。本研究旨... 研究背景DMD基因点突变,主要是无义突变,可以引起基因编码提前终止,使产生的目的蛋白不稳定而降解,导致临床症状较重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见临床表型为症状较轻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DMD点突变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讨DMD基因点突变导致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以加深对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突变类型的认识。方法共11例临床和肌肉活检明确诊断、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显示DMD基因外显子非缺失或重复突变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高通量第2代DNA测序法检测DMD基因外显子突变类型。结果11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携带10种突变类型,无突变热点;6例携带无义突变[c.5002G>T,p.(Glu1668X);c.1615C>T,p.(Arg539X);c.7105G>T,p.(Glu2369X);c.5287C>T,p.(Arg1763X);c.9284T>G,p.(Leu3095X)];1例携带错义突变[c.5234G>A,p.(Arg1745His)];2例携带框移突变(c.10231dup T,c.10491del C);2例携带剪切位点突变(c.4518+3A>T,c.649+2T>C)。结论 DMD基因点突变可以引起临床症状较轻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当MLPA技术显示DMD基因为非缺失和重复突变时,切勿漏诊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研究其发生机制对基因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肌营养不良蛋白 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终产物对雪旺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媚 张临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729-1732,共4页
目的研究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离体大鼠坐骨神经来源雪旺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变,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选取新生3 d的SD乳鼠,原代分离纯化雪旺细胞,并采用免疫化学染色鉴定原代细胞。将原... 目的研究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离体大鼠坐骨神经来源雪旺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变,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选取新生3 d的SD乳鼠,原代分离纯化雪旺细胞,并采用免疫化学染色鉴定原代细胞。将原代培养的雪旺细胞分为7组,分别给予单纯培养基(空白对照组)、20μg/ml牛血清清蛋白(BSA)、20μg/ml AGEs、50μg/ml BSA、50μg/ml AGEs、100μg/ml BSA和100μg/ml AGEs干预后,检测各组干预后雪旺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细胞数、凋亡率以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予以单纯培养基(空白对照组)、50μg/ml BSA、50μg/ml AGEs和50μg/ml AGEs+10μg/ml抗AGEs特异性受体(RAGE)抗体处理,检测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1)不同浓度的BSA组雪旺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细胞数、凋亡率、Caspase-3 mRN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浓度的AGEs组雪旺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较相同浓度的BSA组及空白对照组减弱,雪旺细胞凋亡率及Capases-3 mRNA表达水平较相同浓度的BSA组及空白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浓度的AGEs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0μg/mlBSA组干预后NF-κB活性及TNF-α、IL-6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0μg/mlAGEs组干预后NF-κB活性及TNF-α、IL-6水平较BSA组及空白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GEs+抗RAGE抗体组上述因子的表达与B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GEs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并诱导其凋亡,该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炎性因子表达从而增加对细胞的损害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基化终产物 高级 糖尿病 糖尿病神经病变 雪旺细胞 NF-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191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525例同期入院的首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性别构成,糖尿病、饮酒、...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191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525例同期入院的首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性别构成,糖尿病、饮酒、肾功能不全及蛋白尿发生率,血小板计数、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年龄>60岁、有脑梗死家族史者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心房纤颤、慢性支气管炎及高纤维蛋白原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estic回归分析,其中年龄>60岁〔OR=2.021,95%CI(1.336,3.058),P=0.001〕、高血压〔OR=1.717,95%CI(1.054,2.796),P=0.030〕、高纤维蛋白原〔OR=1.492,95%CI(1.048,2.123),P=0.026〕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脑梗死复发是多因素的,年龄>60岁、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可控制因素的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