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2012-2019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余树坤 张首楠 +7 位作者 张力 王雨欣 谭雅心 魏晟 石梓薇 吴凯 陶志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3-589,共7页
目的武汉市自2013年以来已经消除了本地疟疾,但输入性疟疾作为本地疟疾传播的传染源仍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了解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在已被消除本地疟疾的地区尤为重要。分析武汉市2012-2019年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 目的武汉市自2013年以来已经消除了本地疟疾,但输入性疟疾作为本地疟疾传播的传染源仍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了解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在已被消除本地疟疾的地区尤为重要。分析武汉市2012-2019年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进一步做好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武汉诊断为输入性疟疾的患者信息,并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描述。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重症疟疾患者的特征;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来识别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武汉市2012-2019年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29例。221例为男性(96.5%),男女性别比为28∶1,病例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50岁(89.1%)。82.1%的患者是境外务工人员,212例(92.6%)自非洲国家输入,主要来源国为尼日利亚36例(15.7%)、安哥拉27例(11.8%)、刚果金17例(7.4%)。病例以恶性疟为主(185例,80.8%),其次为间日疟24例(10.5%)和卵形疟16例(7.0%)。重症病例53例,重症率为23.1%。首次患疟疾(P=0.008)、感染恶性疟原虫(P=0.009),以及在最初诊断时被误诊(P<0.001)的患者发展为重症的比例要更高(均P<0.05)。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6 d,病例类型(恶性疟)、抗疟药物(采用氯喹伯氨喹)、退热时间(超过3 d)和血涂片镜检转阴时间(超过3 d)都与较长的住院时间有关(均P<0.05)。结论本地疟疾已被消除多年,但输入性病例仍构成威胁。应加强对出境人员特别是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地区的务工人员进行疟疾知识宣教。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疟疾诊治能力,遵循规范化的治疗过程,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疟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恶性疟 重症疟疾 住院时间 影响因素 境外务工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社区人群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童叶青 郭慧 +7 位作者 叶建君 侯双翼 刘勋 杨成凤 张玉 皮琦 卢祖洵 刘家发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的了解武汉市社区居民的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社区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2社区内的2751名居民,进行面对面询问式问卷调查。结果获得有效问卷2515份,对5条结核病防... 目的了解武汉市社区居民的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开展社区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2社区内的2751名居民,进行面对面询问式问卷调查。结果获得有效问卷2515份,对5条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的总知晓率为73.0%,对每条核心知识("传播途径"、"症状"、"求医地点"、"国家免费政策"、"疗效")的知晓率依次分别为83.0%、82.5%、82.1%、49.9%、67.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总知晓率的主要因素为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小学及以下"及非"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知晓率明显偏低(P<0.01)。结论社区居民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认知仍存在漏洞,应加强对国家免费政策及治疗疗效方面的信息传播,并以文化程度低、非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为重点健康教育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核心知识 知晓率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医护人员登革热防治知信行调查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慧 杨莹 +6 位作者 丁浩 周仲瑾 胡瑞 周良才 吴丽群 王怀记 陈晓敏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37-641,662,共6页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登革热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医护人员登革热防治继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武汉市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共39所,采用自编结构式问卷,对1495名医护人...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登革热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医护人员登革热防治继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武汉市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共39所,采用自编结构式问卷,对1495名医护人员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率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KAP得分是否合格的影响因素。结果登革热防治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32.63%,传播途径(71.17%)和预防措施(59.87%)的知晓率最高,其余诊治与管理方面的知晓率均低于50%。医护人员知识合格率为2.21%,态度积极率为65.48%,行为形成率为60.87%,综合KAP得分合格率为13.98%。职业(医生:OR=1.560,95%CI:1.143~2.128)、年龄(40~49岁:OR=1.927,95%CI:1.239~2.996;50岁及以上:OR=1.821,95%CI:1.078~3.074)、知识获取途径(线下讲座/会议:OR=1.560,95%CI:1.155~2.107;手机:OR=1.913,95%CI:1.370~2.670)是KAP得分合格的影响因素。结论武汉市医护人员登革热防治知信行水平不理想,尤其是知晓率较低,应结合线下讲座/会议与手机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针对不同职业、年龄人员实施差异化继续教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人员 登革热 知信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社区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获取途径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慧 侯双翼 +8 位作者 叶建君 刘勋 杨成凤 周丽平 张玉 皮琦 卢祖洵 刘家发 童叶青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75-1178,共4页
目的了解武汉市社区人群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实际途径与期望途径,并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现况调查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2个社区15岁以上的居民进行获取途径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515份,有效率为91.4%。社区... 目的了解武汉市社区人群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实际途径与期望途径,并探讨其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现况调查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2个社区15岁以上的居民进行获取途径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515份,有效率为91.4%。社区人群实际获取结核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主要为影视媒体(53.8%)、报刊(44.2%)、亲友聊天(16.9%)以及户外广告(14.3%);而调查对象期望的知晓途径主要为电视(63.1%)、报刊(37.5%)、广播(20.1%)和户外广告(18.7%)。且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背景及收入状况对各知晓途径的选择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社区人群获取知识的途径随人群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而异,在今后的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高效的宣传教育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健康教育 社区居民 获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组测序的疑似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余树坤 崔紫妍 +3 位作者 刘浪 谭雅心 崔洲莹 陶志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对武汉市某区一起疑似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子分型溯源及耐药特征性分析。方法采用FIlm Array TM检测系统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中毒事件所涉样本进行病原菌初筛,根据初筛结果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质谱鉴定分析,采... 目的对武汉市某区一起疑似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子分型溯源及耐药特征性分析。方法采用FIlm Array TM检测系统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中毒事件所涉样本进行病原菌初筛,根据初筛结果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质谱鉴定分析,采用荧光PCR对分离菌株进行产气荚膜梭菌6种毒力基因检测,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析其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及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进化分析(wgSNPs),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共分离到10株产荚膜梭菌,其中8株来自7份肛拭子样本,1株来自粪便样本,1株来自食品样本。可疑食品产气荚膜梭菌计数为7.8×10^(6) CFU/g。10株产气荚膜分离菌株均检出plc(a)毒素基因,未检出cpe等其他5种毒素基因,证实均为A型菌产气荚膜梭菌。所有菌株对克林霉素100%耐药,对万古霉素、头孢西丁、美罗培南等抗生素几乎完全敏感。10株产气荚膜梭菌均携带tetB(P)、tetA(P)和mprF等耐药基因,其次是ermQ(70%)、ant(6)-Ib(10%)以及LnuP(10%)。wgSNPs遗传进化分析显示4株暴发菌株聚成一簇,与可疑食品来源株同属一个独立的亚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结论此次食物中毒事件可能是由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手撕鸡所致,菌株未出现多重耐药现象,但均对克林霉素耐药,需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多重PCR初筛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基因 食物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2017年-2019年蚊类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柳静 毛伟平 +4 位作者 丁浩 李华刚 陈龙 陈晓敏 田俊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6-423,共8页
2017年-2019年,在武汉地区选取公园、居民区、医院、农户和猪圈5种生境为调查点,采用诱蚊灯法对武汉地区蚊类进行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蚊类95072只,隶属1科5属8种.城市生境如公园、居民区、医院蚊虫密度消长呈双峰型,密度高峰出现... 2017年-2019年,在武汉地区选取公园、居民区、医院、农户和猪圈5种生境为调查点,采用诱蚊灯法对武汉地区蚊类进行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蚊类95072只,隶属1科5属8种.城市生境如公园、居民区、医院蚊虫密度消长呈双峰型,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7月,9月-10月,优势种为致倦库蚊;农村生境如猪圈、农户蚊虫密度消长呈单峰型,密度高峰为6月-7月,猪圈优势种为三带喙库蚊,农户优势种为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农户和猪圈的丰富度(8)较高,农户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猪圈次之.公园、居民区、医院丰富度(4,4,3)较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相似,年际间有波动.公园、医院与居民区,猪圈与农户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75~1.00,均为极相似.这些结果表明武汉地区蚊类多样性受外界影响较大,提示蚊媒防控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生境下的不同蚊种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群落 多样性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起ST19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溯源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余树坤 刘浪 +3 位作者 谭雅心 崔紫妍 徐兴宇 陶志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目的分析武汉市某区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原因,探讨分离菌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为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相关样本20份,提取样本总DNA进行18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同时按时GB4789.4-201... 目的分析武汉市某区1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原因,探讨分离菌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为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相关样本20份,提取样本总DNA进行18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同时按时GB4789.4-2016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应用传统玻片凝集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阳性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和耐药性检测,并提取所有菌株核酸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利用Abricate和SeqSero在线预测每株菌的血清型和耐药基因,然后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分离的9株沙门氏菌分别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组序列方法(WGS)递进分析。结果共检出12株沙门氏菌(菌株编号DXH001~DXH012),其中病例肛拭子样本7份、病例粪便样本2份,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3份。常规血清型分型均为B群鼠伤寒沙门氏菌,与全基因组测序鉴定分型结果一致。12株菌株耐药谱完全一致,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四环素均耐药。基于全基因组预测的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青霉烷、四环素的耐药性与耐药表型结果完全一致。选取DXH001~DXH009开展PFGE和WGS分析。9株鼠伤寒沙门氏菌获得完全一致的PFGE图谱,全基因组序列大小无明显差异,约为4.9 Mbp,MLST型均为ST19。从SNP的最小生成树来看共存在17个变异位点,各菌株间SNP差异数为1~6。全基因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9株沙门氏菌自成一簇,与数据库其他沙门氏菌相差甚远,属于新的克隆分支。同源性最高的来源于江西的GCF_020221795.1参考样本。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致病源为鼠伤寒沙门氏菌ST19,为同一暴发来源。9株沙门氏菌遗传距离较近,但与数据库中其他沙门氏菌遗传距离较远,自成一簇属于新的克隆分支。本研究中沙门氏菌具有多重耐药性,需加强对多重耐多药菌株的监控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伤寒沙门氏菌 全基因组测序 PFGE分型 耐药基因 血清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