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华 陈新军 +4 位作者 郑若龙 李伟章 钱惠东 雷汉东 周逸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58-76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拜阿司匹林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栓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PAF患者663例,并随机单盲分为4组:A组154例(拜阿司匹林150 mg/d),B组132例[华法林抗凝,国际... 目的探讨应用拜阿司匹林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栓对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PAF患者663例,并随机单盲分为4组:A组154例(拜阿司匹林150 mg/d),B组132例[华法林抗凝,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2~1.6],C组197例(华法林抗凝,INR控制在1.7~2.5),D组180例(华法林抗凝,INR控制在2.6~3.0),随访近5年,记录4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与A组、B组比较,C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总事件所占的比例均明显下降(P<0.05,P<0.01);D组患者主要出血事件增加,总主要事件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PAF患者的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7~2.5安全有效,而再增加抗凝强度并不增加获益,反而增加出血及其他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华法林 抗凝药 阿司匹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通过下调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抑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炜 陈玲 陈曼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8-390,395,共4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阿托伐他汀1组(statin 1)和阿托伐他汀2组(statin 2),每组8只。Statin 1组...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阿托伐他汀1组(statin 1)和阿托伐他汀2组(statin 2),每组8只。Statin 1组术前7 d开始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灌胃,statin 2组药物剂量为40 mg/(kg·d),I/R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随后制备心肌I/R损伤模型。各组于再灌注3 h后剪取心脏I/R损伤区域,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线粒体融合素2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及statin 1组、statin 2组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Akt表达显著下降,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I/R组相比,statin 1组、statin 2组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而p-Akt表达显著增高(P<0.05),且statin 2组较statin 1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与抑制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缺血再灌注 心肌细胞 凋亡 线粒体融合素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塑的改善效应 被引量:14
3
作者 于杨 刘筱 +1 位作者 陈玲 陈曼华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塑的改善效应及作用。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6例。两组患者均按照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2003年)要求予以标准剂量阿...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及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重塑的改善效应及作用。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6例。两组患者均按照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2003年)要求予以标准剂量阿司匹林常规抗血小板。对照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片150 mg,qd,po;治疗组患者给予厄贝沙坦片150 mg,po,qd,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片20 mg,qn,po。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80 d。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室间隔厚度(IVST)及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等指标;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脑卒中、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IMT、LVEDVI、IVST及WMSI显著降低(P<0.05);随访1年,治疗组发生脑卒中、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分别为4.55%,7.58%,4.55%,对照组分别为5.00%,6.67%,5.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厄贝沙坦可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厄贝沙坦 高血压 原发性 心室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伟章 张华 +4 位作者 陈新军 郑若龙 钱惠东 雷汉东 周逸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栓药物对阵发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nonvalvul aratrial fibrillation,PAF)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PAF病例807例,其中80例因各种原因失访,有效病例727例,分别使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进行... 目的:探讨不同抗栓药物对阵发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nonvalvul aratrial fibrillation,PAF)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PAF病例807例,其中80例因各种原因失访,有效病例727例,分别使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进行抗栓治疗,随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比较二者预防主要终点、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高危PAF组,使用华法林治疗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均较阿司匹林组低(P﹤0.05),出血事件二者间无差异(P>0.05);中危PAF组,使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二者在主要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间无差异(P>0.05),而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能降低次要终点事件、及次要事件(P﹤0.05)。结论:对高危PAF病例,应用华法林抗凝较优于应用阿司匹林抗栓;对中危PAF病例,主要事件二者疗效相当,但应用华法林抗凝能减低次要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栓 阵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宁 陈曼华 +1 位作者 罗洪波 王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 目的以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为参照,评估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双心室电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20例患者植入全自动双腔(DDD型)起搏器,随机分组,一组10例行间隔部起搏(RVS组),一组行心尖部起搏(RVA组);分析两组有效起搏及1、3个月随访时各起搏参数差异;对比术中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自身心律心电图、术后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形态;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RVS组和RVA组起搏电压阈值、电极阻抗、R波高度无明显差异(P>0.05)。电极植入后第1、3个月随访,两组起搏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且动态变化相似;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A组为(203.0±127.3)s,RVS组为(581.0±124.7)s(P<0.05)。电极植入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前和术后心电图Ⅱ导联QRS宽度:RVA组分别为(0.11±0.03)s、(0.19±0.02)s(P<0.05);RVS组分别为(0.10±0.02)s、(0.12±0.02)s(P<0.05),术后QRS形态与术前心电图相似。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对比,前者明显窄于后者(P<0.01)。术前2组LVEF、E/A比值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随访的LV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P>0.05)。6个月随访RVS组LVEF、E/A均明显高于RVA组(P<0.05)。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不会给心功能带来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起搏参数 心室电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衰患者选用扩血管药的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曼华 陈刚 《医药导报》 CAS 2001年第2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心力衰竭 扩血管药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9
7
作者 汪亚芸 陈曼华 张利芸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3073-3075,共3页
目的评价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早期合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11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 目的评价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早期合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11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试验组患者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同时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则单用低分子肝素8 d。观察两组治疗8 d内全因死亡、顽固性心肌缺血、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出血情况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8 d内全因死亡、顽固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而两组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试验组内无出血35例,轻度出血15例,中度出血4例;对照组无出血48例,轻度出血2例,中度出血6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93,P<0.05)。试验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计数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合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有效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冠脉综合征 糖尿病 出血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与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何中涵 廖华 陈曼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39-1841,共3页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缬沙坦组(V组)和氨氯地平组(A组),配对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治疗12周后,观察体重...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缬沙坦组(V组)和氨氯地平组(A组),配对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治疗12周后,观察体重指数、血压,测定空腹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胰岛素、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12周末治疗组重复测定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基线水平时,V和A两组的血压、瘦素和胰岛素水平均高于C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C组,体重指数、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V和A组间各参数均无明显差异。治疗12周后V组血清瘦素、胰岛素明显降低,脂联素明显升高,而A组3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脂联素水平低于正常。缬沙坦治疗可降低瘦素、胰岛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而氨氯地平则无明显影响,表明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能改善高血压相关的代谢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缬沙坦 氨氯地平 瘦素 脂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酮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增殖 被引量:3
9
作者 周炜 刘玮 +4 位作者 廖华 曹喆 谢寒 张韶英 陈曼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5-778,共4页
目的研究睾酮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培养大鼠VSMC,利用血清饥饿法进行同步化处理。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ox-LDL组:给予50μg/m L ox-... 目的研究睾酮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培养大鼠VSMC,利用血清饥饿法进行同步化处理。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ox-LDL组:给予50μg/m L ox-LDL处理;睾酮组:分别加入5×10-8mol/L和5×10-7mol/L睾酮预处理12 h,然后与50μg/m L ox-LDL共培养;另外设置血清组,用含100 m L/L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水溶性四甲基偶氮唑盐(WST-1)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线粒体融合素2(Mfn2)、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x-LDL组细胞增殖能力增强,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增加,Mfn2表达降低,p-ERK1/2表达增加,PCNA表达增加,α-SMA表达降低,OPN表达增加。与ox-LDL组比较,不同浓度睾酮组细胞增殖受抑制,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降低,Mfn2表达增加,p-ERK1/2表达降低,PCNA表达降低,α-SMA表达增加,OPN表达降低,以上作用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睾酮可抑制ox-LDL诱导的大鼠VSMC发生表型转化及增殖,可能与其上调Mfn2抑制ERK1/2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酮 血管平滑肌细胞 线粒体融合素2 表型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哌唑嗪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玲 于杨 陈曼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123-2126,共4页
目的:观察哌唑嗪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探讨哌唑嗪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8周龄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8)... 目的:观察哌唑嗪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表达的影响,探讨哌唑嗪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8周龄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8)、高脂饮食组(n=8)和高脂饮食哌唑嗪组(n=8),12周后监测各组小鼠腹主静脉血脂和主动脉血管MMP-3与TIMP-2的表达。结果 :哌唑嗪组小鼠与高脂饮食组相比,血清TG、TC、LDL-C降低,HDL-C水平升高(均P<0.05);且哌唑嗪组小鼠主动脉内膜的粥样斑块面积和内膜厚度均较高脂饮食组减少。高脂饮食组、哌唑嗪组的MMP-3表达高于正常饮食组(P<0.05),TIMP-2低于正常饮食组,但哌唑嗪组MMP-3表达低于高脂饮食组,TIMP-2表达高于高脂饮食组。结论:哌唑嗪能够降低TC、LDL-C和升高HDL,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除了降脂作用以外,可能还与降低斑块内MMP-3表达,增加TIMP-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唑嗪 动脉粥样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3 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酮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泡沫化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炜 刘玮 +3 位作者 廖华 于扬 张韶英 陈曼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515-518,共4页
目的研究睾酮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转化为泡沫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培养大鼠VSMC,分为对照组、ox-LDL组、低(1nmol/L)、中(10nmol/L)、高(100nmol/L)浓度睾酮组。另外,设置睾酮组... 目的研究睾酮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转化为泡沫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培养大鼠VSMC,分为对照组、ox-LDL组、低(1nmol/L)、中(10nmol/L)、高(100nmol/L)浓度睾酮组。另外,设置睾酮组(100nmol/L)、氟他胺组(1μmol/L)、睾酮与氟他胺合用组,并与ox-LDL共培养建立泡沫细胞模型。利用油红O染色及酶荧光法检测不同浓度睾酮及氟他胺预处理对VSMC内脂质含量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内线粒体融合素2(Mfn2)、清道夫受体CD36和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的表达变化。结果与ox-LDL组比较,不同浓度睾酮组VSMC脂质蓄积减少,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含量均降低(P<0.05),Mfn2和ABCA1表达增加(P<0.05),CD36表达降低(P<0.05)。与睾酮组比较,睾酮与氟他胺合用组VSMC脂质蓄积增加,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含量均增加(P<0.05),Mfn2和ABCA1表达降低(P<0.05),CD36表达增加(P<0.05)。结论睾酮以雄激素受体依赖的方式,抑制ox-LDL诱导的VSMC泡沫化过程,其作用与睾酮上调Mfn2表达进而调节CD36和ABCA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酮 平滑 血管 泡沫细胞 脂蛋白类 LDL 受体 清道夫 ATP结合匣式转运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在替米沙坦上调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杨 杜优优 陈曼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99-1501,共3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在替米沙坦调节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3T3-L1脂肪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替米沙坦组、GW9662组、替米沙坦+GW9662组。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方...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在替米沙坦调节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3T3-L1脂肪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替米沙坦组、GW9662组、替米沙坦+GW9662组。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3T3-L1脂肪细胞的脂联素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GW9662干预后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替米沙坦组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替米沙坦+GW9662组脂联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增高趋势,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PARγ活性在替米沙坦上调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表达过程中可能起着一定程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替米沙坦 PPAR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拉唑嗪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玲 周炜 陈曼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373-2376,共4页
目的:观察特拉唑嗪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特拉唑嗪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特拉唑嗪组。饲喂高脂饮食建... 目的:观察特拉唑嗪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特拉唑嗪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特拉唑嗪组。饲喂高脂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12周后腹主静脉取血监测各组血脂,取主动脉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血管MMP-9与MCP-1的表达。结果:特拉唑嗪降低TG、TC、LDL-C(P<0.01),升高HDL-C水平(P<0.05);高脂饮食大鼠主动脉内膜的粥样斑块面积和内膜厚度均明显增加,而特拉唑嗪明显抑制了斑块形成和内膜增生。相比于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特拉唑嗪组的MMP-9、MCP-1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且特拉唑嗪组明显低于高脂饮食组(P<0.01)。结论:特拉唑嗪能够降低TC、LDL-C和升高HDL,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除了其降脂作用外,还可能与抑制MMP-9与MCP-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特拉唑嗪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及对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炜 周逸 陈曼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62-765,共4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及线粒体融合素2(Mfn2)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组(他汀1组)和阿托伐他汀2组(他汀2组),每组12只。他汀1组术前3d每日阿托伐他汀10mg/k...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及线粒体融合素2(Mfn2)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组(他汀1组)和阿托伐他汀2组(他汀2组),每组12只。他汀1组术前3d每日阿托伐他汀10mg/kg灌胃,他汀2组每日阿托伐他汀40mg/kg,随后制备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HE染色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测量内膜面积(I)/中膜面积(M)比值;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印迹法检测Mfn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依文思蓝染色观察血管内皮修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及他汀1组和2组血管内膜增生,I/M比值显著增加(P<0.01),PCNA阳性细胞比值显著增加(P<0.01),Mfn2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1组和他汀2组I/M比值降低(P<0.01),PCNA阳性细胞比值降低(P<0.01),Mfn2表达升高(P<0.05);且他汀2组较他汀1组变化更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他汀1组和他汀2组依文思蓝染色区域面积与吸光度相对值的乘积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同时可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其作用可能与上调Mfn2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血脂药 颈动脉损伤 颈动脉狭窄 线粒体 增殖细胞核抗原 内皮细胞 融合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从有创治疗中获益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杨锴 陈曼华 +1 位作者 熊才金 滑红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1538-1539,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否从有创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及冠脉搭桥术(CABG)中获益。方法:200例老年(≥65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经冠脉造影后接受PCI或CABG治疗,为有创治疗组,其中PCI88例,CABG12例。100例接受药...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否从有创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及冠脉搭桥术(CABG)中获益。方法:200例老年(≥65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0例经冠脉造影后接受PCI或CABG治疗,为有创治疗组,其中PCI88例,CABG12例。100例接受药物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30d和6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30d和6个月内死亡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吸烟、患糖尿病、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的前提下,30d和6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有创治疗组均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者应积极接受冠脉造影及有创治疗,要比从药物治疗中获益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致窦性停搏2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兆明 陈刚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4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胺碘酮 窦性停搏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李奇凡 张临洪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12期39-41,共3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6例脑血栓患者,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为阿托伐他汀组,30例常规治疗者作为常规治疗组,同时选用健康人群20名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在发病(...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患者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6例脑血栓患者,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为阿托伐他汀组,30例常规治疗者作为常规治疗组,同时选用健康人群20名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在发病(发病7天内)、3个月后、12个月后监测血脂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①脑血栓患者在发病7天内血管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阿托伐他汀组在3个月及1年后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入院时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比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明显下调,且差异有显著性。④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12个月比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有差异,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脑血栓患者急性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明显上调;②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并且在急性期具有降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脑血栓形成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