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苯乙烯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1
作者 薛永萍 瞿小兰 +3 位作者 杨玲玲 余冲 蔡萌 汤璐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4,共5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以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粒子为核、聚苯乙烯为壳的磁性微球SG-151-F@P,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以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粒子为核、聚苯乙烯为壳的磁性微球SG-151-F@P,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其形貌、组成、Fe_(3)O_(4)包覆量、磁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G-151-F@P微球的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较窄;SG-151-F@P微球中Fe_(3)O_(4)包覆量可达11.51%,具有超顺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9.04 A·m^(2)·kg^(-1);SG-151-F@P微球应用于磁流化床反应器时,表现出较好的磁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 聚苯乙烯 磁性微球 表面修饰 超顺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钾伴生矿中钾在氟硅酸-盐酸体系下的浸出行为
2
作者 张梦飞 王晓东 +3 位作者 韩庆文 马家玉 周俊锋 汪铁林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3,共8页
以磷化工废弃物氟硅酸替代氟化钙作为酸浸助剂,研究了磷钾伴生矿中的钾在氟硅酸-盐酸体系下的浸出行为,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氟硅酸用量、盐酸质量分数、反应温度、液料比和反应时间对钾浸出率的影响,并对浸出行为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进行... 以磷化工废弃物氟硅酸替代氟化钙作为酸浸助剂,研究了磷钾伴生矿中的钾在氟硅酸-盐酸体系下的浸出行为,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氟硅酸用量、盐酸质量分数、反应温度、液料比和反应时间对钾浸出率的影响,并对浸出行为的动力学与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氟硅酸用量m(氟硅酸)∶m(伴生矿)为0.4∶1、盐酸质量分数为22%、反应温度为80℃、液料比为8∶1(mL∶g)、反应时间为6 h时,钾浸出率可达82%左右;动力学分析表明,钾的浸出过程满足固体产物层扩散控制的收缩球核模型,表观活化能为51.913 kJ·mol^(-1),建立了基于参数累积效应的反应动力学方程;热力学分析表明,钾浸出过程属于吸热非自发过程,升温有利于钾的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钾伴生矿 氟硅酸 浸出行为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反浮选提纯磷石膏及石英脱除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梦燕 陈俊武 +3 位作者 汪逊 魏娜 翁孝卿 陈迎新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7,127,共8页
磷石膏中硅、有机质等杂质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磷石膏的增值化利用。基于此,以湖北某磷化工企业副产磷石膏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步反浮选结合预先筛分工艺,以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为脱硅剂,对磷石膏中石英、有机质等杂质的脱除展开了研... 磷石膏中硅、有机质等杂质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磷石膏的增值化利用。基于此,以湖北某磷化工企业副产磷石膏为研究对象,通过同步反浮选结合预先筛分工艺,以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为脱硅剂,对磷石膏中石英、有机质等杂质的脱除展开了研究,并通过XRD、Zeta电位、接触角和XPS分析探究了1831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预先筛分与同步反浮选相结合的工艺能有效提升磷石膏精矿的质量,在178μm筛分、脱色剂TC-3用量为600 g/t、1831用量为100 g/t、转速为1800 r/m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可获得CaSO_(4)·2H_(2)O质量分数为94.543%、白度为58.07%的磷石膏精矿。机理分析表明,1831通过氢键作用在石英表面形成选择性吸附,继而显著增强了石英的疏水性和可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反浮选 脱硅提纯 季铵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铝灰的碱化焙烧—水浸铝及脱氟试验研究
4
作者 刘文 梅明 +3 位作者 张汉泉 高鑫 汪洋 李昊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554,共9页
二次铝灰(SAD)是铝资源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其中含铝、氧化铝、氮化铝、氟化物、氯盐等成分,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性及浸出毒性,其资源化及无害化回收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碱化焙烧方式脱除二次铝灰中的氮,再用水浸法提... 二次铝灰(SAD)是铝资源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其中含铝、氧化铝、氮化铝、氟化物、氯盐等成分,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性及浸出毒性,其资源化及无害化回收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碱化焙烧方式脱除二次铝灰中的氮,再用水浸法提取焙烧渣中的铝,同时用CaCl_(2)脱除浸出液中的氟。通过XRD、SEM-EDS分析了焙烧后铝灰的物相变化、元素分布及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在m(NaOH)∶m(SAD)=1.1、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120 min的最佳碱化焙烧工艺条件下,脱氮率为98.77%;在浸出温度70℃、液固体积质量比14∶1、浸出时间80 min最佳水浸条件下,铝浸出率为91.83%,焙烧渣中的Al、AlN及Al_(2)O_(3)基本转化为易溶态的NaAlO_(2);针对浸出液中的F-,采用CaCl_(2)进行脱氟处理,在n(Ca^(2+))∶n(F-)=0.7、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90 min条件下,脱氟率为94.87%,脱氟渣主要物相为CaF_(2)及少量未反应CaCl_(2),可用作金属冶炼助熔剂。该工艺实现了二次铝灰中铝的高效提取及氮、氟元素的脱除,达到了无害化及资源化回收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铝灰 碱化焙烧 水浸 脱氮 脱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组合煤体的煤与瓦斯突出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峰 王琛琛 +3 位作者 王博 荆亚东 闫正旭 张民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4,共13页
煤与瓦斯突出(以下简称“突出”)严重影响煤炭安全开采,其背后涉及的众多科学问题仍未解决。为降低煤体力学性质各向异性对突出研究的困扰,构建多区组合煤体模型;基于上覆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及应力波传播机制确定“弱区”煤体位置,将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以下简称“突出”)严重影响煤炭安全开采,其背后涉及的众多科学问题仍未解决。为降低煤体力学性质各向异性对突出研究的困扰,构建多区组合煤体模型;基于上覆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及应力波传播机制确定“弱区”煤体位置,将研究对象由“突出中心体”具体为“弱区”。由于外部动载扰动是导致突出的激发条件,采用冲击试验研究应力波在层状组合煤岩体中的传播规律,构建组合煤岩体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进而明确卸载波作用下,煤体轴向多层层裂是煤体质点内撞击形成加载冲击波在自由面反射形成拉应力波导致的;煤体径向平面,由于泊松效应形成卸载波追赶塑性加载波的情形,生成多个径向裂隙及环向裂隙,得到煤体层裂片厚度动态演化规律。从而明确在外部动载扰动下,煤体“弱区”最先破坏,轴向产生多层层裂、径向平面产生多个径向及环向裂隙的三维损伤路径。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区组合煤体的突出动力学机制,将突出划分为准备、启动、发展、终止四个阶段。突出准备阶段,煤体上覆岩层应力转移、集中,高瓦斯压力梯度形成,为后续煤体失稳破坏创造条件;突出启动阶段,煤体受外部动载扰动,轴向“弱区”煤体最先发生破坏、形成多层层裂,径向平面形成多个径向及环向裂隙;突出发展阶段,吸附态瓦斯解吸与游离态瓦斯积聚形成高压瓦斯抛出煤体,导致突出继续向深部煤体发展,形成二次损伤;突出终止阶段,积聚形成的瓦斯压力低于煤体抗拉强度,形成稳定的纺锤形突出腔体,突出终止。该机制初步解释了突出过程中“响煤炮”“口小腔大”突出孔洞等动力现象成因,为矿井防突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多区组合煤体模型 弱区 应力波 层裂 突出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5
6
作者 邓华 侯硕旻 +3 位作者 李中军 徐港 池汝安 习本军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2,共9页
磷石膏长期堆存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磷石膏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迫在眉睫。总结了磷石膏在制备工业石膏及建材、水泥缓凝剂、制备硫酸联产水泥、路基材料、填充材料、土壤改良剂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磷石膏主要的研究方向,分... 磷石膏长期堆存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磷石膏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迫在眉睫。总结了磷石膏在制备工业石膏及建材、水泥缓凝剂、制备硫酸联产水泥、路基材料、填充材料、土壤改良剂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磷石膏主要的研究方向,分析了磷石膏综合利用科研与工业化的关系,指出磷石膏科研与工业化的核心矛盾在于石膏本身价格较低,而磷石膏工业化处理成本较高,无法得到推广,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指出磷石膏未来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维持磷石膏市场需求和新增装置之间的平衡。磷石膏利用方面,无害化处置是基础,路基材料是磷石膏消纳的主要途径,土壤化和生态修复是磷石膏利用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环境危害 综合利用 产销动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石酸改性铁锰氧化物对锗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丽君 张臻悦 +1 位作者 吴汉军 郭文达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5,共11页
煤系伴生资源提取不可避免产生大量低浓度含锗废液,导致稀散金属锗资源的流失,并污染环境。采用酒石酸改性铁锰氧化物(JFMBO)作为吸附材料富集回收煤浸出液中低浓度锗,通过XRD、BET、Zeta电位等测试手段研究了JFMBO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 煤系伴生资源提取不可避免产生大量低浓度含锗废液,导致稀散金属锗资源的流失,并污染环境。采用酒石酸改性铁锰氧化物(JFMBO)作为吸附材料富集回收煤浸出液中低浓度锗,通过XRD、BET、Zeta电位等测试手段研究了JFMBO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等特征,并探究了JFMBO对锗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改性铁锰氧化物吸附锗的最佳投加量为2 g L;JFMBO对锗的吸附容量与溶液pH呈现正相关的趋势;JFMBO对锗的吸附容量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降低,升高温度有助于JFMBO对锗吸附反应的进行。锗在JFMBO上的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模型,25℃下锗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为169.535μmol g。JFMBO可再生使用,循环进行3次吸附-脱附后仍可保持较高的吸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改性铁锰氧化物 吸附 高效提取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4Model与csQCA的煤矿安全事故组态构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民波 闫瑾 +3 位作者 黄强勇 牛艺骁 李峰 钟子逸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4,共9页
煤矿安全事故对人身安全和周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研究煤矿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构型,通过搜集、筛选出数据真实且事故原因明确的26起典型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利用24Model事故致因模型,从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物态、习惯性行为、安全管理体... 煤矿安全事故对人身安全和周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研究煤矿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构型,通过搜集、筛选出数据真实且事故原因明确的26起典型煤矿安全事故案例,利用24Model事故致因模型,从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物态、习惯性行为、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文化5个维度提取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并通过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方法对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的组态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24Model与csQC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煤矿安全事故的组态构型,能够说明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与事故之间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并存在6种典型的组态构型,可归纳为煤矿单位管理不严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缺失型、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型、组织安全行为异化型。根据各种组态构型的特点剖析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机制,可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以保障煤矿行业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事故 组态构型 24Model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寸矩形截面竖向曲线顶管顶进力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肖尊群 邓名慧 +10 位作者 石银磊 吕振滔 许彩云 郑月鹏 李浦宇 王福琦 王慧 常燕斌 刘海涛 罗科奇 林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744-12752,共9页
为了解决大尺寸矩形截面竖向曲线顶管在施工过程中顶进力的估算,针对曲线顶管分坡度掘进线路设计与实际施工分管节偏转的差异问题,对管节逐个进行受力分析,累积叠加得到顶进力的计算公式。首先根据顶管的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的线路估算出... 为了解决大尺寸矩形截面竖向曲线顶管在施工过程中顶进力的估算,针对曲线顶管分坡度掘进线路设计与实际施工分管节偏转的差异问题,对管节逐个进行受力分析,累积叠加得到顶进力的计算公式。首先根据顶管的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的线路估算出竖向曲线顶管整体偏转角度,进而计算得到每个管节的偏转角度。针对顶管顶进过程中注浆压力与管节周围土压力之间的关系选择管节的受荷方式。当注浆压力大于围岩土压力时,选择注浆压力作为外荷载,反之选择围岩土压力作为外荷载。结果表明:通过对管节逐个建模,并考虑注浆压力与围岩压力之间的关系选择外荷载的形式得到的顶进力更能反映实际的顶管工作状态。同时计算结果还表明:影响顶进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体重度、初始埋深和侧摩擦因数,同时,管节偏转角度对顶进力的影响不可忽略,并且随顶进距离的增大,影响程度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 曲线顶管 偏转角度 管节 顶进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肟酸类药剂对氟磷灰石和白云石浮选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芳 汤家焰 +2 位作者 罗惠华 何嘉宁 李阳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2,共5页
研究了羟肟酸类药剂对氟磷灰石和白云石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羟肟酸对氟磷灰石和白云石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回收率低;辛基异羟肟酸对两者选择性差但回收率高;苯甲羟肟酸对氟磷灰石选择性和回收率都高。通过Zeta电位测试、药剂吸附量... 研究了羟肟酸类药剂对氟磷灰石和白云石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羟肟酸对氟磷灰石和白云石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回收率低;辛基异羟肟酸对两者选择性差但回收率高;苯甲羟肟酸对氟磷灰石选择性和回收率都高。通过Zeta电位测试、药剂吸附量测试和XPS图谱分析研究了苯甲羟肟酸体系下氟磷灰石和白云石的浮选机理,结果表明,苯甲羟肟酸是氟磷灰石和白云石的理想捕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收剂 氟磷灰石 白云石 羟肟酸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负载钴铁普鲁士蓝应用于铯的吸附
11
作者 冯惊雨 李中军 +1 位作者 刘学生 池汝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109,130,共10页
该研究以磷石膏(PG)为吸附剂载体,通过共沉淀法在其表面生长吸附剂钴铁普鲁士蓝(CoHCF),得到复合吸附材料(CoHCF@PG),通过SEM、XRD、FTIR等分析方法验证了CoHCF@PG的结构完整性。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CoHCF@PG固液比、溶液pH、接触... 该研究以磷石膏(PG)为吸附剂载体,通过共沉淀法在其表面生长吸附剂钴铁普鲁士蓝(CoHCF),得到复合吸附材料(CoHCF@PG),通过SEM、XRD、FTIR等分析方法验证了CoHCF@PG的结构完整性。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CoHCF@PG固液比、溶液pH、接触时间、Cs^(+)初始浓度等因素对Cs^(+)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oHCF@PG的最佳固液比为0.5,在pH为7、浓度为100 mg/L的Cs^(+)溶液中接触120 min,其饱和吸附量达到135.15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CoHCF@PG吸附Cs^(+)是单分子层化学吸附过程,吸附速率以CoHCF内填隙离子K+与Cs^(+)离子交换速率为主导,热力学模型表明吸附过程是伴随熵增的自发吸热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普鲁士蓝 吸附 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盐浸取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出过程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卓 张臻悦 +3 位作者 孙宁杰 张涵 刘茁 池汝安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91,共8页
为提高以镁盐为浸取剂浸取稀土时的稀土浸取率,对镁盐浸取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时浸出过程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镁盐浸取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中稀土和铝的反应过程符合内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不同镁盐浸取稀土和铝过程中离子交换反应... 为提高以镁盐为浸取剂浸取稀土时的稀土浸取率,对镁盐浸取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时浸出过程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镁盐浸取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中稀土和铝的反应过程符合内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不同镁盐浸取稀土和铝过程中离子交换反应的反应活化能及反应级数从小到大依次为硝酸镁<氯化镁<硫酸镁;以硝酸镁为浸取剂时浸取反应速率快,达到反应平衡所需时间短,工业上可采用硝酸镁作为浸取剂在缩短反应时间、降低镁盐浓度的条件下,有效降低成本,优化浸出过程;镁离子浓度对稀土浸取的影响要大于其对铝浸取的影响,镁盐与稀土反应的反应活化能及反应级数均小于其与铝反应的反应活化能及反应级数;铝浸取过程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均大于以相同浸取剂浸取稀土时浸取过程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铝的浸出速率要略慢于稀土,在工业生产中可以对稀土浸出液进行分批收液,达到有效降低稀土浸出液中铝含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 镁盐 浸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铵盐浸出过程中稀土离子和铝离子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芳 黄素华 +3 位作者 冯健 邓东浩 王志伟 刘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5-205,共11页
为揭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矿过程中稀土阳离子(RE^(3+))及杂质铝离子(Al^(3+))的迁移分布规律,本文分别用硫酸铵、硫酸铵与甲酸铵混合浸取剂对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进行模拟浸取实验,测定并计算不同浸取阶段、不同矿层中各种状态下的RE^... 为揭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浸矿过程中稀土阳离子(RE^(3+))及杂质铝离子(Al^(3+))的迁移分布规律,本文分别用硫酸铵、硫酸铵与甲酸铵混合浸取剂对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进行模拟浸取实验,测定并计算不同浸取阶段、不同矿层中各种状态下的RE^(3+)和Al^(3+)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矿土和孔隙中的RE^(3+)和Al^(3+)含量随着浸取的进行而减少,迁移状态的RE^(3+)和Al^(3+)含量随浸取程度加深而增大,浸取剂对RE^(3+)的浸出效果优于对Al^(3+)的浸出效果。矿土中的RE^(3+)和Al^(3+)在浸润开始时的第四层矿体中含量最多,孔隙中RE^(3+)含量在第四层矿体中100%浸润时最多,迁移状态的RE^(3+)和Al^(3+)含量随着浸取程度以及矿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其峰值集中在最后阶段的第四层矿体中。浸润阶段发生反吸附,但对后续浸出过程没有明显影响。硫酸铵与甲酸铵混合浸取剂对Al^(3+)的浸出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 浸取程度 稀土离子 铝离子 时空分布规律 矿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槽弯度对尾矿库溃决矿浆运动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克辉 吴冬明 +3 位作者 蔡海 敬小非 李开放 康钦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59,共6页
为研究尾矿库溃坝发生后,下游沟槽弯曲度对尾矿库溃决矿浆运动特性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尾矿坝溃决物理模型试验装置,模拟不同沟槽弯曲度下(30.60,90°)尾矿坝溃决过程,并开展试验,分析溃决矿浆沿程淹没高程、冲击力及流速变化。... 为研究尾矿库溃坝发生后,下游沟槽弯曲度对尾矿库溃决矿浆运动特性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尾矿坝溃决物理模型试验装置,模拟不同沟槽弯曲度下(30.60,90°)尾矿坝溃决过程,并开展试验,分析溃决矿浆沿程淹没高程、冲击力及流速变化。结果表明:增大沟槽弯曲度,弯曲断面处矿浆淹没高程增加,且高程整体趋势为“小-大-小”,呈非线性增加;矿浆流经弯道后,矿浆冲击力在弯曲断面处均呈“断崖式”减小,且沟槽弯曲度越大,减小值越大;矿浆流速与沟槽弯度大小呈负相关性,且弯曲度越大,过弯后流速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坝溃决 矿浆运动 沟槽弯曲度 运动特性 相似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叉验证的矿岩爆破块度SVM模型优选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唐跃 徐曲 +2 位作者 柯波 赵明生 柴修伟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4-79,共6页
为克服传统预测模型凭个人经验随机选择核函数建立SVM的缺陷,基于交叉验证理论,将90个矿岩爆破样本随机切分成10个子集,每次保留其中一个子集作为测试集,迭代训练,通过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寻优,得到最优爆破块度预测模型。10次试验结果表... 为克服传统预测模型凭个人经验随机选择核函数建立SVM的缺陷,基于交叉验证理论,将90个矿岩爆破样本随机切分成10个子集,每次保留其中一个子集作为测试集,迭代训练,通过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寻优,得到最优爆破块度预测模型。10次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径向基核函数的矿岩爆破块度SVM模型预测性能好,该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的均值分别为0.101、0.0673。同时,基于R语言开发得到了矿岩爆破块度预测模型的程序代码,不仅可以保证预测模型与数据库样本的同步更新,而且为矿岩爆破块度预测模型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块度 交叉验证 支持向量机 随机抽样 模型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可分解钾长石真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薛永萍 汤璐 +2 位作者 冯健 谢婷婷 池汝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2年第12期42-45,50,共5页
从某钾长石矿区作物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可分解钾长石的真菌,利用18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同时对其最适生长条件、生长代谢特性以及解钾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枝孢菌(Cladosporium sp.),与MT093667.1的同源... 从某钾长石矿区作物根系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可分解钾长石的真菌,利用18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同时对其最适生长条件、生长代谢特性以及解钾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枝孢菌(Cladosporium sp.),与MT093667.1的同源相似性高达99.36%;该菌株是好氧型真菌,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最适生长温度为35~40℃,最适生长pH值为6.0;该菌主要通过代谢产生的胞外多糖及微生物-矿物复合体的协同作用溶蚀矿物,致其晶格破坏,进而释放钾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钾长石 筛选 鉴定 解钾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及其副产物中锗的提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鸿鹄 刘丙建 +2 位作者 王翠 李丽君 张臻悦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0-71,共12页
锗作为高科技新兴产业的高价值稀散元素,已被众多国家列为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而煤及其副产物中锗资源的提取利用也已成为了行业研究的热点。总结了煤中锗的富集模式与赋存状态,系统分析了煤及其副产物中锗资源的提取利用技术的现状,对... 锗作为高科技新兴产业的高价值稀散元素,已被众多国家列为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而煤及其副产物中锗资源的提取利用也已成为了行业研究的热点。总结了煤中锗的富集模式与赋存状态,系统分析了煤及其副产物中锗资源的提取利用技术的现状,对比了现有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并初步分析了目前研究的难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煤及其副产物中锗的高效提取利用和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粉煤灰 高效提取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水封与水预湿联合降尘技术在昆阳磷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鹏能 李志国 涂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0-173,共4页
为了控制爆破粉尘及有害气体的产生,依据降尘原理,在昆阳磷矿设计了四种方案开展爆破降尘实验。方案一为对照方案,方案二为单纯水预湿方案,方案三为单纯半水封方案,方案四为半水封与水预湿联合实施方案。通过现场试验得到如下结论:距爆... 为了控制爆破粉尘及有害气体的产生,依据降尘原理,在昆阳磷矿设计了四种方案开展爆破降尘实验。方案一为对照方案,方案二为单纯水预湿方案,方案三为单纯半水封方案,方案四为半水封与水预湿联合实施方案。通过现场试验得到如下结论:距爆区50m处起爆4s后2min内测得的粉尘平均浓度大小关系为方案一(0.51 mg/m3)>方案二(0.43 mg/m3)>方案三(0.24 mg/m3)>方案四(0.17mg/m3)。综合考虑现场施工操作难易程度和实投际入,半水封与水预湿技术联合实施降尘效果最好,适用于昆阳磷矿的爆破降尘,为矿山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降尘 半水封 水预湿 联合降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坦桑尼亚盖塔绿岩带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时代
19
作者 司建涛 白德胜 +3 位作者 肖尊群 李水平 祁东 孙进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3年第3期387-395,共9页
坦桑尼亚盖塔绿岩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坦桑尼亚克拉通的西北部,绿岩带内发育有世界级的大型金矿床——盖塔金矿。通过对盖塔绿岩带的成矿地质特征、典型矿床和成矿时代进行研究,厘定了该绿岩带的成矿时代,总结了其演化历史。研究表明:盖... 坦桑尼亚盖塔绿岩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坦桑尼亚克拉通的西北部,绿岩带内发育有世界级的大型金矿床——盖塔金矿。通过对盖塔绿岩带的成矿地质特征、典型矿床和成矿时代进行研究,厘定了该绿岩带的成矿时代,总结了其演化历史。研究表明:盖塔绿岩带出露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太古宇尼安萨群条带状铁建造、火山碎屑沉积和卡维隆多群砂砾岩,以及同造山期和后造山期花岗岩、煌斑岩和粗面岩等侵入岩体。区内构造发育,多为褶皱和剪切带,构造方向主要为NW-SE、NE-SW和近SN向。区内金矿脉主要产于条带状铁建造与煌斑岩脉的剪切接触带内,及其与煌斑岩平行的石英脉中;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矿体为从岩浆分异出的含矿热液流体赋存于构造空间所形成,根据测年资料,初步认为盖塔绿岩带的主要金成矿期为(2699±9)~(2617±17)Ma,其带内发育的盖塔金矿床属于典型的太古宇绿岩带造山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桑尼亚 绿岩带 盖塔金矿 地质特征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酸铵浸取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涵 张臻悦 +2 位作者 刘德峰 柴修为 池汝安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114,共5页
探讨了乙酸铵浸取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过程溶液的渗透规律,研究了浸取剂浓度、溶液pH值、浸取温度、矿样粒径及孔隙度对渗透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液的渗透速度随着水力梯度增大呈线性增大,说明乙酸铵溶液在渗流过程中符合达西定律,... 探讨了乙酸铵浸取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过程溶液的渗透规律,研究了浸取剂浓度、溶液pH值、浸取温度、矿样粒径及孔隙度对渗透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液的渗透速度随着水力梯度增大呈线性增大,说明乙酸铵溶液在渗流过程中符合达西定律,且为层流状态。溶液浓度、pH值以及实验温度对浸矿过程渗透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溶液粘度与矿体表面吸附水水膜厚度。矿样粒径与孔隙度增大,有利于加大浸取剂溶液在矿体中的渗流量,缩短渗流路径,提高渗透速度。乙酸铵浸取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优化工艺条件为:乙酸铵溶液浓度1.0%,浸取温度25℃,溶液pH值7.00,此时稀土浸出率93.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原地浸出 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 乙酸铵 浸取剂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