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森林公园常见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钟言钰 罗协 李思悦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7,共8页
【研究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研究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对认识土壤碳汇及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不同植物类型(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随机设... 【研究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研究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对认识土壤碳汇及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择4种不同植物类型(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随机设置33个采样点,研究不同植物群落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布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①土壤微生物量碳在不同植物群落根际间存在显著差异,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波动范围为270.76~908.44 mg/kg。②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r=0.662,p<0.01)、无机氮(r=0.510,p<0.01)、碳磷比(r=0.519,p<0.01)、铵态氮(r=0.355,p<0.01)和硝态氮(r=0.485,p<0.01)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速效磷(r=−0.134,p<0.05)显著负相关。③不同植物群落根际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熵碳的变化范围为1%~4%,其中黑足鳞毛蕨植物群落的根际最高,桂花植物群落根际最弱。④土壤有机碳、碳磷比和无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主要因子,而碳氮比(36.36%,p<0.01)和有机碳(24.42%,p<0.05)是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熵碳含量的关键。【结论】土壤碳氮比和有机碳是土壤微生物量熵碳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间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之下黑足鳞毛蕨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固碳能力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植物根系 森林公园 影响因子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生物可降解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及对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凯 俞永祥 +3 位作者 杨思德 于鑫 韩毓杰 李晓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4-565,共12页
生物可降解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获得广泛使用。然而,进入环境介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分解过程中容易破碎,形成生物降解微塑料(BMPs)。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的增长加剧了BMPs的环境风险,尤其是在陆地生态系统... 生物可降解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获得广泛使用。然而,进入环境介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分解过程中容易破碎,形成生物降解微塑料(BMPs)。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的增长加剧了BMPs的环境风险,尤其是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本文综述了BMPs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包括对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生物降解以及衍生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释放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BMPs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及相关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的影响机制,以支撑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应用潜力及环境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微塑料 吸附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群落结构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健康风险分级
3
作者 许梅榕 安新丽 +2 位作者 赵彩霞 姚槐应 苏建强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4,共6页
细菌耐药性的快速传播和蔓延是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除了医疗和动物养殖业外,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在多种环境介质中传播扩散进而转移到人类病原菌中,影响人类健康。甄别环境中高风险抗性基因是实现抗性基因有效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 细菌耐药性的快速传播和蔓延是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除了医疗和动物养殖业外,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在多种环境介质中传播扩散进而转移到人类病原菌中,影响人类健康。甄别环境中高风险抗性基因是实现抗性基因有效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的基础。对环境中抗性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聚焦质粒携带的抗性基因,提出了环境中抗性基因风险分级框架,进而对制药厂和养殖厂场地环境样品进行了质粒组分析,形成了风险分级清单。结果表明,按抗性基因的移动性(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共存)、质粒类型、在人类病原菌中的流行度、致病潜力(与毒力因子共存)等4个标准,从制药厂和养殖厂场地环境样品中共检测到425个质粒携带的抗性基因,其中最高风险Ⅰ级抗性基因0种,Ⅱ级2种,Ⅲ级33种,Ⅳ级89种,最低风险Ⅴ级301种,形成了制药厂和养殖厂场地环境抗性基因风险分级清单。所检测到的高风险抗性基因,为环境抗性基因污染监测及人群暴露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风险评估 质粒 可移动遗传元件 病原菌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场废水与周边水环境中细菌和耐药基因的特征
4
作者 赵嘉豪 徐杏 +3 位作者 周卫东 杨华 赵喜红 汪雯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1-632,共12页
生猪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可能的致病菌和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为此,从某生猪养殖场废水生化出水口、猪场附近农田沟渠、猪场内地下水储水罐和池塘中采集样本(分别简记为MW、IW、UW、PW),分析猪场废水和周边水环境中水质、细菌群落和代... 生猪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可能的致病菌和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为此,从某生猪养殖场废水生化出水口、猪场附近农田沟渠、猪场内地下水储水罐和池塘中采集样本(分别简记为MW、IW、UW、PW),分析猪场废水和周边水环境中水质、细菌群落和代表性ARGs的特征,并利用16S rRNA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细菌群落和代表性ARGs的丰度。结果表明,MW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总磷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样本,ARGs总丰度最高;UW的水质最好,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最低。从4种水体中均检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致病菌,且MW和IW中的主要ARGs均为四环素类(tetQ和tetW)和大环内酯类(ermB)耐药基因。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猪废水菌群中的菌属为主要的ARGs宿主,其相对丰度与多种检测的ARGs的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MW的高污染指数、多样致病菌和高丰度的ARGs可能对周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猪场废水处理需严格执行相关排放标准,且废水最终的深度消毒也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场废水 细菌群落 耐药基因 水质参数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振波 钟菲凤 +3 位作者 赵喜红 邓阳 赵凤 刘君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8-583,共16页
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尽管过去对VBNC状态的概念存在争议,但其对生态平衡和公共安全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多因素调控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已逐... 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尽管过去对VBNC状态的概念存在争议,但其对生态平衡和公共安全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多因素调控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已逐渐被揭示,包括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途径。这些研究奠定了解析VBNC状态细胞生存策略和生态适应性的基础。本综述从多角度对VBNC状态细胞进行了总结,包括其定义的讨论,生物被膜内VBNC状态细胞存在情况、形成的诱因及相关机制,VBNC状态细胞的调控及防控等。未来应聚焦于探索VBNC状态细胞的功能及意义,以创新方式干预VBNC状态形成,深入揭示VBNC状态细胞的分子机制和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但不可培养状态细胞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生殖细胞的发育调控及环境雌激素对其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付志琪 李振宇 +4 位作者 魏锦博 汪畅 程波 曹梦西 梁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6,共12页
随着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EEs)在人体样本尤其是孕早期人体样本中频繁被检出,对于EEs的生殖健康风险研究开始关注其对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发生和迁移的影响。PGCs是生殖细胞的前体细胞,经过特化、... 随着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 estrogens,EEs)在人体样本尤其是孕早期人体样本中频繁被检出,对于EEs的生殖健康风险研究开始关注其对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发生和迁移的影响。PGCs是生殖细胞的前体细胞,经过特化、迁移、分化后生成精子或卵子,作为高等生物体生命延续的载体,其遗传稳定性对人体生殖健康至关重要。本文以小鼠及斑马鱼为例总结了PGCs发育过程及其关键调控因子,讨论了雌激素在PGCs发育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方式,在此基础上综述了EEs对PGCs的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了解EEs对PGCs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将为EEs的人体生殖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更为精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雌激素 原始生殖细胞 毒性效应 分子机制 生殖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2影像的武汉市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地上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3
7
作者 韩云亭 李思悦 罗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1-619,共9页
探究国产高分辨率数据在森林碳储量估算研究中的潜力,为构建森林碳储量估算模型提供新思路。选取武汉市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以GF-2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面实测信息,对研究区森林地上碳储量进行估算,共提取6个植被指数、4... 探究国产高分辨率数据在森林碳储量估算研究中的潜力,为构建森林碳储量估算模型提供新思路。选取武汉市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以GF-2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面实测信息,对研究区森林地上碳储量进行估算,共提取6个植被指数、4个波段值、8种纹理特征,筛选出9个与实测碳储量相关的遥感变量,运用线性与非线性方程对单个高相关变量和多个相关变量进行建模,选出最优模型,为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将模型代入4种纹理窗口(3×3、5×5、7×7、9×9)。结果表明:通过遥感图像提取的植被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共线性,单变量建立的模型精度低于多变量模型;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与决定系数R^(2)对4个窗口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评价,模型在5×5窗口下预测效果最好(R^(2)=0.73,RMSE=0.5),3×3窗口下预测效果最差(R^(2)=0.64,RMSE=0.8),将所有估测模型进行比较,在纹理窗口下模型精度提高了0.11。利用5×5窗口下构建的多变量模型对研究区碳储量进行估算,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碳储总量为1.06×10^(4) t,总体平均碳密度为84.59 t/hm^(2),具有一定的固碳作用。选用国产高分辨率影像GF-2数据对武汉市九峰山森林公园进行反演研究,能很好地运用在森林植被碳储量定量与生长状况领域。研究结果对“双碳”目标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管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2 地上碳储量 遥感反演 森林碳汇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外周血和海马区中铜/铁蛋白及核心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8
作者 张慧琼 张倩 +1 位作者 陈红安 江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2-550,共9页
阿尔茨海默病(AD)与铜(Cu)、铁(Fe)代谢紊乱密切关联.该文完成了AD病患外周血、海马区中的微阵列测序数据与人源Cu、Fe蛋白组的比较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中NDUFS2基因及对应蛋白变化显著,可作AD检测靶标;海马区中88种Cu、Fe... 阿尔茨海默病(AD)与铜(Cu)、铁(Fe)代谢紊乱密切关联.该文完成了AD病患外周血、海马区中的微阵列测序数据与人源Cu、Fe蛋白组的比较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中NDUFS2基因及对应蛋白变化显著,可作AD检测靶标;海马区中88种Cu、Fe蛋白与代谢、去甲基化、电子传递等功能直接关联,3种核心基因(CYCS、CYP3A5、CYP2D6)及对应的Fe蛋白能通过引发细胞色素相关代谢紊乱影响AD发展.这为理解和检测AD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Cu、Fe蛋白变化对AD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金属蛋白 差异表达基因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钇生物浸出研究进展
9
作者 颜琳琳 汪海兰 +1 位作者 肖春桥 方云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8,共8页
综述稀土钇(Y)在自然界的赋存状态及分布情况、主要的化学提取与生物提取方法,并从稀土钇生物浸出(微生物吸附、微生物代谢物浸取)、稀土钇对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稀土钇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法提取稀土钇前景广阔,但仍然面临着... 综述稀土钇(Y)在自然界的赋存状态及分布情况、主要的化学提取与生物提取方法,并从稀土钇生物浸出(微生物吸附、微生物代谢物浸取)、稀土钇对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探讨稀土钇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法提取稀土钇前景广阔,但仍然面临着优势浸矿菌株匮乏、矿物-微生物互作机制尚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高通量浸矿微生物筛选和功能菌种快速识别方法、加强微生物与钇在分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微生物对钇元素的选择性浸出研究、推广微生物代谢产物生物浸取,优化原位浸提工艺技术等建议,期望能对我国钇资源的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钇 生物浸出 微生物吸附 微生物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降解微塑料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
10
作者 雷诗涵 时晓雨 +2 位作者 陈珂怡 高原 袁鸣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7,共9页
作为一种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微塑料对环境生态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可降解微塑料相比,不可降解微塑料因持久、耐用、经济和应用广泛等特点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不可降解微塑料可作为载体吸附包括重金属在内的环境污染物... 作为一种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微塑料对环境生态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可降解微塑料相比,不可降解微塑料因持久、耐用、经济和应用广泛等特点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不可降解微塑料可作为载体吸附包括重金属在内的环境污染物,并可能影响它们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有效性等环境行为。纵使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微塑料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及相互作用的危害仍未被系统阐明。综述了不可降解微塑料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微塑料影响重金属环境行为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微塑料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为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的修复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重金属 迁移转化 环境行为 金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皮结合态多酚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辰阳 张文 +2 位作者 李杰 杨芳 张美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7,共11页
为探究板栗外皮和内皮结合态多酚对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构建体外结肠发酵模型,分为板栗外皮结合态多酚(CSBP)组、板栗内皮结合态多酚(CISBP)组和空白(CK)组,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组样品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为探究板栗外皮和内皮结合态多酚对SD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构建体外结肠发酵模型,分为板栗外皮结合态多酚(CSBP)组、板栗内皮结合态多酚(CISBP)组和空白(CK)组,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组样品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于CK组,CSBP组与CISBP组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整体提高,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比值均有所上升,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单胞菌属(Intestinimonas)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多尔氏菌属(Dorea)、梭菌属(Clostridiales)等有害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此外,功能预测结果显示,CSBP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和重建、维持组织和器官功能的正常运行、清除自由基和有毒物质以及减少细胞损伤和炎症等功能,而CISBP可以促进脂肪代谢、血糖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以及蛋白质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CSBP和CISBP对肠道菌群产生了影响,通过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促进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促使SD大鼠肠道菌群向更健康的组成发展。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发板栗资源以及研发可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皮 结合态多酚 体外厌氧发酵 肠道菌群 16S rRNA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漆酶基因家族的克隆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冬梅 刁文彤 +2 位作者 孙雪言 亓希武 梁呈元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为了明确漆酶基因在灵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克隆了灵芝的15个漆酶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检测了15个漆酶基因在灵芝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这些漆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在1814~2570个碱基对之间,含... 为了明确漆酶基因在灵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克隆了灵芝的15个漆酶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检测了15个漆酶基因在灵芝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这些漆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在1814~2570个碱基对之间,含有4~12个内含子,编码517~628个氨基酸;除Glac14外,其余漆酶基因均含有信号肽;15个漆酶的二级结构均以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为主;所有灵芝漆酶均含有Cu-oxidase、Cu-oxidase_2和Cu-oxidase_3保守结构域;Gllac1、Gllac8和Gllac10在菌丝阶段高表达,表明它们在营养生长阶段发挥重要作用;Gllac2、Gllac4、Gllac5、Gllac6、Gllac7、Gllac9、Gllac12和Gllac13在成熟子实体阶段高表达,表明它们可能与子实体的分化和成熟有关;Gllac3、Gllac11、Gllac14和Gllac15在整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但差异不显著,表明它们可能在灵芝整个发育阶段均发挥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漆酶基因在灵芝生长发育阶段的作用及开发应用漆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漆酶 基因克隆 子实体发育 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麸改性技术及改性麦麸在食品中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张乐 范秀芝 +5 位作者 高虹 殷朝敏 史德芳 姚芬 胡国元 彭珩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416-425,共10页
麦麸作为小麦加工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等营养和活性物质,但其易老化、口感较差以及含有抗营养因子等特性制约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为改善口感、增加营养和活性物质的利用率,物理、化学、酶处理及微生物发酵等技术已应用于麦麸... 麦麸作为小麦加工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等营养和活性物质,但其易老化、口感较差以及含有抗营养因子等特性制约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为改善口感、增加营养和活性物质的利用率,物理、化学、酶处理及微生物发酵等技术已应用于麦麸的改性,该文系统综述了麦麸的主要改性方法以及改性后麦麸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针对现有技术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旨在为麦麸的改性、加工和工业化利用提供依据和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麸 膳食纤维 植酸 改性方法 生物发酵法 食品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柱层析法纯化板栗皮结合态多酚的研究
14
作者 张文 谢辰阳 +1 位作者 尚秋 杨芳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5,共7页
选用5种大孔树脂对板栗外皮和内皮结合态多酚(BP)进行纯化,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评价指标,对大孔树脂进行了筛选,并对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NKA-9大孔树脂,板栗外皮BP(COSBP)的最佳纯化条件如下:上样浓度为0.22 mg·mL^(... 选用5种大孔树脂对板栗外皮和内皮结合态多酚(BP)进行纯化,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评价指标,对大孔树脂进行了筛选,并对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NKA-9大孔树脂,板栗外皮BP(COSBP)的最佳纯化条件如下:上样浓度为0.22 mg·mL^(-1)、上样pH值为3、上样流速为4.0 BV·h^(-1)、上样体积为26 mL,洗脱液为70%乙醇、洗脱液pH值为7、洗脱流速为3.0 BV·h^(-1)、洗脱体积为28 mL;板栗内皮BP(CISBP)的最佳纯化条件如下:上样浓度为1.33 mg·mL^(-1)、上样pH值为3、上样流速为0.5 BV·h^(-1)、上样体积为8 mL,洗脱液为70%乙醇、洗脱液pH值为7、洗脱流速为0.5 BV·h^(-1)、洗脱体积为33 mL;在上述纯化条件下,COSBP纯度从(1.40±0.04)%升至(24.10±0.35)%,CISBP纯度从(5.00±0.03)%升至(30.50±0.14)%。该工艺绿色环保,为板栗皮BP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皮 结合态多酚 大孔树脂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磷微生物在钝化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华香 徐晓婷 +1 位作者 郑云婷 肖春桥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58,共7页
钝化和植物修复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技术手段,而溶磷微生物可进一步增强钝化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介绍了钝化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基本原理,总结了溶磷微生物对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利用磷酸盐钝化修复... 钝化和植物修复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技术手段,而溶磷微生物可进一步增强钝化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介绍了钝化和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基本原理,总结了溶磷微生物对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利用磷酸盐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溶磷微生物对磷酸盐钝化修复的强化以及溶磷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溶磷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及其溶磷机理、溶磷微生物对磷酸盐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机理以及溶磷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作用机理。旨在为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土壤 钝化 植物修复 溶磷微生物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氮掺杂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崇备 汤佳鑫 +2 位作者 李璇 刘敬儒 江吉周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1,共8页
通过轻度刻蚀氧化层状前驱体MAX(Ti_(3) AlCN),成功制备了碳氮掺杂氧化钛(CN-TiO_(x))催化剂,通过XRD、TEM、XPS对其形貌与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UV-Vis、Mott-Schottky曲线分析了其光电特性,通过UV-Vis评价了其在模拟太阳光下对亚甲基蓝(... 通过轻度刻蚀氧化层状前驱体MAX(Ti_(3) AlCN),成功制备了碳氮掺杂氧化钛(CN-TiO_(x))催化剂,通过XRD、TEM、XPS对其形貌与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UV-Vis、Mott-Schottky曲线分析了其光电特性,通过UV-Vis评价了其在模拟太阳光下对亚甲基蓝(MB)的光催化降解性能,通过瞬态光电流响应、电化学阻抗、电子顺磁共振测试及牺牲剂对比实验对其光催化降解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刻蚀氧化时间,可以精确调控CN-TiO_(x)催化剂的光吸收能力和电荷传输性能;随着刻蚀氧化时间的延长,其光吸收边向可见光区红移,从而促进了光催化过程中的激子跃迁,形成的Ti^(3+)活性位点有助于促进反应物的化学吸附与活化;催化过程中的活性氧物种主要是光生空穴、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刻蚀氧化15 h得到的CN 15-TiO_(x)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在模拟太阳光下对MB的降解率在50 min内达到了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钛 光催化降解 光吸收能力 电荷分离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氢技术研究进展与规模化应用路径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伟逸 王谊 +3 位作者 虞勇 徐杰 杨建立 江吉周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系统分析了传统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物制氢、电解水制氢等制氢技术的优缺点,从制氢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制氢系统的研究进展,结合政策...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系统分析了传统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物制氢、电解水制氢等制氢技术的优缺点,从制氢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制氢系统的研究进展,结合政策导向与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协同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是氢能普及的关键驱动力,为低碳能源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氢技术 绿色制氢 碳中和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微生物对低品位磷矿的溶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广 肖春桥 +2 位作者 王琪 冯波 池汝安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3-106,109,共5页
通过磷矿样本富集、分离纯化、组合获得了菌群、单一菌株和复合菌株3种类型微生物,研究了3种类型微生物对低品位磷矿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3种类型微生物在NBRIP培养基中均能有效溶解低品位磷矿,其对低品位磷矿的溶解作用与培养基pH值... 通过磷矿样本富集、分离纯化、组合获得了菌群、单一菌株和复合菌株3种类型微生物,研究了3种类型微生物对低品位磷矿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3种类型微生物在NBRIP培养基中均能有效溶解低品位磷矿,其对低品位磷矿的溶解作用与培养基pH值降低有关。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微生物的作用下矿物表面官能团变化相似,且培养基中可溶磷含量与3400~2500cm^-1处的吸收峰强度有一定相关性。在3种类型微生物中,以菌群的溶磷效果最佳,其次是复合菌株,单一菌株溶磷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浸出 低品位磷矿 溶解 菌群 单一菌株 复合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定植及其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旭 凌玉钊 +3 位作者 王建华 魏凌云 焦金真 贺志雄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96-3304,共9页
生命早期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定植可影响动物机体,且具有长期健康效应,详细了解早期瘤胃微生物的定植状况对动物健康及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反刍动物自出生后开始与外界微生物接触,其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且易受动物日龄、品种... 生命早期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定植可影响动物机体,且具有长期健康效应,详细了解早期瘤胃微生物的定植状况对动物健康及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反刍动物自出生后开始与外界微生物接触,其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剧烈变化,且易受动物日龄、品种以及饮食结构的影响。反刍动物瘤胃含有复杂的微生物菌群,主要由厌氧细菌、古生菌、真菌和原虫构成。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幼龄阶段瘤胃细菌、古生菌、真菌和原虫的定植组成及其变化,同时阐述了饲粮组成和饲料添加剂对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旨在为幼龄反刍动物实现分阶段的营养调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反刍动物 微生物定植 饲粮 营养调控 饲料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添加黄芪和葡聚糖硫酸钠盐刺激对羔羊后肠道发酵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全华 赵旭 +3 位作者 刘勇 魏凌云 谭支良 贺志雄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242-3253,共12页
本试验旨在评估饲粮添加黄芪和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刺激对羔羊后肠道发酵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分为DSS刺激前和刺激后2个阶段。在第1阶段,选取36头4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5.2 kg±2.0 kg)的断奶湘东黑山... 本试验旨在评估饲粮添加黄芪和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刺激对羔羊后肠道发酵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分为DSS刺激前和刺激后2个阶段。在第1阶段,选取36头4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5.2 kg±2.0 kg)的断奶湘东黑山羊,随机分配到对照组(CON,n=16;饲喂基础饲粮)和黄芪组(AP,n=20;饲喂基础饲粮+10 g/(d·头)黄芪根粉),饲喂36 d后(包括7 d预饲期)屠宰(除去第2阶段各组选取的6只羔羊外,剩余的均屠宰),收集盲肠组织和食糜样品用以评估饲粮添加黄芪对羔羊后肠道发酵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第2阶段,在试验第36天,从CON组和AP组中分别随机选取6只羔羊进行DSS刺激(4%体重剂量口服),持续8 d后屠宰,收集盲肠组织和食糜样品用以评估羔羊后肠道发酵和微生物在DSS刺激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与CON组羔羊相比,AP组羔羊盲肠发酵参数及微生物组成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DSS刺激前羔羊相比,DSS刺激后羔羊盲肠微生物发酵所产生乙酸含量降低,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③与DSS刺激前羔羊相比,DSS刺激后羔羊盲肠黏附总细菌(total bacteria)和梭菌XIVa(Clostridium cluster XIVa)数量显著增加(P<0.05),食糜中梭菌XIVa和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含量显著降低(P<0.05);④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不同处理羔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80%以上,其次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不同处理羔羊肠道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⑤短链脂肪酸浓度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黄芪根粉对羔羊盲肠微生物发酵能力和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影响,DSS刺激会降低盲肠微生物发酵乙酸能力和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改变细菌在属水平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羔羊 肠道发酵参数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