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8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工程大学易群教授团队在Janus膜材料领域取得新突破
1
作者 黄毅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8-148,共1页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10月31日讯: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易群教授团队与阿尔伯塔大学曾宏波教授团队合作,在Janus膜材料领域取得新突破,该研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可靠且易放大推广的合成方法,为定向合成功能型纳...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10月31日讯:近日,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易群教授团队与阿尔伯塔大学曾宏波教授团队合作,在Janus膜材料领域取得新突破,该研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可靠且易放大推广的合成方法,为定向合成功能型纳米材料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加快膜分离工业级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Janus膜,因其独特的双面异性,在蒸汽传感、导湿织物、分离膜等领域具有独特应用.为了解决Janus膜合成困难、界面稳定性差等技术瓶颈,易群教授团队提出了水诱导的界面超分子组装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伯塔大学 超分子组装 界面稳定性 武汉工程大学 团队合作 定向合成 膜材料 膜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化工副产氟硅酸湿法合成氟化铝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邓智 龙秉文 +4 位作者 张逸 邓伏礼 戴亚芬 刘少峰 丁一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7,共7页
通过对利用湿法磷酸副产物氟硅酸与氢氧化铝直接制备工业级氟化铝的工艺进行研究与优化,以期提高氟化铝产品的质量。这不仅充分利用了氟资源,优化了合成工艺,而且对添加聚乙二醇(PEG)提高氟化铝产品的松装密度着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利用湿法磷酸副产物氟硅酸与氢氧化铝直接制备工业级氟化铝的工艺进行研究与优化,以期提高氟化铝产品的质量。这不仅充分利用了氟资源,优化了合成工艺,而且对添加聚乙二醇(PEG)提高氟化铝产品的松装密度着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氟硅酸预热温度为80℃、氟硅酸质量分数为19.1%、n(氢氧化铝)∶n(氟硅酸)为1.8∶1、氢氧化铝干粉快速投料,控制反应温度为95~107℃、搅拌速率为400 r/min、反应时间为16 min、添加氟化铝为晶种、结晶时间为5.0 h、结晶温度为107℃时,氟化铝收率为77.56%,氟化铝的松装密度为0.70 g/cm^(3)。以聚乙二醇为结晶改性剂制备氟化铝,添加聚乙二醇的用量为7.40%、结晶时间为5.0 h、结晶搅拌速率为200 r/min、结晶温度为107℃时,氟化铝收率为81.45%,氟化铝松装密度达到0.83 g/cm^(3),松装密度提高了18.57%。氟化铝产品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均能达到GB/T 4292—2017《氟化铝》的要求。以磷化工副产氟硅酸和工业级氢氧化铝为原料,优化了氟硅酸湿法制备氟化铝的工艺,使得氟化铝产品的收率和松装密度有所提高,为磷化工行业副产品氟硅酸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硅酸 氟化铝 收率 松装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多肽的提取纯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忠慧 周燕代子 王存文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4,共8页
蚯蚓的蛋白含量极高,经蛋白酶水解可得到不同分子量的多肽类物质,进一步纯化后可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蚯蚓多肽。蚯蚓多肽具有平喘降压、抗氧化、增强免疫、抗炎等药理作用。介绍了蚯蚓蛋白的酶解工艺,分析了蚯蚓多肽纯化工艺的优缺... 蚯蚓的蛋白含量极高,经蛋白酶水解可得到不同分子量的多肽类物质,进一步纯化后可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蚯蚓多肽。蚯蚓多肽具有平喘降压、抗氧化、增强免疫、抗炎等药理作用。介绍了蚯蚓蛋白的酶解工艺,分析了蚯蚓多肽纯化工艺的优缺点,包括层析法、电泳法、膜分离法等,综述了蚯蚓多肽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为蚯蚓多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多肽 水解 纯化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教融合的小孔腐蚀原位电化学信号观测综合教学实验
4
作者 周勇 郭嘉 +2 位作者 熊芸 何禄英 李辉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127,共8页
将前沿科学研究仪器用于实验教学可以拓宽教学实验的设计思路、提高教学实验的实施效果,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甚至是对理论教学的兴趣。首先介绍了XMU-BY&CS310系统,该系统由改装了电极平台的XMU-BY扫描电化学工作站外接一台CS310电... 将前沿科学研究仪器用于实验教学可以拓宽教学实验的设计思路、提高教学实验的实施效果,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甚至是对理论教学的兴趣。首先介绍了XMU-BY&CS310系统,该系统由改装了电极平台的XMU-BY扫描电化学工作站外接一台CS310电化学工作站组装而成、拥有诱导并控制局部腐蚀发生以及观察和测量局部腐蚀原位宏观和微观电化学信号的双重功能;接着将XMU-BY&CS310系统用于实验教学设计了Q235碳钢在NaHCO3+NaCl溶液中小孔腐蚀原位电化学信号观察、测量和分析这一综合教学实验,并对实验仪器、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结果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总结了此综合教学实验在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XMU-BY&CS310系统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扩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教学实验 小孔腐蚀 原位电化学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杂环类碳钢缓蚀剂的研究进展及在涂层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辉 杨习雨 +3 位作者 李九龙 关明艺 傅陈晨 黄从树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1,88,共7页
碳钢防腐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有机缓蚀剂作为一种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防腐技术广泛应用于涂层中。氮杂环类缓蚀剂因结构可设计性强,缓蚀性能佳的优点成为近年来有机缓蚀剂领域研究的重点。文中主要分析了氮杂环类缓蚀剂的改性... 碳钢防腐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有机缓蚀剂作为一种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防腐技术广泛应用于涂层中。氮杂环类缓蚀剂因结构可设计性强,缓蚀性能佳的优点成为近年来有机缓蚀剂领域研究的重点。文中主要分析了氮杂环类缓蚀剂的改性方法以及含咪唑啉环、三唑环、吡啶环和嘧啶环结构缓蚀剂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结构改性对缓蚀剂缓蚀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缓蚀剂在涂层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缓蚀剂涂层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缓蚀剂 氮杂环 结构改性 碳钢 防腐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有机框架结构及其衍生物的CO_(2)吸附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雨珂 李翔宇 +1 位作者 王建成 易群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9,共14页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需求下,开发高效、经济的CO_(2)捕集技术成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共价有机框架(COFs)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地回顾...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需求下,开发高效、经济的CO_(2)捕集技术成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共价有机框架(COFs)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地回顾和分析近年来MOFs/COFs等多孔结构的CO_(2)吸附相关研究进展,比较探讨了MOFs、COFs及其衍生物在CO_(2)捕集方面的性能优化策略。聚焦于材料的设计与合成、CO_(2)吸附性能评估、吸附机制解析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影响结构吸附性能的关键因素。特别关注了结构的功能化修饰、孔径调控、表面性质改进以及复合材料等策略对CO_(2)吸附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通过试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揭示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分子层面的理解。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吸附 多孔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 共价有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探索 被引量:26
7
作者 韩新才 闫福安 +4 位作者 王存文 余响林 喻发全 王凯 陈启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17,32,共6页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国家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武汉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针对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基...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国家培养新型工业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武汉工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针对我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条件,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期为我国高校化工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程教育 人才培养 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竹山铌稀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8
作者 陈浩 钟义飞 +3 位作者 阮耀阳 罗惠华 池汝安 周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7-130,共14页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由于其不可再生性,稀土开发和利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为给湖北竹山稀土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扫描电镜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AMICS),结合XRF、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X...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由于其不可再生性,稀土开发和利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为给湖北竹山稀土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扫描电镜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AMICS),结合XRF、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XRD)以及激光剖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多种检测设备,系统地分析矿石物质组成、主要元素矿物分布。重点研究了含稀土、铌(Nb)矿物的含量、粒度特征、单体解离情况及矿物的连生关系。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稀土元素(REO)含量为0.77%,成分以轻稀土为主。Nb_(2)O_(5)含量为0.35%,均超过工业品位。稀土矿物嵌布粒度普遍较细,均在100μm以下,主要为独居石,与白云母和石英等伴生矿物呈多相连生,嵌布形式复杂多样。含铌矿物的嵌布粒度普遍在50μm以下,主要为铌铁矿、铌金红石,其中铌铁矿连生关系复杂,与多种矿石呈两相及多相连生为主;铌金红石连生情况较为简单,主要与白云母和石英呈多相连生。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发和合理利用湖北竹山稀土矿提供了理论依据,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物 铌矿物 工艺矿物学 嵌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油增化”目标下汽油降烯烃研究进展
9
作者 马骏 沈陟 +3 位作者 康顺吉 宋浩 梁源 沈喜洲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3,共6页
为了满足环保和经济需求,生产低烯烃含量的清洁汽油成为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针对国内炼化行业发展状况,综述了国内常见的汽油降烯烃方法,如控制催化裂化原料和工艺条件、采用降烯烃催化剂和催化裂化技术以及进行汽油后处理(如加氢... 为了满足环保和经济需求,生产低烯烃含量的清洁汽油成为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针对国内炼化行业发展状况,综述了国内常见的汽油降烯烃方法,如控制催化裂化原料和工艺条件、采用降烯烃催化剂和催化裂化技术以及进行汽油后处理(如加氢精制、醚化技术、芳构化技术和溶剂萃取法)等,重点介绍了溶剂萃取法的工艺、萃取剂及萃取机理。溶剂萃取法能够回收汽油中的烯烃,用于生产其他高附加值产品,对石化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实现“减油增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汽油 催化裂化 汽油烯烃 溶剂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辣素提取与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项敏 郭嘉 +3 位作者 刘竞博 梅军 王正裔 罗炎烽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5年第5期7-10,13,共5页
介绍了姜辣素的化学组成和性质,重点阐述了姜辣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测定的方法,并探讨了姜辣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姜辣素 提取 分离纯化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胺对软钾镁矾浮选分离工艺及机理研究
11
作者 侯建华 罗惠华 +4 位作者 杨丙桥 裴志杰 徐智 曾祥聪 刘生鹏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1,39,共7页
以十二胺(DDA)为捕收剂,采用正浮选工艺对软钾镁矾进行浮选分离,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浮选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通过SEM-EDS、吸附量、接触角、FTIR、XPS、Zeta电位等测试探究了DDA捕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DDA对软钾镁矾具有优异的选择性,... 以十二胺(DDA)为捕收剂,采用正浮选工艺对软钾镁矾进行浮选分离,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浮选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通过SEM-EDS、吸附量、接触角、FTIR、XPS、Zeta电位等测试探究了DDA捕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DDA对软钾镁矾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在矿样粒度为80目、矿浆温度为25℃、矿浆pH值为9、DDA用量为400g·t^(-1)、2#油用量为300g·t^(-1)的最优条件下,钾回收率达到57.91%。DDA的捕收作用机理为:DDA通过其阳离子基团(-NH^(+)_(3))与软钾镁矾表面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形成覆盖度超过95%的物理吸附层;吸附的DDA分子的长烷基链在软钾镁矾-溶液界面呈定向排列,显著增强了软钾镁矾表面疏水性并提升了其可浮性,进而促进气泡的高效矿化,最终实现软钾镁矾的高选择性浮选回收。为高盐体系中软钾镁矾的浮选分离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收剂 十二胺 软钾镁矾 氯化钠 浮选分离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钾伴生矿中钾在氟硅酸-盐酸体系下的浸出行为
12
作者 张梦飞 王晓东 +3 位作者 韩庆文 马家玉 周俊锋 汪铁林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3,共8页
以磷化工废弃物氟硅酸替代氟化钙作为酸浸助剂,研究了磷钾伴生矿中的钾在氟硅酸-盐酸体系下的浸出行为,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氟硅酸用量、盐酸质量分数、反应温度、液料比和反应时间对钾浸出率的影响,并对浸出行为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进行... 以磷化工废弃物氟硅酸替代氟化钙作为酸浸助剂,研究了磷钾伴生矿中的钾在氟硅酸-盐酸体系下的浸出行为,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氟硅酸用量、盐酸质量分数、反应温度、液料比和反应时间对钾浸出率的影响,并对浸出行为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氟硅酸用量m(氟硅酸)∶m(伴生矿)为0.4∶1、盐酸质量分数为22%、反应温度为80℃、液料比为8∶1(mL∶g)、反应时间为6 h时,钾浸出率可达82%左右;动力学分析表明,钾的浸出过程满足固体产物层扩散控制的收缩球核模型,表观活化能为51.913 kJ·mol^(-1),建立了基于参数累积效应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热力学分析表明,钾浸出过程属于吸热非自发过程,升温有利于钾的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钾伴生矿 氟硅酸 浸出行为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Lyocell阻燃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13
作者 周兰阳 顾本彬 +5 位作者 高志杰 陈杜刚 叶小波 方斌 周爱军 孙义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0-464,492,共6页
本实验将聚磷酸铵(APP)与Lyocell纺丝原液共混,通过干湿法纺丝制备了APP/Lyocell纤维,并对其阻燃性能及阻燃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磷酸铵(APP)的添加量增加,其阻燃性能也随之提升,最大分解速率及其对应的温度均有所降低。... 本实验将聚磷酸铵(APP)与Lyocell纺丝原液共混,通过干湿法纺丝制备了APP/Lyocell纤维,并对其阻燃性能及阻燃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磷酸铵(APP)的添加量增加,其阻燃性能也随之提升,最大分解速率及其对应的温度均有所降低。当APP添加量达到20%时,其热释放速率(HRR)降低95.5%,残炭量达到40.7%,且经过10次水洗后,HRR比纯纤维降低89.8%,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APP主要通过气相与凝聚的协同作用延缓Lyocell纤维的热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OCELL纤维 聚磷酸铵 阻燃纤维 共混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烷氨氧化反应:分子筛骨架铝分布调变Sn/H-ZSM-5的金属路易斯酸性及其催化性能
14
作者 乔石磊 梁庭钰 +6 位作者 陈佳玲 史爱华 王波 夏中科 王森 金放 周晓霞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58-1469,I0001-I0012,共24页
分别采用正硅酸四乙酯(T系)、硅溶胶(S系)和白炭黑(G系)作为硅源,水热合成了三个系列不同Si/Al比的H-ZSM-5分子筛,以调变其骨架铝的分布。随后利用原位原子移植法负载Sn金属,并在固定床中评价了三个系列的Sn/H-ZSM-5催化剂在乙烷氨氧化... 分别采用正硅酸四乙酯(T系)、硅溶胶(S系)和白炭黑(G系)作为硅源,水热合成了三个系列不同Si/Al比的H-ZSM-5分子筛,以调变其骨架铝的分布。随后利用原位原子移植法负载Sn金属,并在固定床中评价了三个系列的Sn/H-ZSM-5催化剂在乙烷氨氧化反应中性能。结果显示,T系的Sn/H-ZSM-5对乙烷氨氧化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效果,在Si/Al比为10时,乙烷转化率为10%,乙腈的选择性高达70%–90%(收率为7%–9%)。对应的Co-ZSM-5的UV-vis-DRS和Sn/HZSM-5的探针红外分析发现,随着Si/Al比的增加,三个系列分子筛直孔道中的骨架铝占比逐渐增加,而孔道交叉位中的骨架铝占比则相应减少,Sn路易斯酸量也随之减少,推断Sn路易斯酸分布与骨架铝落位情况相似,Sn主要落位于孔道交叉位中的骨架铝的邻近位置。乙腈选择性与Sn/H-ZSM-5催化剂中的Sn-L酸含量呈正比例关系,较高的L/B酸量比(比值>1时)有利于乙腈的生成,说明Sn-L酸位可能是乙腈生成的催化活性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烷氨氧化 原位原子移植 金属路易斯酸 骨架铝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精细磷化工的发展思路和技术创新 被引量:15
15
作者 贡长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7,共7页
近年来世界磷化工行业出现了国际化、大型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本文根据我国磷化工行业的现状,提出我国磷化工行业今后的发展思路,同时对我国精细磷化工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技术创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磷化工 发展 重点领域 技术创新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我国磷化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12
16
作者 贡长生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12,共7页
在概述我国磷化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分析了磷化工发展的潜在挑战:资源形势不容乐观,环保问题比较突出,磷化工发展的关键技术受到制约,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磷化工产业应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制约磷化工发展的技术... 在概述我国磷化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分析了磷化工发展的潜在挑战:资源形势不容乐观,环保问题比较突出,磷化工发展的关键技术受到制约,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磷化工产业应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制约磷化工发展的技术"瓶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生态磷化工,促进磷化工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工 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磷化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展望 被引量:9
17
作者 贡长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4-9,共6页
简要概述了我国磷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态势,指出了磷化工产业存在的差距。重点论述了我国磷化工产业在"十二五"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和重点领域:应坚持"精细化、专用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功能化的精细磷酸... 简要概述了我国磷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态势,指出了磷化工产业存在的差距。重点论述了我国磷化工产业在"十二五"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和重点领域:应坚持"精细化、专用化和高端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功能化的精细磷酸盐品种,积极发展专用化的有机磷化学品,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拓展国内和国际2个市场,促进我国磷化工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学工业 发展思路 重点领域 精细磷酸盐 专用有机磷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结构微通道反应器制备纳米硫酸钡
18
作者 曾焕然 林笑 +1 位作者 张兴 喻发全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27,共6页
设计了一种8字型管结构微通道反应器,以硫酸钠和氯化钡为原料制备了纳米硫酸钡,研究了反应器结构、体积流量、微通道长度、螺旋直径、微通道内径等因素对纳米硫酸钡的粒径和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采用8字型管反... 设计了一种8字型管结构微通道反应器,以硫酸钠和氯化钡为原料制备了纳米硫酸钡,研究了反应器结构、体积流量、微通道长度、螺旋直径、微通道内径等因素对纳米硫酸钡的粒径和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采用8字型管反应器制备的纳米硫酸钡的平均粒径仅为直管反应器的45%~70%,且粒度分布更窄;在体积流量为40mL·min^(-1)、微通道长度为1 000mm、螺旋直径为10mm、微通道内径为0.5mm的条件下,采用8字型管反应器制得的纳米硫酸钡的平均粒径为83nm、多分散系数(PDI)为0.06,为纳米硫酸钡的高通量制备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硫酸钡 微通道反应器 8字型管 微观混合 弯曲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多硫醇固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19
作者 傅陈晨 李辉 +2 位作者 杨习雨 关明艺 陈小金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1,共6页
分别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为原料,三乙胺为催化剂,通过硫醇点击反应对四(3-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进行结构改性,得到含有机硅单元和羟丙酯单元的无臭味改性多硫醇固化剂P(SH)_(3)-Si和P(SH)_(3)... 分别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为原料,三乙胺为催化剂,通过硫醇点击反应对四(3-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进行结构改性,得到含有机硅单元和羟丙酯单元的无臭味改性多硫醇固化剂P(SH)_(3)-Si和P(SH)_(3)-OH。以环氧树脂E51为主体树脂,2,4,6-三(二甲胺甲基)苯酚(DMP-30)为促进剂,自制的改性多硫醇固化剂P(SH)_(3)-Si和P(SH)3-OH以一定比例复配为固化剂,制备了一系列高性能室温快速固化环氧胶黏剂。研究了多硫醇固化剂P(SH)_(3)-Si添加量对胶黏剂凝胶时间、黏度、硬度、拉伸强度、剪切拉伸强度和吸水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P(SH)_(3)-Si添加量为10%时,胶黏剂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黏结性能和耐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硫醇改性 固化剂 环氧 点击反应 KH-570 胶黏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包覆锰基复合锂离子筛的制备与吸附性能
20
作者 刘平 王晨 +2 位作者 韩庆文 苗攀 马家玉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4,共7页
吸附法是提取液体锂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其中锰基离子筛吸附剂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锰基离子筛仍然存在制备方法复杂、Mn溶损率高等技术问题。本工作采用固相法制备了Li_(4)Mn_(5)O_(12)·Li_(2)MnO_(3)锰基复合前驱体,对合成的... 吸附法是提取液体锂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其中锰基离子筛吸附剂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锰基离子筛仍然存在制备方法复杂、Mn溶损率高等技术问题。本工作采用固相法制备了Li_(4)Mn_(5)O_(12)·Li_(2)MnO_(3)锰基复合前驱体,对合成的前驱体进行了XRD、SEM、TEM、XPS、热重、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表征,研究了半包覆锰基复合锂离子筛对液体中Li+的吸附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Li_(4)Mn_(5)O_(12)与Li_(2)MnO_(3)以多相共生的方式结合,构建的半包覆结构增加了锂离子筛的稳定性。而半包覆锰基复合锂离子筛吸附Li+符合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的进行。半包覆锰基复合锂离子筛的吸附容量为26.51 mg/g,五次循环后吸附容量仅损失3.82%,而未包覆的锂离子筛吸附容量损失高达12.6%。同时,五次循环后Mn溶损率仅为0.83%,明显低于未包覆锂离子筛(2.06%)。本工作制备的半包覆锰基复合锂离子筛有望用于液体锂资源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基复合锂离子筛 半包覆结构 Mn溶损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